中庸

徐铭栋

<p class="ql-block">  中庸之道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虽说中庸的确切含义没有多少人讲得清楚,但其中的道理大家是知道的,就是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要做得过份,比如养生要讲究:吃得不要太好,也不能太差;工作不能太忙,也不能太闲;关于武功就有: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当然,更高深的是人生观方面的领悟如:富贵就富贵过,贫穷就贫穷过,这两句话说的是有钱的人不要以为有钱就是为富不仁,由此反而厌恶自已的富贵生活,但也不可以认为有钱就无所不能,为所欲为 ,而应该用钱去多办一些合乎常理的事;而贫穷的人可以少办一点事,把能办的事做好就可以了,可办可不办的事就不办,也不必由此而过分自责。</p> <p class="ql-block">  中庸的智慧在于防止世间的物极必反,泰极否来,大起大落。离开了中庸而自取灭亡的例子很多,比如东周时期的秦武王是个大力士,力气大是一件好事,有合适的机会展露一下,振奋国民的信心是可以的。不料他只要看到笨重的物件就想显摆一番,有一次遇见一只大鼎,就不顾众臣的劝阻,非要把它举起来,结果搬起大鼎却又砸了自巳的脚,痛得一命呜呼。又比如一个公司本来资金不够,许多应该做的事情没法去做,后来这个公司上市了,钱多得用不了,于是就什么都做,没有几天就被打回了原形,挂到ST里面去了。又比如两个拳击手在搏击,其中的一个本来处处占着上风,于是就想一拳解决问题,没有想到用力过猛,反而一个踉跄摔得昏了过去。因此想做一件事能做了或者做到了就可以了,如果一味地做下去,把事情做得过了头,就反而不好了。</p> <p class="ql-block">  中庸的智慧大都隐含在成语之中。有趣的是成语往往是话说半句,抓住主要矛盾,点到为止,中庸的另一个方面让你自己去理会。我们常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功就是一个例子,这句话主要针对急于求成的问题,而不是批评坐谈立议,一事无成的情形。不难理解,如果成语追求面面俱到,反而会画蛇添足。</p><p class="ql-block"> 说到专门磨刀而不砍柴的,也确有一种人,读了一辈子书,做了一辈子学向,总觉得自己的学问还不够, 还需要继续学习,结果一辈子也未能真正做成过一件事,这是磨刀和砍柴中的另一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关于磨刀与砍柴的矛盾,林彪是极懂中庸的,他说学习毛泽东著作要“活学活用,急用先学”。林彪所说的学和用就是中庸的两个方面,只学不用等于白学,只用不学知识就要不够。至于什么时候学,什么时候用就在于”活”,“急”,”先”这三字。有时间就多学一点,没时间就少学一点,精神好就多学一点,不行也不必勉强,如急着需要用就先抓紧时间学一点,若不是这样,学和用又岂能久乎?</p> <p class="ql-block">  中庸在中国传承巳数千年,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却比较滞后,许多地方不讲究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譬如中国商品的包装就一向不如西方考究,不管什么产品,搞个纸盒子一装就行了,自以为这是货真价实。这样一来,挺好的一件礼品带到国外,价值就大打折扣。本世纪以来,中国的商家开始对包装美化,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不料美好不断升级,包装越来越豪华,于是好事很快就变成了坏事。又譬如在乡下办几个厂加工当地的石料,这也是件好事,结果石料越采越多,把植被也都破坏了,最终导致了山体滑坡,好事酿成了大祸。</p> <p class="ql-block">  中庸两个字包含着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智慧。虽说一个人不懂中庸事小,但是一个社会的大部分人都不讲中庸,急功尽利,则后果危及社会,环境乃至整个地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铭栋 2013/05 于上海</p> 参考资料<br><br>东周列国志 第九十二回 赛举鼎秦武王绝胫 莽赴会楚怀王陷秦<br><br>秦武王长大多力,好与勇士角力为戏。乌获、任鄙自生死世已为秦将,武王复宠任之,益其禄秩。有齐人孟贲字说,以力闻,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尝于野外见两牛相斗,孟贲从中以手分之,一牛伏地,一牛犹触不止。贲怒,左右按牛头,以右手拔其角,角出牛死。人畏其勇,莫敢与抗。闻秦王招致天下勇力之士,乃西渡黄河。岸上人待渡者甚从,常日,以次上船。贲最后至,强欲登船先渡。船人怒其不逊,以楫击其头曰:“汝用强如此,岂孟说耶?”贲瞋目两视,发植目裂,举声一喝,波涛顿作。舟中之人,惶惧颠倒,尽<br>周郝王遣使郊迎,亲具宾主之礼。秦武王谢弗敢见①,知九鼎在太庙之傍室,遂往观之。见九位宝鼎一字排列,果然整齐。那九鼎是禹王收取九州的贡金,各铸成一鼎,载其本州山川人物,及贡赋田士之数,足耳俱有龙文,又谓之“九龙神鼎”。夏传于商,为镇国之重器。及周武王克商,迁之于雒邑。迁时,用卒徒牵挽,舟车负载,分明是九座小铁山相似,正不知重多少斤两。武王周览了一回。赞叹不已。鼎腹有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等九字分别,武指雍字一鼎叹曰:“此雍州,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耳。”因问守鼎吏曰:“此鼎曾有人能举之否?”吏叩首对曰:“自有鼎以来,未曾移动。闻人传说每鼎有千钧之重,谁人能举?”武王遂问任鄙、孟贲曰:“二卿多力,能举此鼎否?”任鄙知武王恃力好胜,辞曰:“臣力止可胜百钧,此鼎十倍之重,臣不能胜。”孟贲攘臂而前曰:“臣请试之,若不能举,休得见罪。”即命左右取青丝为巨索,宽宽的系于鼎耳之上。孟贲将腰带束紧,揎起双袖,用两枝铁臂,套入丝络,狠狠的喝一声:“起!“那鼎离起约有半尺,仍还于地。用力过猛,眼珠迸出,目眦流血。武王笑曰:“卿大费力。既然卿能举起此鼎,寡人难道不如!”任鄙谏曰:“大王万乘之躯,不可轻试!’武王不听。即时卸下锦袍玉带,束缚腰身,更用大带扎缚其袖。任鄙拖袖固谏。武王曰:“汝自不能,乃妒寡人耶?”鄙遂不敢复言。武王大踏步向前,亦将双臂套入丝络。想道:“孟贲止能举起,我偏要行动数步,方可夸胜。”乃尽生平神力,屏一口气,喝声:“起!“那鼎亦离地半尺。方欲转步,不觉力尽失手,鼎坠于地,正压在武王右足上,趷札一声,将胫骨压个平断。武王大叫:“痛哉!”登时闷绝。左右慌忙扶归公馆。血流床席,痛极难忍,捱至夜半而薨。武王自言:“得游巩、雒,虽死无恨。”今日果然死于雒阳,前言岂非谶乎?周郝王闻变大惊,急备美棺,亲往视殓,哭吊尽礼。樗里疾奉其丧以归。武王无子,迎其异母弟稷嗣位,是为昭襄王。樗里疾讨举鼎之罪,磔孟贲,族灭其家;以任鄙能谏,用为汉中太守。疾复宣言于朝曰:“通三川者,甘茂之谋也!”甘茂惧为疾所害,遂奔魏国,后死于魏。<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