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州中学潘文渊院士

朱懿

<p class="ql-block">  潘文渊(1912一1995)当代国际知名电子专家。嘉兴人。曾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美国科学技术研究院院士。在电子技术等领域曾荣获36个美国及国际成就奖,获32项美国专利,申请外国专利二百多项,发表论文一百多篇。曾被载入美国科学名人录、东方名人录。潘文渊对台湾电子产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台湾新竹建有“潘文渊先生纪念馆”,台湾还设立了“潘文渊文教基金会”。潘氏曾于1991年访问嘉兴故乡和秀州中学母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潘文渊的祖上曾居浙江嘉兴县油车港,为当地望族富户。清咸丰十年(1860)“庚申之难”(太平天国战乱)时,潘家迁至盛泽避难定居。潘文渊的祖父潘筱波(1870-1930)在盛泽出生,育有四子,即潘文渊的父亲伯良和叔叔友良、国良、简良兄弟。潘伯良(?-1954)曾在镇区秀园坊潇湘弄开设潘伯记丝行,在行业中居于中等规模,生子文渊、女似平。</p> <p class="ql-block">  潘文渊生于1912年7月15日,早年在盛泽完成小学学业。因当时尚无中等教育,于是在1925年到临近的嘉兴秀州中学就读,1931年高中毕业。在中学期间,潘文渊品学兼优,并具有相当的社会管理能力,期间于1927年4月至1930年7月出任秀州中学学生会总务部主任,主管膳食。1931年,潘文渊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35年毕业。1937年7月,潘文渊公费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无线电系留学,师从当时世界著名无线电权威特曼(Terman)教授。1939年6月获斯坦福大学工程学硕士学位。1940年9月获博士学位,旋即任职于美国麻省剑桥的电波放射实验室。</p> <p class="ql-block">  据其四叔潘简良(原任联合国粮农组织稻麦专员)反映,潘文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是雷达的主要发明人。雷达装备美国空军战机后,对德日空战取得明显优势。鉴于其贡献,潘文渊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即被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之后,潘氏转入电讯电视研究和开发。1945-1974年潘文渊任职于RCA(Radia Coporation of America美国无线电公司)普林斯顿实验室,出任微波研究室主任,研究超短波(UHF)技术。此30年间共发表科技论文百篇,获30项美国专利及200项国际专利,包括彩色电视的研发,可谓收获丰厚,学界驰名,并当选美国科学院促进会(AAAS)院士和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协会(IRE)院士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院士。</p> <p class="ql-block">  1974年,台湾面临经济转型,拟从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区位模式向技术密集型模式转化。潘文渊在应邀经过考察后提出积体(集成)电路技术为未来台湾新兴工业的发展方向。当年9月16日在台湾制造出第一片集成电路。不久台湾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科技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导致台湾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94年,台湾半导体产业规模居全球第四,翌年则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成为世界三大资讯产业国家(地区)之一。2006年,全球笔记本电脑的五分之四是台湾生产的。</p> <p class="ql-block">  1995年1月3日潘文渊辞世,享年83岁。台湾政界科技界为纪念他表彰他誉称他为台湾“集体电路之父”,发起组建潘文渊文教基金会,以奖掖后人,并在台湾工业研究院内建潘文渊纪念馆,供人缅怀。2001年,时值集成电路技术成功引进台湾25周年之际开始颁发潘文渊奖,为台湾科技界的至高荣耀。</p> <p class="ql-block">  潘文渊热爱祖国。他曾在国内研发彩色电视之初,托人捎带彩电样机及彩电线路图回国以供参考。1991年,他应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邀请携夫人及子女回国访问探亲。他在国家科委人员陪同下最后一次回到了家乡,在潇湘弄潘氏旧居寻踪,数小时之后离别故土。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让人感叹。</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末起,吴江开始招商引资,引入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亚旭电子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华冠通讯(江苏)有限公司等大型集成电路企业,带动了吴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经济开发区IT产业集聚区,为吴江发展注入了动力。追根溯源,这不能忘记潘文渊的一份功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