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澄城人有一个亲切的昵称:“澄城老哥”。“老哥,吃了没有?”“老哥,干啥去?”“老哥,到屋里坐坐。”“老哥,今咥的啥?”老哥长老哥短的,老哥东老哥西的。外地人一听称呼“老哥”,便知其是澄城人。诚不知这一声“老哥”,是澄城人用踏实、厚重、诚实的信誉换来的。</p><p class="ql-block"> 我并非澄城人,但在澄城工作生活了三十余年,起初不知“澄城老哥”的其中之意,随后就对“澄城老哥”的来历做了个了解,便知道了其中原委,这里面有个民间流传的小故事,“澄城老哥”的来历和卖煤有关。原来,相传早在光绪年间,澄城县尧头镇已有煤矿,很多人就靠卖煤为生。当时的交通十分不便,除少数人用铁轱辘车拉煤外,大部分的人只能靠牲畜驮,或肩挑背驮着煤去大荔、合阳、蒲城等周边县城卖煤。因路途遥远,一天难以往返,很多卖煤人晚上只能在沿途的车马大店住宿。沿途的车马店掌柜的一见到卖煤的,便知是澄城人,为了表示亲近,见他们进店便会说“澄城老哥回来了,快歇一歇,吃啥饭呀?”,澄城卖煤人挣钱不容易,出门当然舍不得花钱,便从随身带的布袋里掏出自家屋蒸的馍,便笑着说“弄一些开水,我泡点馍就行了”。由此,外地人常常开玩笑,亲切地称澄城人为“澄城老哥,开水泡馍”。慢慢地,外地人都深深地认识到了澄城人“勤劳、质朴、善良、诚实、能吃苦又勤俭”的秉性。周边县的人一见到澄城人,也不管是卖煤的还是干别的,都称呼其为“澄城老哥”。<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声老哥好亲切,叫的人赞美着澄城人的美德,听的人体会着创业的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我在工作生活中也见过许多面色凝重,憨厚淳朴的澄城人,他们的真诚和朴实写在脸上,诚实和友善凝在眼中。对他们而言,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说话直来直去,办事干脆利索,他们成就了澄城人淳朴、善良、执着、正直的风骨。虽然时代已经天翻地覆,但澄城人依然秉承了澄城老哥“质朴诚信、果敢强毅、尚德崇文、进取创新”的精神风貌,这是澄城人精神家园固有的特质本色。</p> <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精神。澄城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部与陕北黄土高原之间,地形北高南低,大浴河绕其左,洛河水环于右,境内的孔走河、长宁河、西河和四条干沟把全县割裂成三梁一塬。由于地处渭北旱原,虽然土层肥厚,但是水分欠缺,除了洛河、大浴河常年流水外,其余几条河几乎常年干涸,环境封闭,资源匮乏。单薄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荒贫的物产不能带给澄城人丝毫的环境利益,澄城人似乎早已意识到这点,凭着其坚韧不拔,勤劳勇敢的毅力于此繁衍生息,创造财富,以“开水泡馍”之精神感染着周围的邻县。<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们从来都是俭朴习劳,辛勤耕耘,</span>不夹杂一丝虚伪;他们也从来都热爱着这块热土,世代耕织,老死乡关,不轻易走南和闯北。这也恰好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澄城古风和民俗,俨然一颗未经雕琢和混杂的天然宝石。</p><p class="ql-block"> 澄城是片深厚的文化沃土,在这片沃土上,文化艺术之花 绽放。澄城县诗歌协会、书法协会、作家协会、美术协会、摄影协会等社团组织,十多年如一日,活动不辍,成绩斐然。民间文化坚持不断,有声有色。其中的剪纸、皮影拴马桩等民间艺术,尤引人关注,它们散发出芬芳的乡土气息,体现着传统的力量,反映了一种生动的创造力和不可遏止的生命活力。没水的地方,庄稼就得靠天吃饭,靠天吃饭的生存空间就大大降低。所以,自古以来澄城人就精耕细作,惜水如金,而且广谋生存之道。读书改变命运就成为首选,“学而优则仕”,于是就成为庄稼人教养子女精神信条,因而素有耕读传家的习俗。澄城人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将“耕”与“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他们办义学、设塾馆、尊师重教,尚德崇文,构成具有澄城特色的耕读文化,并通过秧歌、社火、锣鼓、戏剧、绘画、作诗文、撰对联等文艺形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宣泄情感,弘扬正义,鞭挞邪恶,展示淳朴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是好化之乡,多有文人墨客。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是群英荟萃,人才辈出,涌现出郑欣淼、韩忠学、黄俊耀、韦江凡、季清海、张耀武、老村等一大批学术泰斗、文化名人。还涌现更多的出类拔萃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是他们网织了澄城耕读文化的经纬。</p><p class="ql-block"> 澄城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澄城地处关中平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台塬地带,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的交汇区。数千年的光阴里,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澄城大地上交融、碰撞、共生,形塑出澄城人特有的勇猛刚直、果敢强毅、百折不挠的精神气概。澄城又是历代屯兵御敌的战略要地,秦晋鏖战,邑民惯看烽火狼烟;秦魏争霸,吴起屯军元里大营;临危受命,郭子仪纵横驰骋平判;闯王东进,挥师而两克县城;指挥若定,彭德怀壶梯山歼敌逾万……古徵大地的山山水水既以其并不丰富的物产世代养育了澄城人,也以其大自然的神力和空灵润泽着澄城人的精神世界。<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漫长的岁月里,澄城人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吟唱着激情高亢的秦腔,养成了深沉质朴、耿直豪迈的性格。澄</span>城人有胆有识,进取创新,想常人不敢想,出常人不敢出之奇招,以至于才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存了下来,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历史积淀丰厚的热土,黄土地孕育出忠厚,西北风呼啸出磊落,耿直和朴实是澄城人的特点,善良仁爱是老哥的天性,勤劳勇敢是老哥的本色,克己为人是老哥的祖训,诚实守信是老哥的品德。</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澄城这片人杰地灵之乡,一代又一代澄城儿女自强不息,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他们身上赓续着敦厚爽直、诚实守信、坚毅果敢的"澄城老哥”的基因。“澄城老哥”,骨骼里浸透着不屈,血液里流淌执着,也时时透着哪么一股“拧劲儿”。</span>纵观澄城近代历史,风骄云傲竞风流,澄城人民素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王二揭竿解民怨的壮举到雷铃手刃贪官的豪行,从辛亥钟鸣大盗窃国,邑贤奋起讨逆到望共产之曙光先觉投身革命,从醍醐街头镰刀铁锤的出现到韦庄古城墙上的枪声雷鸣,从崖畔寨洒下的滴滴碧血到壶梯山巅红旗的高高飘扬,在澄城大地上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潮头扬风帆,时势造英雄。尤其是近代以来,澄城这片热土人文荟萃,岁月峥嵘,走出了许多颇有影响的,让澄城人引以为荣的历史风流人物。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以文字鼓吹革命的早期同盟会员民国志士严文轩;有陕西靖国军招讨使,“为国捐躯”,被孙中山为之题词并追赠为“陆军中将”的耿直;有澄城县党的创始人王超北,解放前长期从事情报工作,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及时准确地向党中央提供了大量国民党特别是胡宗南集团重要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情报,毛主席当众赞誉“无名英雄”,贺龙元帅称赞为“情报专家”;有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澄城县委书记张鼎安、张绍安、张德安三兄弟等爱国志士,响应张、扬两位将军的抗日救国主张,举行武装起义血洒崖畔寨,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有出任过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闹红西北,后任战地记者丹心铁笔的耿炳光。还有为澄城解放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吴卜亭、张质平、李蛋儿、问水平、杨力生、刘振中、薛仲舒、李育才等名垂青史的人物,还有其他仁人志士、民族栋梁不计其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颗颗闪耀的巨星。他们缎造了澄城老哥精神的内核,展示了澄城人丰富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澄城这方厚土孕育出了“质朴诚信、果敢强毅、尚德崇文、进取创新”的澄城精神,这一精神体现在朴实、憨厚、执著的“澄县老哥”人文品牌上。客观上说,这16个字远不能囊括澄城精神的全部,但它却集中了澄城精神的核心内容。它们的形成离不开历代先进文化的积累,离不开澄城人民广泛而持久的生活实践,离不开古往今来道德楷模的率先垂范。似一条条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地滋润着澄城大地的精神渴求。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无论历史如何峰回路转,深植在澄城人血脉中的老哥精神生生不息。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都是引导澄城走向自强不息、和谐昌盛、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澄城老哥精神积淀地域基因,凝聚价值认同,展示澄城人的形象、品质和美德,彰显澄城人的追求和坚守,在澄城的历史长河中渐行渐进,历久弥新,在时代大潮中奏响强音,引领前行。</p><p class="ql-block"> 随着岁月的流逝,澄城成为我的第二个故乡。西河、茨沟、长宁河展现了澄城的古朴壮美;剪纸、木雕、拴马桩闪耀着澄城的灿烂文化;岳楼、精进塔、尧头窑诉说着澄城千年沧桑;麦子泡、羊肉泡、旋面魂牵着澄城的历史风味;尤其是淳朴、率直、勤劳铸就了澄城的老哥精神,更是不遗余力地在我心里生根开花,升腾的总是那剪不断的情怀,让我深情的祝愿我的第二故乡更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