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们的故事二: 闯关东

跃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章 闯 关 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山东省莱州府、平度州、埠口庄的程姓家族收到了官府衙门的指令,令其家中五兄弟必须有两兄弟去关外(和传统闯关东讨生活的说法有差异),当时五兄弟选择抓阄的方式来决定去留,结果老二和老四抓到了去关外的阄,分别时兄弟几个并不友好,主要因为抢家谱而闹翻,最后家谱被一分为二,留在山东的兄弟抢到了前半页,而离开家乡的俩兄弟则带走了后半页,母亲还能清楚的记得家里这边抢到的第一页的名字是程天爵。之后两兄弟推着小车,车里放着衣物和年幼的孩子,离开家乡坐小木船在海上艰难漂流,几天后到达大连上岸,上岸后兄弟俩决定两家分别朝东北继续前行,就这样我的祖辈们一路乞讨,最后到达辽宁省北部的开原县、八棵树镇的廖家沟村安下了家。初听名字会误以为像我们陕西秦岭山的深山沟里,其实这里的山不高,比较平缓,土地肥沃,而且有条小河沟,母亲小时候河沟里的水量很大(我们2021年送父亲时看到的只是河道而已),夏天;孩子们都爱去玩水,非常利于农耕。最初的住户姓廖,所以得名廖家沟。母亲家住进去时,村里除了廖家外还有老梁家、老李家俩大户及一些小户人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百多年过去后,程家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大姓人家之一了,我母亲的太爷爷家里有兄弟五个,不是一个母亲所生,老大、老二是一个母亲,大太奶奶病逝后,太爷爷续弦的妻子又生了三个儿子,母亲的爷爷是排老五,年龄比母亲的大伯还小三岁,现在实行二胎政策,40多岁的女人赶二胎,看上去总是觉得怪怪的,但在那个年代,婆婆、媳妇同时挺着大肚子也是家常便饭的事,没有什么节育措施,当地医疗体系几乎为零,孩子们生病就请人来跳大神,打猫呀鬼呀折腾一阵,所以孩子死亡率很高。到了我姥爷这辈家里已有十一个男孩了,我太姥爷生了两个儿子三个女儿,我姥爷在大家族这代男性中排行老十,他的亲弟弟排行十一,当时家里人口已达到50多人,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生活,每天安排各家女人轮流做饭、照顾孩子,女孩子们帮忙干点家务,闲暇时纳鞋底,学缝制衣服,年龄稍微大点的女孩,就开始给自己绣嫁妆,如枕头套呀、幔子(东北大炕的隔帘)呀、鞋垫呀等生活用品。男人们下地干活,东北的冬天地都冻住了,男人们就喜欢喝酒聊天或干些杂活。之前家里的日子并不富裕,男人们除了开荒种田外,还要出去打长工,当时老梁家是大户人家,地比较多,所以母亲的长辈主要给老梁家当长工。 因为我母亲家祖上兄弟多,山东人又吃苦耐劳,所以日子越过越好,听母亲说;某一年,母亲的大伯和老李家的兄弟各赶一辆马车高粱准备去奉天(沈阳)卖,现在,从沈阳到廖家沟开车一路高速只需要3小时,但在当时赶马车要走四、五天,非常辛苦,当车队走到一半路程,天已黑了,人、车马入住大车店,回途的老乡告知奉天高粱掉价了,李家兄弟商量是否把高粱原地贱卖或拉回去,大伯说:“你们按这里价卖给我吧”,李家兄弟同意了,于是母亲的大伯继续赶着俩辆马车上路了,到了奉天,高粱大涨价,大伯也因此挣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回来就买了老梁家的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兄如父,母亲的大太爷爷死后,大伯当家,大伯是个非常勤劳、智慧又有管家本领的人,家里男丁又多,劳动力充足,所以家里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盖房置地,一跃成为村里大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当地经常闹土匪,母亲的三伯和八伯俩兄弟一起被土匪绑走,同时被绑的还有李家俩兄弟,因李家出了钱,俩兄弟被放回 ,四伯跑到八棵树告官,带兵去打土匪,导致土匪撕票,每提到这件事,姥爷一直很责怪四哥。后来官兵剿匪,土匪头目小金龙被抓,关在八棵树镇,家里人还去看了,之后听说又把人给放走啦,有人命案呀!,可见当时官员多腐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太姥爷在上辈是家里老小,比姥爷的大伯还小三岁,因年少,不爱干农活,也属于懒惰无能型,所以一直赶大车到处跑,也算见多识广,当时村里小学就只有一间房,一个老师,开课一至四年级的,五、六年级要到八棵树镇去上,需要住校,普通农民家庭孩子,去八棵树上学的就很少了,有的负担不起,大部分干脆就没有学习的意识,认为反正做农民种地,花钱学习没用,上个小学学两年能写个名字,算算数就已经很好了。生活宽裕些,见我姥爷喜欢读书,还想去到八棵树镇继续上学,我太姥爷就找他大侄儿去商量,不料母亲的大伯非常支持,因为姥爷去上学要花大家庭的钱,而且不用干农活,所以有些兄弟会有意见,有了大伯的支持,其他人也就闭口不谈了。</span></p> <p class="ql-block">姥爷的教员制服照</p> <p class="ql-block">老墓碑</p> <p class="ql-block">新墓碑、刻文与老碑相同</p> <p class="ql-block">我奶奶绣的幔子一角</p> <p class="ql-block">我姥姥绣的枕头</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博物馆保存的土地使用契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