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与俄罗斯的恩怨情仇 - 俄乌战争联想之一

Hux

<p class="ql-block">当今俄国已攻入了乌克兰。战火纷飞,铁甲碰撞,百姓遭殃。</p><p class="ql-block">还记得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吗?它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同一片土地上的故事。而奥斯特洛夫斯基则是土生土长的乌克兰人。只不过时过境迁,当年乌克兰面对的是来自西方的干涉,而如今面对的却是来自东邻的入侵。如果他还在世的话,恐怕也不知道该把枪口和刀尖对着谁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1.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 - 1936)</p> <p class="ql-block">百年恩怨情仇。乌克兰与俄国几百年间的历史关系可以说是从夹缝生存,投奔靠山,到最后翻脸成仇。长话短说。从沙俄时代到十月革命,乌克兰人民一直是渴望并且追求独立自由的。举个例子,乌克兰人西蒙·彼得留拉,当年由于鼓吹独立,曾经是一个分别被苏俄红军(保尔·柯察金们)和白军 (亚历山大·高尔察克和邓尼金们) 追杀的乌克兰 “大匪首”。他在1926年在巴黎被苏俄的 “格别乌” (克格勃的前身) 间谍刺杀。</p><p class="ql-block">看过苏联电影《保尔·柯察金》的朋友们,也许还记得影片中有首插曲《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曲中有句歌词就提到,“彼得留拉凶恶的匪帮,来到了我们的家乡……”。</p><p class="ql-block">时光流逝,沧海桑田。因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彼得留拉</span>曾经拼死追求过乌克兰的独立,如今他又被乌克兰人民尊为民族英雄,还在首都基辅为他新立了塑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2. 西蒙·彼得留拉 (1879 - 1926)</p> <p class="ql-block">旅居国外的乌克兰人对于自己的祖国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这里我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小故事。</p><p class="ql-block">大约二十年前我们系里曾有一位从乌克兰来美国做 Postdoc 的青年女士,她是基辅一所医学院的毕业生,名字叫 Carmen。因为工作关系,她有时会来我办公室聊聊天。</p><p class="ql-block">苏联解体后,原苏联红军亚历山大歌舞团的部分演员曾经来过芝加哥做商业演出。苏联解体前我在密西根州读书,曾经看过一次该团的访美演出。这次又去看了他/她们的表演。可叹的是今不如昔。演出仅仅只是一个小分队的规模。而且无论从演员们的精神状态和服装道具来看,都可谓是相当的尴尬拮据。与该团在苏联时期访美演出时拥有的巨大阵仗绝对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碰见 Carmen,向她提起前一晚苏军文艺兵的表演。还专门提到了几首他/她们演唱的几首乌克兰民歌。</p><p class="ql-block">Carmen 睁着她一双大大的蓝眼睛望着我,静静地听我说完。然后她轻轻而委婉地说了一句话,“你知道,我是乌克兰人”。此话如一声炸雷!让我极为尴尬。对于因为自己的无知和不敏感,从而误伤他人的民族感情之错误深感愧疚。</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曾经认识的一位生长在苏维埃镰刀斧头红旗下而且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通乌克兰人。</p><p class="ql-block">还是回到原话题吧。乌克兰这块无论是当时的苏俄红军或白军一时间都不大摆得平的麻烦地皮,一百多年前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同志割让了出去。那时候的新生苏维埃政权势单力薄。即或是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连战连败而马上要投降的德军,它仍然显得底气不足,抵挡不住。因此列宁不得不与德国签署了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布列斯特和约》,被迫承认了 “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 以及波罗地海三国, 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国的独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3.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同志 (1870-1924)&nbsp;</p> <p class="ql-block">这些历史往事,以及后来世上又发生过的许许多多的事件,被很多人认为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发生在乌克兰地区的惨绝人寰的 “<b>大饥荒</b>”之主要根源。</p><p class="ql-block">少时看过一部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还清楚地记得影片中的列宁同志早在那时候就严厉警告过一位试图寻求真理的乌克兰饥饿农人: “<b>苏维埃政权需要粮食,你们必须给!你们要是不给,我们会强迫你们给。你们要是反抗,我们就消灭你们!这就是我给你的真理!</b>”</p><p class="ql-block">派遣武装工作队下乡从农户家中强制征粮的政策和行为,实际上就是从那一时期开始的。到了 1932~1933年,这样的情景在乌克兰地区又再次大规模重现,因为天灾人祸而造成的饥民饿死达数百万!</p><p class="ql-block">Déjà vu?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4. 饥饿小女孩手握小麦穗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战败投降。1918年三月刚签订的苏德《布列斯特和约》在不到一年时间就被实际废弃。一度曾经独立的乌克兰在 1920年代初被迫作为一个加盟共和国,被揽入苏维埃联盟的怀中。</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在当时似乎还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利。联合国成立时,基于战胜国苏联的强烈要求,乌克兰是以一个 “独立” 的加盟共和国之名义进入联合国的。这使得当时的苏维埃联盟拥有世上独一无二的三个联合国席位 (另一个席位给了白俄罗斯)。一国三票,很厉害!</p><p class="ql-block">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前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于1991年再次重新独立,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主权国家。白俄罗斯虽然也重新另起炉灶,但仍然与俄国藕断丝连。</p><p class="ql-block">如今的俄国认为自己再次面临敌国威胁,而重新独立出去的乌克兰则又可以被其鱼肉了。在当今俄联邦元首普京的眼里看来,今非昔比啦!上两回是 “我为鱼肉“,让乌克兰被迫从苏维埃的碗中被刨了出去。而这次则是 “我为刀俎”,要切下乌克兰的一大块肉,再把它捞进俄联邦的大煮锅里来。</p><p class="ql-block">有点儿意思的是,当年割让乌克兰的列宁同志也好,如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挥师西进杀进乌克兰的俄国总统普京也罢,甚至于</span>乌克兰的总统泽连斯基,他们都有一个同样的名字 - <b>弗拉基米尔</b> (Vladímir)。</p> <p class="ql-block">图5. 弗拉基米尔· 泽连斯基 (1978年1月25日-)</p> <p class="ql-block">图6. 弗拉基米尔· 普京 (1952年10月7日-)</p> <p class="ql-block">我这人脑子轴,想了解一下为什么东斯拉夫的男人们都愿意扎堆儿取同样的名字?</p><p class="ql-block">了解后才知道,这 Vladimir 是中世纪蒙古金帐汗 (又称钦察汗) 国统治时期赐封给罗斯王公们的最高称号:弗拉基米尔大公。但这个大公位置却不能世袭,只有最受蒙古大汗青睐的某位罗斯贵族才能获取。</p><p class="ql-block">于是,在蒙古人近三百年的血腥统治期间,为了获得这个 “大公” 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领袖</span>称号及与之相连的 “儿皇帝” 特权,罗斯诸公们一边向蒙古大汗争宠献媚,一边彼此你抢我夺,大打出手。此位最终被莫斯科大公夺取,于是才慢慢地产出了俄国。</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与此相关的历史,以及其他的诸多原因,东斯拉夫人把<span style="font-size:18px;">乌克兰西北部和俄国莫斯科城东部的两座城市都分别命名为</span>弗拉基米尔。而 “<b>弗拉基米尔</b>” 也就从此成了一个许多东斯拉夫男人们特别喜爱的名字。</p><p class="ql-block">不过,这字儿还有点别的重要涵义:"of great power", "ruler of the world", 等等。</p><p class="ql-block">Wow! <b>Great power! The ruler of the world!</b>这是让人何等向往的权势和霸业啊!</p><p class="ql-block">难怪如此。这场俄乌之间的铁血对决也许是无可避免,或迟或早都会发生的。</p><p class="ql-block">看来这回是俄国的普金又在做梦想成为一个新的 Great power,或者甚至是 A ruler of the World? </p><p class="ql-block">美梦成不了真时,或许就会变成噩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7. 一位在战火中哭泣的基辅妇人</p> <p class="ql-block">无论如何,但愿这场俄乌战争早日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25/2022 草于芝加哥北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照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