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挖掘一段历史,少有人知的烟台八中</p> <p class="ql-block">山东省立第八中学(烟台)旧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东省立第八中学是烟台市历史上第一所省立中学,1902年创建于蓬莱。其前身是登州府官立中学,1913年改称山东省立第十三中学,1914年改为山东省立第八中学,1929年迁至烟台,与东海中学合并,1934年改为山东省立烟台中学,1938年停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东省立第八中学迁烟后设校于毓璜顶之巅,北麓西麓对着庙宇呈拱卫状,地处高爽,空气清新;坐山面海,环境幽雅,举目远眺,全市风光尽收眼底,诚烟台之胜地。此原为十三村之公地,由烟福绅商牟君之、刘棠棣、孙淡九、赖玉圃等募资于1927年兴建。占地四十七亩六分七厘。校门南向,迎门建有“五卅惨案”纪念坊一座,高可丈许,背镌:“你忘记了吗?”五个醒目大字。师生每经此坊,仇日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校门内不远,建有中山堂二层楼一所,约有60余间。楼下为校长办公室、总务科,楼上系礼堂可供学生600人集会之用,还有图书馆,阅览室。馆内书籍亦称完备,计有人文科学3000余册,社会科学500余册,自然科学10000余册,丛书550余册。</p> <p class="ql-block">省立八中的讲义</p> <p class="ql-block">山顶建有红砖小楼一座,楼下设教员准备室、教务处、训育处,楼上为学员宿舍。山前建有教室两排,供6个年级400多学生上课。山西山北各有学生宿舍两排,可容学生300人。理化实验室、生物标本室俱在山北半坡,可拾级而上。实验仪器设备差强人意,生物标本则琳琅满目,颇为丰富。迎面山壁书有“读书莫忘救国”六个大字。另外尚有教师食堂、学生食堂各一处。体育设施有大小操场四处;校门内有篮球场4处,供比赛之用;中山堂西有大操场一处,设有足球、篮、排球场及田径跑道,全校400多学生每年春秋两季运动会,皆于此举行。山西有网球场3处,多为教师职员所用。山南另有篮球场1处,以其临近教室,课余在此活动的人数颇多,师生称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中以当时情况而论,设备比较完善,在省立诸中学中堪称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烟台八中自1929年迁烟台,共经四任校长:首任于笑川由蓬莱迁烟,精明强干,事业心强,对学校规划设施甚为详尽,颇得各方好评。后因学生捣毁毓璜顶庙,为十三村诸头面人物所不满,1932年9月离任,由济南第一师范校长张默生继任。张氏本一学者,办学有方励精图治,颇多建树,1935年冬,因学潮引咎辞职。第三任校长周箕友,经年撤换;末任张敏之1937年9月到校,系国民党CC团复兴社成员,以其到任时正值“芦沟桥事变”,十一月学校解散,张亦离职。四任校长虽各有长短,而以张默生校长时为八中鼎盛之期。</p> <p class="ql-block">1929年,八中迁烟台时,正值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国民党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于敌手,举国激愤。烟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国民党的丧权辱国行为进行了多次斗争,青年学生更是走在前列。当时中共烟台特别支部已经成立。烟台八中建立了一个党小组,平时他们在校内组织读书会、反帝会,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党的抗日主张,进行救亡活动,并在社会上组织平民夜校,以扫盲为掩护,进行抗日宣传。由于判徒的出卖,1931年组织被破坏,八中我党工作暂趋低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3年,吕其恩、吕其惠、陈汝翼等一批东北流亡学生考入八中,在东北时他们就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和“反帝大同盟”的活动,到八中后继续团结进步同学柳运光、温建平等,以组织“读书会”、“文艺社”等名义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p> <p class="ql-block">1936年来临了。8月,胶东特委理琪同志来到烟台,借八中学生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这时丛祺滋(即林江)也已考入八中高中第五级,他在文登时即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来校后,他团结进步同学,积极发展组织,曾任烟台市“民先”组织的西餐部负责人</p> <p class="ql-block">1937年夏,周箕友免职,张敏之来校,时国共合作实现,全面抗战暴发,校方对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控制放松。平津沧陷后,大批学生来烟借读,给八中学生运动带来新的血液。</p> <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不战而退,日寇铁蹄已踏进山东,革命同学纷纷脱离学校,有的奔赴延安,如柳运光、丛祺滋等;有的回乡组织队伍打游击,如张培礼、张波等。十一月中旬,张敏之见大势已去,带领部分学生辗转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所在地临沂,后因经费无着,师生离散,烟台八中遂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家人(叔祖父林万山)曾于1937年就读省立八中,跟随八中爱国学子远赴东北抗日救亡,后去济南参加培训,之后远走大西北,最后一封家书从兰州发出,告知家人即将入滇,从此失联。</p><p class="ql-block">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祖父的足迹,甚至去信台湾海基会查找,至今杳无音讯。</p><p class="ql-block">沿着省立烟台八中的历史,我更加的相信,祖父是与柳运光等革命前辈走上了延安,走上了战场,只是年代久远,故人已逝,无法联系。唯一厚望的是烟台能保有之前档案可以查询。</p> <p class="ql-block">末任校长张敏之原籍牟平,家境清寒,主要靠他经商的大哥张圣之供给他的生活和学费。他为人刻苦好学,生活简朴,在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回山东济南任省立一中训导主任,“七·七事变”那年,他调来烟台任省立烟台中学(即前烟台八中)校长。那时烟台形势紧张,在南操场开全面对日抗战动员大会。秋天,他率领全体师生迁往牟平青山,成立第六联中,他任联中校长。</p> <p class="ql-block">带领山东8000学子入台的张敏之校长</p> <p class="ql-block">2000年,张敏之的子女以“张敏之教学基金会”的名义捐款10万美元在百年名校、山东省级重点学校烟台二中建了一座高6层、总面积35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楼,2001年7月2日此教学楼落成时,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侨联副主席林丽韫及张在美国的6个子女均出席了剪彩仪式。他们还在烟台二中设立了“张敏之教育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张敏之夫人著作《十字架上的校长》</p> <p class="ql-block">山东省立第八中学开办35年中,共招生2333人,其中,高中213人,初中2120人。在蓬莱时初中毕业27届575人。据1922年8月统计1—13届共毕业216名,其中升学者占30%,经商者占20%,充学校教师者30%,在局所报务者占20%。迁来烟台后招高中7届213人,毕业96人;招初中22届1545人,毕业937人。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成为国家各行各业有用的人才,其中许多人在以后的革命斗争和工作实践的锻炼中成长为杰出的革命干部,在中央和地方担任重要职务,如徐中夫、吕其恩、柳运光、王骏超、温建平、袁渤绪、赵铎、仲侃伯、胡湘夫、张谦恒、牟闵、姜丕之、杜示远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不少八中学生为抗击日寇、解放全中国而英勇献身。他们之中有夏候苏民(原名张培礼)、林江(原名丛祺兹)、宋澄、姜茗(原名姜果)、于继武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