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阳泉民居窑洞四合院模型 1:18</span></p> <p class="ql-block"> 从前年开始,我脑子里就蹦出制作阳泉古民居四合院的念头,用模型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特色的民居窑洞展示出来。</p><p class="ql-block"> 民居建筑是宫殿建筑、宗教建筑、皇室国家建筑的母体,其中的建筑元素和建筑语言来源于人类与自然和诣共存的乡村文化、农耕文化的成果——民居建筑,因此民居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民居建筑几千年一路走来,从简陋到富丽堂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实物载体,它们的外观、结构、功能和审美,与形成它们的历史背景、自然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平定北庄头村晚清的砖石窑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平定西回村明代石窑洞,丁字形布局是当时的时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平定郭家山民居四合院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境、国家的政治导向、民俗文化传统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 阳泉的民居建筑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木结构草、瓦房,这类房屋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另一类是元代末期兴起的砖石窑洞,砖石窑洞则只有四个省份——陇东、陕北、豫西、和山西省才有。而阳泉的砖石窑洞造型沉稳,美观实用,低调收敛,农耕色彩浓厚。与晋中的官商大院窑洞和晋西的码头文化窑洞相比,有着鲜明的地方色彩。尤其是与固关、娘子关长城联手所衍生的“关隘文化”,独具特色,彰显了阳泉人民不惧强敌、英勇抗争的民族精神。阳泉窑洞在全国四大窑洞区(陇东、豫西、陕北、山西)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平定桃叶坡明代“将军柱”砖石窑洞,将军柱是当地“关隘文化”的重要载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平定上盘石明代“将军柱”窑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平定娘子关村明代“将军柱”窑洞</span></p> <p class="ql-block"> 如果把这些古窑洞用微观、仿真的模型展示出来,可以让更多的观众在欣赏、品味窑洞文化的同时,回顾历史及传统文化的精髓——这背后有太多闻所未闻的真实历史故事,能触动我们的心扉,并联想到我们的先人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 两年多来,我曾不断摸索模型材料的选择,认为泡沫板加工方便,使用灵活,并试做了两组四合院模型,着重表现石材、砖材的质感的仿真。除此之外,更注重不同朝代的造型和区别,让大家看的懂,分的清,将窑洞四合院真实地奉献在观众面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模型:四合院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模型:四合院内由四个时期的窑洞和瓦房组成。明早期、明晚期、清中期、清晚期,其窑洞风格各不相同,特征显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模型:第一组模型做的不理想,于是重新总结后,做了第二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模型:四合院内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模型全部为手工制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模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模型:明代早期窑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模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模型:四合院里的戚位房</span></p> <p class="ql-block"> 制作中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例如比例的问题,若比例按标准缩小,会使模型重点不突出,显的呆板而无生气,许多必要的细节不得不舍去不做。若按“设计比例”制作则很容易失真。所以找到“黄金分割线”这个最佳点有些难以琢磨。再比如,一天当中日光的变化很大,立体的物体在上午画的色彩到下午就“失真”,所以有时怀疑自己的“直觉”是不是出了毛病。</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20年前,我就按1:18 做了当地著名的宋代建筑——林里关王庙的模型。标准的比例和仿真的全构架再现了这座宏伟的建筑。但木材加工比泡沫板要麻烦的多,不宜推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年前制作的木模型,林里关王庙。比例为 1:18,全部榫卯仿真,可以折卸,门可开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关王庙模型正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关王庙模型背面,有内部观察口,内部屋架结构全部仿真,此模型做功达三年。</span></p>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制作模型的过程是将“理想”化为“现实”、将抽象化为具体的过程,这会强迫我们对每一座古建筑进行精细的观察,在观察中获得足够量的信息进入脑海。强迫我们不断地做出评论和分析,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观察力。</p><p class="ql-block"> 也许多年后,广大农村的传统建筑会大量消失,这是我们难以把控、也管不了的!但利用微观模型的美去吸引更多的朋友加入到研究制作的行列中,也许有助于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有一点微不足道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