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崮三崮行(行走沂蒙72崮之24)

柚子个个

<p class="ql-block">  板崮在岱崮崮群中虽然不算大,但崮形很特殊。前两年我曾在崮上草原远看到这座崮,平顶方正,梭角分明,颇见层次。感觉她很美,当时还不知道叫什么名。</p><p class="ql-block"> 岱崮群集中了大大小小几十座崮,有的属于沂蒙72崮,大部分未列其中,甚至无名。这很像夏蔚泉庄一带的八大崮群,在沂蒙山区崮型地貌中是常见的景像,看来地质地貌专家以岱崮作为五大地貌之一而命名是有代表性的。去年秋天我们选择了这崮群中一座较大也较有名气的龙须崮作开头,向岱崮崮群进发。虽然这一路程较远也难走,且都不熟悉地形,但是总归要走进去的。之前我们已经商议好了,天气转暖后就做两天的计划,住一宿可以节省来回的时间,爬更多的崮。</p> <p class="ql-block">  可能是与冬奥会有关系,今年初春的空气质量特别的好,连续晴天情况多,气温升的很快,不冷不热真是爬山的好天气。三八节刚过三天,崮行队26名队友乘6台车如约板崮之行。本来应该29人,有几名报名队友临时有事不去了。自驾游经常有这样情况,大多的时候不能人车整满。</p><p class="ql-block"> 板崮位于蒙阴县岱崮镇驻地西6.5公里处。从高庄镇向北到岱崮镇往西不远,就到了岱崮景区。攀爬板崮以及南北岱崮周边的其它崮,一般都经过此地,这里是沂蒙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中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带是三线兵工厂的驻地,曾经繁华时,比县城还先进和热闹。当年的山洞、厂房和宿舍区,现在已改造成为AAAA级旅游风景区。著名景点有崮上草原、梯田花海、岱崮地貌博物馆、三钱军工文化园、实弹射击靶场、上山下乡度假村等。</p> <p class="ql-block">  本来车可以顺水泥路开到笊篱村西头,结果走错了路上了南边的里峪村。在这个位置可以看到板崮、油篓崮、瓮崮全貌,大家在此集体合了个影。从这边上板崮顶显然不是正路。穿过一片桃园梯田后,走上了一大段山林陡坡,陡坡上布满了荒草和杂树。大伙几乎手脚并用经过1个多小时才爬到崮脚下,消耗了不少体力。</p> <p class="ql-block">  经过探路,从板崮中段有路能登上崮顶,并不难攀上。和我们爬过的其它崮一样,上板崮顶也是只有唯一的石阶道,是在绝壁上人工凿砌而成的。登到中间,果然看到崮体是分为两层,这在我们爬过的数十座崮中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 板崮海拔655米,大体西北东南走向。下层高25米左右,宽约60米,长4华里,周长达4华里;上层高4-5米,南北均宽40米,东西长近1华里,周长1公里半,崮顶面积1平方公里。远看,崮形下大上小像两层厚厚的石板摞在一起,故名。</p> <p class="ql-block">  崮顶上树丛荒草厚密,四望山下的视线全然被遮挡,丛林杂草石岗遍布,几乎无路可走。这和西边龙须崮顶的景况差不多,说明一是这边的植被生长好,二是登山者少,人迹罕至,行路尚未被探踏出来。山上到处都是石墙石屋的残垣断壁,还有石臼石隼石碾石磨等防御和生活残存设施。据考早年是当地百姓躲难避匪的山寨,建有上百间房子,居住过好几百村民,还自制自备武器,具有较强的自保防御能力。当年横行暴虐数省的悍匪刘黑七,纠集人马攻打了几次都没有攻下,山上民众才免受祸害。所以老百姓称之为吉祥崮。</p> <p class="ql-block">  板崮中央有一座玉皇庙,建筑不大历史却很久了。这里还也有一段传说故事,讲起来也是很励志动人的。北宋万历年间,无棣县有个刘秀才去东京汴梁赶考,行至板崮下,天黑在旅店住下了。次日早上醒来发现所带盘缠被人偷了,这可是村里乡亲们给凑的路费。秀才身分文被赶出旅店,走不了也回不去,只能流落街头讨饭为生。不知不觉过去了一年,适逢皇上册封皇后,增开恩科。秀才觉得机会难得,但有没钱赴京赶考,痛不欲生,登上板崮顶想跳崖自尽。突然间身边岩壁炸开了一条缝,里面竟淌出许多银子。秀才惊喜万分,方知此乃上天恩赐。于是跪叩谢恩,用衣襟裹满银子,下山前他用蒿草将炸开的石缝盖了个严。回到旅店,店老板见状问秀才哪来这么多银子?秀才诚实,据实告之。店老板在秀才走后,爬上崮顶找了个遍,结果一无所获。</p><p class="ql-block"> 秀才在京城会考,连闯几关,殿试榜上有名,三年后官拜吏部侍郎。他没忘记在板崮的奇遇,花大钱在板崮顶修建玉皇庙一座,并树碑立传,以谢天恩。该庙于1992年由附近几个村的村民捐资重建,1997年又重立碑,至今香火不断。</p> <p class="ql-block">  走到板崮的西北端,眼界开阔起来。板崮垭口下两座相连的兄弟崮映入眼帘,一座叫油篓崮,一座叫瓮崮。从山体直观讲,确实很形象。在连绵逶迤的山头上,突立三座挺拔险峻的峰崮,恰如英俊伟岸的三个兄弟并排耸立于山巅,真有一种气壮山河的气势。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崮乡居民祖祖辈辈生长在这片山土,眼中有情,心中有爱,那骨子里的依赖和眷恋是与这些美丽的山崮融在一起的。这一点我们在越来越多的崮行活动中逐渐领会了,也深受感染。</p><p class="ql-block"> 用小飞机航拍了一圈,板崮的特殊地形地貌更加清楚的显现出来。不光板崮是典型的,油篓崮和瓮崮同样是上下两层结构,只是面积小一点,瓮崮的上一层由于被茅草覆盖,几乎看不出来。估计它们是亿万年前地壳发生变动时,属于同一小板块而形成了同样的地质结构和地貌形状。</p> <p class="ql-block">  下崮时先头部队探路没走通,又折回走了回头路。到了崮下垭口,我们没有继续攀顶油篓崮和瓮崮。上山前咨询过老乡,这俩崮四周悬崖绝壁,根本登不上去,所以我们只在崮下垭口眺望了一下。这垭口是一大片开阔地,铺满了高高密密松软好看的草甸,草间依稀有待放的小花蕾。四周视野广阔,放眼可环看远近各方位的山峦群崮。双目随意望,一幅山居图。此真乃露营野餐理想之处,任尔举手投足,便能体验一把诗与远方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下山,毫不费力找到了正经路,十分顺利轻松地回到了停车处。之前多次爬崮几乎形成了规律,就是上山时找不到人已走过的路,费时又费力,而下山时往往顺理成章走到了正路上去。这似乎很奇怪,但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是站得高看得远嘛。</p><p class="ql-block"> 时间和体力已经不允再攀登东南面的大崮、小崮了,等下次再来。回到景区游客中心吃中饭时已经下午快1点了。</p> <p class="ql-block">(本文所有图片视频均由行走72崮队友提供,所用资料采百度搜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