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佰胜有个擀毡匠,——赵维屏师傅

原野摄影

<p class="ql-block">  青海省大通县城关镇,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大通卫时,在今镇政府所在地筑城一座,高6.67米,底厚6米,顶宽4米,周围1860米,设有城楼、角楼、腰楼、月城、炮台、堑壕和东西两门。“城关”一名因此而来。但此时,该城名曰“白塔城”,因城东原有一古塔,唇灰垩之,俗称“白塔儿”,故城亦名“白塔城”。乾隆九年(1744年)移卫于白塔城,二十六年(1761年)改卫为县,遂为大通县城。清光绪《大通县志》:“白塔城又名毛佰胜,明初有将毛姓出兵于此,百战百胜,固以名地,始隶版图……”。毛佰胜即源于此,并为后代沿袭了260年之久。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了佰胜镇,1952年改称为“城关”,此名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毛毡是农牧地区最常见的一种生活用品,它防潮保暖,经久耐用,材料来源广泛。毛毡加工,在我国宁夏、甘肃、青海等省都有,就大通县而言,石山乡、良教乡、城关镇等地都有毛毡加工,制作毛毡的手艺人叫“毡匠”。</p> <p class="ql-block"> (七十三岁的赵维屏师傅)</p><p class="ql-block"> 城关地区二十世纪曾活跃着一部分民间手艺人,期间毡匠是他们的典型代表之一。毡匠较有名的是西门村的马有录、马有才(二人都已去世)。西关村的赵顺成,他曾带领几个儿子到门源县、大通县的塘坊村等地走乡串户,流动作业。赵顺成的手艺从西门村毡匠手中学来,赵顺成把手艺传给十几岁的儿子赵维屏、赵维礼。赵顺成去世后,毡匠手艺由赵维屏主持,因时代变迁和需求变化结束了走村串乡的做工方式,开起了家庭手工作坊。之后赵维礼也开起手工作坊。但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手工作坊也慢慢歇业了。笔者专程拜访了西关73岁的赵维屏毡匠。在与赵维屏攀谈中,他回忆起了父辈们和自己擀毡的艰苦岁月。说不清对逝去岁月的怀念,还是对过去的一种留恋,在谈话过程中始终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情结。虽然不擀毡已经多年了,可谈起老本行,他仍然眉色飞舞、精神焕发。他给笔者描述了擀毡工艺的几个过程:</p> <p class="ql-block"> (库存的手工毛毡由于存放时间较久被蛀虫打了几个洞)</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环节是备毛</p><p class="ql-block">  先把羊毛分拣出来,放在大太阳底下晒,乘羊毛晒干的时候,用连枷猛抽打,使羊毛根子散开,羊毛由于羊身上油脂和细毛的作用,连在一块,这要乘着太阳的晒烤打毛,因为羊毛一旦不见阳光,就会吸附地下的水分而变潮,任你怎样抽打也不起作用。羊毛打好后,把连伽还没有打开的细小的毛根用手完全撕开,这样做的目的是擀出来的毡质地细软均匀,不起疙瘩,再把撕好的羊毛用拧钩(一种能把羊毛拧成一股绳的铁制工具)拧成如人的胳臂粗的长绳,再用斧头剁碎,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羊毛纤维长短均匀,然后把剁碎的羊毛放在案铺上弹,弹毛时有一张木制大弓,用一根粗绳吊着,在案铺上方悬空、弓的中间繁紧绷着一根弓弦,弓弦用动物的筋制成,柔韧有弹性,弹毛的时候,匠人一手扶弓,一手用手柄击打弓弦,使弦振动,发出“铮铮嗡嗡”的声音,弓弦振动的力量把羊毛弹散,随着弓弦的抖动,羊毛便如柳絮一样从案铺上落下来,这时的羊毛纤维完全散开,蓬松如天上的白云(附视频)。打毛机和拌毡机出现后,打毛、弹毛由机械完成,解放了人力。毛备好之后,就可以进人第二道工序一铺毡了。</p> <p class="ql-block"> (赵师傅惆怅的看着从老父亲那里传下来近百年的家什,再也没人操持的弹毛弓和竹笤帚)</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环节是铺毡</p><p class="ql-block">  铺毡是将弹好的羊毛按规定的尺寸铺在方形的竹帘子上,竹帘子用很细的竹条编成,辅毡的时候,匠人一手拿毛,另一只手用一根三叉的竹条拍打手里的羊毛,羊毛就纷纷落到竹布子上,为了不使竹条打痛手臂,拿毛的一只手的手腕处戴一个较厚的衬垫。有经验的毡匠都知道,毡的好坏,要看铺毡的质量,所以在铺毡的时候特别细心,一定要做到薄厚均匀,不然薄的地方就会出现小眼,这样做出来的毡就成了次品。毡的尺寸有规定,一般在农村用的是“四六毡”(即宽四尺,长六尺),有时也根据主人的要求来做,有一种毡叫“独睡”,就是供一个人睡觉之用,一般在出外搞打工时用,尺寸就更小些。有经验的毡匠会根据羊毛的毛性(即羊毛的伸缩程度)把毡铺成一定的尺寸。一条毡铺好,一般要用一定数量的羊毛,然后把铺好的羊毛用压扇(一种扇形的用竹子做成的用具)压平,撒上热水,再把帘子卷起来,用许多根皮条或橡皮扎紧,然后再把竹帘子用脚不断地揉压,随着竹帘子在地上滚动,羊毛靠热力和压力的作用粘结在一起,这个过程叫揉毡胚,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然后再把竹帘子拆开,把毡胚的四边折起来。在破茬的地方再下些羊毛。为了区分毡的正面和背面,一般在毡胚的正面用不同颜色的毛勾上一些图案,图案也有一定的讲究,有“葫芦”、“魁子”等,这也是为了好看,这一步完成之后,又把竹帘子卷起来,扎紧,再揉一遍取出来,就成了毡胚,然后就可以上洗案了。现在人们发明了拌毡机,将竹帘子放到皮带上面,左右各一,机器提动竹帘子,使竹帘子在原地转动,不上半个小时就可以拌成毡胚。</p> <p class="ql-block"> (此弹毛弓从赵维屏的父亲赵顺成开始上岗,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岁月磨练的痕迹在弹毛弓上留下了两代人深深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很久以前存放在杂物间的裹毛竹帘子落满了灰尘,再也没动过)</p><p class="ql-block"> 第三个环节是洗毡</p><p class="ql-block">  洗毡是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工序,洗毡要有两个人,并排坐在一条长凳上,紧靠长凳是一块倾斜的木板,这块木板着地的一头顶着一块较大的长方形的木板,平放在地上。洗毡的时候,在毡胚上浇上热水,卷起来用麻袋片裹住,用两条洗带兜住,放在倾斜木板上,两个匠人手握洗带,脚蹬住毡胚,随着手脚的配合运动,毡胚在木板上上下来回滚动,毡胚由于受到水的热力和四只脚的挤压,在长和宽两个方向上不断收缩,洗毡的时候毡卷不能一成不变,每隔一段时间,要停下来,在平放的木板上摊开,或进行折叠,或调换方向,或调换里外面,下一次卷起来洗的时候还要浇上热水,调换、折叠的顺序和次数也有规定,全靠匠人把握火候,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毡的各个部位均匀受力,直到羊毛纤维紧紧粘结在一起,浑然一体,再也不能撕开,等毡基本成形后,再把它拾掇成规定的尺寸。有一句顺口溜“洗毡不洗毡,全看四道边”。洗毡的最后一道工序叫“搓边”,就是在毡的四条边上浇上热水,用手不断揉搓,这样做是为了使边上的羊毛粘和更加紧密,不使散开。一条好毡的标准是薄厚均匀。羊毛纤维粘合紧密,四条边成一条直线,四个角要直。不过这时的毯内有许多水分,得凉在木杆上让水渗出、通常经过一夜水就渗完了,然后在太阳底下晒干,就算最终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  岁月不饶人,早已放下擀毡工具的赵师傅在老伴的陪伴下过着安逸的老年生活。</p> <p class="ql-block">  访谈小视频</p> <p class="ql-block"> 赵师傅迈着不太方便的双腿引导笔者去看看他擀的毡</p> <p class="ql-block"> 弹棉花、羊毛、牛毛的弹弓</p> <p class="ql-block"> 赵维屏师傅也曾经这样弹棉花、弹羊毛、弹牛毛</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们对手工擀的各类毡的需求越来越少了。赵师傅的手艺也面临失传。但笔者还是希望对这种民间手艺用合适的方式传承下来。祝愿赵维屏师傅早日告别腰腿病,和一家人和和睦睦、健健康康,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文字部分参考《北川风物》一书。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挂一漏万,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并就此致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和真实,如实反映我们所看到的,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编</span>辑|摄影 网名 原野,青海大通人,摄影爱好者。1988年开始学习摄影,系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会员、全国金融系统“德艺双馨”会员荣誉获得者,青海省金融摄影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展览评选委员会主任、西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青海三江源影像中心签约摄影师,大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摄影志愿者。擅长民俗风情、自然风光摄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