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事那条村

M.I.N

<p class="ql-block">  广州市二十五中学,因为学校比较小,当年被戏称为白鸽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市二十五中学校址前身为"广东大埔同乡会",始建于1925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黑白照片就是万川楼旧照,彩色照片中的黄色楼就是二十五中学校内的万川楼。</span>1930年,私立广州大学文学院以及私立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迁入万川楼。万川楼所属的校址在不同时期,先后设立过不同的学校。一直到1955年,最后旧址上的“私立万川学校”,才正式编定为"广州市第二十五中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们在二十五中读初中、高中时期正是文革时期。那时候说把案件的裁判权交给群众,万川楼首层是个礼堂,我们曾坐在万川楼首层礼堂的地上,听着老师讲着等待由我们裁决的案例,老师每读一个案例,我们全班齐说“杀”,觉得很好玩。唉,文革,就是这样把法律当儿戏,这件事,还有那些同学记得?</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0年市二十五中学合并到十三中后,曾成为十三中的初中部,现在又成了文德路小学。广州市二十五中学从此消失。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陪伴二十五中学几十年的13路线公交车总站,也因为在2021年8月28日撒消了13路公交线,所以在文德路的13路线公交车总站也相应被撒消了。在原二十五中学门前往南望,13路线公交站己被撤销的原址上,一切显得那么静悄悄。</p><p class="ql-block"> 岁月变迁,市二十五中学与13路线公交车总站,都携手乘鹤西去,是乘鹤西去,而不是异地搬迁。呜呼,一切只能成为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本人在二十五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初二四班的</span>红卫兵章,当年红卫兵战歌是这样唱的:“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大风浪里练红心,毛泽东思想来武装,消灭一切害人虫”。唱到这里,左手捧着红宝书,右脚要用尽吃奶的力度,要跺出让地球抖三抖的震级,<span style="font-size: 18px;">咬牙切齿地</span>向下猛然一跺(千万不能考虑脚是否会断,否则就要狠批私字一闪念),右手随即恶狠狠地向下一劈,以显示红卫兵一口气可吞三只蚊子,导弹打来当咸蛋的英雄气概。唉,当年的热血青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无知无畏,正</span>因为无知,所以无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以前的中学生是要去学农的,叫做去农村分校。二十五中学的分校,在花都赤坭公社的竹洞大队。竹洞大队现在怎样了?</p><p class="ql-block"> 以前我们去竹洞大队学农,要去大沙头坐船,后来的学生也有去南方大厦对面的1号码头坐船的,去到赤坭码头下船,再步行约三公里到竹洞大队。现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竹洞村社区服务中心所在地(简称村委),就是当年市二十五中的农村分校旧址。</span>从广州去分校旧址,自驾游的话,定位到“竹洞村社区服务中心”。如果坐地铁前往的话,当地农民介绍,可以坐地铁三号线,坐到高增站(机场南前一个站)转地铁九号线,到飞鹅岭站(地铁总站)下,再坐花39路、花68路长线等的公交车,在蓝珠二社站下,步行约600米,就可到竹洞村社区服务中心。游玩完后,午餐可在村委大楼旁的路直入约几百米的饭店吃,饭后出公路到<span style="font-size: 18px;">蓝珠二社车站乘车(因为是过路车,搭乘时间要咨询)回花都飞鹅岭站,再坐地铁回广州</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的竹洞村党群服务中心所在地,就是当年二十五中分校的旧址。原址上的旧建筑已全部拆除,新建了现在的楼房,简称为竹洞村委。</p><p class="ql-block"> 全景图中标注当年二十五中分校各个建筑物的位置(放大全景图看标注)。每届学生学农的不同时期 ,建筑物位置可能会有所增减或不同。</p><p class="ql-block"> 由于原分校旧址上的建筑物都是现在新建的,拍摄近景意义不大,所以在远处连带地形地貌一齐拍摄,有助于同学们对五十年前农村分校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竹洞村党群服务中心大楼(课室旧址)</p><p class="ql-block"> 原址是二十五中分校课室,对课室的印象不深,但对当年发生的一件尴尬事,却记忆尤深。某日,班主任要我们上交学农小结,我写完小结后,又写了一封信给妈妈,想要几元零用钱。结果阴差阳错,学农小结寄给了妈妈,问妈妈拿钱的信却上交给班主任。妈妈收到学农小结后一头雾水,这孩子是向我汇报学农情况了?而班主任收到我给妈妈的信,打开一看:“妈妈,给5元钱我零用”。班主任心想,我只不过是带学生来学农,怎么无缘无故多了个孩子?给5元钱是事小,无缘无故多了个孩子可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再者,5元钱在当年来说,也不是件小事,在当年做是36,不做也是36的年代,如果折算成现在月收入3600元的话,那5元钱就是现在的500元了。班主任经过与数学老师用勾股定理、小数点精确到后三位的一番计算,觉得性价比不高,断言拒绝了5元钱可以白赚一个孩子的要求。唉,尴尬呀,我没能按时上交学农小结,零用钱也拿不到手,只好灰溜溜地回到宿舍,拿起从家带来的面豉猪肉(离家学生标配),挖一挖看还有没有吃剩的猪肉粒。以上都是真实的事,请不要笑,不然我会很难过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化家园(学生宿舍)</p><p class="ql-block"> 原址是学生宿舍,印象中学生宿舍前面是一片平地,几个班的学生都可以在此排队听老师训话的。在早期我们去学农的时候,是分散到村民家住的,后来才有学生宿舍。我们后来过来学农,也是住在学生宿舍,睡碌架床。记得晚上,每当校领导训完话后,我们班的班主任(印象中是教英语的,或者是姓曾吧)就会说“我要补允两句,关于卫生问题”,我们在昏昏欲睡中听着班主任慷慨激昂地补允“两句”。听着听着,不觉睡着了,当猛然惊醒的时候,班主任才讲到第四个大问题、第七个小问题的第九点,也不知道后面还有多少章节。时间一过已经五十多年,现在还想再听听班主任囉嗦的训话,已成为奢侈的梦想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厕所仍在</p><p class="ql-block"> 说也奇怪,旧址上的课室和宿舍都拆掉重建,而唯独这间厕所没有拆。其实也不奇怪,新建楼房,都会在楼房内建洗手间,谁还有闲心去拆那间旧厕所。厕所,也叫洗手间,洗手间不是用来洗手的吗?与厕所有什么关系?当地农民都是朴实而亲切地把厕所叫屎坑。<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年分校的屎坑,现在风味依旧,风韵犹存。</span>站在屎坑边,不禁想起程琳唱过的那首《童年》,歌是这样唱的:“屎坑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环顾四周,不见榕树,更不见知了,只有松柏环绕。松柏陪伴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孤独、</span>苍凉、悲壮的屎坑,坚守着昔日的荣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村委楼顶向下拍的厕所旧址,厕所后面是个小山坡。当年曾发生过一件事,在一个月黑风不高的夜晚,一个歹徒进入女厕想耍流民,女生大声呼救,当人们追出来后,那人从厕所后山跑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师宿舍</p><p class="ql-block"> 在学生宿舍下面,是教师宿舍。教师宿舍没有什么印象,也没有什么故事。老师当年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应该有值得回味的往事,这里由老师来补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饭堂厨房</p><p class="ql-block"> 在以前的饭堂厨房的旧址上,现在改为厕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厕所嗅一嗅,可能现在还有当年饭堂的饭菜香味。在早期我们去分校的时候,分散住农民家,吃饭由各个班自己轮流煮饭,我们男同学还去捉了小螃蟹,女同学把小螃蟹炸来给大家吃,味道非常。后来学校才建了分校的宿舍和饭堂。记得在饭堂前,曾经发生过一段有趣的事。一天,同学们都在排队打饭,但有几个女同学不打饭,站在一旁。厨师好奇,走出来问:“你们怎么不打饭”?女同学回答:“我们在等瓜”。厨师大惊失色,说:“你们年纪轻轻,这么快就等瓜了?”唉,人家小妹妹是等瓜,不是等瓜(等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饭堂旁边,原先是一口水塘,现在己经填平了,设置了一个盆景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竹洞村委大楼的楼顶,可以拍到竹洞村的全景,也可以看到当年农村分校旧址的分布(放大看文字标注)。</p><p class="ql-block"> 在楼顶右望,那座山就叫打鼓岭。当年我们都是十五、六多岁的少年,离开了家去农村分校,难免会想家,也不知道听谁说,上打鼓岭可以看到广州,搞到我们都想上打鼓岭看看广州,最终是没有上去。但听当地农民说,打鼓岭是看不到广州的,但如果天气好的时候,上飞鹅岭是可以看到广州宾馆(海珠广场的27层)的。飞鹅岭是那座山?不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打鼓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与大家一齐分享竹洞村黄花风铃和竹洞村美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个人的看法,花都竹洞村的黄花风铃木种得比较散,如果沿湖边都种上,开花的时候,花倒影在湖上更好看。广州洲头咀路的黄花风铃,种得比较有场面。但背景是高楼大厦,好看不好拍。而竹洞村的黄风铃花,背景有鱼塘有乡村,很有乡土气息。开花时间广州的花要比花都竹洞村的花早开一、两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环湖观光小火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面对村委大楼<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面的第二条横路,叫竹洞黄金路。黄金路</span>以大楼为中心,左右两边都<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叫竹洞黄金路。</span>右边的黄金路虽然沿途都种有黄花风铃木,但左边的黄金路更好看,有湖有水有村庄,沿途一样种满黄金风铃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邓氏宗祠,谁有印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东传统的锅耳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砖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富人家有后花园,农民家有后蕉林。地点环境虽不同,但相同的,都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理想场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面对村委大楼左边的黄金路,更值得拍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花风铃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落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的黄花风铃,拍得好一样出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紫荆花,</span>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时光如梭,如今的竹洞大队已经旧貌换新颜了。今天,在竹洞村委党组织的带领下,竹洞大队以精品盘景和黄花风铃为主导,已经把竹洞村建设成了一个美丽的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弹挥之间,我们这些当年来竹洞大队分校学农的青少年,现在都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女同学当年亭亭玉立,现在或者摇摇难立,男同学当年玉树临风,现在或者老树怕风。生命苦短,时光不再。为此,有空的话,当年曾去过竹洞大队农村分校学农的同学们,应该去看一看现在竹洞大队的变化,去追寻当年学生时代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 本美篇都是精美大图,可以任意分享,喜欢的话可以下载图片。可以点赞评论,谢绝打赏送花送礼物。美篇App本身附带的广告,本人无法排除,将就吧。</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