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用书来充实自己也是我目前最快乐的一件事。纵观历史长河,世事总有令人欢欣鼓舞之时,也有令人伤心落泪之处,大到国事,小到琐事,无论巨细,皆是如此。我们和古人生活在同一片天地,一样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需亲历世事幻变,人情冷暖。每值此刻,很多人都是“硬抗”,殊不知,书是一剂良药,可以为快乐找到放大的出口,也可以成为痛苦流出的通道,因为书是另一个世界,读书人的两个世界是可以相互补偿的。有道是“酒里乾坤大,书中日月长”,但谁都不可否认“书”是比“酒”排遣烦恼更绿色、更健康的方式。 <p class="ql-block"> 董仲舒目不窥园成就自我,为大汉奠定儒家治国之道,延续千年;曹操手不释卷,登高必赋,终将政治智慧和文人气质兼具一身,成为一代枭雄;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从古人著作中汲取力量,如椽大笔,疾言醒世;闻一多兀兀穷年,钻研经义,为民族寻求治国之路;毛主席一生览书万卷,每有构思皆纸落云烟且笔力千钧,令人拍案叫绝,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厚积薄发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如何取古人智慧,为今我所用,丰富和提升自己,我个人认为,其支点就是书籍。如此我们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能跳出庐山的谷底,看清世事的横成岭侧成峰,还担心看得不够远吗?</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对书的理解可能各有不同,有人觉得形大于质,必须手捧书本才叫读书,必须有文字的地方才叫读书,好像书的入门接收器只能是“眼睛”。其实不然,“书”我们完全可以将其泛化为知识的象征,而不仅仅把它局限于一个载体的身份。如此说来知识的获取就应该是多感官的,我们要学会的是“于无文字处读书”,这才是读书中真正“随心所欲”的境界。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一个意识“一切都不是书(知识),一切又皆是书(知识)”。</p> <p class="ql-block"> 另外读书需要有绝对的自律,才能把它演化为一个深入骨髓的习惯,要做到心无旁骛,减少世俗物质生活的干扰。苏轼有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写照,正因为他深谙此道,他的人生百般磨难,却相当释怀,且文学成绩斐然,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便是最好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 实话说,我算不上的真正读书的人,读书人身上那种高贵的气质我还不具备,读书人内心的那份宁静我还有所缺位,读书人精神上那种执着我没有百分百做到,读书人那种优美的文笔和高雅的谈吐我也心向往之,也在倾力求之。我读书的经历或许并不感人,但感动过我自己,它们不精彩,甚至有些平淡,但是打心间走过的东西,便会留下“最美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我读书的时间起点有些羞于示人,准确的说我的读书习惯是在大学期间慢慢培养起来的,萌芽则产生于上“高补”的时候。相对于那些从小就喜欢读书的人,我是一个十足的后来者,不过赶上读书提升的“青春末班车”,我觉得大有希望,我有信心,因为读书是增值的过程,时间必会给我丰厚的回报。</p><p class="ql-block"> 在济源五中补习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写随笔,一天一篇。当时的我最讨厌这个作业,觉得意义不大,况且高中哪来那么多时间,吃饭都跟“灌”差不多。但是毕竟是作业,还是要意思意思,就试着写了几天,都是先抄几句好句子,然后搜肠刮肚用自己认为尽可能好的语言发几句“牢骚”,二三百字就凑够了,我暗自窃喜自己的明智。可是几天后我心里不平衡了,看着书上优美的文字,心理落差越来越大,仿佛自己是个废物,心想:“别人写自己的生活这么精彩,我的生活难道就是一堆粪土,毫无精彩可言?定然不是的”。于是我就把校园玩耍、食堂就餐等一些琐事大白话式搬到本子上,后面照例写上自己的感悟,语言自然比抄来的逊色很多,当时就是为了敷衍了事,因为时间确实紧。结果却在意料之外,老师下了评语,说我写的有真情实感,会观察生活,会书写生活。我一脸懵,九曲回肠的脑回路最终告诉我“老师就是老师,大抵是不会说错的”,于是我有自信了,接连写了几天,甚至把我课堂分心听鸟叫的事写了进去,老师在评语中委婉地批评了我的分心,但也夸赞了我的真实流露,我对此评语会心一笑:“哈哈,老师是我的半个知己啊,我的糙作还是有观众的。”</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我每天都交,后来离高考越来越近,时间也越发紧了,班里多数人都成了此项作业的“逃兵”,我本还想续写自己的生活,可无奈我的其他科目也不好,我要把精力分给它们,后来就没怎么写了,习惯的初次培养不了了之,但是一颗想提高语言能力的“种子”深深的种下了,它在等待一个“春天”,直觉告诉我可能会距离读书越来越近……</p><p class="ql-block"> 高考之后的假期过了两个月的放牛生活,每天面对着蓝天白云,在林间、草上、溪畔、桥头,或坐、或躺、或趴,因为牛儿在自由的吃草,我无所事事,无事生非嘛!所以思维就放飞了,想了很多很多,也想把它写下来,一想起语言太糙就打了退堂鼓,这种落差越来越明显,那颗想读书“种子”又蠢蠢欲动了,可是对于我来说没钱去购书……</p> <p class="ql-block"> 上了大学之后,我期待的“小春天”终于来了,大学里面有大把的时间,我去图书馆借了书,有空就看。其它的娱乐活动我基本都不会。我看书特别慢,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句话深深影响着我,每次看到关键点,批画过之后,我还要找个本子把句子原封不动的抄下来,于是乎,我的第一本“读书笔记”上线了。因为读得慢,所以整个大学也就读个二十来本,侧重于文史,能想起名字的比如说《四世同堂》、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林家铺子》、《鲁迅文集》、《世界文明之谜》《戚继光全传》等等,我读书侧重于语言学习,情节内容还在其次。</p><p class="ql-block"> 在抄读书笔记的同时,每天又在体验自己的生活、观察别人的生活,时日渐长,觉得肚子里、脑海间总有些东西要呼之欲出,随手就想写下来,开始就随便写写,敝帚自珍而已。后来自我感觉能入眼了,胆子似乎也大了些,就在QQ发了一些,并且每次编辑完后再三浏览,字斟句酌,以求完美,以至于后来形成一个“癖好”,我排遣式地用“慢工出细活”来安慰自己。由于我侧重于语言,又是大学时期,我的“反派评论者”戏称我们这类人是象牙塔里的“无病呻吟者”,我却毫不在意,因为我还没经历象牙塔之外的生活,心里没有比较,另者,我自己在语言方面确实有些收获。</p><p class="ql-block"> 习惯一旦时间久了就会生根发芽,根深蒂固,无法自拔,好坏习惯皆是如此。我染上观察生活、书写生活的习惯后就需要大量的素材来源和找寻词句效法提升的不竭泉眼,毋庸置疑,它就是“读书”,人类知识一大半是间接经验,间接经验的一大半都藏在书籍这个“黄金屋”中。可仍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我没钱买书,大学为了省餐费,我在食堂帮工三年,寒暑假打工是免不了的,正是这些帮工打工的波折经历又丰富了我的素材土壤,为深耕细作提供了可能。大学期间到过湖州、苏州、无锡的工厂、也到过山西某村的工地,每天起床的时候是全身最酸痛的时候,同行的大人们会鼓励我;有时候手指关节起泡剧痛无法弯曲拿筷子挑面条,做饭的会帮我;工厂考勤时间紧,来不及的时候别人会帮我带东西,彼此慰藉消除漂泊异域的孤独。我会把这些苦与乐都化入笔尖,形成文字纪念册。写得多了,觉得文段形式不足以表达心情,就把最能言情达志的诗歌形式借过来试试,别说还真行,虽然我不懂严谨的格律,只求押韵,但是他确实传达出了我的喜怒哀乐。我觉得艺术创作的目的不就是为了传达这些么,条条框框都在其次,我暂且都把它抛到脑后了,因为书写了自己的生活,我快乐,这是最重要的。所写东西还是间歇发在QQ上,我觉得好我就发。</p><p class="ql-block"> 不能只出不进啊,那样思维是会枯竭的,没钱买书怎么办呢,最低成本入手呗!走在路上别人发的传单或丢弃的其他纸片我都会捡起来揣在兜里,回去之后圈圈画画看有没有好的语言,抄到本子上。或者浏览网络平台上的鸡汤、看影视作品时好内容、好台词我也会截图保存,以供后续抄写加深记忆。看过的东西我会在脑子里再三回味,然后去联想,即使是半夜,若有灵感,也会开灯把它记下来(那是床头总有一个小本子,现在多是记在手机的记事本上)。有时候早上起床正穿衣服呢,看到窗外某个东西有想法,就发呆了,留下另外半个袖子在那里傻傻的等待。记得大学快毕业那年,为了赚点钱兼职家教,他(初一学生)做作业的时候我无聊,他给我拿了本《中学生阅读》让我看,我很开心,回头我问他还有么,他说他家有钱不缺这东西,都没时间看,找了十来本新的都送给我了。这些书后来是在毕业后一边兼职(早上四点多起来上班,每天12个小时)一边看的,圈圈画画、抄抄写写两个月才看完的,这些书现在还保存在我的书架上,因为它有纪念意义。从那时起,对书(文字知识)的渴求接近疯狂……</p> <p class="ql-block"> 后来2014-2018年四年的社会生活到过多雨的长沙(是修机器的,将常出差,一年间,足迹遍布几乎湖南全省,所见甚多);到过潮湿的江西(变故之事,大落之时,在此不提);到过偏冷的太原(早出晚归,以求食宿之安);在济源呆过一段(拮据得很,当时穿的鞋子是断底漏水的,还好济源雨少)。这几年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二手自行车,由于千里辗转,买买卖卖,前后有六辆陪伴过我,最远的时候住地到单位直线19公里,单程尽两个小时。后来2018年的时候我开始考教师,寄居在亲戚家,边兼职边考,每天不是在赶时间,就是在赶时间的路上(寒暑伴征程,晨昏每相亲),不得不把休息的时间贴补到学习上……正是多年生活的体悟,让我在后续的读书中读得更深,记得更多,也更加迫切的想读,生活的磨难让我有不少伤口,而书可以治愈,每一次读书都感觉在读自己,读自己的童年,读自己的少年,读自己的青年;读自己的求学,读自己的游历,读自己的工作;读自己的懵懂,读自己的浮躁,读自己的冲动;读自己的积淀,读自己的丰盈,读自己的灵魂……往事历历,草木悠悠,生活是本合不上的书(清风吹拂,细雨润泽,阳光柔照,霜雪斗寒),书是种读不完的生活(形形色色,光怪陆离,应有尽有,百味人生)……</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有幸成为一名教师,曾经没钱买书的问题解决了,虽然工作有时比较忙,但我觉得要成长,读书的时间必须挤出来,而且必须要坚持,这样你才能更大范围地和古人、名人对话,见贤思齐,应付生活的沟沟坎坎,让生活变得有厚度,让生命不断增值!</p> <p class="ql-block"> 由于工作关系,我也逐渐接触了不少教育教学书籍和课内名著,边学习边做笔记,在其中我也获得了很大的成长和提升!</p> <p class="ql-block"> 因为我有钱买书的时间还不长,所以家庭藏书并不多,但我追求文字知识的脚步从未停止。所以我想说“心中有书,必将无惧于天下,不负于未来”。</p><p class="ql-block"> 从2010年进入大学开始,读书习惯落地生根的十年来,我现在有《读书笔记》10本、《生活历程》4本、《唐诗三百及解析》手抄一遍(共2本)、《诗词积累》2本(共800多条)、《名言·俗语·百科积累》1本(其中名言700多条、俗语数百条)、《字词成语积累》3本(共计2000多条)、《自写诗词》1本(160多条),记不清这十年我抄或者写有多少万字,目前我有一个目标,就是我希望有朝一日我的所有本子摞起来能超过我的身高,我想得到进一步的质变,我想知道真正的“厚积薄发”到底是什么样子!</p> <p class="ql-block"> 除了偶尔在QQ、微信上发表的诗词牢骚之外,上述其他都是我敝帚自珍的收藏着,不求其他,只想让它们在我心里发光,照亮我的读书之路,变成我的铠甲,抵御人生路上的困难。我不确定我的经历有没有推广作用,我在朋友圈发的“牢骚之言”和一些阐述读书好处的言论能不能让哪怕一小部分人爱上读书,但凡有,我想我是快乐的,我也会一直坚持并试图影响周围的人。</p><p class="ql-block"> 总结一下我读书的“诀窍”,一、学会读“无形的书”,生活是本无形的书,四时为页,集结成册,它越读越厚,令人欣慰的是,这种书穷人比富人拥有的更多!它的内容无比丰富,需要我们多感官调动来读。二、读写结合,将自己的经历融入书中,用书中的知识指导你的生活,送你一句话“宁愿脚下无波澜,不可架上书生尘”,试着这样做吧,你会上瘾的。三、挤时间以求自律,这一点上我有些大言不惭,因为我的自律程度充其量也只达到50%,希望大家能做得更好,收获更多!</p><p class="ql-block"> 有道是“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愿书留住你的“青春”,在增值的过程中完成一个华丽的转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