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七十在望,如今的我,妥妥的老者一枚矣!蓦然回首,几十年前军营里那些熟悉的人和事纷至沓来,其情其景,历历在目,兴之所至,欣然命笔,随想随写,敞开心扉,如实道来,有回忆、有见闻、也有感悟,渐渐积攒了十多篇,取名军营忆旧,不揣浅陋,分期发出,权作谈心闲聊,供战友们疫情期间居家消愁解闷,或可博取一乐,以作茶余饭后的谈资。<br>之一: 图为71年初我在飞机坝的留影 <b>营区迁移</b><br> 1968年底38师从云南蒙自调防南充后,高炮营的营房与二团为同一个营区,位置在最南端,一连到四连接着二团的营房由北到南纵向排列,同样风格和式样的红砖垒砌的平房,营部在中间,紧靠着营部是个可以容纳几百人的礼堂。<br> 营区西邻是火花公社,听说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曾在这儿抓过点,我当新兵时没少光顾了公社驻地的小集市;说起逛逛集市的事,还有个笑话,二团的几个兵进了商店,年轻的女服务员问:“买啥子?”“买个对象。”姑娘不解,狠狠地瞪着他们,这不是耍流氓吗,正想发作,他们又指了指柜台里的小镜子,弄得女服务员哭笑不得。<br> 东邻是机场,习惯称飞机坝,训练场就在机场边沿连队菜地边上。火炮和车辆露天搁放,训练场即炮场,训练完后火炮撤去后盖上炮衣即可。颇有些因陋就简,54军原部队营房的格局和配置便是如此。<br> 说到这儿要多插一句,54军驻南充的是130师,代号是7795部队,1962年接到参加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命令时还在农场搞生产,边出发边动员,作战中表现相当出色,打出了著名的瓦弄大捷,涌现出被称为活着的黄继光的著名战斗英雄陈代富。<br> 38师驻南充后代号开始是0018部队,据说南充市民有个评价:7795一条线,0018一大片,这是指两支部队的兵上街后的不同表现,这与13军长期驻守边疆,在大山沟里生活有关。0018的代号用了几年后,变更为56015部队,打仗时为35233部队。<br> 九届二中全会上,54军和13军同被确定为战略预备队,也就是所谓的“铁拳头”,可见中央军委是将两个军是处于同等地位看待的,1968年两军对调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当然,前者似乎更被看重一些,到了后来,54军的风头大有盖过38军之势。<br> 1973年,高炮营迁到了后勤部这边,此前曾有迁址到阆中的传闻,可能考虑到不便于管理,最后落实到了现址,在云南时,高炮营长期驻河口,到四川又跟二团在一起,后勤所处位置虽与司令部有段距离,毕竟也是师机关,高炮营安营在此也属名正言顺。<br> 营房搬迁后,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火炮、车辆有了专门的停放库房,避免了风吹雨淋,北头还有了一排家属院,距后勤服务社、修理所、师医院均近在咫尺,抬腿就到,便利多多。不足之处是没有了礼堂,全营聚会只能在露天,训练场偏小,与在飞机坝视野开阔且还可追逐起降的飞机自然无法同日而语。<br> 1976年部队缩编为乙种师,四连撤销,三连调高炮团,二连营房南移,用了原四连的地盘,小环境更佳,南侧有个蓝球场,场边有单杠,杠铃,还有战士们自己打制的两个石锁;靠近球场第一排平房西侧的大房间则是会议室兼乒乓球室,可谓得天独厚,如果说还有点美中不足的话,那就是紧靠后勤塑料厂,该厂二十四小时不停地生产,夜间机器的轰鸣难免影响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