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有个卧龙岗,岗上住着诸葛亮

人品如玉

<p class="ql-block">"智圣"一一诸葛亮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南阳市博物馆:刘红玉</p> <p class="ql-block">“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阳;南阳有个卧龙岗,岗上住着诸葛亮……”。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彩铃,南阳人都烂记于心,都会说唱几句。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出谜语时,都会说,“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那么今天,我们就讲一讲关于南阳诸葛亮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后官拜蜀汉丞相。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辅助刘备、刘禅两代皇帝终其一生并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赛不过一个诸葛亮”。诸葛亮以聪明、机智而闻名,善于用谋略而著称。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谋略的代言人。</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生于(公元181——234年)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一个官宦人家,父亲诸葛珪曾任泰安县郡丞(文职,即今天的行署专员身边的秘书长),三岁时母亲章氏去世,七八岁时父亲诸葛珪又病逝,后诸葛亮过继给叔父诸葛玄,在诸葛亮十六七岁时,玄病故。后葬在高阳华里一代(今河南平顶山附近)。随后,诸葛亮带着年幼的弟弟诸葛均来到南都“帝乡”——南阳,一个皇亲国戚、达官贵人集聚之地;东汉政治集团的人才输出地。</p> <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在举国混乱动荡的情况下,这里的社会相对稳定,又是南北交通要塞,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信息发达,是社会各界人士、信息的汇集地。诸葛亮以静处乱,积蓄力量,达变治世。于是,在南阳城西七里,蜿蜒起伏、南北纵横的卧龙岗上搭建起一个茅草屋,住下后,靠着勤劳的双手,割掉荒草,扒去石头,开出一片片耕田,种上绿油油的庄稼。白天诸葛亮或读书学习、或耕田种地,或在田间小路观察五谷稻粮的长势,或访亲会友,夜晚或弹琴咏志或为弟弟诸葛均聘娶南阳望族林氏之女林咏雪婚嫁之事安排具体事宜。十年间,诸葛亮晴耕雨读,春播秋种,访客会友等,布衣躬耕生活的日子过得也是其乐融融,逍遥自在。</p> <p class="ql-block">卧龙岗北靠紫山,南临白河,高高的山岗像一条巨龙一样倾伏在白河岸边,畅饮着滔滔白河水。在南阳卧龙岗的十年期间,每天清晨和傍晚都可以看到诸葛亮种田挑水忙碌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可是,有一件事让诸葛亮白天愁夜里也发愁。愁什么呢?原来呀,愁卧龙岗上没有井,吃水难,吃水要到几里外的白河去挑水。</p><p class="ql-block"> 天天、月月、年年、岁岁,诸葛亮到卧龙岗下白河去挑水。夏天,骄阳似火,他去挑;冬天,寒风刺骨,他去挑;瓢泼大雨,他去挑;冰天雪地,他也要去挑。即便有双铁鞋,也差不多磨破了。</p> <p class="ql-block">卧龙岗下,有一个石人。诸葛亮挑水上岗的时候,总是要在这里歇歇。每次,他总是叹息着:“唉,卧龙岗上要是有一口水井,该有多好啊!”就这么叹息了一年。第二年,他只要一到这个地方歇息,仍然叹息着:“唉!卧龙岗上要有一口水井,该有多好啊!”又叹息了一年,石人还没动静。第三年头,诸葛亮又叹息的时候,石人开口说话了!</p><p class="ql-block"> 它说:“孔明先生!别发愁!你住的草庐往东走三十步,在那个地方往下挖三尺,有一块石板。撬开石板,下面就是一口现成的水井!”</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问:“是真的吗?”石人回答:“决无戏言”。</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回到岗上,照着石人说的地方,往下挖了三尺,果见一块石板。撬起石板,下面真的有口石头拱砌的水井。清澈的泉水,咕突突直往上冒水。诸葛亮可乐坏了!急忙打上来一桶水,又是喝,又是洗的,好甘澈、甜美的水!</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正乐着,忽然,井底游出来一只大金蟾。金蟾在水里游来游去,肚子气得鼓鼓的。此金蟾不凡,正在修仙得道,不想竟被诸葛亮掘井露底,前功尽弃。它知道这定是石人泄露了天机,十分恼恨,心里说:“这个石人,真是多嘴多舌!咱俩商量的天机,你为啥泄露?你既无情,就莫怪我无义了,你误了我的天体,我叫烂你金身”!金蟾这时朝诸葛亮点点头,说:“孔明先生!你种地耕田,挺辛苦的。我给你说个秘密,石人肚子里,有部天书,你如果得到它,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阴阳八卦,文韬武略,全在其中。你只需要将那石人的头砸烂,就可取出天书,领会其中的神机奥妙!”</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听了大喜,想到:“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就照金蟾所说,用大锤将石人砸烂,果真从石人肚子中取出一部天书。而“多嘴多舌砸烂头”之说,也由此而起。诸葛亮得了天书,果然尽得其传,神机妙算。</p> <p class="ql-block">不久,诸葛亮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去做了军师,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公元207年,屯兵在新野的刘县令在徐元直的极力推荐下,来到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遥望卧龙岗,景色异常,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但茂盛,猿鹤相亲,松簧交翠……”好一个风水宝地!刘备赞道。可是,诸葛亮没有在家,只好拍马而归。</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来时,正值寒冬腊月,卧龙岗是岗高地滑,很是难走,刘、关、张三兄弟不顾呼呼的凛冽寒风,顶风冒雪,再次来到卧龙岗拜请诸葛孔明。只见,门前有位身穿青色长衫的年轻人答道:“哥哥昨为崔洲平相约,出外闲游”。刘备问:“何处闲游?”,“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阅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刘备听后,只叹自己与诸葛亮的缘分浅薄。</p><p class="ql-block">正要回去的路上,忽见小桥之西,有位头戴暖帽,身穿狐裘,骑驴踏雪而来,而且口中吟诗:“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刘备以为是诸葛亮回来了,正要上前拜见的时候,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答道:“此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刘备见黄老先生,气度潇洒,又有道骨仙风,就把黄老先生骑驴过桥的地方命名为:“仙人桥”。时至今日,在南阳卧龙岗的山门前依旧可以看到汉白玉雕的“仙人桥”。</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刘备为了表达对诸葛亮的诚意,在家斋戒三日,熏沐更衣,第三次来到卧龙岗拜请诸葛亮,可以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这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至诚至真的诚意所感动,于是,在卧龙岗的草庐内二人分宾主相向而坐,诸葛亮侃侃而谈,刘备毕恭毕敬、洗耳恭听。诸葛亮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方面,对当时的国家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建议刘备占据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和好西南各族人民,对外联合孙权,以抵抗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内革新政治,一旦时机成熟,就从荆益北伐中原,成就统一大业。可谓是“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p> <p class="ql-block">一番《草庐对》,表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智慧,非凡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才干。在这次会谈后,刘备感叹到:“我得孔明如鱼得水”。可以说,刘备的礼贤下士、三顾茅庐造就了一代仁爱之君,成为千古美谈;也造就了万古第一贤相——诸葛亮,“草庐一对”是诸葛亮由卧龙先生华丽转身变成了一代风起云涌的“飞龙”,也成就了他最佳的人生理想选择。</p><p class="ql-block"> 这些看似幸运的机遇,正是当年诸葛亮在南阳躬耕时,广交士林、博览群书,专研时政打下的扎实基础,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正如当年诸葛亮与他的几位好朋友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人读书之外,私下里谈论最多的就是将来谁的成就最大?当时诸葛亮就对他的几位朋友说,你们可以做到州府一级的官员,“那你呢?众友问道诸葛亮。”诸葛亮总是笑而不答,可见,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的诸葛亮,躬耕在南阳时早已胸有成竹,要像管仲、乐毅一样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p> <p class="ql-block">遥想当年,诸葛亮或站在半月台夜观星象,预测未来;或在松涛阵阵、风送花香的宁远楼阁中吟诵《梁父吟》来表达自己对三位壮士遭小人谗言陷害的悲愤之情,另一方面又激励自己要像心中崇拜的偶像管仲、乐毅那样在政治上有抱负、军事上有才干,做出一番事业来;或熟读诸子百家,融会贯通儒家的德治、仁政原则;法家的法治思想;道家的豁达人生态度;天地日月、阴阳八卦的变化莫测,形成了他一整套的政治思想体系和安邦定国之治——《草庐对策》,最早的行动纲领,成就了他今天华丽的转身,辅助先主、后主时,为蜀汉政权立下赫赫战功,……初出茅庐就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祭东风,七擒七纵孟获等,哪一场战役,哪一次北伐离开了智慧和谋略?没有十年南阳的勤工俭学、博览群书;没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精准的洞察力;怎会选择来南阳卧龙岗躬耕垄亩?没有南阳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汉光武帝的“龙兴”之地,号称“南都、帝乡”,行吗?是南阳特殊的政治地位、厚重的历史、先进的科技文化滋养、孕育了诸葛亮!要不,怎能打下扎实深厚的人生积累?怎能奠定西蜀霸业?汉室怎能偏安一隅?</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才”。17岁到27岁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形成的黄金期,正是南阳卧龙岗丰厚的积淀,孕育滋养、造就了万古第一贤相,智圣诸葛亮。可以说,南阳是诸葛亮成才的摇篮,是他走上政治生涯的起点,更是三国文化的源头,草庐一对,彪炳史册,流芳千古!</p><p class="ql-block"> 正如唐朝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刘红玉,女,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解读卧龙岗》2013年8月被评为第六届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一等奖;发表论文四十多篇。本文摘自《解读卧龙岗》一书,并稍加改动。</p><p class="ql-block">欢迎大家订阅,购买。</p><p class="ql-block">订价:36元,联系可优惠。</p><p class="ql-block">联系方式:18337736186@163.co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