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与长城、坎尔井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江南水沟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被入选的河道段共计31段,荥阳故城通济渠段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郑州段大运河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名子。隋唐时之前称“鸿沟”,隋唐时称“通济渠”,宋代称“汴河”,元明清称为“贾鲁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早在战国时期,魏惠王(前361年)迁都大梁(今开封),第二年在郑州西北黃河边广武山开凿鸿沟,引黄河水入荥泽,并在原阳开凿“大沟”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以增加鸿沟水量。鸿沟引水入大梁(今开封〉,折向东南入淮河,再通过邗沟入长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朝统一全国,迁都洛阳。隋炀帝杨广为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南北物资交流,打通南北漕运,力排众议,令宇文凯主持,修建从洛阳到清江(淮安)的运河,即为通济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隋炀帝为了增加运河水量,又在郑州古荥“鸿沟”之西的板渚(今荥阳牛口村),在黄河上另开凿新口引水。加上京、索、须等诸水汇入,使通济渠的水量大增。通济渠经汴州(今开封)向东南入淮河。再经过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北伐齐国,爭霸中原而开凿的邗沟进入长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隋唐大运河分为四段,通济渠、邗沟、江南水沟以及从洛阳至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逆黃河、谓水西行原都城西安。隋唐大运河贯通了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涉及8个省、直辖市,35个地市。</p><p class="ql-block"> 其中通济渠全長1000公里,是隋唐大运河工程量最大,流域最广的河渠段。是隋炀帝下江南的必经之地。 </p> <p class="ql-block"> 通济渠最大的水源来自黄河,随着隋唐大运河开通,位居通济渠之首的郑州,成了大运河的交通枢纽,从郑州逆黃河、洛水到隋都洛阳。沿永济渠北上天津、北京。逆黄河、谓水而上达西安。从郑州顺通济渠到开封,下江南。水路交通给郑州古城和荥阳故城带来了生机,郑州因隨唐大运河通济渠而繁荣一时。</p><p class="ql-block"> 隋大业二年(606年)管州建制被废除,郑州治管城。唐武德四年重修郑州城和官衙,建开元寺、夕阳楼、文庙、子产祠…。现在郑州周围还保留着唐塔15座之多。孔氏一门三状元就出现在荥阳故城。</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建成后,隋炀帝率文武百官,从都城洛阳城西出发,乘龙舟过洛阳城南,沿洛水下行到偃师东南循洛河口入黄河。顺黃河而下,至黄河荥阳板渚口进入通济渠,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至盱眙,入淮河,借邗沟下江都(今杨州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三世纪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使运河南北直通,不再绕道洛阳,舍弃了以洛阳为中心的之字形通济渠、永济渠运河,建成了北京南下杭州的纵向大运河,即京杭大运河。 </p><p class="ql-block"> 京杭大运河从涿郡(北京)到杭州,全长1797公里。在津浦铁路修通之前,曾是中国南北漕运主要依赖,至今仍有部分航道在继续使用。2002年京杭大运河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所以人们一旦提起大运河,首先想到的是京杭大运河。历史上有名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逐渐被人们遗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从南宋之后,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的地位減弱。因黄河反复决口泛滥,淤塞了通济渠,元眀清以来,通济渠被淹埋在地下。元朝时派贾鲁疏通挖掘出的河道,被称为“贾鲁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索须河是隋唐大运河郑州段保存较好的通济渠河段,全长16公里,是建设荥阳故城历史文化区的重点工程之一,我想不久将来“隋堤烟柳”的美景将会在郑州重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