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王国”-狮子林(江南行六)

雨巷

昨天下午从黄山回到上海,今天(2009年3月28日)早上八点钟,我们租了一辆十人轿车,从上海出发,两个小时后到达苏州,今天我们分别游览了狮子林、苏州古运河、寒山寺等三个景点,下面先随我一同游览狮子林…… 狮子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3号。平面成东西稍宽的长方形,占地1.1公顷,开放面积0.88公顷。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惟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属于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div> 这是狮子林的游览示意图,今天我们的游览线路是:从右手的大门进入,依次参观了原家祠、原居宅、燕誉堂、小方厅、九狮峰、指拍轩、古五松园、真趣亭、石舫、湖心亭、飞瀑亭、问梅阁、扇子亭、御碑亭、修竹阁、立雪堂,下午将近一点钟时出景区,结束了狮子林的游览。</div> 我们早上八点出发,十点左右到达苏州狮子林。狮子林与拙政园相邻,是仅存的元代历史名园。始建于元未,以佛教意境命名。元未著名画家倪瓒(云林)曾作(狮子林图),清康熙,乾隆曾数次临幸,并在圆明园,避暑山庄內分別仿建。狮子林即有古典园林亭台棧阁之胜,更以大型湖石假山群薯称,被誉为(假山王国),洞壑曲折盘桓,犹如迷阵。全园诘枸紧凑,长廊贯通四周,有曲径通幽之妙。<div><br></div> 我们一路走来,从园林路进入狮子林东大门,即原为承训义庄正门。门上悬乾隆书狮子林御匾。解放前为私宅时,不轻易开启,解放后遂辟为狮子林正门。清乾隆皇帝六次游玩的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曾经的主人就是苏州博物馆设计师贝聿铭的父亲。<div><br></div> 十点半左右,我们进入景区。狮子林距今已有670多年历史。历经中国元、明、清、近代的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廓之人文景观,更以湖石假山、洞壑深邃而盛各于世。<div><br></div> <div> 狮子林主假山以湖石堆叠成山,重岩复岭,深溪洞壑,宛如迷宫,引人入胜,是中国洞壑式假山群的唯一遗址。2000年11月,狮子林被联合固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div> 跨入园内,首先见到的一处建筑就是贝家祠堂。祠堂是供奉、祭祀祖宗,族人聚会的地方,在屋顶上塑有福、禄、寿三位神仙和一个小孩的塑像,表明了园主希望他的子孙后代能够出类拔萃、光宗耀祖。走廊入口处有砖砌“春华”二字,意思是园内春光烂漫。 进入贝家祠堂大厅,正中的一块匾上有 “云林逸韵”四字,两边走廊的木栏杆上雕有牡丹、凤凰及寿字图案,上有带花瓶与贝叶图案的挂屏。因狮子林最后一位园主姓贝,所以这里就有了这个贝家祠堂。<div><br></div> “云林逸韵”匾额是顾延龙手书,是赞扬狮子林的设计者之一倪云林的设计有虚静清逸的韵味。 狮子林游览指示牌。 过祠堂西侧门,进廊道见西侧有一圆洞门,门上前后各镶有砖额“入胜”、“通幽”,穿过圆洞门就是燕誉堂前院,庭院的地面用鹅卵石和瓷片砌成五蝠捧寿。 <div> 过了贝家祠堂就是燕誉堂,燕誉是安祥、快乐的意思。燕誉堂为全园主厅,原是园主宴客所用。此厅是苏州园林中较为有名的鸳鸯厅。所谓鸳鸯厅就是在一座大厅内用屏门,挂落隔成南北两部分,从内部看似两厅相连,但布置相异。北厅的梁柱用圆木,南厅的梁柱用方木,两厅的门窗图案,家具布置各不相同,匾额也各有题名。<br></div> 燕誉堂中堂一面屏风,巍巍而立,屏风中刻着《重修狮子林记》,记述了贝氏重修狮子林的经过。<div><br></div> 穿过拱门,绕到屏风背面,就是后堂。后堂是密友聚谈、女眷欢聚的地方,称“绿玉青瑶之馆”。<div><br></div> 燕誉堂后有小方亭,这是宾客集会唱曲听戏的地方。亭中一副对联颇有禅意:“石品洞天,标题海岳;钟闻古寺,境接嫏嬛”。狮林寺曾名“菩提正宗寺”、“承天能仁寺”、“圣恩寺”、“画禅寺”。以“古寺”对“洞天”,以“钟”对“石”,既肯定了狮子林的寺院性质,又点明狮子林的显著特点,以寺院的钟声衬托出园林的幽静。 东西两侧墙上有呈矩形的砖细月洞,东窗外是素心腊梅,西窗外是称为城市山林的假山和林木。以窗洞、门洞为画框,观赏外面景色,称为框景。两幅“框景”,如两幅山水画,尽现造园主人的匠心独运。 小方厅后面的庭院中,有东西两座半亭。西侧的半亭叫“对照亭”。虽然亭顶有四角攒顶,但四面封闭,似乎叫阁更为贴切。 半亭南、东、北三面都镶嵌着着彩玻璃。半亭大名“对照亭”,里面的匾额却是“打盹亭”。 “打盹”就是看上去半睡半醒的状态,用禅宗的专用术语来说,是“悟禅入定”。这里是信仰佛教的园主当年坐禅悟性的地方。 现在我们来到了来到了狮子林的镇园之宝——九狮峰。此峰立于粉墙之前,是一座高大的太湖石峰,初看涡孔遍布,无甚奇特之处,细察像有九头小狮自在嬉耍,故名“九狮峰”。<div><br></div> 庭院北墙上有四个外形不同、内容不同的花窗,分别是“琴”、“棋”、“书”、“画”,这是古代文人的雅趣,很值得观赏。“九狮峰”初看是一座由小块太湖石堆叠而成的高大的石峰,浑如一体。细看,石峰中有许多形态各异、神情不同的石狮子。据说乾隆下江南时,在这座石峰中看出有九头狮子,因此得名。<div><br></div> 九狮峰西,对照亭北,有一座海棠花形的洞门,门额“探幽”。从门洞中走过,进入狮子林的花园假山区。虽然现在这是一座开放的园林,游人众多,早已没有了幽静的感觉,但景色依旧优美,依旧令人意趣盎然。 穿过长长的回廊,现在来到的就是指柏轩,这是僧人讲经说法的地方,也是贝家亲属们聚会的地方。指柏轩是园内的正厅,两层楼阁,高爽轩昂。底层有围廊,翻轩有挂落。<div><br></div> 指柏轩全名是"揖峰指柏轩",出处:一是狮子林为现存的唯一一座"禅意"园林,其建筑名称大多与禅宗的公案有关。指柏轩来自"赵州指柏"的典故。轩内家俱陈设有天然几、花几、供桌、太师椅、正中置铜鼓,古色古香俗称“诸葛鼓”。<div><br></div> 另一说源于宋代朱熹的诗句"前揖庐山,一峰独秀";明代高启的诗句"人来问不应,笑指庭前柏"。指柏轩体态高大,四周围廊,有栏杆围合。轩前古柏数株,为狮子林主景之一。 庭院西北方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小楼,取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叫“见山楼”。楼下墙上有钟状的空窗,有禅钟警醒世人的意思。 见山楼倚山临水而建,登临此处可尽览园内山水佳景,右侧树后建筑是卧云室。 走廊通向花厅“古五松园”, 这个厅名是用来纪念康熙年间黄氏园主的,这里曾经有过五棵大松树,这五棵古松在贝氏接手狮子林前就已不在。古五松园现为东西向厅堂,"古五松园"匾由苏局仙题。匾额下,吴致木先生作绢质五松联屏一幅。 我们现在见到的是花篮厅,面水而筑,前有平台。厅南14扇落地长窗,刻有唐诗各一首,厅北6扇长窗均刻有山水人物故事。厅内步柱不落地,柱端雕刻成花篮形状及梅、兰、竹、菊。<div><br></div> 过去曾是荷花厅,1945年,这里举行过侵华日军驻苏部队向中国军队投降仪式;1968年,一场至今未查出原因的大火将荷花厅毁于一旦;1975年又将原长风厂郑氏楠木姐妹厅南厅移建到原荷花厅的位置上,成为今天的花篮厅。 真趣亭金碧辉煌,因乾隆皇帝题匾而衍生的传说故事吸引了不少游人。亭前水池中遍植荷花,夏天生机勃勃,一片盎然。 传说乾隆皇帝曾六次下江南,每次都要去狮子林游玩。有一次,他在假山的洞里穿梭,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过了两个时辰,仍然走不出来,最后还是大臣把乾隆皇帝接出来了。出来之后,乾隆皇帝越想越有趣,于是他就写了“真有趣”三个字,把那个写的非常好的“有”字赐给了随行的纪晓岚,所以,就变成了“真趣”两个字了。 继续往南是“暗香疏影楼”,看名称就知道与梅花有关。林和靖咏梅的两句名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暗香疏影”几乎已经成了梅花的代名词。室内布置得很是雅致,但侧面的花窗镶嵌着彩色的玻璃,贝氏复建小楼在保留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融合了一些西方的元素。 <div><br></div> 楼依湖而建,一层为通道。上楼南面可欣赏到园景大部,与问梅阁、五叠瀑布、听涛亭及400年的古银杏树组成园西部景区,古朴而幽静。 石舫,又称旱船,位于狮子林水池西北,建于民国初年,系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园主所建。石舫中、后舱均为两层,四周安有86扇镶嵌彩色玻璃的和合窗。舫身四面皆在水中,船首有小石板桥与池岸相通,犹如跳板。其制作精巧,造型逼真,细部花饰已带有一些西洋风味。 石舫说明性文字。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全园的主景区——旱假山群。别看它只是一个假山群,可它却是用四大名石之一的太湖石来当材料的。太湖石有四大特点,它们是:瘦、皱、陋、透。瘦是指胖瘦的瘦;皱是指皱皱巴巴的皱;陋是指丑陋的陋,而透呢,那就是指这种石头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孔洞,雨水和阳光都能从里面漏进去。<br> 假山堪称一绝,它成群连片,从小石桥进入,蜿蜒曲折,忽上忽下,犹如迷宫。步入其中眼看“山穷水尽疑无路”,一转身却“柳暗花明又一村”。<br> 石林迷宫洞壑盘旋,嵌空奇绝,回旋曲折,层次深奥。是用太湖石堆叠而成,凸现出假山的“透、漏、瘦、皱”。 假山,层层叠叠,层峦叠嶂,那是一座岩石的迷宫。当年乾隆皇帝还在里边迷了路,是靠大臣给背出来的。但导游说,不要把皇帝当弱智,皇帝当然找得到路,是因为苏州官员为了奉承皇帝,在假山里头的每个小洞穴都安排了美酒佳肴,还有美女侍候,所以就乐不思蜀了。 我们愉快的穿行在巨大的假山之中,寻找着不同的洞口,每一个洞口出来观看园林的景色都好像是处于一个崭新的天地,这种感觉就是园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感受。<br> 狮子林的趣,在于纷繁复杂的假山上。狮子林的湖石假山多而精美,洞穴岩壑,奇巧盘旋,迂回曲折。穿梭其中,时而登上巅峰,时而沉落谷底,此间趣味,只有设身处地、细细品味才能感知。<br>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 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太湖石”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 这座假山峰是目前古典园林中最著名的湖石假山,有多条山道,互相缠绕,错综复杂,里面还有一个棋盘洞,传说是吕洞宾和铁拐李下棋的地方。假山峰上有含晖、吐月等名石。石缝间长着奇松怪柏,恰似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园林大规模假山的仅存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行走在假山湖石中,你不得不佩服古代建筑设计者高超的技术和精湛的堆砌石头的技艺。建筑设计者独具匠心,“胸中有丘壑”,“胸中有典故”,“胸中有想象”的设计精妙,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堆叠了玲珑俊秀,洞壑盘旋,状如石狮,别具洞天的园林艺术。 我们现在经走廊往西,走出假山,前面是一片水塘,据说这里是荷塘,夏天满池的荷叶。 经历了山腹中空灵曲折、宛如迷宫的洞穴,峰谷间颠倒上下、蜿蜒盘旋的山径,经历了迷茫与无奈,来到平地,眼前豁然开朗。<div><br></div> 假山西侧这个硕大的池子,池子弯弯曲曲,池岸全部由太湖石所叠,形若狮子,或卧如睡狮,或似小狮活泼嬉戏,形态各异,观赏不尽。<div><div><br><div><br></div></div></div> 经曲桥到六角湖心亭,又名观瀑亭,与飞瀑亭一高一低,相互应答,更增添了园中情趣。此亭是观赏园内湖山景色的最佳处,从亭中西眺,四周假山林立,树木森森,西部笔陡的山坡悬崖处,瀑布如经湖石多叠直泻而下,奔腾不息,气势磅礴。<br> 荷花池中的观瀑亭六角攒顶,飞檐翼角,尽现曲线美,亭子通过曲桥一头连接西岸,一头通向东边的大假山。曲桥九折,所以人称九曲桥。人在桥上,观山、观水、观瀑、观梅、观荷、观鱼、观云,都入佳境。 桥作九曲,从美学角度来看,曲胜于直。从佛学角度来看,是不是意味着要经得起艰难曲折才能领会佛学的真谛?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还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div><br></div> 现在桥上满是游人。桥下一汪绿水,但是此刻既没有翠翠的荷叶,更没有红红的荷花,如果是夏天到来,这里将是一副什么样子呢。<div><br></div> 由于林园几经兴衰变化,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相互融合,以及近代贝氏家族把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其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周围的假山缀山不高,但洞壑盘旋,嵌空奇绝;虽凿池不深,但回环曲折,层次深奥,飞瀑流泉隐没于花木扶疏之中。狮子林的古建筑大都保留了元代风格,为元代园林代表作。园以叠石取胜,洞壑宛转,怪石林立,水池萦绕。 南区水假山东起“小赤壁”西端,即御碑亭西侧矮墙至扇亭东墙,沿花园南面走廊,东西约长32米,南北宽约5.3米,面积约为169.6平方米。南区水假山峰石有十二生肖之说,但尚能形似的有兔、猪、猴、马等几处。 园内水体聚中有分,聚合型的主体水池中心有亭伫立,曲桥连亭。在园西假山深处,山石做悬崖状。<br><div><br></div> 园中水景丰富,溪涧泉流,迂回于洞壑峰峦之间,隐约于林木之中,藏尾于山石洞穴。 每一处景色每一处留白甚至只是一颗小小的盆栽,可能都是设计师手里最好的棋子。<div><br></div> 苏州的园林讲究理景堆山,讲究透景,通过一处景物的镂空雕刻或者的故意的留出空白,是希望赏景之人透过此景看它后面所映出来的景色,就是这样的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得每一次去参观园林的人都会有新发现。 狮子林假山是叠石名家精妙构思的经典体现,气势磅礴的假山群堪称中国古典园林中最曲折最精妙的。狮子林的假山从建造年代划分,可以区别为两个不同时期。<div><br></div> 黄石“小赤壁”假山,是最后一位园主贝仁元1918年扩建时所建。狮子林的假山以“适、漏、瘦、皱”的太湖石堆叠而成,玲珑俊秀。人行其中,上下回旋,时而穿洞,时而行桥;有时明明看见相向而来,却非同路;有时闻听话声近在咫尺,却难见其人。忽明忽暗,忽上忽下,进进出出,来来回回,乐趣无尽。 狮子林是禅宗寺庙园林,公元1342年“天如禅师维则之门人为其师创造”, 狮子林不同于一般的文人山水园,其假山群深含禅意,体现了狮子林创始人的宗教思想。<div><br></div> 在佛学中佛为人中狮子,狮子座为佛之坐处,泛指高僧坐席,林即禅寺,故称“狮子林”。在狮子林的沧桑变迁中,即便狮子林成为私家园林,这些建筑重建后,题名依然不改,可见狮子林是禅宗与中国园林相互影响的一个例证。<br><br> 狮子林假山的立意,以佛经狮子座为主题,汇集佛教故事中珍禽异兽的精华,采用了比喻、夸张、借代等手段。园内姿态各异的狮石狮峰,竟多达500座。” “狮子林假山,三面环水,以‘取势在曲不在直,命意在空不在实’的手法造型。山体两侧有涧水一道,分假山为涧东涧西。东部石级,忽登忽降,高低莫测;西部石洞,盘旋曲折,有如回纹;每一部分又独自构成一个大环状。水涧北端,东西两部分假山又跨涧而连,分而复合见匠心。而其中会随季节而变 的水假山,更是狮子林假山一绝。”<br> 假山高处,水源出自山涧之中,沿湖石五迭而下,落入池中,成为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人造瀑布,其形其声,动人心弦。 飞瀑亭建在瀑布旁,为方形卷棚歇山顶,置身亭中,流水潺潺,如闻涛声,故又名“听涛亭”。<br> 山顶石峰有“含晖”、“吐丹”、“玉立”、“昂霄”、“狮子”诸峰,各具神态,千奇百怪。山上古柏、古松枝干苍劲。<div><br></div> 假山西侧设狭长水涧,将山体分成两部分。跨涧而造修竹阁,阁处模仿天然石壁溶洞形状,把假山连成一体。园林西部和南部山体则有瀑布、旱涧道、石磴道等,与建筑、墙体和水面自然结合,配以广玉兰、银杏、香樟和竹子等植物。<div><br></div> 这里石峰间古树交错,绿叶掩映。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怪石,玲珑剔透。具有岩壑曲折之幽,峰回路转之趣。 苏州盛产石料,苏州园林叠山石料的品种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两大类为主。石的用量很大,大型假山石多于土,小型假山几乎全部叠石而成。能够仿真山之脉络气势,或仿真山之一角创为平岗小埠。其中以远香堂南部的黄山利用太湖石和黄石的经典搭配处理最为经典。<div><br></div> 这里狭长的水涧,小桥流水、假山绿树构成了一幅天然图画,使游人在游览园林,欣赏景色的同时,领悟“要适林中趣,应存物外情”的禅理。 园内水系曲桥连亭,似分似合,水中红鳞跃波,翠柳拂水,云影浮动,真是“半亩方塘一镜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水源的处理更是别具一格,在园西假山深处,山石做悬崖状。<div><br></div> 园中水景丰富,溪涧泉流,迂回于洞壑峰峦之间,隐约于林木之中,藏尾于山石洞穴,变幻幽深,曲折丰富。 静影沉璧、湖光倒影;桃花含苞欲放,红粉春风满面,着实别有一番情趣。<div><br></div> 沿西边假山上的爬山廊往南走,前面是问梅阁。这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按古代建筑等级看,规格不低。元代时这里有一棵老梅,因为它的虬枝奇曲,因形取名叫做“卧龙”。卧龙梅早已不存在了。问梅阁这座古建筑复建后还好好地矗立在园西爬山廊中段。 问梅阁筑于土山之上,阁前遍植梅树,问梅阁周边种有一小片红梅、绿梅,林中铺地也以梅花点缀。重檐巍峨的问梅阁中,悬挂“绮窗春讯”匾额,取自唐代王维《杂诗》“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诗意。 问梅阁的得名出自一则叫做“马祖问梅”的公案故事。马祖道是禅宗最主要宗派洪州宗的祖师,他派人去余姚大梅山测试弟子法常,并向法常带去了这样的问话:“大师近来佛法有变,以前说即心即佛,现在说非心非佛,不知你怎么样?”法常答道:“这老汉是在迷惑人,他说他是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马祖听了以后,认为法常对于自己的信仰已经十分坚定,便对众人说:“大众,梅子熟了。”阁内的藻井、家具、窗棂、铺地都是梅花形,紧扣着一个“梅”字。 沿爬山廊继续向南,竹林中有“双香仙馆”,这是一座长方形的廊亭。什么是“双香”?夏天,荷花香远益清;冬天,梅花暗香浮动。 从一路稍嫌幽暗的长廊中走出,到了西廊与南廊相接之处,我们见到的是扇亭,这里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处扇亭,用一段弧线连接两条垂直的直线。外形象扇面。月洞,靠椅,石台都是扇形。置身其中,可饱览园景。<div><br></div> 亭中的一切布置都成扇形,亭后还布置了一个小院,让一律的几何形状增加了一点变化的空间感。 继续前行,周边景色依然如画。 现在我们见到的是文天祥碑亭又名正气亭,亭内碑刻是文天祥狂草手迹“梅花诗”:静虚群动息,身雅一心清;春色凭谁记,梅花插座瓶。 南廊北侧东端,一座水阁坐落在碧波之上,阁旁翠竹摇曳。过去狮子林以竹子为主要植物,这里更是修竹竿竿,所以这座阁取名“修竹”。修竹阁南北无墙。南面,假山垒成峭壁,池水幽深成港<div><br></div> 北面,隔水与南廊、复廊相望。这里是一个小天地,这里是竹子的世界。古人曾有赞狮子林的竹子“密竹鸟啼邃,清池云影间”的诗句。 卧云室为僧人休居的禅房。它呈凸字形,两层,上、下各6只戗角飞翘,造型奇特,苏州园林中独此一“室”。楼阁周围空间极狭,似在石壁重重的山坳中。“卧云”出自元好问诗句“何时卧云身,因节遂疏懒”。<br> 卧云室内天如禅师惟则的法像挂在正中,上面是程德全题写的匾额“卧云室”。程德全曾是一个穷书生,后来入仕,官至江苏巡抚。在辛亥革命中第一个反正的前清大员。后来在常州天宁寺出家,圆寂后葬于苏州寒山寺侧。由这样一个历经沧桑后归隐禅门的人来书写此匾,也是恰当。 临近出景区大门时,我们来到了复廊以东幽雅的立雪堂庭院。“立雪堂”的堂名来自一段叫做“慧可立雪”的禅宗公案。“达摩祖师过金陵,逢慧可讲法,众皆欢欣鼓舞,独达摩不语。慧可一气之下将达摩齿牙打落,达摩仍然一语不发,只是将齿牙取出,放在桌上掉头便走。慧可心想,传闻西天圣僧来东土传法,此人毁誉不动,莫非就是此人。”于是急忙追至少林寺达摩面壁处。此时正值天降大雪,慧可心想,祖师说过传我法须要天降红雪,而自己又曾对师不敬,理应自责,于是,他便拿出随身戒刀断已左臂,然后又抄起一捧红雪,对祖师说道:“天降红雪了。”达摩看他心诚,终于收他为弟子。 立雪堂内,北、西、东三面都可以透窗欣赏框景。庭柱上有明代唐伯虎的旧联:“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div><br></div> 立雪堂庭院中,原植修竹多竿,今则以散漫石峰组成以狮子为主题的组合型湖石小品。北面,一牛头伸向前方,紧盯着近在咫尺的猎物。而匍匐在地的螃蟹,则怒张着双鳌,气势汹汹地针锋相对。牛头旁边又有一鼓形小石桌,颇似琴台,可敷衍出"对牛弹琴"的典故。<br> 最形象的是庭院西南角的狮子造型。这只佛教中的神兽守护着立雪堂这座禅宗法堂的安全和宁静。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骑在狮子背上,是不是很威风? 圆形的窗户配合假山翠竹,形成一出完美的框景。 狮子林形象真的让人难忘,这就是苏州的狮子林,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狮子林。 带着对狮子林的重重感叹、不尽思索和深深地眷恋走出了景区大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错的,苏州园林不愧是江南的代表,中国建筑的典范!有机会我还要再来的。<div> 雨巷有诗云:</div><div> 玲珑剔透各自异,</div><div> 堆山叠岩始为奇。</div><div> 暗道幽深藏真趣,</div><div> 帝王到此亦着迷。</div><div> ——《绝句.游狮子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