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寻幽】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芙蓉街

金雀山

<p class="ql-block">芙蓉街是一条济南性格的老街,北起府学文庙,南至泉城路,是济南市的老商业街。</p><p class="ql-block">古街位于珍珠泉群之中,邻近历代两大府衙和贡院、府文庙及古城主干道,金、明、清时,向是文人墨客饮酒赋诗之地。</p><p class="ql-block">清代诗人董芸曾寓居“芙蓉馆”,因而书声朗朗,流水潺潺,垂柳依依,意境优雅。</p> <p class="ql-block">芙蓉街,它是繁华的,又是沧桑的,是热闹的,又是幽静的。</p><p class="ql-block">就象济南这座城市,将古朴与现代融于一体。就象济南人,在匆匆忙忙的现代生活中,依然保持着温厚与淳朴。</p><p class="ql-block">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可能是最热闹的。无数的小商小贩,在路两边各据一摊或一店,各色小吃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芙蓉街上每天人流不断,相比于大多数寂寂无声的老街,这芙蓉街充满了商业活力。 </p><p class="ql-block">热闹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南起繁华的泉城路的中段,北到西花墙子街南口,黄金地段,商机无限,想不热闹都不行。</p> <p class="ql-block">据说从前,这里曾是济南府最繁华之地,商贾聚居,多有豪门大院。繁华如过眼烟云。现在的芙蓉街,以小吃闻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来芙蓉街是冲着它的小吃来的。</p><p class="ql-block">许多逛街购物的人饿了累了都会来这里吃饭,几元钱就可以混个饱肚。走在街上,眼中是路边一个个的小吃店,鼻中是各色小吃的香味,耳中是各路小贩的吆喝。</p><p class="ql-block">傍着繁华的泉城路,芙蓉街依然热闹,但这热闹是轻松的,是市井的,是锅碗瓢勺叮叮当当的热闹。顺芙蓉街北行依次可见济南文庙,基督教教会,曲水亭,大明湖正门。</p> <p class="ql-block">芙蓉街,这名字得自<span style="font-size: 18px;">藏身在民宅之中、自然天成的</span>芙蓉泉。如果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泉城济南的绝妙写照的话,那么“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就是芙蓉街及其周边的真实描述。</p><p class="ql-block">芙蓉泉在济南七十二泉中极具特色的一眼,虽没有趵突泉的豪放、珍珠泉的婉约,身藏于民宅之中,给人一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但是这一切都逃不出诗人的慧眼。</p><p class="ql-block">清代著名诗人董芸在其成名之作《广齐音》的压卷篇《芙蓉泉寓居》中这样写到:“老屋苍台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p> <p class="ql-block">芙蓉泉就隐身在一个小院内的墙根儿里。现在用上了自来水,对于居民,芙蓉泉已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p><p class="ql-block">芙蓉泉周围局促的环境,也不再能给人以“一池新绿芙蓉水”的诗情。然而,寂寞的芙蓉泉连同老街,名声在外。</p> <p class="ql-block">芙蓉街的历史,建立年代已无法考证,根据史书记载,金、元时芙蓉泉旁边建有“姜家亭”;明朝中期,德王府右史、诗人许邦才曾在附近建“瞻泰楼”。</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年间,德王府故址建山东巡抚衙门,将德王府的西苑废为民宅,芙蓉街的路东也建起了民房和铺面,清朝著名诗人董芸曾经在芙蓉泉附近寓居……</p><p class="ql-block">现在与芙蓉街一墙之隔的张姓人家,据说就是明德王侍卫之后,张家大院早在明朝初年就在此落户了。 </p> <p class="ql-block">据家住芙蓉街的老人回忆,当年芙蓉街不足一华里的路面全部由大青石板铺砌,大小字号、作坊分列道路两旁。</p><p class="ql-block">清晨,石板路上会飘着薄薄地一层雾气,远远望去往来的行人似乎漫步于仙境之中,透过石板的缝隙,就会看见在石板下面潺潺流淌着的泉水。</p><p class="ql-block">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走在街上便会听到石板路下面淙淙的泉声。</p> <p class="ql-block">旺水期的时候,石板下面的泉水会涌出路面,倘若穿着布鞋,不一会儿鞋底就会被浸透,活脱脱一番“清泉石上流”的景象。</p><p class="ql-block">到了中午,路边的买卖字号纷纷张起白布搭成的凉棚,芙蓉街上店铺密集凉棚首尾相连,便形成了颇为壮观的白色"凉棚阵", 阳光只能从凉棚的缝中偷偷地钻近少许。</p><p class="ql-block">在酷热的炎夏,穿行于上有凉棚遮阳、下有清凉泉水的芙蓉街中,在路边的小店里,来上一碗冰镇酸梅汤,那清凉的感觉真是难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是很热闹的。明清时期这条街的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和府学衙门,良好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众多商家来此开店营业。</p><p class="ql-block">著名的瑞蚨祥布店,清朝同治年间济南的第一家眼镜店“一珊号”,当时济南最大的百货商店“文升行” ,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许德一等人开办的教育图书社均曾在芙蓉街落户。</p><p class="ql-block">著名的画家俞剑华、岳祥书也曾经在这条老街上居住开业招揽学子。</p> <p class="ql-block">芙蓉街一度成为经营文房四宝、乐器文教用品、古玩字画以及印刷业为主的商业街,同时还聚集了刻字、铜锡器、乐器、服装鞋帽小吃店等店铺作坊。</p><p class="ql-block">街道两边店铺鳞次栉比顾客盈门,加之街上的住户大多祖籍章丘一带,有做生意的传统,芙蓉街也开始从单一的文化街向文化、商贸并行发展过渡,商业的繁荣也把芙蓉街推向了一个异常兴盛的阶段。</p> <p class="ql-block">芙蓉街过去有四座庙,从南向北依次为:土地庙、龙神庙、关帝庙、文庙。其中以文庙和关帝庙最为著名。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曾是济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在科举时代文庙是来自全省考生赴考的必经之地,科举时代考取秀才者入县学、府学为生员,也称“入学”或者“入泮”,这是封建士子仕途的起点,为此清朝顺治年间在芙蓉街北段梯云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名曰“青云桥”取青云直上之意,并修建坊额题有“腾蛟起凤”的牌坊。</p><p class="ql-block">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之名都是因文庙、府学、秀才们而命名的,当时外地来的文人雅士都把到芙蓉街一游引以为幸。</p><p class="ql-block">久而久之考生秀才们拴马匹的地方便成了现在的马市街,张榜公布考试成绩的地方便成了如今的榜棚街,虽然现在梯云溪、青云桥、腾蛟起凤牌坊早已损毁遗迹全无,文庙也只残存大成门和大成殿以及破旧的影壁,但是凭这些遗迹足以想象当年祭拜孔子时鼓乐喧天万人景仰的盛况和芙蓉街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芙蓉街的建筑反映了清末民初的发展变化,中西合璧至今仍存。</p><p class="ql-block">芙蓉也即荷花,是济南人最喜爱的花,因而,芙蓉街的四泉一街一巷均以“芙蓉”为名,其所承载的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成为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街巷之一。</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年间,这里已有多家眼镜店、乐器店,与邻近的书、碑贴、文具、古玩店主的大小布政司街,构成了济南文化商业中心,民国后,又开有武学官书局,文雅斋等多家书店、瑞蚨祥祖店、济南最早的镶牙馆、照相馆以及燕喜堂等著名饭店都诞生或集中在这里。</p> 芙蓉街,热闹的正在热闹,颓坏的兀自颓坏着,推倒的正在重来。老街,有颓坏的民居,正声色不动地沧桑着。每个地儿都有自己的亮点,难的是把它准确地找出来。<br>老街老巷的一次次整新也是如此,整新者是不是能够准确地知道,这条街的亮点在哪里呢?搞得好,是保护,搞得不好,便破坏了。每个济南人的心里,都残存着些旧梦。 <p class="ql-block">走进现实中芙蓉街,就好象走进了一座年久失修的历史博物馆,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陈迹渐少,但从沿街二层小楼的精美木刻仍可推想出当年老街的繁荣。</p><p class="ql-block">虽然她与仅一街之隔高楼通衢、车水马龙的泉城路相比显得黯然失色,但芙蓉街却因此成了表现老济南最好的外景地。如果你留心的话,在《大浪淘沙》、《前哨》、《刀光虎影》及《解放济南》等影片中不难发现芙蓉街的身影。</p><p class="ql-block">电影拍外景的时候,最高兴的是孩子们,他们兴高采烈地跟在演员后面到处跑,但老人们见了这种场面却只是摇头。剧组总是来去匆匆,留下的只是遗弃了的破旧道具和临时化妆室内说不出名堂的香味儿。</p> <p class="ql-block">为了方便车辆的通行,压实的柏油路取代了年迈的石板路,老街外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几乎呈爆炸增长的人口扼杀了老街的泉脉,年轻人只能从发黄的照片上一睹当年泉水的风采。</p><p class="ql-block">往来熙攘的人流车辆的喧嚣掩埋了老街的宁静和闲适,街道两边来自大江南北各色小吃煎炸浓烈的气味取代了当年文庙传出的袅袅香烟。</p><p class="ql-block">芙蓉街象一个没落了的贵族,虽然破旧的华服依旧在身但还得为了晚饭而四处奔波。老街变了,变得让身居老街多年的老人不认识了,变得让慕名而来写生的学生们不明白了。</p><p class="ql-block">只要报纸上一有芙蓉街的消息,便引起人们的一阵骚动,在街上议论半天。但是日久生情,人们一时间也舍不得这里,毕竟是在老街上娶妻生子、生活了几代人。</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芙蓉街上,虽然这里早已没有了过去的青石板路,再也听不到青石板下淙淙的水声,但经年累月世事沧桑的历史沉淀会使你一不小心就踩出一个故事来。</p><p class="ql-block">你要把脚步放轻些、再放轻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