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连载之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干休一所部分老首长往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黄埔军校三期生张耀汉</b></p> <p class="ql-block"><i> 张耀汉院长</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张耀汉,又名张汉卿,字鑫武。1897年7月22日生。山东省东明县人。自幼习武,9岁上私塾。1917年到福建省督军李厚基部下当炮兵。任班长4年后离开部队到新加坡、上海、厦门等地谋生。1929年到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广东第三师炮团一营二连当兵,后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回部队后任排长、连长。1932年参加了中日“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任国民党军第二路军炮兵营营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5年脱离国民党部队回乡参加抗日活动。1936年与共产党员于子元取得联系,193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抗日自卫队副大队长。建立考城抗日县政府后,任县大队大队长。1940年任八路军新二旅六团副团长、鲁西南独立团团长。1942年任晋鲁豫军区七分区副司令员、1943年冬任晋鲁豫边区第七专暑专员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梯队司令员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以后任菏泽军分区司令员、莱阳军分区司令员、潍坊军分区司令员、青岛一二一疗养院院长等职。1955年授大校军衔,副军职待遇离休。1996年5月在济南逝世,享年99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黄埔军校四期生唐天际</b></p> <p class="ql-block"><i> 唐天际副部长</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天际,湖南省安仁县人。1904年10月生,1921年考入湖南法政学校。192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经中共批准加入国民党,并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参加过东征、北伐。曾任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第三十六军一团三营长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昌起义时,任南昌卫戍司令部副官长。起义失败后辗转回乡,任安仁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后随朱德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参加了井冈山及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历任红四军十师党委秘书、五十团团长、政委。二十二军六十四师师长,红五军团四十师政委。十五军政治部副主任,十五军团破坏部部长。到达陕北后,先后任三十一军参谋长、援西军宣传部部长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战争中,先后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副部长、八路军第一战区联络处主任、八路军晋豫边区游击支队司令员、一二九师新一旅政委、太行四分区政委、太岳四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太岳反九路围攻和百团大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吉东省委书记兼吉东军区政委、吉林军区和东北前线第一指挥所副政委、东北第一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湖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和长沙和平解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成立,先后任二十一兵团政委兼桂北剿匪委员会主任、湖南军区司令员、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兼工程部队司令员、中南军政委员会财委副主任兼建筑工程部部长、军委防空部队政委、军委财务部第一副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8年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委常委。他是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9年2月20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5岁。</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开国大阅兵副总指挥(之一)王长江</b></p> <p class="ql-block"><i> 王长江司令员</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长江、字宗汉,1899年生,河北博野县人。其父王学海是清末秀才,王学江也算是生在了书香之家。16岁时候考取陆军第二师军官子弟小学并进入清河陆军预备学校。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先后供职于奉军和晋军。1931年他所属的25师接受张学良的改编,王长江成了东北军的营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战争爆发后,王长江脱离东北军投身抗日,担任河北民军少将副总指挥,后任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第八军分区司令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战争时期任绥蒙军区副司令员,两年后任解放军八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6月,王长江从绥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调任华北军区任副参谋长。此时开国大典将至,他也接受了一项重要任务,担任开国大典阅兵副总指挥。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是聂荣臻,副总指挥是杨成武、王长江、肖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1年,王长江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介绍自己的老部下张树桥去石家庄公营中海炼油厂工作,张树桥是个国民党特务。后来张的身份被发现逮捕后,王长江也受到牵连被行政降职降级、党内留党察看处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2年6月王长江调任山东军区菏泽军分区副司令员,1955年升任军分区司令员。1955年授大校军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8年11月17日,王长江因病去世,享年79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被毛泽覃救过一命的罗仁全</b></p> <p class="ql-block"><i> 罗仁全副司令员</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仁全,江西省吉安县人,1911年生。1929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游击队战士、副班长、班长,红一方面军赣江独立团连长、副营长、营长、公略独立营营长,红五军团营长,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七十三团参谋长、团长。参加了五次反“围剿”、四渡赤水和长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五大队大队长、干部营副营长,冀鲁豫军区湖西军政干校校长,教导四旅副团长、团长,冀鲁豫军区一分区一团团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2月任冀鲁豫军区第六分区参谋长,1947年4月任六分区独立旅副旅长,1948年1月任第六分区司令员,1949年3月任江西军区上饶军分区司令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5月罗仁全任湖南省常德军分区司令员,1952年10月任湖南省湘南军区司令员,1954年9月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他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仁全战争年代身经百战,多次负伤。最凶险的一次是1932年的一次战斗中,时任红军营长的他,率领战士冲锋在前身负重伤,一度停止了呼吸,身边的战友反复呼叫他都无反应,便以为罗营长牺牲了,含泪用草把他盖起来,计划打完这一仗再把营长掩埋。恰巧到前线检查工作的毛泽覃(毛主席的三弟,时任苏区中央局秘书长。)路过此地,听说罗仁全牺牲了便坚持要看看罗营长,战士们把毛秘书长带到隐藏罗仁全的地方,毛泽覃仔细查看伤情后确定罗仁全并没有牺牲,只是深度昏迷,马上找大夫过来救治,挽救了罗仁全一命。毛泽覃还亲自安排人把罗仁全送到一个可靠的大户人家,隐蔽养伤直到伤愈归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3年10月离职休养。1997年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87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抢救过白求恩的林金亮</b></p> <p class="ql-block"><i>林金亮副部长(白求恩大夫对面)</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林金亮,福建省上杭县人,1911年9月生。1930年正在乡村诊所学习中医的他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连长、主治军医、医务科长、医务主任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巡视团主任,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院长,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七分校医务主任等职。他作为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亲自培养的主要助手,参加了创建晋察冀军区战地医院和伤员救护工作,享有“华北第一刀”的称号。1939年11月11日,林金亮在前线突然接到白求恩病危的消息。受聂荣臻委派,他带上急救药品马不停蹄地赶到河北黄石口,对白求恩实施抢救。当时白求恩的身体已经虚弱到了极点。林金亮泪雨滂沱,恳求白求恩回后方医院治疗。白求恩无力地摇摇头说:“不必了,我患的是脓毒败血症,能够做到的办法都用过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求恩病逝以后,按照他的遗嘱把他使用的十五种手术器械留给了林金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战争时期,林金亮任冀中军区卫生部长、河北省军区卫生部长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诞生后,历任河北省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中心血库主任,军委青岛第一疗养院院长,济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5年离职休养,1983年6月17日在济南逝世,享年72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干休一所老首长给白求恩大夫当过助手的还有刘朋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朋来, 湖北省大冶人。1914年生,早年参加大冶手枪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护士长、排长、护士队长、外科医生、卫生所长、团卫生部长、师卫生部长、三五九旅卫生部代部长兼政委、纵队卫生部副部长、一二一疗养院院长等职,副军职待遇。1988年2月26日在济南逝世,享年74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3月至1939年10月刘朋来和白求恩同志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刘朋来是军委干部疗养院院长,领导安排他去给白求恩当助手,并明确规定,白求恩的人身安全由他负责。他跟随白求恩来前往晋察冀,医疗队长途跋涉到达一二O师所在地的晋西北兴县、岚县一带。一到目的地,刘朋来就协助白求恩大夫持续为八路军伤员作了七天七夜的手术。手术室设在一个古庙里,几乎就在身后,战斗仍然十分激烈,敌人的炮弹打着了古庙,古庙起火了, 侦察员让他们赶紧撤退,但还有8个伤员手术没有做完,刘朋来让白求恩先走,白求恩却坚持做完了才走。刚一离开,敌人就进村了。事后刘朋来仍心有余悸。</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当时医药和器械极端缺乏的困难条件下,刘朋来协助白求恩创造了很多“土方法”。没有托马斯夹板,在白求恩的指导下,他就地取材,用枪托、刺刀、木板、高粱杆等各种代用品代替夹板。他把第一次做出的代用夹板取名为“白求恩式夹板”。没有腿部牵引设备,刘朋来就买来长筒线袜,剪去袜底,套在腿上做牵引用。刘朋来还发现了日光疗法。有一次,他搀扶几位伤员到阳光下晒太阳,几天后发现晒过太阳的伤病员伤口好得快,这也启发了白求恩。于是他们把伤员都抬到太阳下,揭开伤口的纱布晒一两小时,借太阳光的紫外线给伤口消毒,天天如此,效果很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朋来给白求恩当了一年半助手后,被调往359旅担任卫生部长,随部队开往陕甘宁边区。在离开前,白求恩把一个他俩共同使用过的消毒器送给刘朋来做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接受过白求恩手术的徐璂</b></p> <p class="ql-block"><i> 徐璂副司令员</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徐璂,安徽六安人。1918年2月生,1929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土地革命时期,历任红军通信员、副班长、小队长、排长、交通队队长、连长、营长、师司令部科长、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一至五次反围剿。参加了长征和独树镇、直罗镇等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作战参谋、营长、团参谋长、军委后勤部总务处处长、西北总兵站站长、军委一八兵站部材料科科长等职。参加了平型关等战役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作战科科长、团长、分区副司令员等职。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淮海战役、豫东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国以后,历任副师长、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徐璂战争年代参加过200余次大小战斗,全身负伤17次,其中左脚脚趾全部缺失,左大腿有7个枪眼,同时身体背部、头部都有弹片。双臂全是伤疤,是国家一级伤残军人。抗日战争时一次战斗中双臂受重伤,前线医院看他伤势实在太重,要给他截肢,他坚决不同意。后来由白求恩大夫亲自给他做手术保住了双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3年10月离职休养。2009年8月18日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94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徐璂老首长一生生活简朴,一身老军装一穿就是好多年,临终遗嘱却把自己仅存的三万元存款全部作为党费上交党组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影响孔繁森人生的徐诚</b></p> <p class="ql-block"><i> 徐诚副部长</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徐诚,江苏武进人,1910年生。1937年中日淞沪战役爆发,正在上海妇产科学校就读的徐诚毅然放弃学业,组织同学一起参加战场救护。后只身一人跋涉半年于1938年8月来到延安参加抗日。在延安八路军卫生学校学习毕业后进入八路军总医院担任外科和妇产科医生。成为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把无数的小生命迎接到人间,老百姓称她为八路军的“送子观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徐诚和马丛炘(一所老红军、原济南军区法院副院长、副军职)在延安结婚时,周恩来副主席亲自出席了他俩的婚礼。徐诚两个儿子的名字都是贺龙元帅给起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国以后徐诚从解放军总后勤部门诊部主任、北京市妇联委员的岗位,随丈夫从北京调到济南工作,任济南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总院医务部副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1年初,年仅17岁的孔繁森入伍当兵后来到徐诚身边当公务员。遇上这位堪称人生楷模的优秀女性,对他人生观、荣辱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徐诚医术精湛,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部队战士关爱有加,对困难群众能帮就帮,这一切孔繁森都看在眼里,学到心里。徐诚老伴马丛炘也是有空就给小孔讲革命的道理,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对孔繁森世界观的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徐诚看到小孔肯学习爱看书,就送他一些医学书籍,指导他学习医疗知识,这为孔繁森17年后第一次进藏工作时就为藏族群众看病打下了基础。后来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时,徐诚又送给他一个小药箱和价值千余元的药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孔繁森在部队服役8年要复员的时候,徐诚把自己儿子的棉被送给了他。1978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的时候也是带着这床棉被去的,后来他把这床棉被送给了一位藏族孤寡老人。</span></p> <p class="ql-block"><i>徐诚送给孔繁森的小药箱(国家一级文物)</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死后不进“八宝山”的开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将王建安</b></p> <p class="ql-block"><i> 中央军委顾问王建安</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建安,原名王见安,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07年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黄麻起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土地革命时期参加了长征,担任红四军政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副指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东线兵团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了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第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回国以后担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离职休养后再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6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纪委常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因病在北京逝世。病重时他反复说“现在我们有的追悼会越开越大,花圈越送越多,在人力物力上造成很大浪费。我死了以后,不要开追悼会,不告别,不要送花圈,把骨灰撒到老家的土地上肥田。”王建安去世的当天,夫人牛玉清就向组织上反映了王建安生前的嘱咐,建议按照他的遗愿办。所以王建安逝世后许多人都不知道,陈锡联等老战友是往家里打电话才知道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建安在建国后大多担任副职,他的一些上级都是他过去的老部下。叶剑英元帅曾对他说:“建国以来,你不计较职务高低,任劳任怨,很不容易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调军委工作以后,组织上考虑他5个子女全在外地工作,打算调回一两个到身边照顾他,他坚决不让。他说,子女在哪儿参加工作就在哪儿干,不能借故调进大城市。直到他逝世,他的子女全都在外地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建安逝世后,李先念去家里看望他夫人牛玉清,当看到家里情况时也被惊呆了,房子老旧,家里也没啥摆设,睡觉的木板床也是残缺的,有一条腿下面还垫着砖头。李先念感慨道“没想到王建安生前如此简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济南军区首任后勤部长李辉高</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辉高,湖南浏阳县人。1904年生,1927年参加浏阳县东乡红军游击队,1928年参加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土地革命时期,历任红三军团第四师一团班长、第四师一团团部司务长、管理员、红三军团第四师司令部运输队队长等职。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日战争时期,在八路军一一五师供给部工作,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后转赴山西临汾地区进行抗日宣传和扩军工作,担任临汾办事处总务科副科长。1938年起,先后担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补充团供给处粮秣股股长、供给处处长、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供给部副部长。鲁南军区供给处处长、供给部部长、后勤部部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南军区供给部部长。参加了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1949年任山东军区供给部部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成立后,任山东军区后勤部部长,济南军区后勤部部长。济南军区副参谋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4月26日病逝于北京,享年65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建国以后首任山东省武警总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司令员封振武</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封振武,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人,1904年出生。童年时在家读书,1933年8月,在冯玉祥组织领导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热河义勇军第二旅任副官长。1934年8月,冯被迫下野,他回家乡任小学教员。在此期间,他积极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并着手组织抗日武装。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1日,带领50余人组织徂徕山起义,历任中队长、营长、泰泗宁区自卫团团长、县委委员兼军事部长、尼山军分区司令员、泰山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时,封振武任山东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当时新泰煤矿、禹村煤矿、华丰煤矿共有日军900多人,伪军1000多人。根据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命令,为迫使日军就地缴械投降,封振武组织我军民布下了天罗地网,逼迫日军4次与我军谈判,最后封振武亲自出面命令全部日军向八路军缴械投降。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放战争时期,封振武任鲁中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兼兖(州)济(宁)警备区司令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国以后,历任泰安军分区司令员、地委委员、山东省军区党委委员。山东省公安总队总队长,济南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兼任山东省公安厅副厅长,武警山东总队司令员等职(副军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5年被授大校军衔,1997年逝世,享年93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长征路上的“红小鬼”康德胜</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所年龄较小的老红军康德盛,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个经常找我拉呱聊天的老首长。有一次他给我说,“张干事我和你说,其实我爸爸才是真正的老红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康德盛主任生于1923年5月,他爸爸1929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时他才10岁,他爸爸就这么一个宝贝儿子,考虑到红军离开以后可能就让还乡团给“做了”,所以就背着他踏上了长征路。1935年1月在一次突围战斗中,他爸爸牺牲了,当时他11岁。爸爸的营长和他说,“你爸爸牺牲了,老家你也回不去了,从你爸爸牺牲的时间算你入伍吧”。就这样他当了“红小鬼”,随着部队走长征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然“红小鬼”也是有工作的,当时康主任主要是帮助随军医院护理伤员,干一些力所能及工作,时间长了也就学了一些医术,后来从事了一辈子医务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康主任说当时“红小鬼”还是有一些的。嗓子好或有点文化的,可能就被安排做宣传鼓动工作,部队行军时为战士们鼓劲,部队住下后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康主任说红小鬼们年纪虽小,但他们的革命信念却是坚定的。在艰苦的长征路上,很少有人动摇,哪怕有时掉队了,他们也要努力赶上红军大部队,正是在这种坚定信念的支撑下,红小鬼们完成了艰苦卓绝的长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所和康德胜主任年龄差不多大的老红军还有张志忠副参谋长,他1923年11月生,1934年11参加红军。朱玉康副局长,1922年11月生,1933年4月参加红军。他们也是当年的“红小鬼”,入伍时也就十几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周克柳、封霞光夫妻的“红娘”是罗瑞卿</b></p> <p class="ql-block"><i> 周克柳部长</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周克柳,江西于都人,1912年6月出生。1929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5月加入共青团,1933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戎马生涯中先后参加了江西苏区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军时期任少共国际师战士、管理排长,干事、副指导员、管理员、股长、管理营长。延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财务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204师后勤处长、68军后勤部副部长。解放以后任46军后勤部部长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封霞光,陕西甘泉人,1922年1月生。1935年10月,14岁时在家乡看完红军宣传队的演出后受到激励立即随宣传队参加了红军。1937年,参军两年的封霞光被送进延安鲁迅师范学校学习,一年后转到中央团校进修,1938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女生队学习。封霞光生性聪颖,在学员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嘉奖。临近毕业时,女生队学员都强烈要求到前线去。但学校对女学员定下了分配原则是配偶在学校工作的可以随总校迁移到前线。其余学员留延安二分校。封霞光一听急了,三番五次找领导要求留总校上前线,这可让领导犯了愁,队长就把这件事向时任副校长的罗瑞卿同志作了汇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听过汇报后,罗瑞卿猛然想起前些日子检查工作时,对财务科长周克柳的工作十分满意,后勤部领导还开玩笑似的对他说,周科长什么都好,就是还没找上媳妇,请首长帮助解决。想到这儿,罗瑞卿哈哈大笑说:这事好办啊,财务科长周克柳,二十六七岁还没有对象,小伙子又精神,只要小封同志愿意就可按分配原则办理,这不就两全其美了嘛。当时封霞光只有一个想法,只要能上前线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就这样她带着“学员封霞光系你部周克柳同志的爱人,现分配你部工作。请接洽”的介绍信到学校后勤报了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这些事周克柳全然不知,还蒙在鼓里。直到有一天组织干事笑呵呵地对他说:“周科长,你媳妇分到咱单位来了。”周克柳以为是开玩笑转身便走。组织干事一把拉住他说,真不是跟你开玩笑,你看看这介绍信。他展开一看又惊又喜,这还真是天上掉下个“媳妇”。组织干事连忙告诉他:“你要感谢罗副校长,是他特意安排封霞光同志留到总校的,是为了给你解决婚姻大事。”就这样周克柳、封霞光通过一段时间接触了解结成了夫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周克柳1965年离休(副军职),2011年12月8日在济南逝世,享年100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封霞光1981年离休(副厅级),2012年5月23日在济南逝世,享年91岁。</span></p> <p class="ql-block"><i>周克柳、封霞光夫妇1950年留影</i></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上我简单介绍了几位老首长的独特经历,其实干休一所每一位老首长的经历都很丰富,每个人的历史都能单独写成一本书。比如因重伤差点被埋又活过来的李又生、一家数人当红军的郑义成、打不死的赵义昌等等,大部分老首长战争年代都是九死一生。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就是老首长和他的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i> 干休一所卫生所</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所红军老战士忆长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1934年10月红军趟过于都河撤出江西瑞金时。那一次难舍的告别,拉开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序幕,同时也标下了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每一位经历长征的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胡桂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以后,红军不得不战略转移。蒋介石部署重兵要一举把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敌人十几架飞机天天乱炸,炮弹、枪弹、炸弹铺天盖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强度湘江是红军唯一的出路,战士们一排一排倒在水中。当时我在总部直属电台队,过江时大家用生命保护着全军唯一的电台,渡过湘江后电台完好无损,可我们一百多人的电台队只剩下不到五十人。胡老哽咽着反复说“湘江水都被鲜血染红了...。”</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克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强度湘江后,我所在的少共国际师45团2营,全营仅剩下8人。湘江战役我军牺牲了3万多将士,那是一幅多么悲壮的场面啊,说到这里周老泪如雨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5年7月,中央红军正艰难地行进在长征途中。我连二排战士们上山去找吃的,只采到一堆五颜六色的野蘑菇回来煮了一大锅。我到排里去看战友们有没有吃饭,正好赶上他们围坐在篝火旁准备吃蘑菇,二排战士们便拉住我尝尝鲜。吃完后没过多久,我和二排战友就都“死”过去了。其他同志以为我们牺牲了就抬到路边,盖上几把野草算是掩埋了,还分别在头边的位置插上块生死牌。我头边的牌子上写着:周克柳,江西于都人,六连战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面的部队开过来,战友深情地向木牌默默鞠一躬,向不幸的战友作永远的告别。有个老战士看见了周克柳的名字,就把草扒开看看是不是我。这时我慢慢有了意识,努力睁了睁眼睛,模模糊糊地认出这是自己认识的一位战友。原来是吃野蘑菇中毒引起了昏厥,但并没有致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被老战友救起来之后,跟随部队再次踏上了征途。我和二排战友们算是躲过一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同村和我一起参加红军的30个人,到达陕北后仅剩下2个人,我是其中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尚学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争的残酷从长征时就刻在了我的脸上,我跟随红二方面军长征,一次遭遇战中,敌人的一颗子弹从我右耳上部打进去,从下颌穿出,打掉了我10多颗牙齿,他摸着脸上那道长长的伤疤说“当年缺医少药啊,更没有营养品,就是凭着意志和年轻,硬挺过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徐璂:</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长征时我在红25军。英勇顽强、牺牲自己、保卫集体是我们红25军的传统,是我们军长、政委带出来的作风。越是恶战,军长政委越是冲锋在前面。长征走到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时我们遭遇到国民党两个师的突袭,由于天气太冷枪栓拉不开,子弹上不了堂,战士们有些慌。我们军政委吴焕先从警卫员身上抽出大刀,第一个冲入敌群白刃搏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庚家河战役中,我们全军经过20多次反复拼杀才突出重围。军长程子华,副军职徐海东都负了重伤。1935年8月,吴焕先政委为掩护部队过河,率领少数部队阻击敌人而壮烈牺牲。有的战士好几天看不到政委,就到处问吴政委呢?他的警卫员含住眼泪说“政委在前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25军到达陕北,部队驻扎在洛川附近,我们排担任警戒任务,拂晓时分敌人偷袭我排,为了保卫军团部我带领全排拼死抵抗,坚持到天亮部队增援,这一仗我们就缴获敌人重机枪四挺,轻机枪十挺,步枪百十支。军团部为我排记特等功一次,我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并由排长升为连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平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人走过长征,他就不会死了”。话很短却极富哲理。不是所有的死亡都走向坟墓,红军战士不惧死亡,不朽的军魂将永远被后人代代传颂,红军精神永远不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干休一所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老战士很多,他们每个人都留下了一段特殊的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红军长征始于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出江西瑞金,结束于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了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就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红军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和红军出发时相比,仅有约百分之二十的人胜利到达陕北。</span></p> <p class="ql-block"><i> 所容所貌</i></p> <p class="ql-block"><b>备注:“济南军区干休一所六十年”一文中,关于干休一所建所历史和涉及到的一所老首长历史等情况,有的来源于一所老同志讲述,有的来源于地方史志资料,有的来源于老首长和子女的回忆文章,也有的是来源于百度百科和网络文章等等。我都没有严格考证落实,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也均不可以视为历史证据。</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