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风筝的人》——关于哈桑

Maylany

<p class="ql-block">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鲁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追风筝的人》。在看第一章的时候,就先去看了这部电影。也许是美国导演的,电影没有展现冷战时期的苏军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也对巴基斯坦美国移民局的情况只字不提,索拉博就那么轻易地到了美国,多少有些不合理。</p><p class="ql-block"> 电影里展示的,书中都有,没有展示的,书中更详细更能让人深思,所以,与其去看被阉割的电影,不如去好好感受文字带来的震撼。当然,如果你只是想看一看这部在中国新疆拍的阿富汗电影,另当别论。</p> <p class="ql-block">  这本书的作者卡勒徳·胡赛尼在前言中讲到一件事:他开始创作本书是在2001年3月份,而这一年的9月份,发生了举世震惊的9·11事件,将阿富汗推到了风口浪尖。他在这个美国民愤高涨、阿富汗备受歧视的时刻发表一部关于阿富汗的小说,好像在利用一个悲剧赚钱。而他的妻子罗雅说服了他,理由就是——他们妖魔化,你可以人性化。</p><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我对阿富汗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塔利班、本·拉登和反恐战争。罗雅的这个理由也说服了我,读完本书之后,不,在读的时候,我就迫切地想要去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很多的问题在我的脑海中,迫切地想要去寻找一个答案。比如,1979年,苏联为什么要入侵阿富汗呢?对了,最近俄乌战争,就有人将其与苏阿战争拿出来类比。还有,苏联十年,美国二十年,都没能让这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屈服,又是为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  故事情节相信很多看过电影或是阅过此书的人都耳熟能详。很多人评价这是一部关于背叛与救赎的故事,从小说中“我”——即阿米尔——的角度来说,不算错,但书中不仅仅只有这些。我可以说,从哈桑的角度看,是关于忠诚与友谊的故事;从阿米尔父亲的角度看,这是一个牺牲与丑闻的故事,从阿塞夫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关于法西斯崇拜与恐怖主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如果人能简单地用黑白灰三色来划分,那么书中的悲剧人物——哈桑,一定是白色的。</p> <p class="ql-block">  如同作者在文中描写的那样,哈桑“即使在降临人世的时候,也不改本色——他无法伤害任何人”,母亲不需要任何帮助,就顺利生下了脸带微笑的哈桑,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阿米尔的母亲,却在生他的时候难产去世。哈桑就是善良、勇敢、忠诚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虽然与阿米尔喝着同一个乳母的奶长大,然而两个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阿米尔生于富人家庭,父亲是成功的商人,母亲是大学教师,有富足的生活,最时髦的玩具,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哈桑,是阿米尔家仆人的孩子,跟着父亲住在阿米尔家大房子旁边的破矮的小房子里,每天就是伺候阿米尔的衣食住行,陪他玩,帮父亲干活,没有上学的必要。</p><p class="ql-block"> 哈桑很不幸。生下来就是兔唇,母亲生下他五天就跟人跑了,父亲阿里患有小儿麻痹症,走路的姿态常遭人恶意嘲笑。但是哈桑阳光,纯真,从没有被出身和不幸所影响,将阿米尔当作自己的朋友,对他既有仆人的忠诚,又有朋友的陪伴,还有情同手足般的宽容,甚至,还充当了大他一岁的阿米尔的保镖。他把这一切都当成自己的责任,一生从未变过。</p><p class="ql-block"> 哈桑的这些美德很为阿米尔的父亲赏识,因此让生性有些懦弱敏感的阿米尔嫉妒。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的悲剧。</p><p class="ql-block"> 当阿米尔在风筝大赛上赢得第一名,看到父亲为自己欢呼雀跃,他要做的,就是去追到那最后一只被他割断线掉在地上的风筝,彻底赢回父亲的心。而哈桑,就是那个最会追风筝的人,也是每次替他追回风筝的人,高兴地去为他追那只鲜征胜利风筝了。可是,曾经因为欺负阿米尔而被哈桑用弹弓吓退的阿塞夫一伙人却堵住了哈桑的去路,让他交出风筝。把阿米尔少爷的荣誉看得比命都重要的哈桑怎么可能交出风筝呢?但那天哈桑没有弹弓,没有帮手,就那样被恶少阿塞夫用最恶毒的方式欺侮了。而这一切,被去寻找哈桑的阿米尔看在眼里,他因为懦弱不敢上前,也因为懦弱而感到羞耻,从而对哈桑由嫉妒变成了恨。“大恩似仇”,说的即是这种吧?</p><p class="ql-block"> 这次风筝大赛后,阿米尔如愿得到了父亲的赞赏和疼爱,但却无法坦然享受这份爱,更无法面对哈桑。他向父亲试着提出更换仆人,引发父亲的勃然大怒,于是又想出栽赃的方法,因为父亲生平最恨偷窃。结果,当父亲问哈桑是否是他偷的东西时,哈桑出于对阿米尔的保护,承认了。但父亲却立刻说出原谅他的话,可是,阿里已经知道了哈桑经历的一切,坚持要走。父亲没有办法,只能放他们离开。</p><p class="ql-block"> 因桑看穿了阿米尔的行为和动机,还是选择宽容和保护他,没事任何怨言,这让阿米尔后来想尽一切办法忘掉这一切。</p><p class="ql-block"> 哈桑和阿米尔的友谊结束之后,阿富汗的美好日子也随着时局动荡而结束。阿米尔和父亲到美国避难,哈桑在阿富汗后来的日子是通过阿米尔父亲的好友拉辛汗了解到的。</p><p class="ql-block"> 阿米尔和父亲移民美国后,在阿富汗的大宅子交给拉辛汗照看,拉辛汗一个人照顾不过来,就接回了哈桑一家来帮忙,那时,哈桑已经结婚,并有了儿子索拉博。哈桑的父亲拉里因踩了地雷而身亡。拉辛汗去巴基斯坦治病后,哈桑夫妇为守护阿米尔家的宅子而被塔利班杀害,儿子成为孤儿住进了恤孤院。</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当时阿富汗的背景资料。哈桑是哈扎拉人,是来自阿富汗山区的少数民族;阿米尔是普什图人,是阿富汗人口最多的民族。这两个民族分别属于伊斯兰教两个不同的教派,哈扎拉人是什叶派,而普什图人是逊尼派。长期以来,普什图人一直迫害哈扎拉人,哈扎拉人被迫逃亡,在文中提到的哈扎拉贾特聚居,进入种族隔离状态。塔利班大多由普什图人组成,他们掌控阿富汗后,对哈扎拉人进行了大屠杀。在故事发生的时代,哈扎拉人仍然备受歧视。哈桑父子俩跟阿米尔父子俩住在一起,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是极为罕见的。在所有看不惯阿米尔一家的人中,最极端的就是那个个普什图恶少阿塞夫。阿塞夫是种族清洗的支持者,发誓要把哈扎拉人赶尽杀绝,建立一个只属于普什图人的阿富汗。他是个虐待狂,随身带一副不锈钢的拳击手套,能把人揍个半死。</p><p class="ql-block"> 在地位不等,种族不等,教派不同的情况下,哈桑一直坚定不移地当阿米尔是自己的朋友,不顾生死护佑他,甚至在自己要离开他家,丢掉性命的时候都不曾背叛自己的信仰,这样一个纯洁的人,却有着那样悲惨的经历和残酷的结局,让所有读这本书的人都忍不住难过心痛。更让人难过的是,在哈桑死后,这种悲剧又轮回到了他同样善良的儿子索拉博身上。这种美好一再被残忍撕碎的悲剧,让人不忍卒读。</p> <p class="ql-block">  如果只有悲剧,没有救赎,那么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世界。下一篇,我们就来讲讲救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