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走 长 堤 衔

张智海

<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28日,一个平常的日子,我和老伴何老师怀着一种别样之情,前去重走长堤街。长堤街全长4公里,宽3至5米,是汉口一条又长又窄的古老街道,汉口有历史500年,长堤街就有300多年。史载,1635年(明崇祯八年),汉口通判袁焻为防水患主持修堤,西起硚口,东止今江汉区东堤街直至长江边,是为后湖堤或称长堤(也叫袁公堤)。有了堤,百姓沿堤聚居,于是有了“街”。到了1864年(清同治三年),为防洪防“寇”,在长堤外筑城开壕,百姓隨之建房盖楼,逐渐沿堤形成街市。三百多年间,长堤街从无到有,从堤到街,从初期的城市边缘到后来的城市中心,成为一代又一代汉口人的居住地而延续至今。八年前的初春即2013年2月,我们来这里“走”过一次;今天是再次来“走”。所以两次重走长堤街,因为我们曾经是这里的居民,留有太多艰难岁月的苦涩记忆;上次来时正在拆迁,如今建设得怎么样了;还想了解一下保寿桥和义勇消防联合会旧址两处文物是如何保护的。我们先去了自新巷,然后折返中山大道,经“保善堂”到多福路,再沿长堤街至三民路铜人像,漫步两个多小时,一路上触景生情感叹往事,感受城市建设带来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所以要先去自新巷,因为这里原来有过的安徽街小学,是何老师退休前的工作单位,也是我们家曾经的栖息之地。1969年我与何老师结秦晋之好,没料到后来却唱了一出《武家坡》(比喻两地分居整整十八年),她自个儿含辛茹苦带着孩子栖居学校。先是在安小幼儿园(长堤街837号)住了十一年,后搬来校本部(自新巷18号)又住了七年(无论怎么说还是多亏学校关照)。那是一段困难重重问题多多,备尝艰辛不堪回首的岁月,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己的住房。记得有一年(大约是1970年代后期),我所在单位石油工业部第一工程公司党委副书记、副经理依福春从洛阳来汉公办,顺便来家探访,看到我们可怜兮兮“寄人篱下”,发了恻隐之心,说如果你们能找学校要块地,我要他们(指公司武汉石化工程处)来给你们盖两间房子。这不是说大话,他能办到,我们办不到。到了1987年,时任公司党委书记夏清成到武石化工地检查工作慰问职工,趁“五一”休息来家看望以示关心。我要何老师炒了几个菜,摆在隔壁的破旧教室里(学生放假),款待夏书记吃餐便饭。作别时,夏书记感叹:想不到你家里这么困难!夏书记来的太是时候了,因为这时我正在联系调回武汉且有了眉目(但我没告诉他)。很快,武汉市建委派员持人事调令来洛阳接转我的工作和组织关系。夏书记迅即指示公司组干部门“挽留式放行”,于是我得以顺利“落叶归根”,旋即有了住房,这才搬离学校。如果夏书记不来看到我的窘境,在关键时刻拖一下或卡一下,后话就不好说了。次年春,夏书记调任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不久升任厅长,后来又当了省人大副主任),他离开石油系统之前,以着极大的同情心成全了我的工作调动,至今让人感念。自新巷之于我们家,是不能忘记的。</p><p class="ql-block">下面,是2013年2月首次重走长堤街时用相机拍摄,留下的5张历史照片。</p><p class="ql-block">1.这是自新巷18号安徽街小学门口。其时学校早已搬迁他处,操场左边的三层楼老校舍已被拆除,建筑垃圾堆积如山;右边的二层楼拆了一半,只剩下这残破校门。</p> <p class="ql-block">2.从1959年参加工作至2000年退休,何老师在安徽街小学干了41年。她来到当年给学生上课的教室里(这是在拆了一半的另一处教学楼内),提起往事,多有感慨。</p> <p class="ql-block">3.4.这是长堤街原837号安徽街小学附属幼儿园门外,街道狭窄,房屋破旧,杂乱无章。1981年前幼儿园内那栋老式二层楼,楼下是大、小两个幼儿班,楼上为包括我们家在内的五个老师的家庭(三家是无房户)二十多口人杂居,其中胡老师和丈夫梁先生,还有他们远近闻名的五个儿子,一家七口。长堤街的一帮小混混不时来幼儿园捣乱滋事。门卫罗阿姨出身不好。小混混就在门口喊叫取乐:罗阿姨,买糖吃!地主婆,打陀螺!这时,只要胡老师的儿子们露面往前一站,混混们便吓得望风而逃。虽然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偶尔还有吵吵闹闹,但平时还是乐观和睦唱主调。那时的人比较单纯,苦日子过惯了,即使再苦也不觉得。</p> <p class="ql-block">5.长堤街靠近原安徽街附近的一段。店铺栉比鳞次,房屋陈旧破败,给人沧桑之感。</p> <p class="ql-block">八年过去,变化巨大。现如今,以自新巷这道围墙为界,泾渭分明;上边(硚口方向)全然“新面貌”,下边(六渡桥方向)还是老样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自新巷末端向中山大道方向拍摄的实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自新巷中段向长堤街方向拍摄的实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原安徽街小学正门附近(大体位置)向硚口方向拍摄的实景。左边的破烂建筑一角,是原安徽街一栋民居未及拆完的残留,房顶搭盖小屋摇摇欲墜,看着蛮吓人,那时这可不是个别现象。</p> <p class="ql-block">围墙在这里有个豁口,狼藉的拆迁现场与远处的华丽高楼形成鲜明对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在自新巷19号及左右情景(原自新巷18号安徽街小学就在斜对过),是自新巷“老样子”的现实版。</p> <p class="ql-block">离开自新巷来到中山大道,街面宽阔,绿树成荫,前方几栋气势宏伟的摩天大楼映入眼帘,让人感到一股现代化大都会的气息迎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不过,在路边还能看到一两处陈旧的老房子,表明区域环境改造尚未完成。我印象中,这里就是从前延寿巷“老鼠街”的大概位置。“老鼠街”是俚称。那时这里小巷纵横交错,巷内经营小商品的低矮商铺一家挨一家,顾客穿行窄巷之中。随着旧城改造推进,“老鼠街”化为乌有,新楼盘取而代之。</p> <p class="ql-block">前行不远,便是原银丰宾馆所在地。十几层楼的银丰宾馆建于1980年代初,是那时这一带最洋气的建筑,从兴建到拆除至多也就20年时间,太浪费太可惜了。没办法!成片旧城改造开发只能是这样。此处街头雕塑为旧时挑担游动摊贩,担子上有“谈炎记”字样,这可是汉口有名的专卖水饺(馄饨)的老字号。</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是一栋二层精致建筑,门前一排等线体大字“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集聚区”,乍看不明就里。经查询了解,才知道是全市首批30个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这里是管理机构所在,玻璃墙上的标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功能一站集成”做了“注脚”。</p> <p class="ql-block">“服务区”前面是红领广场。广场边,庆祝建党百年落地标牌格外醒目。走过广场,便是有名的“保善堂”地段。宝善堂,宝寓财富,善喻品德,堂是场所,昔时本是一处积财行善所在,后来却成了一方地域泛称。</p> <p class="ql-block">曾经商贾繁盛热闹无比的“保善堂"早已远去成了历史。来到这里,不由想起一桩往事,问何老师,还记得我那年回汉探亲在宝善菜场买肉的事吗?何老师说怎么不记得?!遇到这种事,一般人马虎点也就算了,只有你那么认真,还写信长江日报,害得人家营业员挨批受罚。我笑道,那时买肉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半斤,可那营业员还昧着良心“玩”秤尅扣,挨批受罚活该!留存的报纸和函件,还原了当时的事情经过。</p> <p class="ql-block">这是1980年10月24日《长江日报》刋登我署名的读者来信报影。信中写道:十月十二日上午十一时许,我去宝善菜场对面的肉食店买肉。买一斤肉当时复秤只有九两。于是我给年轻的女营业员提意见,而她根本不在乎。我又问她,如果刚才不复秤,一斤肉给九两拿着走了怎么办呢?她却蛮横地说,该你背时!对她这种拒不认错的恶劣态度,在场的顾客无不气愤。</p> <p class="ql-block">这是宝善菜场1980年10月28日致长江日报函。</p><p class="ql-block">长江日报编辑同志:</p><p class="ql-block"> 贵报10月24号刋登了河南省石油部(第一工程公司)旅汉顾客张智海同志的来信,对我场肉食组个别职工服务质量低劣提出了批评,经调查基本属实。在当前商业部门广泛开展争当优秀服务员的活动中,我场个别职工出现这样的问题,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做好,跟不上形势。张智海同志反映的问题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育,在此对张智海同志深表歉意。</p><p class="ql-block"> 为了杜绝类式(似)问题的发生,切实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我们采取了如下处理(整改)措施:1.召开了全场职工大会,组织大家学习了10月24日的报道,进一步修定(订)了搞好“双服”工作的有关方案和奖惩措施,进行教育。2.责成当事人袁春梅同志在会上作深刻检讨。3.对当事人给予经济处罚处理,使本人和全体职工受到教育。</p><p class="ql-block"> 宝善菜场(印)</p><p class="ql-block"> (19)80.10.28.</p><p class="ql-block">长江日报及时将此信转我,作为读者来信处理结果的答复。这个结果令人滿意。今天来看,为了“一两肉”生出这多事,有点小题大作,却也以微见著,说明那时的社会风气很好。</p> <p class="ql-block">这些年来武汉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而宝善堂至多福路这一带(属汉口老城改造区域规划“银丰片”范畴)更是改天换地,2019年落成的“武汉国际时尚中心”,绝对是让你叹为观止的现代城建大手笔新高度,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施工,展现的都是国际一流水平。</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山大道的新地标,连接世界时尚产业的策源地,它是一个建筑综合体,主体是建筑面积21万平米的4栋塔楼和23.6万平米的九层裙楼。4栋塔楼是当今前沿时尚产业的载体,分别集聚旗舰型总部和星级酒店,智慧型产业,创客,商住;九层裙楼则是以经营服饰为主的专业市场。其中耸入云天的1号塔楼近百层高249.1米,谓之翘楚当仁不让。</p><p class="ql-block">这是在中山大道上拍摄的整体景象。</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长堤街向中山大道方向拍摄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进里面看看吧!</p><p class="ql-block">这是底层中央通道景象。</p> <p class="ql-block">这是底层仰望星空景象。</p> <p class="ql-block">这是九层裙楼顶部景象。</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商业裙楼里面转悠一阵,各层店铺大多还在招商,已进驻开业的商家生意冷清,而九层中部的那家韩式餐厅更是惨淡经营。项目规模如此宏大,巨额投资如何回报?着眼长远不用发愁。拿4栋塔楼来说,1栋甲级写字楼,l栋soho,2栋loFT,均价2.7万~3万(随着时间推移还会看涨)。也许销售时间很长,但这不动产百年基业,是不会贬值的。</p> <p class="ql-block">武汉国际时尚中心背面,开阔宽敞,一旁的长堤街,看上去实在是太不起眼,而它却承载着老汉口厚重的历史文脉。我们今天特来寻访的文物之一保寿桥,就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作为长堤街曾经的老居民,当年我们只知保寿巷却不知有保寿桥。据考证,如今的长堤街地段几百年前有条连通汉水的玉带河。清代学者范锴(1765~1844)所著《汉口丛谈》记载,玉带河上有桥31座,保寿硚为其一,2016年3月3日《长江日报•文化新闻》有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后来随着城市地理变迁,玉带河被填平桥废弃,其中保寿硚成为保寿巷通往长堤街路面的一段。保寿巷就是因为保寿硚而得名。从2016年3月3日《长江日报》刋登的一张老照片,可以看到1960年代保寿硚在路段中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保寿硚的桥面成为保寿巷街道部分,两边石栏则分别嵌入民房墙体成为基角。下面是2019年8月26日《长江日报》刊登的照片,不仅清晰地再现了昔时情景,还可以看到台阶上塑料桶旁石栏上镌刻的“保寿硚”三个字。当年住长堤街时,我常穿行于保寿巷,保寿硚这一段也有记忆,只是没怎么留意罢了。1988年12月10日,保寿硚被定为市级文物。此时的保寿硚,应该就是照片中的状况,只是有了名份,还谈不上保护。</p> <p class="ql-block">据《硚口区志》记载,保寿硚又名玉麟桥,始建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重建于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桥面长12.2米,宽3.16米,高1.2米,桥体由八块麻石大梁构成。2016年3月30日《长江日报•要闻》刊登的照片,是当时从地下开挖清理出来的保寿硚和周边环境实景。</p> <p class="ql-block">桥面麻石护栏上,“保寿硚”三个大字右边,可以清晰地看到“道光十四年穀月”字样。穀月,在这里是吉日良辰之意。也就是说,这座古桥离现在已有187年了。</p> <p class="ql-block">隨着城市建设文物保护的立法和人们意识的增强,保寿硚的保护受到有关各方重视,按照修旧如旧理念和保持傳统形制、结构、工艺、材料要求,对开挖出来的保寿硚先行整体平移,待在建工程完成周边环境稳定后,再迁回原址。</p><p class="ql-block">下面是今天从不同方位拍摄,已经迁回原址的保寿硚。</p><p class="ql-block">保寿硚的侧面。</p> <p class="ql-block">保寿硚的正面。</p> <p class="ql-block">保寿硚的下面。</p> <p class="ql-block">复原后的保寿硚,包括桥身和桥墩构件、河道砖块,都是原来的(但另一边桥洞上面的横梁和两边的支撑却非原件很不协调)。这种搭积木式的复原展示方式,沒有任何衬(烘)托,倒像是堆砌的一组模型,显得单调而不成其为景观,看着就感觉不太对劲,比人们想像中的“修旧如旧”(河桥一体,再现昔时风情)差远了。可能由于整体保护方案实施尚未完成,竟连简介标牌也没有。</p> <p class="ql-block">离别保寿硚,继续我们的重走长堤街。在我心中,长堤街就是一本看不尽读不完的史书,与之衍生交错的每一条里巷,也都有自己的故事;就拿这眼前的药帮大巷来说,其源起可上溯三四百年。相传明末崇祯年间,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市)一批药农来汉口卖药材,租住在保寿硚附近的小巷内;随着来这里做药材生意的人越来越多,遂逐渐形成一个“帮口”,这便是汉口最早的药帮,无名小巷也因此得名药帮巷,后来又有了药帮大巷、二巷、三巷。这是在如今药帮大巷15号门前拍摄的实景。</p> <p class="ql-block">药帮大巷内的百年老里份守根里,进深十多米,只有几户“石库门”人家。著名作家、前武汉作协主席、友人董宏猷,在这里出生住了三十余年,小时候在安徽街小学读书,走三五分钟穿过长堤街就到了。这是我从媒体披露采访他的谈话中知道的。</p> <p class="ql-block">转了一大圈,我们又来到自新巷顶头的长堤街。过去了几十年,这里还是原来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来这里,是要看保护中的市级文物(2011年认定)汉口义勇消防联合会旧址(下称“旧址”)。“旧址”位于紧靠长堤街的原安徽街5号,是一栋三层砖混结构的红色小楼,高14.5米,建筑面积540平米,建成于1920年,系当时民间自治消防组织汉口义勇消防联合会的办公场所。1960年代曾为安徽街小学分部,后来改为粮店,我们家好多年一直在这里买粮。看上去就是一栋普通老建筑,沒曾想后来成为文物。下面是2016年3月30日《长江日报》有关报道的配图,可一窥“旧址”风貌,还可见采取整体平移方法实施保护的现场概况。</p> <p class="ql-block">鉴于“旧址”已成D级危房,必须实行抢救性保护。根据制定的“异地保护就近整体平移”方案,要将重约1000吨的“旧址”自西向东移动70米。实施步骤是结构加固,开挖基坑,切割墙体,增设承台,整体顶升,铺设滑道,安装滚轴,施加(牵引)动力,平移建筑,调整方向,就位连接,修缮加强。技术成熟,施工复杂,耗资千万。下面是我随手勾画的“旧址”整体平移方位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且不说前期准备及后期施工耗时日久,单是完成牵引滑行平移就用了11天。2016年5月5日下午3时,“旧址”平移即将完成之际,中央电视台作了现场直播,晚间又在《新闻联播》进行报道。次日《长江日报》详细报道的同时,还刋登了“旧址”平移抵达预定位置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旧址”平移搬迁“新家”已有五年之久,可能由于后续工作要和工程建设、环境优化适时推进,如今仍然处于打围修缮施工状态。这是今天拍摄的施工现场。混凝土运输车正在为修缮施工送料,牵引平移滑道尚未拆除。</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自新巷与长堤街交汇处拍摄的修缮施工中的“旧址"一角。按照规划,“旧址”修缮完成后将改建为义勇消防博物馆,周边配套建设1.3万平米的消防主题公园。在这里建义勇消防博物馆,不仅是对昔时义勇消防作用的看重和肯定,也是对城市历史的补白。说到这个话题,我与何老师谈起那年家里失火的事。</p> <p class="ql-block">何老师说那次失火幸亏发现早,扑灭及时,还多亏田早明临危拎出液化气罐,才未酿成大灾。1985年(当时还住在安徽街小学三楼)7月31日上午10点多钟,何老师到楼下洗衣服,约十分钟后,忽听对面宿舍有人大声喊叫屋顶着火了。她急忙上楼,发现屋顶布满火苗且呈蔓延之势(屋瓦下面是易燃芦席片),邻居们(暑假临时来校歇热的老师)和附近工厂的人纷纷赶来救火,田早明(汉钢工人,因其父母原系校工而居学校,这天休班)不畏危险冲进去把液化气罐拎了出来,不一会救火车也来了,火灾终被扑灭。事后经公安消防认定,火灾因头天下雨电线老化受潮短路引起。当时我在国外工作。为不使我担心,何老师一直瞒着,直到年底回国后才知道。越明年,我调回武汉有了住房搬离安小,虽与早明再未见面,但一直没有忘记,直到大前年经多方打听才联系到他。2018年11月11日,早明携儿孙应邀来家做客,谈起那年火灾他还记得,而他不顾安危从火场拎出液化气罐的事,却忘的一干二净。</p> <p class="ql-block">长堤街与中山大道平行,相距不远,前者的破败陈旧与后者的光鲜亮丽,昭示着城市变迁的脚步。如果说中山大道是“面子”,那么长堤街就是“里子”。没有“面子”,就不显发展;没有“里子”,就没有后劲。我们家搬离这里已三十多年,八年前亦曾来过,而今天再临旧地,仍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p><p class="ql-block">长堤街满春路,连通中山大道的一条小街,街头的满春菜场昔时我常光顾。</p> <p class="ql-block">长堤街三元街,环境乱七八糟。记得那年经过此地这家住户门前,天上突然掉下一根晒衣的竹竿,差一点打着我。于是跟事主理论。事主不仅毫无歉意,还大声吼叫不是还没打着吗!气得我说不出话来。</p> <p class="ql-block">长堤街横堤上街,200米长,5~6米宽,这是门牌71号远近情景。</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里走,真个脏乱差。何老师的小妹崇珍,小时候和养父母就住在这街上一处窄小的老房子里。她在清芬路中学读书时我们去过她家。房子很旧,光线很暗,通风很差,走起路来木地板还嘎吱嘎吱作响,让人很不自在。</p> <p class="ql-block">长堤街924号(横堤上街路口),单层平房带暗楼,楼梯开在了街面上,门一关黑咚咚,上下稍不注意就碰头。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长堤街932号和远近店铺。这里离长堤街下行尽头不远了。</p><p class="ql-block">由于旧城改造分片(段)规划实施,整条长堤街被弄得七零八落,古老街道的历史风貌也将随之消磨殆尽。这一过程也许会是大几十年。</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长堤街与三民路、民权路和民族路交汇处,前面就是名闻遐迩的铜人像所在地。环顾四周,老城改造“民族片”已然拉开大幕,“清芬片”还在继续拆迁,周边的老字号如叶开泰、陈太乙(药铺)等早已消失,邹紫光阁(文房四宝专销店)只剩断壁残垣;美成戏院、长盛菜场等也都成了历史名词。大势所趋,不可阻挡。</p> <p class="ql-block">铜人像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躯孙中山先生的塑像,耸立在街头广场中央。几十年间我来过这里无数次,直到这次才弄清其来龙去脉。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来武汉,在3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上,宋庆龄、何香凝、毛泽东、恽代英等12人,以提案提出在武汉建立孙中山铜像。1929年,时任汉口特别市市长刘文岛主持铜像筹建,财政局长吴国桢负责拨款,并由其兄吴国柄赴沪与著名雕塑家江小鹣接洽设计,而后在沪铸造。1930年10月,汉口工务局拟将铜像置于江汉关前,后来市政改造,三民路、民权路、民族路交汇处形成了一个直径60米的大圆盘,于是市政会议决定将铜像立在这里。1933年6月1日,举行铜人像落成典礼,时任湖北省主席夏斗寅与汉口市市长吴国桢为铜像揭幕,极一时之盛。</p> <p class="ql-block">铜仁像坐南面北,铜像高2.15米,基座高4米,立于5级台阶之上。原来铜像是手不执杖的,1965年维修时,有人(当然不会是一般人)觉得右手空着不好看,于是仿照武昌阅马场的孙中山铜像加了根手杖。</p> <p class="ql-block">铜像基座两侧和背面,是由汉口市市长吴国桢撰书的《赞像》和“序”文,阐明铜像建造因由,颂扬中山先生功绩,276字,柳体楷书,以大理石镌刻镶贴;文革中曾被施以水泥沙浆覆盖,后来恢复成现在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基座背面下方有“不可移动文物简介”(1992年定为省级文物)二维码,系江汉区文旅局设置,方便人们了解铜人像的历史掌故。</p> <p class="ql-block">中山先生穷其一生,终结帝制,缔造共和,振兴中华,厥功至伟,万世景仰。铜人像作为汉口的重要地标,寄托着武汉人民对他的永久怀念。</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走民权路进统一街,在长堤街口驻足,再一次看一眼65年前我们家租住过的老房子(长堤街1171号)。1956年,我在一元小路市实验小学读六年级,每天从这里穿过统一街经民生路走中山大道去上学,单程至少五六里,步行一小时,直到毕业。我们家住一楼。我家搬来的前一年,楼上发生过血案,儿子因强力干预老子的婚外情而被杀,血水透过地板浠到楼下。我很害怕,但无法可施。今天想起,只有感叹!</p> <p class="ql-block">此时,这里安静异常,街上空无一人。想到长堤街的这一段不久即将夷为平地,这是它存世百年的最后时光,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流连。我不知何时再来这里,更不知再来时这里是何景象。</p> <p class="ql-block">人类社会中,人是社会的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城市是社会的载体。人的遭际,家庭的变化,城市的演进,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折射。今次重走长堤街,睹物思情,有感触,也有收获(丰富了记忆,留下了一些图片资料)。(2022.3.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