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院情怀》</p><p class="ql-block"> 某年某月某日,你闷的慌,就想找人聊聊,于是,约几个发小从广州开车来到了湛江,与湛江发小聊的盛欢,就突然的想写点什么,写着写着,就写多了,你是有“想法”了,不知看的人是什么“想法”,可能没看就烦死了。</p><p class="ql-block"> 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不论是东海还是南海,都有一些特殊的团体,产生了许多的院子,海军大院,空军大院,陆军大院,军区大院,院校大院等等,随着年岁的增长,这些在大院里长大的孩子,都会产生一种浓浓的情怀,那就是大院情怀。而我们这些人,许多是生在大院,长在大院,直到成人奔向社会,这种大院情怀深深地印在骨子里。现在我们离开大院也几十年了,大都退休了,但对大院的情怀,对发小们的思念,对乡音的期盼,对家乡美味的憧憬,时不时的勾起我的回忆,小时候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大院里长大的孩子,按籍贯来分,大都不是本地的,但这里长大的孩子,都会把这里当做故乡,乡音不改,乡味难忘。</p><p class="ql-block">大院里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都在一起,早上听起床号起床,中午放学到大院的食堂吃饭。后分批的一起当兵,一起上山下乡,一起进工厂。那个年代,大大小小的孩子们都在一起玩耍,玩官兵抓强盗,挤波,打土块仗,打吧吧枪战(用小竹子做的),打玻璃球,打弹弓仗,打鸟,打木嘎,打沙包,赢烟纸,赢橄榄核,大牛赢小牛,赢棋子,甚至还玩赢泥巴(和泥巴补漏洞),玩到吃饭点了,等各家大人叫喊回家吃饭,大伙儿才各自散去。抓知了和在稻田里抓小鱼喂鸡算是我们小伙伴们乐意做的家务事了。当然了,大院里的体育设施还是比较齐全的,打篮球,踢足球,游泳,个个都有两下子。看个露天电影,小伙伴们都扎堆在一起。那时家里没电视,没手机,收音机也不多,官大一点的家里有个电话,但家里人一般是不给用的。</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那个年代,日子不能跟现在比,咸橄榄,西红柿和黄瓜是我们经常吃的零食和水果,不知什么人家种的没长高的甘蔗,没熟的木瓜,半青带点红的番茄,都是我们这帮小屁孩顺手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一帮小伙伴翻墙(有门不走,翻墙或爬屋顶玩是件太普通的事了)到院外农民的甘蔗地里偷甘蔗,结果被农民逮个正着,全部抓起来,拉到村口,许多村民围观上来,一个中年男子手指点着小伙伴的头恶狠狠的说:“你爸爸官大,你爸爸有钱,你爸爸……”,言外之意大家都明白。关键时候,还是警卫连的兵哥哥把我的伙伴们捞回来了。其实那时候,我们这帮小屁孩最讨厌这些警卫连的兵哥哥了,应为我们做的许多恶作剧都被这些兵哥哥搅和了(小屁孩当时的想法)。做坏事也是偷偷干着,一旦被大院机关发现,是可以从大院广播里听到的,父亲还要做检讨,大院里的政治教育什么时候都是浓浓的,当然,大院子弟也有极个别的坏分子,在无产阶级专政下,人民政府是不会放过他的。</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文攻武卫,全国闹腾的厉害,湛江分捍派和联派,两派动刀动枪的打的厉害,部队大院也受到冲击,无论这两派怎样打,他们都称自己是捍卫毛泽东思想派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的影响,大院内的子弟在一段时间内也分了二派,两主体大楼打起了群架,每一楼有一个楼王,一楼一帮派,约了几次打群架,咋呼的多,架势也拉开了,愣是没打成,就听我们这帮更小点的孩子在一边瞎起哄。呵呵,这事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但当任何一派与外面的团体有了冲突,平时对立的子弟会异常的团结,共同对外。</p><p class="ql-block"> 经过战争年代过来的父母辈,大多文化都不高,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对其是否是学校的学习尖子,没现代家长看的那么重 ,但对子女能否背诵多少条毛主席语录,老三篇背的溜不溜却看的挺重。记得一次在小学放学的路上,我们一群小屁孩一路玩着一边朝回家的路上走着,见一个小伙伴在踢一个小红本,踢着踢着,踢到了另一个小伙伴的脚下,被他捡起来一看,原来是袖珍版的“老三篇”,这还了得,敢踢毛主席语录?我们一帮小伙伴二话没说把这家伙狠狠的揍了一顿。呵呵,他虽然是我们的伙伴,但大是大非面前是不能含糊的。这就是大院子弟,傻傻的,憨憨的,却是非常忠诚可爱的。</p><p class="ql-block"> 大院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自带有优越感,走到哪都爱穿着军装。一般轻易不和院外的人交往。从小接触过较多的军事文化,崇拜的也是手拿枪杆子的军人,从小就励志长大要当兵,当将军,保家卫国,或当警察叔叔,抓坏人,对当老板、当明星是没有概念的。平时远离市井的生活圈子,对男欢女爱大多表现的傻呼呼的。有一次回湛江与中学同学聚会,我握着漂亮女班长的手,打趣的说到:班长,你到现在还是那么漂亮,握着你的手,后悔当初没下手。女班长也知趣的说到:那时你们部队子弟一个比一个高傲,哪里看得上我们老百姓。是的,就我个人来说,真没有一点看不起别人的意思,但大院子弟的那种傲气会不知觉的显露出来。</p><p class="ql-block"> 总之,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都有共同的特点,正直,纯朴,憨厚,有同情心,对班里弱小的个体多有关照,有侠义心肠,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大院子弟较统一,与地方子弟多有不同,爱国,正义感强,受部队大院及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免有些理想主义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也有些愤世嫉俗的感慨,对一些组织架构,军事训练,反帝反修,国家大事,国际时事等都略知一二。哦,年岁大喽,现在的事都记不清了,倒是小时大院里发生的事却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在湛江这个小地方,大院子弟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随着父母的调动、转业、(离)退休等等,还要一些长大参军,进院校,到外地参加工作,都分散到祖国各地,但他们经常都会回到这里与发小们聚聚,吃湛江鸡,吃花蟹,吃沙虫,吃杂鱼煲,聊小伙伴过往的糗事,真是情难分,离难舍,趣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林林总总,这些小时候的生活片段,如不是你的亲身经历,你会觉得很搞笑,对现在的 年轻人来说,那更是不可思议。而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津津乐道所在。以上感想仅代表个人观点,随着祖国的发展,时代变迁,大院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样一件事,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感受和认知是不同的,当你看到这篇随感后,有同感的请点个赞,有不同想法的也欢迎拍砖,更希望能把你身边发生的事写出来,让大院里的故事更加丰富,更有内涵,更让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赵育华</p><p class="ql-block"> 2022.3.3随笔</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