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 父 和 曾 祖 父

牧孜

<p class="ql-block">  我是在老照片里认识了我的祖父。当然更多的关于他的故事是从祖母和父辈嘴里听来的。后来对于祖父的评价是从他的“墓表”和父亲撰写的传记里读到的。再后来,是为祖父生前所供职的前省赣中如今的赣一中校史编撰老师有了联系,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对祖父有了更真切的了解。于是,我的血气刚烈的祖父我的豪爽大气的祖父,在我的心中日益清晰!</p> <p class="ql-block">  祖父是在自己父亲创办的固院中学考出一条通途然后直达京城。</p><p class="ql-block"> 关于我的曾祖父鸣岗先生创办固院中学“以利桑梓学子求学之意”,在我们的县志和教育志里均有记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志书称:于都县中学教育的创始人——李存朴。</p> <p class="ql-block">  曾祖父——李存朴,字鸣岗。号素卿。他的生平及任职。</p> <p class="ql-block">  曾祖父的办学经历及毕生投入。</p> <p class="ql-block">  而乡里坊间传颂的一段佳话可以见证曾祖父的教学质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907年三月,私立固院中学堂择吉开学。曾祖父自任校长,综理教务。所设课程——国文,英语,数学,格致(物理),化学,生物,史地。甚至校医都一人兼任。</p><p class="ql-block"> 曾祖父严于治学,规定学生必须住校,以免每日往来费时分心。学生自带粮油。学校雇请了年青的伙头师傅,一日三餐,按时开膳。校长与学生们朝夕相处,亲如家人。</p> <p class="ql-block">  因当时教具匮乏,曾祖父常用木块,薯芋,萝卜之类,切削成圆柱、圆锥、圆台、菱柱、菱锥、菱台等几何形状,以便于学生观测,加深对立体图形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固院中学堂第一届毕业的学生有十六名——有我的祖父和李咸熙,李若虛,曾次愚,曾慕谦,易泽九等。他们报考当时江西的最高学府省立高等师范学堂。获得优异成绩。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固院中学堂十六个学生考取了十七名”!</p><p class="ql-block"> 原来,那个年轻的伙头师傅,耳濡目染,勤奋好学,也完成了必修课程。在学生们的怂恿下一同赴省报考,居然也被录取。</p> <p class="ql-block">  祖父自固院中学毕业,“于民国元年入江西高等师范习英语凡四年。继入北京大学英语系又四年。学业称异焉。……同学视之为麟为凤”。</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北京大学同学录中的部分学生名单。</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19年《北京大学日刊》第464期第二页的一则关于祖父的轶事。</p> <p class="ql-block">  一件皮袍,体现了青年时期祖父的善良和宽厚。</p> <p class="ql-block">  祖父从北京大学毕业返赣,曾于“1924至1927年任江西省立第四中学(后并入省赣中)校长”。</p><p class="ql-block"> 一天,理化实验室的教师,来到校长办公室禀报,上学期订购的实验仪器已经到货。但庶务主任却说无款支付,不能购回使用,影响课程进度。</p><p class="ql-block"> 作为校长的祖父,立即请来庶务主任询问——预算上本有此项开支,为何无款支付?</p><p class="ql-block"> 庶务主任说出原因——本学期经费被北洋军阀派驻赣州的镇守使衙门,克扣了将近十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省四中的经费,系省厅拨给,专款专用。镇守使衙门岂能从中克扣?</p><p class="ql-block"> 祖父体魄丰伟,豪爽刚烈。又在北京大学求学多年。耳濡目染,颇有燕赵侠士之风。他得知情由,顿时血往上涌,义愤填膺。就要前往镇守使衙门据理力争,索回被克扣经费。</p><p class="ql-block"> 正巧镇守使衙门派人送来一份知单。上书明晚六点在鸿宾楼宴请社会贤达,届时洁樽候光云云。祖父平生喜欢大块吃肉,但却滴酒不沾。更对官场应酬的繁文缛节甚为厌烦。本不愿应邀赴宴,转念一想,可以趁机面见镇守使,询问经费之事,便在知单上找到自己的名字,提笔签下“知”字。</p> <p class="ql-block">  次日傍晚,祖父准时到达当时赣州城里堪称一流的鸿宾楼。</p> <p class="ql-block">  祖父身穿灰色学生装,跻身在满厅绫罗绸缎,长袍马褂的各界人士之间,显得格外瞩目。</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宾主入席。觥筹交错,酒过三巡。祖父耐着性子在众多宾客争相向镇守使敬酒之时,觑了一个空隙,单刀直入地向镇守使提出被扣经费之事。</p><p class="ql-block"> 镇守使先是“王顾左右而言他”,避而不答。在一再追问之下,继而矢口否认。后来听祖父言之凿凿,无法推诿,只好推说经费一时拮据,暂时挪用。</p><p class="ql-block"> 祖父义正辞严地指出经费拮据乃是托词。并列举大小官员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公家的银钱流水般地供他们侵占。镇守使脸面难存,恼羞成怒,以势压人。</p><p class="ql-block"> 祖父岂能容忍,拍案而起。一怒之下,掀翻了镇守使面前的摆满了珍馐佳肴的大圆桌。</p><p class="ql-block"> 祖父正值盛年,器宇轩昂,中气充足,声若洪钟,语惊四座。在一片惊呼声和瓷器碎裂的混乱中,昂昂然走出宴会厅,扬长而去。</p> <p class="ql-block">  1926年夏,省立四中刊行第四次同学录。祖父为此作序。</p><p class="ql-block"> 校史编撰老师如此评价——序言气势磅礴,激情汹涌。饱含教育救亡深情。至今仍然闪烁着历久不灭的光辉。且文笔流畅,足见其国学素养极高!</p><p class="ql-block"> 我以敬仰之心,将祖父的序言誊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立第四中学校第四次同学录序</p><p class="ql-block"> 粤自瀛海棣通,风云日急。明达士夫,竟为教育救亡之说。于是梯航异域,稗贩新智者,既已项背相望。而国内各省区,又复广纳俊髦,大开黉(hong)宫(学校之意)。自中小学以至专门大学,莫不分途并进,融新旧于一炉而冶之,法至善也。</p><p class="ql-block"> 近年以来,国之教育大家,本研究之所得,主张学制革新于中学,尤不惮三致意。岂不以中学毕业生号社会中坚人物。而中等教育则普通之学术。于是沟通深造人之途径,此为阶梯。不得不提高其程度,以增进其学识!此无他,亦欲贯彻其教育救亡之初旨云尔。吾省中学,创自清季;民国以后,渐次改归省立。而本校亦于民国三年秋,由赣州府立中学易名省立第四中学焉。其始长校者,为钟君莘民。继之者,为黄君幼安。二君先后各主办数年,成绩斐然,舆论翕服。及民国十三年春,景飞来长校事,夙夜兢兢,时虞陨越。又以初更学制,而赣南距省远,各县初中毕业生升学极感难。谋于本校增设高中。乃与省教育当局,往复筹商,得其允诺。遂于十四年秋,招收高级文理科各一班。综新旧学生计,盖已十一班矣。</p><p class="ql-block"> 凡所以提高学生之程度而增进其学识者,无不竭蹶以图之?为赣南发展教育,即为国家培植人才。区区之心窃慕此耳。</p><p class="ql-block"> 今年夏,旧制第十八、九班,新制初中第一、二班学生,将毕业。</p><p class="ql-block"> 谋刊第四次同学录,所以垂为纪也。景飞乃作而言曰:立国本计,教育为先;学成致用。先哲所尚。今者禹城晦霾,神州板荡。正志士披发璎冠之日,国人卧薪尝胆之时。在同学诸君此日既受完全之教育,异日学成而后,大则服务国家,小在献身社会;本其所学以应一世之需求,且合群策群力以赴之。</p><p class="ql-block"> 风雨如晦而难鸡鸣不已,兴亡之责岂异人任乎?抑又有进者,赣南为阳明过化之区。当是时何善山、黄洛村诸先生从阳明游,号赣中硕儒,其得力全在致良知一说。</p><p class="ql-block"> 景飞自任事以来即揭严格主义,以为之鹄。亦欲诸同学程度渐以提高,学识渐以增进。故本教育救亡之旨,以策励进行。诸同学能阐厥良知,淬厉其所有,奋勉其所无。坚孟晋之心,矢合群之志,使赣南学术界一新天地;发扬蹈厉,为四中前途之光,国且赖之矣。</p><p class="ql-block"> 吾安知当参横月落之晨,雨晦风潇之夕,不有独居深念,动高山景行之思者乎!斯人宛在,吾道不孤。即以是录为他日之左卷焉,亦奚不可。</p><p class="ql-block"> 时民国十五年五月昌村李景飞鹏雏甫序</p> <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祖父当时三十有五。</p><p class="ql-block"> 校史编撰老师们,“为了让年轻师生重温旧中国苦难,重睹教育界前辈的高风亮节,取其大意,取其神似,将序言摘译成现代汉语。”</p><p class="ql-block"> 我满怀感激照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自海运开通以来,列强入侵,中国大地风云变幻,日益紧急。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兴办教育,以挽救民族危亡的见解。于是,远渡重洋奔赴异国,寻求救国救民新知识的进步人士,络绎不绝;国内各省区也广泛罗致人才,兴办学校,从中小学直到专科大学,分头并进,把新旧文化,新旧知识,融合起来,冶于一炉。以教育青年。这确是一种好方法。</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我国教育家们深入研究探讨,再三提出改革中学教育的创见。中学毕业生是社会的中坚;中等教育系普通教育,是深入高等学校深造的必经阶梯。因此,必须提高中学教育质量,使学生增长知识学问。这也是为了贯彻教育救亡的最初宗旨,达到振兴民族的最终目的。</p><p class="ql-block"> 我省各中等学校,创办于清朝末年,民国以后,逐步改归省办。我校也在民国三年秋,由赣州府立中学易名为江西省立第四中学。最初,由钟莘民先生(钟起衡)任校长,后来由黄幼安先生(黄衍袁)继任。他们二位先后主持学校数年,成绩斐然,社会舆论深表钦佩。</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三年春,我继任省立四中校长。兢兢业业,唯恐工作失误……凡是能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学生知识的,都千方百计去筹划。区区之意在于:竭尽心力,发展赣南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p><p class="ql-block"> 今年夏季。旧制中学第十八、十九班,新制初中第一、第二班即将毕业。正筹备刊印第四次同学录,以作纪念。</p><p class="ql-block">我谨以下列数语,作为序言。</p><p class="ql-block"> 立国根本大计,应以教育事业为先。现在,我国天空阴霾密布,神州大地形势严峻。这正是爱国志士闻风而动、共赴国难的日子,也是全国人民卧薪尝胆挽救民族危亡的紧急时刻……“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如此神圣任务,难道能因人而异,分什么你我吗?……</p><p class="ql-block"> 我自任职以来,即提出严格办学的方针。目的在于使青年学生程度逐步提高,学识逐渐增长。我根据教育救亡的办学宗旨。鞭策和鼓励师生共同进步?全校同学也能乐群敬业,温故知新,力争上进,为赣南学术界开辟新天地,为省立四中争取更大光荣。</p><p class="ql-block"> 每当星斗横斜,残月隐没的清晨,阴雨晦溟,冷风萧瑟的寒夜,我独立校园深沉思索,怎么能不涌起对古代教育家的景仰思慕之情呢?先贤的崇高形象依然屹立。我献身教育事业学有榜样。</p><p class="ql-block"> 谨留下这篇序言和同学录,作为后人考查和评价我们的依据。</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五年五月于都昌村李景飞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为避战乱,祖父带着学生跋涉山水教学相长。这张模糊的照片看出祖父拄杖而立,想来身体大不如前。</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为祖父撰写的《传记》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一年,公供职于省赣中因避日寇空袭,迁往赣县之王母渡。公任濃溪部主任。因水土不服,积劳成疾。遂辞职返回白竹隈养病。因俸禄终止,而食指繁多,应酬益广。往昔积蓄,犹如无源之水,日渐涸竭。日常支出,捉襟见肘。</p><p class="ql-block"> 时北京大学同窗好友胡家凤先生出任江西省政府秘书长(未几任省主席)。得知此情,欲简任公出长一县,以解燃眉。</p><p class="ql-block"> 族中叔伯兄弟,闻讯之余,不胜雀跃。众口一词,敦促公挑选县份,及早赴任。甚至私下组阁,争任肥缺,盖欲从中敛财也。</p><p class="ql-block"> 公不为所动。曰:予染病在身,实无精力胜任一县之公务。岂容假手他人,贪赃枉法,中饱私囊,而陷予于不义耶?诚不敢从命也!遂函复胡公,坚辞厚意!</p> <p class="ql-block">  想来曾祖父鸣岗先生,一生奔波忙碌于故乡山水之间。教化育人,行医救人。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膝下儿孙健壮,衣食无忧。直到八十一岁寿终,应是此生无憾吧!</p> <p class="ql-block">  而祖父鹏雏先生,一八九一年八月十五日至一九四四年六月初七。一身正气,满腔热血。谨记北大校训“砥砺德行”。忧国忧民,饱含教育救亡之拳拳壮心。却于半百之年,抱病怀憾离职。犹如根壮枝繁之参天大树, 却遇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离世前的满腹悲怆,情何以堪!</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五年八月,赣南教育家周蔚生先生为逝世一年的祖父撰写“墓表”,述说与祖父相识二十余年的“精神常相接”。评价祖父“不知者以为愎而知者固以为铮也”。表达其“彰善阐幽之意也”。痛惜之情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我为我的祖父热泪长流……</p> <p class="ql-block">致谢毕兆祺先生!</p><p class="ql-block">致谢万邵文老师!</p><p class="ql-block">致谢吴志荣老师!</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致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