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历史人物故事】之六:一身正气 文武双全——明“五朝元老”马文升走访记

飞天任我行

<p class="ql-block">  马文升(1426—1510年),字负图,号约斋、三峰居士,晚年更号友松道人,河南钧州(今河南禹州)人。是明代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政治家、军事家。马文升居官五十六年,先后辅佐了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个皇帝,被尊称为“五朝元老”。这位明代的朝阁重臣,以其勤勉好学、忠心报国、重视民生、疾恶如仇、歼暴除奸、戊守边防、抗敌救国等杰出功勋,几百年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和赞誉。</p> <p class="ql-block">  他一生的经历,也是明代历史上一段精彩的篇章。关于他的生平和功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的传说和故事,来赞美他的人格魅力,歌颂他的丰功伟绩。马文升传说的历史渊源久远,不仅在禹州,在河南乃至全国都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一、瞻仰“端肃公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走访“马家祠堂</b>”</p> <p class="ql-block">  在禹州市北关,颍河大街北端,清颍桥南头西边游园,高高耸立着一个巨大的纪念碎。上面“双龙戏珠”正面写着:明故太师左柱国史部尚书 谥 端肃马公祠。背面刻有“名垂干古”,和介绍端肃马公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  在禹州市颍河林水生态长廊、清颍桥南西边紧临健康路,有一个小小的“院落”,名叫“文升园”,是马氏后裔祭奠马文升(马天官)的祠堂。</p> <p class="ql-block">  走进这个竹林环抱着的小院,看到高高的红旗下,一个矮矮不高的平台,下面有一个洞,写着“”垂光洞”几个字,上面黄布上写着“五朝元老”几个字。走下台阶,是一个灯光闪亮的窑洞,里面供奉着马文升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走访马坟村马文升墓地</b></p><p class="ql-block"> 3月13日下午,笔者去朱阁镇马坟村走访,拜谒马文升墓地。镇政府往北走,越过高速公路,往前就是马坟村。马文升墓地在哪儿?一路上问了几个老年人,才知道马文升墓在马坟村北边偏西的一个土岗上。我们顺着他们指引的方向,终于找到了马文升(马天官)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  据了解, 马坟村马文升陵园四周用砖砌成围墙,内墙为城垛式,看去似城池的缩影。陵园留有三门,皆为过洞形,进深一间,洞顶为歇山单檐九脊四面坡式。陵园内的祭堂、廊房、洞顶皆用琉璃瓦盖顶。头门有石刻的俑、猴、羊、马、侍人等双双对立,造型生动,雄伟壮观。墓冢高大,周围苍松翠柏,遮天盖地。但在“文革”时期被损毁,仅剩墓冢,石羊、石马等被砸碎。目前还见地里的断砖碎瓦和遗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马文升的故事传说</b></p> <p class="ql-block">  马文升是禹州历史名人,《明史》中有传。禹州地区有很多关于他的民间传说。譬如:城隍诉苦、土地神扫地、仁义巷、无梁庙、智斗汪太监、降生、挪梁、进贡、住店、八士坊等。传说马文升降生时,州官给他站岗;从小上学时,就能驱使城隍神像搬家;能让土地神给他看“毛蛋”(用线缠的球);“毛蛋”丢了,就罚土地神去云南扫地;他还利用修无梁(粮)庙、挪“梁”、进贡,戏弄皇帝,让皇上给禹州百姓免粮。原来有一条街住着王、张两家,互侵地皮,使街道变成了窄胡同。张家与马天官有亲戚,状告到马文升那里,想叫马文升给他撑腰。马文升说:“千里告状为一墙,让他五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照天官的话办了。王家为马天官的宽怀仁厚所感动,竟把墙向后挪了一丈。从此两家和好,窄胡同变成了宽街道,街名“仁义巷”。马天官死后,皇帝赐他一个金头,葬时四门出灵,等等。</p> <p class="ql-block">  在明代中叶,禹州被称为钧州。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马文升出生在奎楼街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他出生前,他的母亲曾做过一个不平常的梦。</span>他出生的时候,就有不平凡的征兆。他相貌瑰丽奇异、体格健壮,仿佛有无穷的力量。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做游戏,十几个人一起和他斗,却没能够战胜他。</p><p class="ql-block"> 传说明朝皇帝派出文武大臣出来访贤,这时下起了大雨,只好在一户人家门口避雨。只见从这户人家慌慌张张出来一个人跌倒在门口,文武大臣就扶起那人问道,为何慌张出门,那人就说,家里内人生了一个男孩,这要给其他亲戚报喜去。文武大臣一听,好了!贤人在此,不必再访了。这家出生的就是五朝元老马文升的家,出生的就是文曲星下凡的马天官。</p><p class="ql-block"> 马文升当年上学的时候,要经过城隍庙。城隍每次见到马文升,都要欠身致礼,马文升不是上去捏捏城隍的鼻子,就是拉拉城隍的胡子,城隍爷没办法呀,马文升文曲星下凡,比他官职大,实在没办法,就托梦县太爷,县太爷就在城隍庙门前建造一个影壁墙(九龙壁)。</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他让土地神为他看毛蛋儿(毛线团),结果毛蛋儿被弄丢了。他就罚土地神去云南扫地,把土地神搞得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禹州城里有条仁义巷,禹州城北有个无梁镇。这两个地名起源与马文升有关:</p><p class="ql-block"> 仁义巷就在马文升的老家旁边。相传他在朝为官时,家乡王、张两家互侵地皮,把本来宽阔的街道变成了窄胡同。张家与马天官有亲戚,便去京城告状,想让马天官为他撑腰。</p><p class="ql-block"> 马天官回了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千里捎书只为墙,</p><p class="ql-block"> 让人五尺又何妨?</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今犹在,</p><p class="ql-block"> 不见当年秦始皇。</p><p class="ql-block"> 张家人一看,心里一下子亮堂了。回到家乡主动把墙往后挪了一段距离。王家人知道原因后,也很是惭愧。两家互谅互让,一条便于通行的街道又重现在人们面前。为了纪念马天官,人们便把这条街道叫做仁义巷。</p><p class="ql-block"> 无梁镇之所以得名,源于当地的一座无梁庙。这座庙里的主建筑没有用一根木梁。据说,当年钧州遭遇灾害,农民收成不好,却还要缴纳皇粮,苦不堪言。马天官便让禹州人先建起这座庙,又设法劝说皇帝前去参观,并问皇帝有什么感觉。皇帝道:“此处无梁。”“梁”与“粮”是谐音。马文升立即替家乡百姓谢恩,要皇帝免收当地百姓的皇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马文升的老同事户部尚书韩文撰写的马文升墓志中,记载着这样的传说:他死的前两日,神垕的大刘山轰然崩塌,天上响起了不寻常的雷声,又有群鹤在明农堂前飞舞数匝方去。马文升去世的当天,家乡有一个人从叶县路过,忽然在路上遇到蟒衣玉带的马文升带着长长的队伍向南行进,便俯身下拜。马天官告诉他要去武当山。可见,当时禹州民间已经把马文升作为神灵来描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瑾专权期间,将一批反对派官僚定为奸党。马文升与其中一些人关系密切。正德四年(1509年),马文升被削秩除名。正德五年六月八日(1510年7月13日),马文升去世,享年八十五岁。马文升死后两个月,刘瑾被捕入狱。朝廷还未听闻马文升的死讯,下诏命其"致仕复职"。闻其死讯后,为他辍朝一日,赐祭葬。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傅,谥号"端肃"。嘉靖(1522年-1567年)初年,明世宗朱厚熜又加赠马文升为左柱国、太师兼太子太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禹州老北关桥的左面原来有个马家祠堂,面积很大,不过现在仅剩一个垂光洞,供奉着五朝元老马文升。此碑就竖立在垂光洞的门前东边,</p> <p class="ql-block">  观耜园,聆听“五朝元老”读书声:</p><p class="ql-block"> “问俗昔曾过龙山,西征今复出秦关。燕声叫日迷寒渚,枫叶经霜带醉颜。世俗羊肠千里曲,功名蜗角几人问?林间鹦鹉能言语,笑我年来两鬓斑!”</p><p class="ql-block"> 三峰山之阴,桃花泥沟畔,南水北调渠水围拢一个封闭的小村落---观耜园,保存着一处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明农堂。这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马文升晚年居住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 他致仕后在此耕作,不问朝政,著书多卷,分别为《西征石城记》、《扶安辽东记》、《兴复哈密记》,同时有《奏议》十六卷,《约斋诗集》一卷。</p><p class="ql-block"> 从观耜园明农堂的青砖灰瓦上,能读出他诗意的芬芳和主人翁高风亮节的气魄,并在浩瀚史册里寻找到如此珍贵的村名、故居和诗卷。村名之所以叫观耜园,居舍之所以叫明农堂,都与这位明代中期朝廷重臣的爱国情怀与惜民情结有关。</p> <p class="ql-block">  马文升的金头:传说马文升晚年与皇帝下棋,皇后在一旁观看,一不小心棋子落地,马宰相老眼昏花,费劲弯腰在地上扒拉棋子,却碰到了皇后的脚。马宰相自觉严重失态,更因为年近八十,不堪国事,于是辞职回家。但是老马一走,朱皇帝抓了瞎,说朝政怎么一下子乱啦?老马快回来。马宰相说不中,病在床上快死啦。朱皇帝再三下诏,见老马不来,于是年轻人冲动,随口说了句气话——老马如果真死了,把头献来。马文升无可奈何自杀,头颅进京,朱皇帝大悔,大悲,赏赐金头归还故里。其女儿痛苦的说:“金头,银头,不如俺爹的人头啊!”。随后马文升出殡,“禹州城门四开,四路殡葬队伍送殡”,孰墓真?孰墓假?已经没人能说的清楚。有人说金头在朱阁镇马坟,已被盗;有人说在北关河下面。不知真假。</p> <p class="ql-block">  明代后期,为纪念马文升,在禹州城内南大街,为他树立了一座跨街牌坊,该坊通高约十二米左右,东西横跨宽约八米左右,四柱三间,在四柱的南北两面。各置一抱鼓石支撑着柱体。中间及两侧间的坊顶,分别用相应的三块青石,仿明朝宫殿建筑式样,雕成五脊四面坡,单檐简瓦坡式。坊顶之下,坊额之上,雕饰仿木结构斗拱。斗拱下中间坊额:南面是“五朝元老”,北面为“昭代名臣”。马文升去世后,其族人在城北门外路西约五十米处,建马文升祠一处,祠内有马文升塑像肃然静坐。在颍水北岸石人岗南坡,建有马文升陵园一处,面积一百二十亩。今朱阁镇马坟村便因此而得名。陵园四周用砖砌成围墙,内墙为城垛式,看去似城池的缩影。陵园留有三门,皆为过洞形,进深一间,洞顶为歇山单檐九脊四面坡式。陵园内的祭堂、廊房、洞顶皆用琉璃瓦盖顶。头门有石刻的俑、猴、羊、马、侍人等双双对立,造型生动,雄伟壮观。墓冢高大,周围苍松翠柏,遮天盖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四、马文升的品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清风正气、永葆“初心”</b></p> <p class="ql-block">  “一枕清风枉自得,半瓢野菜不须求。看来世态浑无味,笑傲雪山天际头。”明朝名臣马文升在其诗作《题壁》中所述,这更像是一副“自画像”,惟妙惟肖、入木三分。</p><p class="ql-block"> 时光倒回明朝中期,边疆动荡、社会不安,内忧外患是由朝代盛转衰的转折点。乱世出英雄,马文升年少时便显示出对兵事的兴趣,《明史》记载:“貌瑰奇多力”,又有“尝与群儿戏,十数为群,角之靡不仆”一说,与生俱来的天赋为其永葆爱国初心、坚定为民信念提供了保障。</p><p class="ql-block"> 25岁的马文升考中进士,初任监察御史,后巡按陕西、湖广。他处事公道正派,眼里揉不进一粒沙子,有“发奸擿伏,有神君之称”。不久,升任福建按察使,严惩当地黑恶势力,受到百姓的爱戴。离任时,百姓传唱“马使留来天有眼,冯公布去地无皮”以表示对他的称颂。</p><p class="ql-block"> 马文升不仅是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文官,也是一位战功赫赫的武将。他的一生是一部戍守边疆的爱国史,也是初心不改的奋斗史。</p><p class="ql-block"> 1468年—1475年,马文升巡抚陕西七年,在此期间显露出不同凡响的行政管理和军事指挥能力。安其内,他亲民爱民,在这一蒙古势力渗透较大的地区,执行灵活仁善的少数民族政策,整肃军纪,抚恤军民,从而使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官吏贪腐敲诈,整顿茶马贸易,受到了当地部落的普遍尊重;注重健全完善组织建设,加强对当地少数民族部落的安抚和管理,打造良好的区域政治生态。攘其外,在庆阳等边防要地修筑了完备的防御体系,抵抗蒙古部落的侵袭,仅1472年就两次击溃蒙古骑兵在临巩、韦州的两次侵略,并剿平崛州叛乱。</p><p class="ql-block"> 顺境能节制,逆境方坚韧,是初心不改的有力诠释。马文升一生三起三落,受诬陷被处分有之,不畏强暴被谪戍有之,坚持弘扬正气被弹劾有之。但不论何时何地何种境地,他始终秉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信念,不忘初心,忠诚履职。比如,曾作为监察官的马文升,一身正气浑无惧,对弄权施诈之辈深恶痛疾。1488年,明孝宗即位,62岁的马文升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弹劾方士出身的官场权臣——通政司左通政李孜省,将之驱逐出京,而且“但有扶鸾祷圣、驱雷唤雨、捉鬼耳报一切邪术人等,及无名之人,俱限一月内尽逐出京。” 又如,弘治初年,针对赋税徭役日益繁重,百姓痛苦不堪的情况。马文升当面劝谏孝宗,并要求孝宗下旨,严令在京各部节省开支,不得向老百姓随意征税,立即停止修建各王府,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孝宗都予以采纳,因而受到了百姓的拥护。</p><p class="ql-block"> 自古贤良出廉家。马文升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而且注重家风浸润,他在《送子会试中》写道:“传家数世唯清俭,富贵休忘着布衣。”既是对子女的期望,也是他一生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马文升著有《马端肃奏议》、《西征石城记》、《抚安东夷记》、《镇克哈密国王记》和《约斋集》等数十卷流传于世。他"为文不事雕琢,若大羹玄酒,自有喜味。声诗无媟嫚语,皆自忠爱中流出。海内之士,得其篇章者乐诵之"。所撰《抚安东夷记》一卷,详记女真族建州、海西各部头人与辽东都司的商业贸易、纳贡请赏、武装冲突等史事。尤详载永乐至正统间,女真族上层同明王朝的关系。传世有明刻本、《清初史料四种》丛书本等。此书为两江总督萨载奏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禁毁。其诗仅在清刻本《马端肃公奏议》之后附录若干首,他的《南征过桃花源》、《抚陕征西过陇关》等,都有边塞诗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嘉靖初年,农民赵鐩在河南起义,剽掠至钧州,听闻马文升家在此地,便放弃进攻,使禹州百姓逃过一劫。但赵鐩在攻破泌阳时,前大学士焦芳已经逃走,赵鐩便毁了他的家,取出他的衣冠穿戴绑在草人上宰杀,说:“遗憾不能替天下人杀这个贼子!”时光虽远,马文升的影响力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宦游踪迹等浮萍,</p><p class="ql-block"> 乡思悠悠感慨生。</p><p class="ql-block"> 揽镜忽惊头半白,</p><p class="ql-block"> 看书却喜眼还明。</p><p class="ql-block"> 年来多事人情薄,</p><p class="ql-block"> 老去无官世累轻。</p><p class="ql-block"> 回首箕山山下路,</p><p class="ql-block"> 闲云流水为谁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对马文升一生最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有关资料整理,不当之处多指正,感谢有关人员的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