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侃红楼---最长的梦(3)

美友443069235

<b>——-“十二钗"的判词和“红楼梦”歌词隐含着曹雪芹怎样的情感?</b> 我们在“红楼最长的梦"(1)和(2)中,介绍了如何看待这个梦、贾宝玉在梦中都见到了谁,在分析中也体会到了曹雪芹借贾宝玉的梦,表达了他写作《红楼梦》的总基调:“悲金悼玉”、“千红一哭”、“万艳同悲”。<div>  那么在此总体情境下,他对一个个个体生命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吗?没有本质的区别吗?接下来,我们继续走进“<b>红楼最长的梦”之三,</b>来看看曹雪芹隐含在<font color="#ed2308">判词和歌词</font>中的真正含义:</div> <b>1、正读反思,才能读懂《红楼梦》</b>。<br> 虽然曹雪芹有一颗悲悯的心,用大的情怀来写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他对人物的喜好、评判并不做结论式的评说,多是含蓄的,隐晦的,用通俗、具体、甚至是溢美的言辞,不着痕迹的叙述描写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即使是肮脏的、丑陋的人和事,他也都给读者一个可以理解的理由,如果不用心、不细品,粗看并不觉得谁有多好、谁有多坏,也就是看看热闹、追追情节了事。 但是,<font color="#ed2308">脂砚斋、畸笏叟</font>在评语中多次提醒读者:读红楼梦要<font color="#ed2308">正读反思</font>,不要被作者欺瞒了去。所以读红楼要能体会出曹公的言外之意、不言之言,才是正理,才是会读红楼。因为曹公在字里行间、在用词造句中,都含有字面没有言说的真正含义在。所以要多读、多想;要看正面文字,更要思考反面的含义。我们如若用心体会,细心品读,是可以感受到他隐含在文字表面下的深意的,感受到他对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情感在其中的。关于这一点,仅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看到的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红楼梦”歌词中,就表达的非常明显。<br> 下面,我们就继续进入贾宝玉的梦里,通过歌词和判词,一起看看曹雪芹要借贾宝玉的眼睛告诉读者他喜欢欣赏什么样的女子、又批判讥讽什么样的女子。这里我们不评论十二钗具体的人物命运如何,只是就判词和歌词来划分作者对这些人所给予的不同情感: <b>2、三个系列、十五个人,都在“薄命司”里挂着号。</b><br> 贾宝玉在“太幻境”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分为<font color="#ed2308">正册、副册、又副册</font>,而簿册所在的地方是“<font color="#ed2308">薄命司”</font>。这实际是把贾府的各色出众的女子做了介绍,分为三个系列。但是,不管被收在哪一册簿里、归属哪一个系列,是主子还是丫鬟、是贫穷还是富贵,总体命运都脱不了“薄命”的结果。 我们按照文本的顺序来看:<br>  <font color="#ed2308">又副册</font>里只交代了两个人物:<font color="#ed2308">晴雯、袭人</font>。 据专家考证,曹雪芹在这一册簿中收录的是十二人,都是贾府有头有脸大丫头们,她们和贾宝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不是后面的章回丢失,我们可能会看到具体的都有哪几个丫头进入到了又副册之中。<br> <font color="#ed2308">副册</font>里只写了一个人:<font color="#ed2308">香菱。</font><br> 有观点认为,副册中收录的也是十二人,应该都是和香菱一样,出身很好、但境遇不佳、命运多舛,又和贾府又有各种各样的亲友关系的女子。<br> <font color="#ed2308"> 正册</font>里呢,这里作者完整地交代了十二个人。通过判词的分析,可以准确地认定这十二人分别是:<font color="#ed2308">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font>正册里的这些人,都是贾府的、或者和贾府有密切关系的大家世族的小姐、奶奶、太太们。三册合起来,一共十五个人。 <b>3、曹雪芹在判词和歌词中对十五个人怀有四种不同的情感。</b><br> 最早读《红楼梦》时,只是记忆这些人物的判词,然后分析猜测哪个判词对应哪个人物。后来读得多了,反复多次读判词、看画册,反复多次品“红楼梦”的歌词,又静下心来咂摸咂摸,便品出了不同的味道,感觉曹雪芹对这十五个人赋予了<font color="#ed2308">四种不同层次的不同的情感</font>,含蓄委婉中有他的喜好偏爱在,细品、深读中稍懂了曹公写红楼女子的其中之味了:<div> </div> <b>一是誉美至极、褒奖有加,怀着欣赏、崇拜、无限喜爱的爱恋情感。</b><div> 这是曹雪芹倾尽心血要塑造的几位女子。不管读者专家如何评说,在曹公的眼里笔下,在判词歌曲中,我们还是读出了他喜爱至极的情感。她们分别是<font color="#ed2308">林黛玉、薛宝钗、探春、史湘云、晴雯。</font></div> 我把这几个人物的名字一说出来,是不是读者会有不同的认识了。前四个人物应该没啥大的争议吧,<font color="#ed2308">薛宝钗、林黛玉</font>的判词是一首。在判词中写到<font color="#ed2308">“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font>”,开篇便赞叹薛宝钗的品德、林黛玉的才气。在“红楼梦”曲子中,又把两人分别比作<font color="#ed2308">“山中高士”“世外仙姝</font>”。曹雪芹对这两个人物寄予了无限深情和喜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是许多读者可以接受和认可的。我们也不做过多的分析。 <font color="#ed2308">探春和史湘云</font>是作者赞赏有加的人物,也深得读者喜爱。探春的判词里有说到:“<font color="#ed2308">才自精明志自高</font>”,对于她的才情、志气、胸怀,作者给予了高度认可;对史湘云的评价是在“红楼梦”歌词中表达的:“幸生来<font color="#ed2308">英豪阔大宽宏量</font>,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font color="#ed2308">霁月风光耀玉堂</font>——”。细品品“英豪阔大宽宏量”、“霁月风光耀玉堂”,这是对一个人多么高的评价和赞赏啊!可见作者是多么喜欢这个人物,用了这样的语言,做了无以比拟的褒扬。 那么,为什么我把<font color="#ed2308">晴雯</font>也列在这一类情感之中呢? 看她的判词,我觉得她是堪当这一归类的。判词的第一句,说的是她的名字,我们不做过多分析,第二句“<font color="#ed2308">心比天高</font>、身为下贱”,说她心气很高、出身很低,作者给予了无限叹惋。接着“风流灵巧招人怨”,赞扬了晴雯的“<font color="#ed2308">风流灵巧</font>”、感叹她“招人怨”不公待遇。最后一句“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把晴雯的悲惨遭遇归结为流言诽谤,对于不能与她相携相守表达深深的遗憾。在这首判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的赞赏而非指责,是喜爱而非讥讽。这与和她同在“又副册”中袭人的判词是绝然不同的情感分配,所以我们说她也是曹雪芹赞赏钦佩的女子之一。 <b>二是同情怜惜、感同身受,满怀悲悯、心疼、寄予无比同情的骨肉亲情。</b><br> 进入曹公这一情感层次的人物分别是<font color="#ed2308">元春、迎春、惜春、巧姐、英莲(香菱)。</font>对于这样的划分归类,可能读者又会有不同的认识。认可迎春、惜春在此,而对于把巧姐、英莲也放在其中,特别是元春也归到这一类中合适吗?<br> 那我们就慢慢的来分析看看: <font color="#ed2308">迎春</font>因嫁<font color="#ed2308">“中山狼”,“一载赴黄粱</font>”;<font color="#ed2308">惜春</font>“<font color="#333333">勘破三春”、“可怜绣户侯门女、</font><font color="#ed2308">独卧青灯古佛旁”。</font>在判词和歌词中,作者对于这两人给予的都是极大的同情、悲悯,痛惜她们的遭遇、感叹无力救助的无奈。<font color="#ed2308">巧姐</font>的判词和歌词里有庆幸、感慨和劝诫他人的情感,“偶因济刘氏、<font color="#ed2308">巧得遇贵人</font>”,“劝人生,济困扶穷”,表达作者骨肉亲情的情感更浓厚些。但是,却不曾有第一层次里的“赞赏"、"敬佩"的情感在其中,所以我们才有了这一情感的划分。 <font color="#ed2308">英莲(香菱</font>)呢,这个人物是最早出场的“红楼女子”,在整部红楼中又有穿针引线的作用,曹雪芹对她的着墨是怎样的呢?看她的判词“<font color="#ed2308">根并荷花</font>一茎香,平生际遇实勘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里我们能读出英莲的出身不凡,可以和那些公侯小姐们比肩;我们也读出了她一生命运坎坷、遭遇悲惨,最后遇到“两地生孤木(夏金桂:薛蟠之妻)”,被迫害致死。但是对于她的评价也仅限于此,满满的深深的同情、怜惜、悲痛之感。 <font color="#ed2308">元春</font>呢?她不是贾府富贵的现实支撑和依赖吗,她不是整部红楼女子中<font color="#ed2308">位高权重的第一人</font>么,怎么我们还把她划到曹雪芹第二情感层次之中了呢。实在不是我们不重视这位贾家大小姐、凤藻宫的贤德妃,而是曹公的判词和歌词就是这样写的。她的判词,留有太多的谜没有解,也是几百年来专家学者们争论比较集中的方面所在,这不是我们要说的话题。但是无论怎样我们在文本中看到的还是“虎兕相逢大梦归”的悲凉和“喜荣华正好、<font color="#ed2308">恨无常又到</font>的”的无奈。 <b>三是扬抑有度、褒大于贬,怀有敬佩、赞叹、美中不足的复杂情感。</b><br> 曹雪芹刻画人物从来都是立体的、多层的、鲜活的,常常是<font color="#ed2308">予褒于贬、藏贬于褒、扬抑结合</font>。让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灵魂,都有长处和优点,也有短处和毛病,至于这个人物是好是坏,你自己去读,去体会。他对<font color="#ed2308">妙玉、王熙凤</font>的感情就是这样的复杂,有喜欢,有赞赏,也有批评和劝戒。在判词和歌词的设定上,更是把这一高妙的笔法表达的淋漓尽致,能体会出褒扬中含蓄的批评之意了。 <font color="#ed2308">妙玉</font>是正册十二钗中唯一一个和贾府没有血缘和姻亲关系的人。但是却在正册中位居第五位,列在贾府正牌小姐迎春、惜春之前,更是把王熙凤、李纨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据专家分析,在贾府败落后,妙玉会发挥别人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br> 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我们看曹公怎么写的,判词中说得不明显,在歌词里表达的非常详尽:“<font color="#ed2308">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font>,开头两句,把妙玉的相貌、才情推到了一个无人能及的高度,接着笔锋一转,“天生成孤僻人皆罕---<font color="#ed2308">太高</font>人愈妒,<font color="#ed2308">过洁</font>世同嫌--”。我们无需整段歌词都解读一遍,仅这两句话就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基本定位。有那么美的容貌、那么高的才情,世人无人能企及。但是做人也好、做事也好,总之凡事都得有一个度,“太高”、“过洁”就不好了,就过头了。曹雪芹在这里含蓄的、隐晦的批评了这个人物的为人处世。 那么,<font color="#ed2308">王熙凤</font>呢,作者又是怎样写这份复杂情感的呢?这个人物是曹雪芹非常赞赏、甚至是敬佩的,她在文中的笔墨比任何人都多。曹雪芹也确实把她写成了<b>女中豪杰、闺中丈夫</b>。在她的判词中“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font color="#ed2308">爱慕此身才</font>”,把王熙凤的才能便写的一清二楚,她的聪明智慧无人能及,人人羡慕、爱戴。但是到了歌词里却用了“<font color="#ed2308">机关算尽</font>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这几句歌词告诉读者,这个人物的那些好处、优点、光芒都在,人人看得见,但其身上还有致命的问题: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总体上是要接受批判的。 <b>四是含蓄讥讽、严厉批判,带着警醒、劝诫、不敢苟同的批评之深意。</b><br> <font color="#ed2308">秦可卿 、</font> <font color="#ed2308">李纨、袭人</font>三人应在这个序列之中。 <b>对秦可卿的严厉批判</b>:我们先来看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font color="#ed2308">主淫,</font>漫言不肖皆荣出,<font color="#ed2308">造衅开端首罪宁</font>”。这个判词有多严厉,多尖锐,不用分析就可以看得出来了。到歌词里,写得更加深刻和发人警醒:“擅风情、秉月貌,便是<font color="#ed2308">败家的根本</font>,萁裘颓堕皆从敬,<font color="#ed2308">家事消亡首罪宁</font>”。整个贾府的败落究其根源在宁国府,在秦可卿身上。关于这一点也是红楼千古之谜的一个谜题所在:秦可卿在十几回上就死了,怎么会导致贾府的最终覆灭呢?这不是我们探讨的问题,我们也弄不清楚。因为就此问题那么多的专家学者争论了几百年,打了许多口水仗都没有弄清楚。我们更没有这份功力了。但是判词和歌词里的批判之意是再明显不过的了,不用分析已经昭然若揭了。<br> 我们一直说,曹雪芹是悲悯的、包容的、含蓄的。但对秦可卿怎么就如此的尖锐起来了呢。她不是贾母眼中<font color="#ed2308">第一得意</font>之人吗?不是<font color="#ed2308">兼具钗黛之美</font>的贾宝玉的梦中情人吗?<br> 没错,曹雪芹正面给我们的就是那些溢美之词,但是脂砚斋多次提醒我们,<font color="#ed2308">读红楼如照风月宝镜</font>,要<font color="#ed2308">看反面方为正理</font>。高吧?服了吗?曹雪芹把一个人物的一体两面、人前人后的不同脸孔,就这样巧妙地写出来了,对这个人物、用这样的笔风,是在红楼人物评价上唯一的一处,尖锐、深刻,发人深省。 <font color="#ed2308">李纨</font>,可是一直都是老好人的形象,是循规蹈矩、孝顺自觉的良家妇女啊,在所有的文字中,不细心体会和品读,根本找不到她的任何问题。怎么我们把她放在和秦可卿一个系列里了呢?这也并非是我们的意思,而是曹公通过判词和歌词告诉我们的。我们来看判词和歌词:"--如冰水好空相妒,<font color="#ed2308">枉与他人作笑谈</font>。”就是说李纨的一生就是一场笑话,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在歌词中说得更深入些:“--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font color="#ed2308">阴骘积儿孙</font>---”。这几句话告诉读者,李纨并非表面看的那样温恭良俭顺,她做了损阴德,伤害子孙的事。什么事呢?这在前八十回中还没有看出来,应该是后来发生的事。但是看到了吗,王熙凤做了那么多的坏事,身上还背有人命,曹雪芹都没有用这样的笔触加以痛批、鄙视,可以想象,李纨后来做的事一定是让人不齿,无法原谅的了。 <font color="#ed2308">袭人</font>,更是一个恪尽职守、忠诚温顺的典范。文本中对她的描写多是誉美的,褒扬的,少有的一点质疑也是含蓄的、隐晦的。就是她告密晴雯及大观园的秘密、和宝玉偷试云雨情等事件,曹雪芹也都写的美轮美奂、隐秘含蓄、若隐若现。但是对这样一个人物,曹公也是怀有很复杂的情感的,我们仍要正读反思,全面品评,才能体会曹公真正的意思。你看在她的判词中,曹公用的两个词就可以知道他的真实情感了:“<font color="#ed2308">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font>。“枉自、空云”,并非仅仅是遗憾,是不是还含有讽刺意味在其中呢,总之,都不是真正的赞美之词啊。 (照片来自网络,向原创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