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妇能为无米之炊,——“钱继明现象”给文艺院团创作的启示

钱继明

<p class="ql-block">尹雨(艺海杂志社)</p> <p class="ql-block">  艺术家、尤其是与舞台表演行业相关的艺术家,多是被“养”的,囊括在事业体制内,以财政划拨的微薄福利度日。中央部署全面推进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时,一些艺术家不惜提前退休甚至终止艺术生命来保全这点既得利益。艺术家除却被“养”,真的就无从自我生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些艺术家,如著名舞蹈编导钱继明,即未曾被“养”,但他依然干得风生水起,这足以说明一切。分析钱继明的成功之道,对推进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对艺术家求得更好的生存空间,自然不乏裨益。</p><p class="ql-block">一、衡量艺术家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看他被谁“养”</p><p class="ql-block"> 现行的“养”艺术家的体制,为艺术家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如,初 识一个艺术家,碍于人际交往的必要忌讳,不便直问人家出过哪些作品,转而问人家在哪里高就,也就是说被谁所“养”,于是就有了北京的专家、省里的专家、市里的专家、县里的专家等等不对称的奇怪分类。当然,还包括职称上的分类。至于这个艺术家,他有何能耐,出过什么作品,在很多时候、尤其在业外人士眼中都被淡漠化了,看重的是他被谁所“养”,享受什么级别的待遇。</p><p class="ql-block"> 诚然,无单位、无职称的独立艺术家钱继明,在这个问题上是吃亏的。没有以行政区域级别来分类的称谓,没有相应的待遇与殊荣。尽管如此,但对于钱继明,仍然叫人不敢小觑,因为他身后有着沉甸甸的众多作品。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艺术家用作品说话,作品是艺术家的最好注释。相较于宫廷戏班演员,谭鑫培、杨小楼等戏曲大师,就像今天的钱继明一样,没有单位、没有职称,但是能经受时间考验,让我们记住的恰恰是他们,而不是享有莫大殊荣的北京专家——宫廷戏班演员。被谁所“养”,享受什么级别的待遇,能给艺术家一定的殊荣不假,但艺术家的成就与地位,是别人给不了的,还得用自己的作品说话</p><p class="ql-block"> 文艺院团的处境多较为窘迫,上级主管部门恨不得拿着鞭子催,催精品、出力作,期望值很高,但往往这种期望是建立在少投入多产出,甚至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基础之上。</p><p class="ql-block"> 创作经费严重不足,短期内无从更改,这已被反复证明。为了完成这无米之炊,各文艺院团可谓使尽了混身解数,但排演的作品依然有限。其实,我们不妨跳出来,看看体制外的创作。如著名舞蹈编导钱继明,处于 体制外,压根就没有创作经费,但他依然干得风生水起,每年都有数十个作品问世。分析钱继明的成功之道,对开拓文艺院团创作模式,乃至对艺术家求得更好的生存空间,都不乏裨益。</p> <p class="ql-block">二、借鸡生蛋,同样是为了艺术</p><p class="ql-block">舞蹈编导钱继明,无单位、无职称,是游离于体制外的独立艺术家,无缘分享政府划拨的创作经费,他的创作是彻底的无米之炊。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言,创作经费的多寡与有无,都不能成其为停滞创作的借口。心中有梦,就不会停歇飞翔的翅膀。</p><p class="ql-block"> 没有政府拨款,丝毫不能动摇钱继明的艺术实施。没了张屠夫,不吃带毛肉。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钱继明借助一切可能的外部力量,譬如企业晚会、行业内的文艺比赛等等,同样在进行艺术创作,并且这种外部力量提供的创作环境,较之政府提供的创作经费更为优越,反而没有那种捉襟见肘的拮据。这种创作模式,尽管路不同,但殊途同归,最后的旨归还是为了艺术。</p><p class="ql-block"> 钱继明将这种模式称之为“借鸡生蛋”。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艺术家用作品说话,作品是艺术家的最好注释。等待优越的创作环境、宽裕的创作经费再进行创作,好构思胎死腹中,观众无从知晓,无从观赏,那一切都是空谈。有句话说得好:当我们无从改变环境时,我们只能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社会原本就是一个适者生存的舞台。只要不违背良知,最后的旨归是为了艺术,艺术家可以放手去探索任何道路,为艺术争取生产、生存环境。艺术家的成就与地位,是别人给不了的,还得用自己的作品说话。这作品的生产,来自于艺术家为之争取的创作环境。</p><p class="ql-block"> 钱继明抓住了这一点,他的所有努力都付诸出作品上。他以高产量的作品说话,他以高水准的作品确立地位。如大型舞蹈诗《盘王之女》在2003年湖南省首届艺术节(专业)上荣获金奖和优秀编导奖,2004年代表湖南省角逐2004——2005年国家舞台精品工程, 2007年获湖南五个一工程剧目奖;瑶族群舞《山的语言》荣获全国第十届群星奖;与湖南省歌舞剧院合作的舞蹈《袁隆平的梦》,在全国第七届舞蹈比赛中(专业)荣获文华优秀创作奖,等等。如今,他有数百个舞蹈(舞蹈诗剧)作品在全国或全省的各类舞蹈比赛中频频获奖,摘得有全国第七届舞蹈比赛文华优秀节目创作奖、全国第十届群星舞蹈比赛群星奖、湖南艺术节编剧编导金奖、湖南省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等。</p><p class="ql-block">衡量一个艺术家的成就,看他做成了什么。钱继明深谙此道,当别人为虚名奔波的时候,他沉下心来专心创作。正因为如此,他可以不无炫耀地在博文《下岗后我干了什么》中细数收获。在别人大呼艺术做不得的时候,钱继明的这些收获,那沉甸甸的作品,支撑起他一个独立艺术家的声望与威名,让他在萧条的大背景下依然风生水起。</p> <p class="ql-block">三、艺术家必须适应市场,市场是艺术家生存的唯一途径</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深宅大院里权贵们的私家珍藏,还是政府买单的主旋律,抑或是最为普遍的直面零散观众的作品,它们无不经受着市场的选择。只有适应市场的需要,作品才能走出深闺,才能为艺术家换来生活的所需,才能有后续的创作条件。当然,市场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艺术家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也有适应类别的多寡区别。</p><p class="ql-block"> 在市场面前,钱继明无疑属于多面手。各级艺术节的专业组比赛,他能频频拿奖,还有主旋律题材的作品,更有直面观众选择的情感剧,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等,他也都能跻身。用他自己的话说,艺术家即要能阳春白雪,又要能下里巴人。显然,钱继明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适应市场,市场需要什么就创作什么,这在很多叫嚣着要创作“伟大”作品的艺术家看来很是不屑,固执地认为企业的、行业的就是业余级别的,殊不知钱继明利用这一模式创作的作品,多是与在全国享有极高声誉的作曲家合作,如刘振球、杨天解等,且时常与专业院团的作品站在同一平台竞争,并频频获奖。如《盘王之女》、瑶族群舞《山的语言》等,都是在与专业院团的角逐中获奖。</p><p class="ql-block">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传统文化并不排斥反而主张这种知识经济,我们为什么不能放手让自己的一技之长适应市场,转变为效益呢。钱继明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去主动适应市场,两手抓,一手抓效益一手抓创作。正因为这样,在别人为生计苦恼时,他有创作换来的丰厚回报。</p><p class="ql-block"> 适应市场,钱继明可谓名利双获。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更为他搭设了不可多得的创作平台。他能适应市场,专业艺术做得颇具水准,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等都能频频拿奖,能力摆在那里,自然请他的人就多。请的人多,也就有了更多的创作机会与获奖机会,他的很多获奖作品,正是这种情况下创作完成的。能力与机会是成正比的,能力越大创作机会越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也就有了他二十年间数百个舞蹈作品的获奖,有了执掌“唱响中国”株洲演唱会的机遇。众多的获奖作品,搭砌起他现在的声名,也为他这样一个无单位无职称的独立艺术家进行专业创作找到了敲门砖。现在的钱继明,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艺术团聘他做指导老师,湖南省监狱管理局金盾艺术团、湖南省移动分公司艺术团等多家企事业艺术团聘他做编导,自然,他的创作之路将更加坦荡,而那些不屑于市场的艺术家,心中那美丽的创作蓝图依然停留于空想。</p> <p class="ql-block">四、打铁还需自身硬,艺术创作同样如此</p><p class="ql-block"> 在舞台艺术处境窘迫的大背景下,钱继明作为独立艺术家能够脱颖而出,风生水起,个中有观念、认识的问题,使之及时、准确地为艺术生产、生存找到合适土壤,当然,更是能力的问题,是适应市场的能力,也是扎实、深厚的创作功底。</p><p class="ql-block"> 出资方提供这一创作平台,不是无端地随意馈赠与施舍,而是看中你过人的能力为其所用。艺术家一方面要对得起这一平台,有所作为,为出资方讨得了喝彩、拿得了奖项;另一方,要利用好这一平台,来展示自己的艺术才情,将原本止于企业、行业内的顾影自怜,变成真正的艺术品。惟有这样,这一平台才能成其为艺术创作的土壤,借鸡生蛋,生下的才是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表演艺术尤其是舞蹈艺术,需较多依仗于表演者的形体功能。专业院团内排演节目,对演员尚需进行一番精心挑选,如何让一群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企业员工完成舞蹈表演,这已令很多创作者头痛了,更何况要使这一舞蹈作品摆脱自娱自乐而上升为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借鸡生蛋是现行条件下艺术创作的另一选择,但这条路并不平坦。要华丽地玩转这一平台,能力仅限于解决上述问题,那是远远不够的,打铁还需自身硬。毕竟,排演节目不是企业的主业,他们往往是出于应付某一活动偶尔为之,甚至是临时仓促上马,精力、时间的投入极为有限,却又要求摘得奖项。这种创作环境与要求,令很多创作者望而生畏,进而明智地止步了,但钱继明却能玩得顺风顺水。</p><p class="ql-block"> 如某企业,接到北京总部参加文艺比赛的通知,立即着手延请老师,老师了解表演者的基本情况后,来一个走一个,好歹有一个留下的,却要求表演者停工闭关训练一个月,叫企业伤不起。只剩七天时,几经周折找到钱继明,此时企业领导是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心态了。钱继明接下这一单后,如往常一样,为尽可能少占用员工上班时间,立即回家着手案头工作,不明真相的企业领导以为钱继明变了卦,心都凉了,为了政绩又不得不催促试试看,电话里钱继明总是“不急,不急”,直到只剩下三天时才过去。第一天排练,第二天就审查,看得领导个个脸上乐开了花,第三天合成后登机去北京,最后捧回了金奖。</p><p class="ql-block">仅排练三四天就能获奖,在钱继明的创作中并不少见,这得益于其所独创的道具舞蹈。所谓道具舞蹈,即人与道具互换,让道具成为主体,因人而设地降低对表演者的肢体要求,一方面弥补了表演者基本功的欠缺,另一方面有效地缩短了排演的时间,但对舞蹈作品质量的把控却丝毫不做松懈。正是凭借这种过人的功底,能巧妙地化解随时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钱继明才能在萧条的大背景下,敢于揽下别人不敢揽的瓷器活,啃下别人啃不了的硬骨头,最后成就今天的业绩。</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黑猫白猫,抓得到老鼠才是好猫。同理,用何种模式创作不是衡量艺术家的标准,衡量艺术家还得看他做了什么,他在什么条件下取得这些成绩。文艺院团创作经费的拮据短期内无从改善,上级主管部门催促与期望高企,钱继明探索的模式无疑值得借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