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者按 冯道是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权臣,外号“官场不倒翁”。他出身寒门,以一介书生的身份“历四朝,相十二君”,活成了古代官场史上的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里面,吕布因为时常背叛旧主、投靠新主而被称为“三姓家奴”,如果仅仅以此为标准,那么冯道简直不知道该算是几姓家奴了。</p><p class="ql-block">因为冯道早年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后来又先后投效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在此期间,他一共历经了十二位君主。</p><p class="ql-block">因此宋代文坛领袖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纷纷在自己的著述中骂他“贪恋”、“势利”,乃是一名“奸臣”。虽然声名狼藉,但是冯道曾有一首诗名曰《天道》,却火了千年!</p> <p class="ql-block">徐宏篆书/冯道《天道》</p><p class="ql-block">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p><p class="ql-block">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p><p class="ql-block">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p><p class="ql-block">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p> <p class="ql-block">《天道》——五代·冯道</p><p class="ql-block">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p><p class="ql-block">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p><p class="ql-block">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p><p class="ql-block">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意思非常浅显,大概是说:一个人是贫穷还是显达,全靠命运的安排。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又何必要唉声叹气呢?只管凭良心去做人、做事情,不必问将来会得到什么。</p><p class="ql-block">等待冬天过去,冰雪自会消融;来看春天到了,野草就会获得新生。请你仔细领悟其中的道理,这是天地自然运行的规律,它早已经将一切解释得非常明白。</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未知创作时间及背景,诗中讲的道理并无什么新鲜感。不过,民间时常引用这首诗的颔联——“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来做醒世良言。</p> <p class="ql-block">那么,为什么这一句这样受欢迎呢?其实这是因为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哲学观,揭示了生命之旅中唯一的真相——个人在命运面前,往往是无能为力的。</p><p class="ql-block">《论语·颜渊》中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个人不管自身如何努力地去做某件事,最后的成败,都是未知数,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什么都不干。</p><p class="ql-block">为了争取命运的主动权,我们只能先“但尽人事”,最后才“各凭天命”。努力了,没有成功,也许是没赶上天时、地利、人和。</p><p class="ql-block">既然是这样,你为什么要唉声叹气呢?自怨自艾除了让我们的精神萎靡,健康受损,并没有什么好处。但是你应当知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道理。</p><p class="ql-block">天道循环如同冬去春来,人间的事情,和天体运行的规律是一样的,它总是会沿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去发展。</p><p class="ql-block">比如古人常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指王朝的更迭。古人又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就是指一个人生命中的穷通显达了。</p> <p class="ql-block">可见,冯道这首诗的内容,完全属于“心灵鸡汤”的范畴。网上有人以为这首诗揭示了一定的哲学道理,就觉得它与冯道“奸臣”的身份不相符,进而为此长吁短叹,其实大可不必。</p><p class="ql-block">其实,冯道能够成为五代十国的“官场不倒翁”,恰恰是因为他本身拥有诗中那种达观的思想境界。所以他才能顺应“天道”,成为“十朝元老”,乱世重臣。</p><p class="ql-block">另外,至于冯道是不是“奸臣”,这个问题还得看是在宋初以后,还是宋初以前提出。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经过大一统的盛唐时代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p><p class="ql-block">根据欧阳修《新五代史》的说法,在这一段黑暗的历史里面:“为国长者不过十余年,短者三四年至一二年。天下之人,视其上易君代国,如更戍长无异。”</p><p class="ql-block">意思就是说,当时的王朝,存续时间长的也不过十余年,存续时间短的更是只有一两年。老百姓看待“城头变幻大王旗”,只等同于军队换了一个领头的。</p><p class="ql-block">在那个时代,争夺天下靠的是武力,读书人不受重视。不过冯道却能以读书人的身份,稳坐十朝元老的位置,官爵没有下过宰相、公、卿。</p> <p class="ql-block">但是按照正史的记载,冯道之所以能上位,靠的并非是一味溜须拍马,媚上逢迎。相反,他在正史里面是一位救护百姓、端正士风的好官。</p><p class="ql-block">因为冯道曾经在契丹人攻入汴梁,准备杀戮汉人的时候,巧妙地用语言化解了汉人遭遇的这场危机,减少了异族对汉人的杀戮。</p><p class="ql-block">在个人生活里面,冯道的品德也是无可挑剔的。在宋初以前,人人都说他是一个好官,是值得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但是宋初以后,他却成了一名“奸臣”。</p><p class="ql-block">这当中其实是因为宋初以后,统治阶级通过努力,让“忠君唯一”的思想彻底浸透进了儒家文化。在宋初以前,中国儒家认为,臣子应当忠于的第一个对象是“天道”,而不是“君”。</p><p class="ql-block">孔子在《论语》中,有一段与学生的对话。学生问孔子,春秋时期的管仲,原来是公子纠手下。公子纠死了,管仲为什么不殉节,反而改事齐桓公,这种行为是否不符合“仁”?</p><p class="ql-block">孔子对学生说:齐桓公能九合诸侯靠的正是管仲,这就是他的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齐桓公有了管仲才能让天下统一,让后代一直受惠。否则我们现在都“披发左衽”,成为蛮族。</p> <p class="ql-block">从孔子和学生的这一段对话中,我们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儒家认为,一个臣子首先应该忠于“道”,而不是后世所谓的“君”。</p><p class="ql-block">《论语·先进》则说得更加明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对于皇帝而言,自然是一姓一江山;但对于大臣而言,谁当皇帝根本不重要。</p><p class="ql-block">只要给了他当臣子的机会,他就该遵循“天道”,为了天下的正义而努力。那么,一朝天子一朝臣,臣子只能效忠于一朝皇帝的思想,又是哪里来的呢?答案是墨家、法家的思想。</p><p class="ql-block">“忠臣”一词最早出现于《墨子》,后来由法家的韩非子专门对“忠臣”进行了定义。但是在宋初以前,“忠臣必须事一主”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渗透进儒家。</p><p class="ql-block">自从宋太宗赵光义上台后,历史上对“事二主”的臣子,才有了“非忠”的看法。宋初的王溥,本来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宰相,可是他后来又当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宰相。</p><p class="ql-block">按理说,王溥算是拥护赵匡胤登上帝位的功臣,应该会得到好的评价。可是宋太宗赵光义评价他的时候,说他什么都好,“唯欠世宗一死尔”。</p><p class="ql-block">在宋初,儒家首位批评冯道的人,其实是范仲淹。章太炎先生认为,正是范仲淹“首斥冯道之贪恋”,才影响了后世对于“忠臣”的评价标准。</p><p class="ql-block">司马光认为冯道是“奸臣”、欧阳修骂冯道“不知廉耻”,这些其实都是受到了范仲淹这种看法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编后语 《天道》这首诗很浅,但是讲的道理自古以来就深入人心。一个人一辈子,到底是富贵还是贫贱,最终取得的成就是高是低,除了靠自己努力以外,剩下的部分还是要讲一点命数的。</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即使你很努力,也不一定会成功。人活着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执着于“成就”呢?</p><p class="ql-block">放慢脚步,把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再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喘息。说不定哪天时来运转,你就会获得你想要的“成就”。</p><p class="ql-block">最重要的是,你要学会顺应“天道”运行的规律。冯道懂得这个道理,知道王朝更迭是不可避免的。换了皇帝,假如这个皇帝不得人心,迟早还是会被别人换掉。</p><p class="ql-block">幸亏冯道生得比较早,儒家的臣子观念,还没被法家的“忠君”思想浸染,所以他才能“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p><p class="ql-block">再加上冯道个人的运数,的确也是很好,与皇帝谏争,都没被杀头,于是最后活成了“十朝元老”、“长乐老人”。</p> <p class="ql-block">【徐宏档案】生于1966年。中国原创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风水书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古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周易研究院院长、粤港澳文化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澳门国际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海外多家文化机构特约国学教授。澳门国际电影节指定艺术家。澳门国际儿童电影节终身荣誉主席。</p><p class="ql-block">五岁开始书法临贴,犹喜篆书(遍临秦李斯、汉蔡邕、唐李阳冰、宋徐铉、元赵孟頫、明李东阳、清邓石如的篆书贴)。多幅篆书作品被海内外藏家推崇和收藏。十岁学习《周易》。曾从事教师、记者、编辑、企业经营、管理、咨询、策划、创业教育、投资等多种职业。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周易》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接受过《中国新西部》、《重庆文化》等杂志十多期系列专题采访(被媒体报道为预测大师、风水大师,书法大师)。香港凤凰卫视、中央电视二台,中国都市报、湖南卫视、重庆卫视、重庆电视台、重庆晚报、重庆商报等各大媒体进行同期报道。有著作多部。被香港国际名师名家名人联合会评为「影响力文艺家」。百度"徐宏书房",“徐宏周易”,“徐宏风水”,“徐宏篆书”可赏更多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