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山绘画《茑萝松图》前的思考!

铁缘人

<p class="ql-block">  绘画艺术是艺术家生活中的一种遗憾,也是艺术家生活的一种向往,或者是打动灵魂的一种新奇,更是记忆里一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旅程。平淡无奇的生活是创作不出优秀作品的,这是我对艺术作品的知觉,也是自我的一种理解。好的艺术作品,都是点燃灵魂的火种。</p><p class="ql-block">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大画家在画室的门上应该大书:“室内有一双眼睛,为不幸的人洒同情之泪。”赵铁山先生画的这幅《茑萝松图》,给人丰富的想像。</p><p class="ql-block"> 首先,这幅画我认为典出:《庄子》《内篇·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后人比喻不为所用,投闲之散之意,也有怀材不遇之意。</p><p class="ql-block"> 赵铁山创作这幅画的典出,也是有怀材不遇,不为所用的寄情于这颗“樗树”的寓意。</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是1910年赵铁山到京都任职农商部一个闲职,赵本不想做官。但是二哥云山看他聪明,所以一直寄于他厚望。一直督促鼓励他考取功名。所以他考了清朝政府最后一批拨贡。后被录用农商部、二哥云山又亲自送他到京上任。在北京无职无事可干,他就逛琉璃厂掏宝,寻购名人字画。其间也结识京津画派徐宗浩,和徐宗浩结书画知音。在无聊时创作了这幅画。1911年辛亥革命暴发,他借探病之由回到太谷。这幅画阁在书柜里早忘了。1928年夏他偶然翻书柜时检出来,补了诗和题跋,完成此作。赵铁山有多名名师指教,又聪明好学,满腹经伦、才华横溢。本想也随二哥和家人厚望报效国家,确无才可施。所以,创作了这幅《莺萝松》图,抒怀不遇。开始我看这幅画也是不解其意,后也领悟了一些,但今天才算真正理解了他创作这幅画的思想。赵铁山的笔下没有孤魂野鬼,都是有灵魂的。每一幅作品都有他的艺术思想,一纸笔墨、满纸情外流。不到情溢处,艺术不开口。</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历经七年又发生了巨变,1913年大哥桂山英年早逝,1923年二哥也仅50岁撤手人寰。后面诗中有“莺萝借,全其天,画中也有莺萝寄身于松的情意。用来寄托两位哥哥对他的裁培之思。最一句温塞僻,是多么想和两位哥哥聚集重新回到从前。赵铁山既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一个寄情于笔下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他1910年去京师任职时,时年34岁,他正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家庭兄弟姐妹枝开叶散,各门儿女、侄儿侄女满堂。尤其是大哥桂山和二哥云山,更是家中的顶梁柱。他可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是时隔十七年,1928年后,时世变迁。他在这样一个人生旅程中两次完成这幅画,记录了他的心迹。</p><p class="ql-block"> 他画中写到“偶检时,忽忽阅十有七年矣。忧病侵寻,鬓发催老,回思曩日,不禁慨然。”他又挥毫补画,完成此作。一颗正直壮茂的青松,二叉三枝并岀,挺拨毅立,画中在寄托着什么,铁山排行老三。他说“不材木,几百尺,大匠走”,自己不材,夲是有大用之材。他去京城任职不到一年,辞官回家。有对仕途的遗憾,有对人生的感悟。在之后的十七年他“饱风霜”,时局动荡,生意衰退,他身体多病,他又时而感叹:“罔或易”,一种复杂的心里。这十七有失意,也有得意,有得有失。</p><p class="ql-block"> 在这十七年中, 1911年,三十五歲。在京吏部任職。10月7日,訪徐宗浩,俩人相见恨晚,诗书画印无话不谈。10月10日,徐宗浩回訪趙铁山,觀其刻印、所書魏碑、篆書及珍藏石鼓碑帖。10月19日,徐宗浩赴趙铁山約酌,送其《印存》。</p><p class="ql-block"> 1912年,三十六歲。铁山本不乐于仕途,辛亥革命后,在家以书画自娱。与弟愚山纠合同人,组织“观善书社”,研究书法,铁山为之指导。</p><p class="ql-block"> 1913年大哥英年早逝,年仅48岁。 </p><p class="ql-block"> 1916年,四十歲。9月29日,徐宗浩自京到太谷程家莊寻收古畫,隨訪趙铁山並应約來寓小住,觀其所藏明清書畫。9月30日晚,鐵山、漁山昆季在停雲山館招飲徐宗浩,座有史卓如、武晉義、喬壽泉諸君。鐵山贈詩一首與徐宗浩即希賦詠一律與鐵山。10月1日,趙铁山送別徐宗浩回京。</p><p class="ql-block"> 1918年,四十二歲。同柯定础、常赞春约赴曲阜谒圣,登岱。观摩崖刻石。 </p><p class="ql-block"> 10月11日,到北京訪徐宗浩,觀其所藏曆代書畫、碑帖等,徐宗浩贈鐵山所著《遂園印稿》一部四冊。</p><p class="ql-block"> 1919年,四十三歲。7月,赵铁山為徐宗浩書《硯香閣》額。12月,徐宗浩來書並赠《墨蘭》一幅。</p><p class="ql-block"> 1921年,四十五岁。他参加在日夲举办的中日绘画联展。</p><p class="ql-block"> 1922年。四十六岁。为察看徐州商业情况赴南。适值直奉战起,道路梗阻,未能如期返家。</p><p class="ql-block"> 1923年他二哥云山去逝,也仅年过50。对他打击非常大,他在给姪儿赵克猷的挽联中写到:“两叔俱近殘年一病一衰… 诸弟半多男弱無知无識”。他一路走来,一路笔墨赋宣。一路泪奠兄姪儿女。他在完成这幅图的时候,后补画了茑萝。这些茑萝意味深长,《诗经》云:“茑为女萝,施于松柏”,故合二名以名之(又名茑萝松)。意喻兄弟亲戚相互依附。可是俩位哥哥都相继撒手人寰。</p><p class="ql-block"> 1926年上海举办第一届书法展参展,到西冷印社与吴昌硕结友,并准备入社留杭,后因生意上的事未果。</p><p class="ql-block"> 1927年,五十一歲。5月9日,徐宗浩因公事到祁縣,特專程來太谷晤趙鐵山、漁山昆仲,當晚即宿其寓中,并為赵铁山題書冊《南華經》。在他的一生中,有俩个人始终伴随他艺术的左右。一个是远在北京的徐宗浩,俩个人可以说是艺术上的灵魂伴侣,志同道合且又性格相投,他多次往返京城,徐宗浩又多次西行太谷。赵铁山与徐宗浩共墨一画,徐宗浩作画,赵铁山作诗配文。赵铁山墨迹徐宗浩写书签或作序跋,徐宗浩作画,赵铁山题跋。俩人又互赠诗文,长叙友谊。可以说“铁山文中必见徐,宗浩有画铁点眼。”在这十七年中徐宗浩成为他艺术上的灵魂,艺术的道路比他生命的道路更重要。尤其是和徐宗浩在一起交流的过程中,他眼界更加宽广,艺术的思想更加深华。他们相约入西冷印社,立志溶入海派,与上海,浙杭名家交流。</p><p class="ql-block"> 其二,榆次的常赞春。俩个人同徐宗浩一样,同出游访碑问墨,东临泰山,西攀华岳,近访崛围,无不留下俩个人的心灵足迹。俩个人为族内及三晋大地上的望族,名贵写下了无计其数的碑铭。又一起研习、共墨了多少作品、诗文,书信来往比情书还频繁。他们三个人可谓“书画作媒,笔墨传情,灵魂作伴,书路同归。”这茑萝图,除桂山、云山的手足之情,还有更寄情与茑萝的友谊之情。“长相思,京城路,谷邑途,常聚首,墨宜魂。”</p><p class="ql-block"> “豈寡儔,茑萝借。”赵家的生意家大业大,夲应兄弟五人共谋发展,大哥桂山1913年英年早逝,年仅48岁。二哥云山1923年去逝,也五寿有一正宗。弟漁山多病体弱,五弟昌禄年幼。他是靠山(桂山、云山)山倒;依水(渔山、昌禄)水流。画中茑即桑寄生,女萝即菟丝子,二者都是寄生于松柏的植物。茑萝之形态颇似茑与女萝。他是多么希望子孙满堂,所以,他又向往,这些茑萝像儿女子孙,依偎在身傍。享受天伦之乐。笔下茑萝生机勃勃,就像调皮的一群儿女围在身边挂在肩上。一种幸福的满足感,跃然纸上,这是作者莫大的希望。可惜,儿女姪男女又“多半男弱无知无识”。他茑萝上挂满了“!”感叹号,挂满了“?”问号。他在诗中也写到“全其天,温塞僻。”成天成夜的,他是多么孤独。就像是树上的这些茑萝,一场风雨会摧毁他们,用什么去保护他们。</p><p class="ql-block"> “寄闲情,偿宿诺。”他是借《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只因我前生欠宿债,今世转来还。吾今归仙境,再不往人间。”这“茑萝松”是他的寄托,又是他的归宿吗。傍边的三石依着象征什么,桂山、云山、渔山吗?树底的鹅毛竹象征什么,是幼弟昌禄吗?画外有乾坤,画中有世界,画里有内心。满纸都是情,滴墨都是泪。</p><p class="ql-block"> 铁山这幅用退笔所作“茑萝图”构图简炼,三石一树盘茑萝,鹅毛竹堤望溪声。鹅毛竹与挺拔的树形成对比,一种力量拨地而起,傍边的石,象征山,可他确弱化了石的“钢”,柔与树,留下笔墨思考。作者的心迹经历了十七年,也就是十七年完成了这幅作品,他的深刻含义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茑萝松依三石竹,一身牵挂月儿识。</p><p class="ql-block">京谷常聚书为友,灵魂路上桑寄生。</p><p class="ql-block">菟丝化作相思情,摇旗相望杜鹃啼。</p><p class="ql-block">十七风霜邀明月,赋笔聊以画心迹。”</p><p class="ql-block">我用穆尓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这篇短文:“艺术是高尚情操的宣泄!”</p><p class="ql-block">结束语:为什么这幅“茑萝松”会让我感动,因为画中除了赵铁山自己,还有桂山、云山、徐宗浩、常赞春他们的艺术气息,和我的艺术感叹。因为艺术的呼吸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他就象空气,100年,1000年。都在一个频道上呼吸,迟早会产生共鸣。何况艺术有着特殊的气息敏感,他们的艺术气息,也同我生命的气息一样,有着在同一个太阳下产生的光合作用。因此,我艺术的营养,就是他们艺术的灵魂而滋润成长起来的,也是我艺术生命的生物链。赵铁山、徐宗浩、常赞春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有时甚至于是全部。在他们的艺术前,我永远是忠实的信徒!</p><p class="ql-block">右题跋:《茑萝松图》: 是册为芳阁,同年庚戌岁,属画者时同客京师,辛亥赋归束阁,竟不复记忆。今夏偶检时,忽忽阅十有七年矣。忧病侵寻,鬓发催老,回思曩日,不禁慨然。适养疴内室,于膳余茶罢,藉以解痛消暑破闷。立秋日,始毕事,并各众一诗。短章长句,信口占来。寄閒情,償宿诺,工拙好,丑未皇计也。 戊辰夏六月廿有三日,铁山叔子,记於静观室 。(1928年作)</p><p class="ql-block">印识:(‘汉’、‘痴’二印)</p><p class="ql-block">左释文:一卷多,顽然石;不材木,几百尺;大匠走,樵绝迹。饱风霜,罔或易;无栽培,厚斯积。岂寡俦,茑萝借。全其天,蕰僿僻。 </p><p class="ql-block">款识:三言诗句短节促,殊难见长,所以前贤诗集中亦不多见也。</p><p class="ql-block">印识:(‘铁山分篆’印)</p><p class="ql-block">注释:1.此篇书法为标准的隶书。应在1910年34岁去隶部任农工商部主事,在回京途中,有感而思作。到1928年51岁完成此作。</p><p class="ql-block">2.樵,柴火。</p><p class="ql-block">3.茑,寄生松柏寄生木。</p><p class="ql-block">4.“罔或易”句,罔,也指失意。易,也指容易。二者矛盾的心里。宋 · 林同《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林放 》诗有:</p><p class="ql-block">故宁戚以俭,罔或易而奢。</p><p class="ql-block">致得千载下,人称问礼家。</p><p class="ql-block">4.蘿,兔丝子。茑萝,原产墨西哥,又名密萝松,俗称五角星花、狮子草。《诗经》云:“茑为女萝,施于松柏”,意喻兄弟亲戚相互依附。茑即桑寄生,女萝即菟丝子,二者都是寄生于松柏的植物。茑萝之形态颇似茑与女萝,故合二名以名之(又名茑萝松)。</p><p class="ql-block">5.“偿宿诺”句,《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只因我前生欠宿债,今世转来还。吾今归仙境,再不往人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杨俊友</p><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12日</p><p class="ql-block">写在山西恒青赵铁山纪念馆开业前</p><p class="ql-block">此文发表后,影起不少赵铁山艺术爱好者的共鸣,有打电话的,有发文交流的,有留言的。我非常感谢大家,赵铁山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传承,他的艺术是中国人的,是世界的。我只是先行了一步,希望更多的人参与研究,让赵铁山艺术发扬光大。下边也感谢赵铁山孙子,赵勩堂三哥对我的鼓励,让我们共同把赵铁山艺术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俊友,今天看了你对爷爷“茑萝松图”这幅画作品的思考和理解使我很感动!爷爷思考什么,他的内心活动,他的感受,你好象都一目了然。说实在我们这些真正的赵家子孙也没有你理解的透彻。可见你对爷爷各个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研究的多么的深入,对他的艺术作品的理解多么透彻。可以说不是入木三分,是入木七分也够了。不是用了相当的时间,下了一定的功夫,是作不到的。可见你对爷爷书法和绘画艺术的执着、入迷,可以说不亚于吃饭睡觉。我佩服我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