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本主要由父亲生前同事好友等撰写的追忆父亲的书籍《楷模人生》的编辑出版,实在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是之前从未想过要做的一件事情。</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淡泊名利,晚年也没有接受子女们让他写写回忆录的建议,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我们只发现了几本工作笔记,未发现他任何描述自己的只言片语。</p><p class="ql-block">      而且生前他也都交待过我们,连他身后的追悼会都不许开。因而我们也不可能想到要为父亲出一本这样的书。</p>  <p class="ql-block">  父亲晚年跟随我和弟弟在东莞生活,心境淡然平和,每日早起买菜,含饴弄孙,再读读书看看报,日常生活很有规律,这便是他自得其乐的老年生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但随着父亲冠心病的日益加重,时常需要入院治疗,后来连续两年做了两次心脏支架手术后,我们发现他慢慢有了心事。先是认真拟定了一份遗嘱,接着就开始跟儿女们表达想再回一趟枣阳老家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实父亲当时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合(更准确地说是经不起)再长途跋涉来回折腾了,不然会随时有生命危险,所以他几次提起我们也都以各种理由拖延着。</p><p class="ql-block">       直到有一天父亲竟然发了火,他说:“你们再不安排送我回去,我自己买票一个人也要回去。”从小到大的印象中,父亲从未对我们发过火,这令我们震惊,才发现父亲想再回趟老家的决心是如此坚定。</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再不敢耽误,立刻开始认真商量筹划此事,如何让父亲心愿达成,又如何能保证父亲的健康安全不出状况。</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几个子女的精心安排并分头陪伴照顾下,父亲总算顺利完成了他这最后一趟家乡之行。看望了他的故交、亲人,再次走过了工作生活了一生的土地,完成了他的诸多心愿。</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这最后一趟行程经历,在《楷模人生》收录的哥哥的回忆文章《故土难移 故交难离》里有详细记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经历了这样一趟连日奔波劳累后,父亲的身体状况不出所料地一下子变得更差了,回到东莞就住进了医院,这次被医生告知出现了之前没有出现过的心衰。 </p><p class="ql-block">         病情稍微缓解一点后,父亲依然不肯一直住院治疗,坚持说可以回家疗养。其实我们知道他是不想花太多钱(虽然作为离休干部,他的医疗费用是实报实销的,但他常说国家的钱也是钱,能少花就不要浪费),也不想麻烦儿女们在医院和家之间来回奔跑。</p>  <p class="ql-block">  父亲就这样在家勉勉强强跟一家人一起过了一个年,还没出正月,就因严重心衰、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父亲离开后,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纠缠着我们,令我们难以释怀。那就是,按照当时父亲的身体状况,起码再活几年是没问题的。这最后一趟家乡之行,消耗了本就年老体弱、疾病缠身的父亲太多的气力、心力、和激动的情感,才使他提早离开了我们,这令我们深感痛心,这个可能性父亲本人应该也是预料得到的。</p><p class="ql-block">       但他竟然甘愿冒着生命的风险,即使少活几年也要坚持再回一趟老家,跟亲朋好友和故土珍重道别。</p><p class="ql-block">       父亲对故乡这深深的眷恋之情着实令我们震撼不已。</p>  <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两年后的清明时节,我们将他安葬在了他最后生活了十年的岭南东莞的茶园山公墓(因为我们四兄妹中的三个都定居在东莞)。</p>  <p class="ql-block">  办完这一切我们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以后清明时节我们就在东莞祭奠父亲,再也不需要回家乡枣阳了。</p><p class="ql-block">       想起父亲对家乡饱含的深情,而我们竟然这样跟家乡断了连接。越想越觉得这好像不大对头,越想越觉得这样似乎辜负了父亲浓厚的家乡情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该怎么办,那我们能不能做点什么,为父亲热爱的家乡教育事业做点什么,来延续父亲的家乡情怀呢?</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后来诞生的以父亲名字命名的“桂家义教育奖”的初心与由来。</p><p class="ql-block">       (从2015年开始设立“桂家义教育奖”,及评选、颁奖的过程,书中收录的枣阳教育局曹勇副局长的文章《浓浓教育情  拳拳报乡志》有详细记载)</p>  <p class="ql-block">  “桂家义教育奖”的设立,的确将父亲的故土情怀及我们子女与家乡枣阳再次连接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每年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20名优秀教师予以奖励,我们也就每年要回一趟家乡为这20名优秀教师现场颁奖。</p>  <p class="ql-block">  2017年第三届“桂家义教育奖”颁奖过后,教育局苏洪明局长提议,让我们实地走访一下获奖教师代表,近距离了解教师们工作生活状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走访吴店一中获奖教师刘瑞良时,偶遇了该校王章材老师,他是语文老师,又是湖北省作协会员,业余爱好写写文章。</p><p class="ql-block">       他对父亲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为什么要以他的名义设立这个奖,充满了好奇,他说很多老师对这些问题都很有兴趣,他想写一篇文章让大家了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告诉王老师,我们发心设立这个奖,纯粹就是受了父亲热爱家乡教育的精神影响。至于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当年是怎么对待工作和同志的,作为子女我们当时也还处在年少求学中,毕业后又都去了外地工作,真还了解不多说不太清楚。</p><p class="ql-block">      我们建议他去走访一下还健在的父亲当年的一些老同事们,他们应该比我们更了解父亲当年的工作情况。</p>  <p class="ql-block">  于是王老师开始找到几个父亲当年的老同事采访,没想到这些老同志们一听这话激动万分,无一例外都表达了同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他们要自己来写,而且他们说早就想写写一直深切怀念的老校长了!</p>  <p class="ql-block">  这样陆陆续续写出了很多篇回忆父亲的文章,当时大家也只是想把心中深刻的记忆记录下来,饱满的情感抒发出来,也没想好写完后下一步又做什么。</p><p class="ql-block">       后来这些文章被教育局苏局长看到了,他很感动,以他教育管理者的敏感度发觉,父亲当年对待事业和同志的精神境界,实属难能可贵,即使今天依然可以成为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学习楷模。</p><p class="ql-block">      苏局长建议成立编撰委员会,把这些文章编辑成一本书,作为全市校长和教师学习培训的教材。并且苏局长亲任编委会主任,直到最后还亲自为本书作序。</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们尤为感动、始料不及。</p>  <p class="ql-block">  苏局长的这个提议一下子让我们感觉编撰此书成了一个神圣的使命,我们必须认真负责的做好这件事。</p><p class="ql-block">       于是主编赵凤选老师组织编委们开会讨论、统一思想,我也重点提了一点希望,那就是收录进书里的内容一定要真实、可信,多叙述、少议论。</p><p class="ql-block">       写回忆文章的老同志们年龄都很大了,年长的有八十几岁了,年轻点的也有六十几岁了,他们大多不会电脑打字,都是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画地在纸上认真书写下来,再由主编赵老师统一收集起来交由专业打字员打印出来,再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校订。一直到最后联系印刷出版,主编赵老师以他七十几岁的年纪为本书付出的巨大努力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看到这些文章后,大为感动,惊喜过望。说实话父亲工作时我们都还年少,对父亲的认识也就停留在每天忙忙碌碌,回到家便沉默寡言,极少跟子女交流,很平面很单一的层面。直到读到这些文章,我们对父亲才有了一个较全面、深入和立体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教育局曹勇副局长为本书编辑的篇章结构等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和意见,为本书的完善贡献很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教育局屈广才主任对父亲的一生经历进行了提炼总结,写出了综合性描述的万言长文《曾有行者桂家义》。</p><p class="ql-block">       看完屈主任的文字,我认为他不仅是很有文采,更重要的他是一个很有思考深度,真的很懂得我父亲的人。</p>  <p class="ql-block">  老同志们的文字朴实、真挚、饱含深情,<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年发生的事情一件件仿佛电影画面一般呈现在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我反复阅读,每每感动落泪,为当年的峥嵘岁月,为父亲一生热爱的教育事业,为父辈们之间深厚淳朴的情谊,更为人间值得。</p><p class="ql-block">        一个离开工作岗位已经几十年、离世也已经快十年的人,依然被人们如此情真意切的记在心中,如数家珍。可见父亲为人品质的可贵和难掩的个人魅力,作为子女我们也更加敬佩自己的父亲。</p><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刚参加工作时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张异常珍贵的照片,是《楷模人生》出版后才被发现的,这应该是父亲最早期的工作照了,拍摄于1951年,时任县政府财政科副科长)</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照片是父母的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  后来主编建议我们子女也写几篇回忆文章,让阅读者也了解一下父亲在家庭里是如何与子女相处的。</p><p class="ql-block">    于是,循着儿时的模糊记忆,点点滴滴开始回忆,起初感觉日子平平淡淡,好像也没什么可写的,但当我们把回忆整理成文后才发现,那些点点滴滴却都是异常珍贵的为父之道,都是儿女们成长路上难得的明灯指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甚至恍然大悟,我们自己的人生何以是如今的模样,我们的工作态度、待人处事、以及人生抉择,原来与父亲真的是一脉相承。内心便更加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恩。</p><p class="ql-block"> (↓这是分别拍摄于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两张全家照)</p>  <p class="ql-block">  在为《楷模人生》寻找父亲的老照片时,发现了这两张父母的合影,看见妈妈不到四十岁便霜染白头的样子,我抑制不住的泪流。</p>  <p class="ql-block">  (妈妈是天生卷发,就这个在文革中也被拿来批斗,硬说她是故意烫的,是资产阶级小姐作风。)</p><p class="ql-block">     于是想在自己的回忆文章里加上一小段,把妈妈如何年纪轻轻就白了头的那段经历交待一下。但哥哥却有不同意见,哥哥说这本书是写父亲的,把些儿女情长的内容放进去好像不太适合。</p><p class="ql-block">     但对那个苦难年代给我们家庭带来的沉痛打击的深刻记忆,让我最后还是执意把这段文字添加进了我的回忆文章《模糊又清晰的父亲印记》里。</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临终那年唯一一次回顾自己一生时,用的词是“很圆满、很幸运”。</p><p class="ql-block">      幸运之一是他兄弟姊妹九人,父母只让他一人读了书有了文化;</p><p class="ql-block">      幸运之二是他在1947年建国前便参加了工作,最后能享受国家给予的离休待遇;</p><p class="ql-block">      幸运之三是他自从参加工作二十几岁就开始担任领导干部,并且一直都是单位一把手,即使有时职务上是副职,也是管全面的负责人;</p><p class="ql-block">      幸运之四是他对自己四个子女都很满意,评价说个个都有亮点,还都很孝顺;</p><p class="ql-block">      幸运之五是自己遭受过很多磨难,满身疾病伤痛,最后也已经活到了八十几岁高龄。</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的父亲,生命的最后,他只记得自己这一生的幸运。</p><p class="ql-block">       因而我有理由相信,在父亲的心中,他的人生是幸福的、满足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为能做父亲的儿女而倍感幸运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历时一年多编撰本书的过程中,我反复阅读了无数遍老同志们的回忆文章,得以重新认识父亲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也思考了许多人生命题。</p><p class="ql-block">     最大的收获有三:</p><p class="ql-block">     其一,我发现父亲用他一生的经历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将个人人生价值发挥到极致,脚踏实地的过好普通人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这个世界上99.99%(甚至比例更高)的人都是极其普通的普通人,我们首先应该面对并接受这个事实。有些人正是因为不接受这个事实,拼命想要出人头地、往上钻营,想做个非凡的人,穷其一生的去做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事情,而虚掷了大好光阴,最后或许反而一事无成。更有甚者,他们发现自己无法成为非凡之人后,又寄希望于自己的后代,拼命鸡娃,直到把下一代亲自毁于自己之手,令人唏嘘。</p><p class="ql-block">     其二,我发现父亲有一双慧眼,很善于发现人才,并极其珍惜人才,更愿意做人梯成就他人。许多经他提携培养的年轻人后来都卓有成就,这难道不也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成就吗?</p><p class="ql-block">     其三,从父亲的经历中我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天大的事你只要不在意它,它便影响奈何不了你;相反,屁大点小事你要去执着在意它,它也能压垮你。</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父亲被批斗遭毒打,肋骨都被人打断了两根,其后的一生都在时常忍受着疼痛之苦。但他毫不在意更不记仇,对文革后期畏罪自杀的一位造反派头头的遗孀及当时尚年幼的孩子,依然代表组织用心安排照顾好他们,文革后又不计前嫌、宽厚对待动手打过他的同事。</p>  <p class="ql-block">  特别感恩全体编委饱蘸浓情地书写出的回忆文字,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完整、立体的父亲,让我们从中收获和成长。我们也才得以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父亲。</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1月23日枣阳市教育局隆重举行了第六届“桂家义教育奖”颁奖暨《楷模人生》发行仪式,全体编委参加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第一~六届获得“桂家义教育奖”的120名优秀教师每人获赠一本《楷模人生》,来到现场的老师们还让我为他们在书上签名,其实我一直觉得这本书由多人共同完成,我签名是不太合适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颁奖赠书仪式上的一个小插曲,第五届获奖教师“万雪林“和“陈秀云”再次来到会场,为我献上她们用心准备的鲜花,令我意外和惊喜。</p>  <p class="ql-block">  颁奖典礼后的第二天,我们来到父亲工作过的琚湾中学赠送书籍。偶遇了我读小学时的琚兴兰老师,几十年未见,再见依然亲如当年。</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又来到父亲工作过的“白水中学”赠书,再次遇见第五届获奖教师王林锋,甚是亲切。</p>  <p class="ql-block">  枣阳图书馆接到赠书后,郑重为我们回赠了“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  枣阳档案馆接到赠书后,给了我们一个正式的捐赠回执。</p>  <p class="ql-block">  襄阳市图书馆接到赠书后,也回赠了“捐赠证书”</p>  <p class="ql-block">  为同学和校友们赠书</p>  <p class="ql-block">  我还特意来到武汉看望父亲生前同事龚幼萍老师,并把这本《楷模人生》赠予她,她曾出现在谢开举老师的回忆文章里。</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年我考上大学后,父亲特意带我来认识龚阿姨和黄叔叔,在武汉读书那几年可没少去他们家蹭饭,特别感恩他们对学生时代的我的关怀和照顾,两代人的情谊温暖至今。</p>  <p class="ql-block">  编委之一杨炳礼书记和骆东风校长特意来东莞看望老妈妈。</p>  <p class="ql-block">  与父亲相濡以沫、风雨同舟60年的老妈妈今年91岁了,依然耳聪目明,状态良好。在儿女们精心照顾下,过着居家养老的自在生活。</p>  <p class="ql-block">  在去年庆祝妈妈90岁生日时,外孙女在给姥姥做的生日蛋糕上,为她写上了“如歌般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母亲节也必然会收到来自儿孙们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  有生就有死, 有来就有去。</p><p class="ql-block">      生而为人,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最后我们都将死去。</p><p class="ql-block">      但生命的过程却有着无限可能,那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过这一生?何以证明我们曾经来过这世间?当我们离开时,会觉得自己没有辜负这难得的生命吗?……</p><p class="ql-block">     关于生命的思考与探索,我已经从这本《楷模人生》里深深受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愿意祝福每一位阅读过本书的朋友,能和我一样从中受益,不辜负这珍贵的生命之旅。</p><p class="ql-block">      写到最后,想起德兰修女的一句话,就用作结束语吧</p><p class="ql-block">                “  爱,让我们活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