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苏区极简史(徐向前评传18)

虫子读书

<p class="ql-block">1、早期的宣传和组织:三个阶段,三次推进</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p><p class="ql-block">黄麻起义打响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枪。</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是黄安、麻城?</p><p class="ql-block">这不是心血来潮的选择,而是早期共产党人深耕厚植的结果。</p><p class="ql-block">武汉是九省通衢之地,是华中地区新思想、新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p><p class="ql-block">早在1920年,一大前,就有董必武、陈潭秋等早期共产主义者在此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传播马克思主义。</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董必武和青年们在一起</i></p> <p class="ql-block">而黄安、麻城等地靠近武汉,董必武又是黄安人,当地知识青年得益于这种条件,比较早地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早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领导者,大都是在董必武和陈潭秋等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p><p class="ql-block">第二阶段:</p><p class="ql-block">1921年一大后,董必武、陈潭秋返回湖北,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发展党组织,进行革命活。</p><p class="ql-block">1925年秋,董必武来到麻城宣传革命,组织群众。</p><p class="ql-block">同年,黄安、麻城中共特别支部首先成立。</p><p class="ql-block">此后,以黄麻两县为中心,附近的罗田、孝感,河南的商城、潢川,安徽的六安、霍邱,也相继成立了党的组织。</p><p class="ql-block">大别山地区遍布革命火种。</p><p class="ql-block">第三阶段:</p><p class="ql-block">1926年下半年,北伐军打到武汉,继而控制鄂东地区,借此东风,鄂东地区十余县迅速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p><p class="ql-block">各地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相继建立。</p><p class="ql-block">其中黄安、麻城在中共特别支部的领导下,成为湖北农民运动最发达的县。</p><p class="ql-block">1927年春,在特别支部的基础上,中共黄安县委和麻城县委相继成立。</p><p class="ql-block">至1927年5月,鄂东各县都建立了县级党组织,党员达到一千五百多人。</p><p class="ql-block">当此之时,野火蓄势,只待春风。</p><p class="ql-block">2、武装割据初步行成:三次起义,三块根据地</p><p class="ql-block">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p><p class="ql-block">“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枪杆子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八七会议精神传达到湖北省委,省委立即着手组织农民暴动,而选择的地点,当然是革命基础最好的黄安和麻城。</p><p class="ql-block">先是“九月暴动”。黄、麻两县县委分别组织了起义,但因缺乏经验,以失败告终。</p><p class="ql-block">接着省委又派符向一、吴光浩、王志仁等到黄安地区,召开黄、麻两县的联席会议,成立以符向一为书记的鄂东特委,统一领导两县的武装起义。</p><p class="ql-block">同时成立以潘忠汝为总指挥、吴光浩为副总指挥的起义总指挥部。</p><p class="ql-block">11月13日晚,黄麻起义爆发,次日攻占黄安县城,起义宣告胜利。</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黄麻起义(油画)</i></p> <p class="ql-block">11月17日,黄、麻两县的农民自卫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p><p class="ql-block">潘忠汝为总指挥,吴光浩为副总指挥,戴克敏为党代表,汪奠川为参谋长。全军300余人。</p><p class="ql-block">11月18日,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曹学楷为主席。</p><p class="ql-block">当时没有经验,没有及时转移,孤城一座,是抵挡不住反动派的反扑的。</p><p class="ql-block">11月27日,敌12军突袭黄安县城,鄂东军寡不敌众,损失惨重,只有少数人突围而出。</p><p class="ql-block">总指挥潘忠汝和黄安县委书记王志仁也在战斗中牺牲。</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潘忠汝</i></p> <p class="ql-block">12月29日,鄂东军突围而出的七十二人转移到黄陂县北部的木兰山坚持斗争。史称“木兰山七十二勇士”。</p><p class="ql-block">1928年1月1日,鄂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吴光浩任军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汪奠川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1928年7月,第七军转战到黄安麻城光山三县交界处的柴山堡。因边界地区反动势力薄弱,第七军得以立足。</p><p class="ql-block">同月,根据省委指示,第七军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p><p class="ql-block">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戴克敏任党代表,曹学楷任参谋长。下辖4个大队,全师120余人。全军也120余人。</p><p class="ql-block">十月,重组鄂东特委。以王秀松为书记。</p><p class="ql-block">到年底,创建了以柴山堡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1929年四月,鄂东特委改组为鄂东北特委,以徐朋人为书记。</p><p class="ql-block">5月9日,在鄂东北特委帮助下,周维炯、肖方、徐子清、徐其虚等领导的商南起义爆发。</p><p class="ql-block">起义后组成工农红军第十一军32师。周维炯任师长,徐其虚任党代表。下辖2个团4个中队,全师150余人。</p><p class="ql-block">红32师开辟了以南溪、吴家店为中心的豫东南根据地。</p><p class="ql-block">其中五月初,吴光浩在赴商城开展工作途中,被地主民团袭击不幸牺牲。</p><p class="ql-block">六月,徐向前受中央委派赴鄂东北,被特委安排接替吴光浩的职务。</p><p class="ql-block">因吴光浩牺牲消息处于保密状态,徐向前以副职行使师长职权。</p><p class="ql-block">徐向前到达鄂豫边,恰逢国民党对根据地的三次围剿。</p><p class="ql-block">在反围剿的同时,根据地进一步发展。</p><p class="ql-block">1929年11月20日至12月2日,中共鄂豫边第一次全区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鄂豫边特委,徐朋人(原鄂东北特委书记)任书记。</p><p class="ql-block">12月27日至29日,鄂豫边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选出革命委员会,曹学楷任主席,徐向前任鄂豫边军事委员会主席。</p><p class="ql-block">1930年1月26日,商城县委派人前往鄂豫边特委,表示愿意接受领导并请示工作。</p><p class="ql-block">由此,此前单独行动的豫东南根据地和红三十二师统归鄂豫边特委领导。</p><p class="ql-block">在此之前,1929年11月8日、19日,在以舒传贤为书记的六安中心县委(下辖六安、霍邱、合肥、寿县、英山县委)的领导下,六安、霍山地区先后爆发起义。史称“六霍起义”。</p><p class="ql-block">起义后,六安中心县委将起义武装整编为安徽红军第一游击纵队和第二游击纵队。</p><p class="ql-block">1930年1月20日,两支游击纵队改编为工农红军第十一军33师。徐百川任师长,鲍益三任党代表。全师200余人。</p><p class="ql-block">此后,经过不断斗争,各分区分别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六安县工农革命委员会。</p><p class="ql-block">皖西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p><p class="ql-block">3、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行成和发展:三次会议,三次派人,三次改组,三次发展</p><p class="ql-block">第一次:</p><p class="ql-block">1930年2月底,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会议。</p><p class="ql-block">由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军委书记的周恩来主持。</p><p class="ql-block">会议讨论了将鄂豫边、豫东南、皖西北三块根据地划为鄂豫皖特区,成立中共鄂豫皖边特委,以及鄂豫皖边界红军改编问题。</p><p class="ql-block">会后,派郭述申、许继慎、曹大骏、姜镜堂等干部赴鄂豫皖,执行贯彻会议精神,并担任主要领导。</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郭述申与许继慎</i></p> <p class="ql-block">2月25日,中央给湖北省委、河南省委及皖西六安中心县委发出指示信,决定建立鄂豫皖边特区委员会,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的革命斗争。</p><p class="ql-block">3月18日,中央给鄂豫边特委发出指示信,决定将原红31、32、33三个师整编为红一军。(此前三个师所属11军番号只有名义,三个师基本单独活动,没有直接关系。)</p><p class="ql-block">3月20日,根据中央指示,鄂豫皖边区党代表大会在黄安箭厂河召开。中央巡视员曹大骏主持会议。</p><p class="ql-block">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别委员会。</p><p class="ql-block">郭述申、许继慎、曹大骏、姜镜堂、何玉琳、王平章、周纯全、甘元景、徐朋人等组成常务委员会。</p><p class="ql-block">郭述申任书记。</p><p class="ql-block">4月10日,由特委书记郭述申主持召开鄂豫皖边红军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成立红一军的决定。</p><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红一军由中央派来的许继慎任军长,曹大骏任政委兼红一军前委书记,徐向前任副军长,熊受暄任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红1师师长由徐向前兼任,政委仍为戴克敏;红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红3师师长周维炯,政委姜镜堂。另有原32师一部及地方武装组成的独立旅,旅长廖业祺。全军共2100余人。</p><p class="ql-block">6月下旬,鄂豫皖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光山县王家湾召开,成立了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甘元景任主席。</p><p class="ql-block">由此,鄂东北、豫东南、皖西北三块根据地的党政军被统一组织起来。</p><p class="ql-block">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p><p class="ql-block">第二次:</p><p class="ql-block">1930年9月,六届三中全会召开,清算了左倾冒险主义的“立三路线”。</p><p class="ql-block">会后,曾中生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达鄂豫皖苏区,传达三中全会精神。</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曾中生</i></p> <p class="ql-block">随后,又先后派旷继勋、余笃三等来到鄂豫皖。</p><p class="ql-block">1930年11月,曾中生到达鄂豫皖,适逢国民党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次“围剿”,遂召开紧急会议,组成鄂豫皖临时特委和军委,统一领导反围剿斗争。</p><p class="ql-block">1931年1月,根据中央指示,红一军与蔡申熙、陈奇领导的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p><p class="ql-block">红十五军为蔡申熙根据中央指示,集中鄂东南地区分散游击的武装力量,于1930年10月组建而成。于同年12月到达鄂豫皖苏区,在曾中生指挥下参加了第一次反围剿斗争。</p><p class="ql-block">红四军以新派来的旷继勋、余笃三分任军长和政委,徐向前任参谋长,曹大骏任政治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旷继勋</i></p> <p class="ql-block">编为十、十一两个师。十师师长蔡申熙,政治委员陈奇;十一师师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庞永俊。</p><p class="ql-block">2月初,鄂豫皖临时特委召开扩大会议,正式组成新的鄂豫皖特委和鄂豫皖军事委员会。</p><p class="ql-block">曾中生任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蔡申熙、郑行瑞任军委副主席。</p><p class="ql-block">第三次:</p><p class="ql-block">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王明上台。</p><p class="ql-block">会后,中央先派康荣生到鄂豫皖口头传达了会议精神,接着派张国焘、陈昌浩、沈泽民等来到鄂豫皖。</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张国焘、陈昌浩与沈泽民</i></p> <p class="ql-block">1931年5月12日,张国焘以中央代表的身份,召开鄂豫皖特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央决议,并撤销鄂豫皖特委,成立鄂豫皖中央分局。</p><p class="ql-block">由中央指定的八人:张国焘、陈昌浩、沈泽民、曾中生、邝继勋、舒传贤、方英、柯庆施(未到任),以及在当地增补的三人:郭述申、高敬亭、周纯全,共十一名委员组成。</p><p class="ql-block">由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组成常委会。张国焘任书记。</p><p class="ql-block">陈昌浩任共青团分局书记。</p><p class="ql-block">分局的职权极大,直接代表中央领导一切,有权否定地方党委的决议或解散地方党委。</p><p class="ql-block">随即,又成立了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张国焘为主席,曾中生、旷继勋为副主席。</p><p class="ql-block">对红四军也做了调整:旷继勋任红四军军长,曾中生任政治委员,下辖十、十一、十二、十三师。</p><p class="ql-block">十师师长刘英,政治委员康荣生;十一师师长周维炯,政治委员余笃三;十二师师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庞永俊;十三师师长徐向前,政治委员陈奇。(12师于1931年4月,由鄂豫皖苏区红军中央教导第二师和鄂东警卫第二团合编而成。13师于1931年5月,由红四军警卫师与红10师28团、麻城独立团合编而成。)</p><p class="ql-block">6月,根据中央决议,成立中共鄂豫皖临时省委成立。沈泽民任书记。半年后,正式成立鄂豫皖省委,书记仍为沈泽民。</p><p class="ql-block">7月,鄂豫皖省苏维埃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成立鄂豫皖省工农民主政府。高敬亭任主席。</p><p class="ql-block">7月中旬,红四军又进行了改组。徐向前任军长,曾中生任政治委员,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原军长旷继勋改任红十三师师长。</p><p class="ql-block">9月13日,陈昌浩接替曾中生任红四军政委。</p><p class="ql-block">11月7日,鉴于鄂豫皖苏区及红军迅速发展壮大,根据中央决定,在黄安七里坪组建了红四方面军。</p><p class="ql-block">由红四军及红红二十五军组成。共三万余人。(二十五军于十月间在麻埠成立,随后即在皖西活动,没有参加七里坪的大会。)</p><p class="ql-block">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p><p class="ql-block">由此,鄂豫皖苏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p><p class="ql-block">从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上旬,鄂豫皖苏区和红军得到了迅猛发展。</p><p class="ql-block">根据地面积扩大到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达350余万,拥有26个县的革命政权,红军发展到4.5万人,地方武装及赤卫队也发展到20万人以上。</p> <p class="ql-block">4、三次坚持,三次撤离</p><p class="ql-block">鄂豫皖的发展壮大引来了老蒋更大规模的第四次进剿。</p><p class="ql-block">由于张国焘受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昏招频出,红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奋战,最终于1932年10月10日撤出鄂豫皖根据地。</p><p class="ql-block">留下的部分武装在吴焕先、徐海东、王平章等人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并不断发展壮大。一九三四年十一月,红二十五军根据中央指示实行战略转移,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此后,鄂豫皖党组织和高敬亭领导的游击队,在艰苦的环境中继续坚持,后组建成红二十八军,坚持游击战争,直至抗战爆发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奉命东进抗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