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每看望继丑嫂,总要被她拉住手笑嘻嘻地看着你的脸询问一番:“媳妇咋没来?吃了饭了没有?”要不就是“我吃过你两个南瓜,永也忘不了”等等。还有就是接连招呼你吃苹果、吃瓜子,吃这、吃那等等。近两年来继丑嫂有点耳背了,和她说话往往要费好大的劲儿,有时还得加上儿女媳妇一旁的“翻译”。虽然絮絮叨叨,但总觉得是那么亲热。</p><p class="ql-block"> 继丑嫂民国十七年(1928)正月出生,今年94岁。乡下老人95岁闹寿要提前一年,图个吉利。前几天继丑嫂大寿,子孙满堂,亲朋云集,邻里乡亲都来祝贺,着实热闹了一番。祝寿过后的这几天,继丑嫂一直很高兴,仿佛年轻了几岁。</p><p class="ql-block"> 襄垣南峰沟是上党连氏的一个聚居地,族人五伏以外同辈以上的辈分,即爷爷、老伯(伯伯)、劳劳(叔叔)、哥哥等,往往要在称呼前加上名字。对方的女人,称呼时也要加上男人的名字。继丑嫂本名冯先花,只因丈夫乳名继丑,所以村上同辈分便称继丑嫂。</p><p class="ql-block"> 继丑嫂是村子里面的第一高寿,精神、身体相对都不错,记忆力尤其好。包括每天撑炕叠被、洗脸、去厕所等等,生活都能自理。奶粉加鸡蛋,每顿一碗饭,生活十分规律。乡邻都很羡慕。</p> <p class="ql-block"> 老人健康长寿往往与子女孝顺有关。继丑嫂便是这样。她养大三男两女五个孩子,丈夫去世17年来,一直跟村上的小儿子宪峰生活在一起。媳妇大翠一日三餐端在跟前,任劳任怨,从来没有见过“脸色”。继丑嫂笑着说:“媳妇们就都是这哇,很不错啊!”</p><p class="ql-block"> 宪峰每天跟老娘在一起,端盆送尿,具体照顾。去年在媳妇去北京看孙子的那些日子里,宪峰是又上班又按时给老娘做饭。老娘在家害怕寂寞,宪峰专门买了音响,晚上在家给老娘唱歌陪伴。</p><p class="ql-block"> 姊妹们虽然条件各异,经济状况一般,但对老母都是十分的孝顺,照顾的很好!</p><p class="ql-block"> 老大宪芳今年75岁,退休后住在县城,是姊妹们中的榜样,每两、三天就带着媳妇回来看望老娘一次。买药,买小吃的,陪伴老娘说说话。老娘一辈喜欢红火,宪芳常带老娘瞧戏赶会,走亲访友,尽量减少老娘的寂寞。</p><p class="ql-block"> 为了掌握老娘在家里的情况,去年宪芳还在家安装了监控。为了姊妹们共同照顾好老娘,宪芳经常在家里微信群里转发一些孝顺父母的链接,以互相启发和鼓励。</p><p class="ql-block"> 冬兰小妹说:“大哥带了头,下面姊妹跟着走”。</p><p class="ql-block"> 老二宪庭今年快70岁了,也住在县城。气管炎、腰椎病,身体不是很好。但也是隔三差五经常跟媳妇回来探母。宪峰说:“二哥回来总也没有空过手,总要割上几斤肉给老娘改膳生活,经常给娘买些小吃的,给些零花钱。”老娘今年正月闹寿,宪庭专门订了个三层高600多块钱的大蛋糕,村上人见都没见过。</p><p class="ql-block"> 继丑嫂的两个女儿嫁的都不算远,姐俩经常来给老娘洗洗漱漱,添置新衣服。宪兰是大姐,对老娘细心体贴,照顾无微不至。大姐前年病逝后,冬兰承担了全部的女儿活计。冬兰也住在城里,在家里看有两个小孙子,但至少每半月来探望老娘一次。冬兰说:“想让老娘住到我家,但老娘执意不肯”。于是瞅星期天孩子们在家孙子有人看的时候“打紧过来看望母亲,马不停蹄地干活”,如给老娘洗头、洗脚、洗衣服,晒被子,缝被单,打理老娘要穿的衣服等等,还给老娘买烟抽。冬兰是个感情很丰富的人,她说自己很自责,带孙子跟陪伴娘“撞车了”,母亲需要时常常不能陪伴左右。她说,“每每想到这些,心里就很难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村上夏天凉爽,很适合老人养老。但冬天取暖,村上都用上了天燃气,开销不小。小弟宪峰家庭收入低,姊妹们就都自觉地摊上一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儿女们不在多,重要的是自觉。小弟宪峰说,“养娘不在乎分配任务,姊妹们各尽责任就没问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对老人照顾的再好,也难免有个头疼脑热生病的时候。2017年腊月,89岁的继丑嫂因感冒住在县城大儿子宪芳家。打针吃药治好了感冒,可腊月初八凌晨突然神志不清,嗷嗷乱叫,又吐又拉。120随车医生认为老人年高,也看不出什么病,建议回家输液观察。</p><p class="ql-block"> 冬兰说:“也许母亲不再想拖累大家,拒绝输液,拒绝吃饭。姊妹五个白天黑夜轮流看护。在家五天,病情虽没见好,但也没再恶化。于是找人托关系住进了县医院。”</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番检查,确定有点脑梗,其它都很正常。冬兰说,“母亲仍然抵触吃饭,神志有时清楚,有时糊涂。由于吃不上饭,母亲一星期没有大便,姊妹们建议医生洗肠。住院期间又生了褥疮,大家细心地给予照顾。渐渐地,母亲神志慢慢清楚啦,并日见好转。”</p><p class="ql-block"> 冬兰说:“二十来天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腊月二十七,母亲出院回到了家里,但却再也恢复不到病前的硬朗。”</p><p class="ql-block"> 姊妹们曾经商量如何才能使母亲得到更好的照顾。轮流接去吧?母亲态度坚决,谁家也不去。于是,才有了今天的这种照顾方式。</p><p class="ql-block"> 老娘现在生活尚可勉强自理,今后姊妹们将会面临克服自身更多困难,更具体、更辛苦的照顾问题。姊妹们将要迎接新的考验!</p><p class="ql-block"> 相信他们能够做得更好!</p><p class="ql-block"> 子女们的素质和对老人的态度来自于家庭的教育、父母的影响和从小的缎炼。村上的人说,继丑哥生前在政府部门工作四十多年,对子女要求严格。孩子多,家里穷。继丑嫂大多时间是在生产队上地挣工分养家,对孩子们犯下的错,往往是靠“棍棒说话”。姊妹五个,之间年龄相差不大,以大带小,互相照顾,从小就懂得了亲情友情,受到了锻炼。人说“娇养武义子(不孝顺),棍打出孝子”。大概与这家姊妹们的成长和价值观念有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个和尚没水吃”似乎成为规律。</p><p class="ql-block"> “儿多不养娘”也非鲜为人知。</p><p class="ql-block"> 家庭养老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继丑嫂的老年生活似乎给人以一点启示。</p><p class="ql-block"> 我们由衷地为继丑嫂的这些儿女们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