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在苏州(七)姑苏城外枫桥景

mengyang

<p class="ql-block">从木渎回市区家将近二十公里,由于一路高架十分的顺畅。</p><p class="ql-block">途中明明问: 明天去哪?</p><p class="ql-block"> 要不寒山寺? 我说。</p><p class="ql-block">哦,到城外。</p><p class="ql-block">都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其实苏州城区越来越大,寒山寺早就在城内了。甚至于寒山寺为中心的景区也越来越大,被称作“枫桥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当然,因苏州目前古城区称作“姑苏区”,枫桥景区在虎丘区,所以到枫桥也就是到了姑苏古城区外,说姑苏城外也没错。</p><p class="ql-block">景区以大运河畔枫桥具名。枫桥,旧名“封桥”,因漕运夜间封此桥禁止船只通行,后讹为“枫桥”。</p><p class="ql-block">枫桥风景名胜区是以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五古”为主要游览内容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并被国家旅游局纳入国家旅游发展计划。</p> <p class="ql-block">景区路口有一个很大的门楼。“寒拾遗踪”为明朝翰林学士姚希孟所题。落款为崇祯癸酉冬章美书住持明五立。</p><p class="ql-block">寒山寺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唐代,这里来了两位天台山的高僧寒山和拾得,改名为“寒山寺”。而牌坊另一面题写"妙利宝风",妙利是寒山寺的前身,叫"妙利普明塔院"。</p> <p class="ql-block">未入寒山寺先见“普明宝塔”。这是普明塔院的主体建筑,也是寒山寺的最高点。</p><p class="ql-block">寒山寺始建名“妙利普明塔院”,塔为一寺标志,寺以塔院冠名。然历史上寺经几焚,塔遭三毁,更长时间寺院处在“有寺无塔”的尴尬之中。</p><p class="ql-block">1984年,时陧座为方丈的性空法师,借此时政治清明、国运昌盛的大好时机,乃发下宏愿:要把寒山寺早已湮没的佛塔,重新修建起来。在苏州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建塔进程十分顺利,同时建塔事项也得到赵朴初先生的热忱帮助,在建塔形式上曾复函: “ 我意仿唐建筑形式也好。” 并赐题塔名: “普明宝塔”。1996年10月30门,寺院举行“宝塔竣工暨佛像开光仪式”,从此寒山古寺又有了崭新的 “一寺标帜” 。</p> <p class="ql-block">见普明宝塔朝南折向进入“寒山钟苑”,这里虽非“五古”之一,但在此有以普明宝塔、大钟楼、大石碑为主线的南北中轴线景观带,许多游客因事先没做好功课而走漏了此处会十分的后悔。</p> <p class="ql-block">进门回首可见有一“时闻清响”之匾额,由迟浩田所书。</p><p class="ql-block">2009年3月迟浩田上将参观寒山寺并与法主性空长老进行了亲切交谈,同时应邀挥毫为寒山寺大钟楼题字: “时闻清响”。</p><p class="ql-block">迟浩田,1966年至1970年任驻苏部队第二十七军七十九师政治部主任、<span style="font-size:18px;">副政委、军政治部副主任。70年后任《解放军报》社核心小组成员,</span>《人民日报》社负责人、副总编辑等。98年起任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曾经一段时间在苏州是路人皆知的名人,为苏州他也是有所贡献的。</p> <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12日,当代佛门耆宿、一代高僧性空长老于苏州寒山寺示寂,享寿97岁。佛界弟子们皆以“时闻清响”来祈愿未来的时空里依然能时时聆听到长老慈悲的清音……</p> <p class="ql-block">环境十分安静,漫步其中心情十分的徜徉~</p> <p class="ql-block">向南眺望,尽管背光但已见大钟楼和大碑之轮廓,有点小兴奋?</p> <p class="ql-block">大钟楼又称“梵音阁”,是一座三檐六角攒尖顶的三层亭式建筑,基座是三层环绕的平台,汉白玉栏杆。钟楼底层出檐,四面有门。</p><p class="ql-block">北面顶层竖额是赵朴初题写的 “梵音阁”;中间是性空方丈题写的 “霜鐘天籁”;底层是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隆根题写的 “法音無礙”;底层廊檐下大门上方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明学题写的 “寒山寺钟楼”,门两旁还有楹联。</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南看,是一块与大钟同时奠基的大诗碑,号称 “中华第一诗碑”。主体高度为 15.9米,总重量为 388.188吨,选用山东嘉祥青石制成,座落在大钟楼南侧广场的一泓水池中,以寓意张继夜泊枫桥时,水波涟漪,渔火点点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细看诗碑,那是十分的震撼。有记载标明此碑额高 3.64米,宽 5.5米,厚 1.46米。碑身高 10.26米,宽 5.3米,厚 1.3米。碑座高 2米,上沿宽 7.07米,下沿宽 7.27米,上沿厚 2.60米,下沿厚 2.80米。 正面刻有清.俞樾书唐.张继的《枫桥夜泊》诗:</p><p class="ql-block"> 月落乌啼霜滿天,江枫渔火对愁眠。</p><p class="ql-block">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p><p class="ql-block">诗后小字跋语:“寒山寺旧有文待诏所书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岁月漫漶。光绪丙午,筱石中丞于寺中新葺数楹,属余补书刻石。愈樾”</p><p class="ql-block"> 碑额是双龙戏珠的规格,有篆文的 “枫桥夜泊”四字,碑文四周共雕刻有 28条蛟龙,碑座上四面也刻着游龙。</p> <p class="ql-block">再往南绕走那三层全红木结构(据说用掉了近 1600立方米的红木)的大钟楼。发现其东,西,南三面也和北面一样上下多有匾额,顶层都为 “梵音阁”,底层大门上方也都是“寒山寺钟楼”,一二层的匾额内容则不同,均由不同的当代名家所题。</p><p class="ql-block"> 譬如东面顶层“梵音阁”(文徵明),二层是“响彻娑婆”(传印),底层是 “雷门斯匹”(健钊)。西面顶层“梵音阁”(唐寅),二层是“声闻忉利”(一诚),底层“际天轶海”(觉光);南面顶层“梵音阁”(弘一),二层是“梵音传遍”(星云),底层是“有唐遗响”(本焕)。</p> <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今日钟楼大门紧闭无法进入很是遗憾。先留个影吧~</p> <p class="ql-block">找来本人八年前在此登顶时所摄照片。看看这全红木结构内饰(顶部)。</p> <p class="ql-block">大钟高度达 8.608米,最大直径 5.242米,重量 108吨。大钟正面是工整的 “古寒山寺”四个大字;顶部吊口处有造型别致的龙形怪兽 “蒲牢”;钟面是整部《妙法莲华经》,铭文多达 70024字,每个字的大小与一元硬币尺寸相近;大钟裙边上还有九幅精美的仙女飞天图及六铣口裙边。</p> <p class="ql-block">当时若化点香火钱是允许敲钟的,多少费用敲一下就不知了。</p> <p class="ql-block">此钟于2008年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大佛钟)证书。</p> <p class="ql-block">一片带石幢的小木房,上有匾额 “和合大千”字样。不经意的建筑似带唐味又似有东瀛之风...</p> <p class="ql-block">大碑的阳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手抄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共289个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落款 “乾隆二十九年浴佛日御笔”,碑额是篆书 “御笔”二字,</span>大碑上精雕细琢的大小蛟龙也是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由唐朝玄奘和尚从印度取回,在长安大雁塔下的 “大慈恩寺”内译成汉文的。这部经文宣扬 “空性”和 “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著作。</p> <p class="ql-block">大碑之原巨石 出自于嘉祥孟良山,由三十余名采石人员用手工艺开凿,耗时五个多月的時间,才把225吨的天青巨石从山上开采出来,它将作为碑身,另外开采的还有107 吨的碑帽和92吨的碑座。然后用船沿京杭运河顺流南往,大概历经半个月的时间抵达800多公里以外的寒山寺。此次水运巨石,也是大运河航运史上运送单件货物最重的一次。</p> <p class="ql-block">此石碑于和佛钟同时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大石碑)证书。</p> <p class="ql-block">大碑南两侧配有两位托日、托月之守护大将军。</p> <p class="ql-block">寒山钟苑最南端影壁墙上六个镏金行书:“塔影 钟声 诗韵”。是对以宝塔、大钟、大碑为轴线风景带的小结。</p> <p class="ql-block">在钟苑还能发现许多制作精良的大钟,只因与梵音阁内的中华第一钟无法相比以至于就只能如此一只只流落街头。</p> <p class="ql-block">“渔隐桥” ,跨越在古运河上的亭桥,全长22米,设计者将桥的功能和造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中央矗立着重檐古亭,桥面可以通车。</p> <p class="ql-block">与很多古运河段相似的是,因涉及到城市规划或航道运输需求古运河有一些被人为的改道了。开发了更宽的河道以满足航运需求,而原先古运河部分保留成为了景观带。</p><p class="ql-block">渔隐桥跨越了古运河,而另一端则是现代大运河与古运河之间的小岛。也有把这里称作为“江枫洲”景观区。</p> <p class="ql-block">桥当然是新建的,但还有其相应的传说: </p><p class="ql-block">据说桥之东侧清代原是袁延寿的渔隐小圃,园中由山水、厅台楼阁组成洗砚池、五砚楼、枫江草堂,吟晖亭、稻香廊、汉学居、红蕙山房等十八景,园景之胜和当时的"乐圃、南园"并美,是苏州名流、远方贤士经常造访和雅集的地方,所以为桥取名"渔隐桥"。站在桥上,如同乘在停泊在水上的客船中,面对远方江、枫两座古代石拱桥,可以细细体会当年张继的"月落乌啼、江枫愁眠 " 那悠远的惆怅。</p> <p class="ql-block">“唐灯”,六角形的唐灯紫铜浇铸,高6米,重6吨。基座为缠枝花纹,中间嵌千叶莲花,六个柱面上刻有六条云龙,灯面为斜式方格铜制灯罩,六面斗拱屋檐,葫芦形金顶,制作十分豪华精致。</p><p class="ql-block">唐灯实是佛教的法物,佛教认为灯可以破除黑暗带来光明。据说这江枫洲原有一法华庵,是著名的佛教胜地,故唐灯落成时寒山寺性空方丈特在此举行开光仪式。导游们都会说这灯很有灵气,摸一下许个愿就能消除往日烦恼,为来日带来光明。</p> <p class="ql-block">顺着小路往北走。这介于现代大运河与古运河的小岛经精心设计开发已成为枫桥景区中又一风景带。</p> <p class="ql-block">“报春轩”,报春轩依古运河,四面敞开式,隐映于绿色生态绿色植物区万木丛里,隔岸为四季枫情区,是欣赏和享有初春盟绿、晚秋露华、严冬凋零、四季绿色生态转变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一枝园”,原来是段玉裁在枫桥寄居的宅园。段玉裁,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江苏金坛人,乾隆举人,曾官为四川巫山县知县。他写有许多文学著作,最有名的就是《说文解字注》,是训诂学的重要参考书,许多文章都收录在《经韵楼集》中。</p> <p class="ql-block">这里以湖石、小池互相依傍建成小园,临水筑轩,取张继诗意名“愁眠”。北侧的攒尖小园亭,移杨瓒故宅内亭名“水月亭”,这里是一处纪念名人名居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江村愁眠石”,依傍大石隔河能望见“枫桥”。</p> <p class="ql-block">“吴门古韵” 戏台,戏台以精致的雕镂为特色,顶部为龙凤雕刻棚顶,垂透雕花篮挂柱,门窗皆花窗。戏台背景刻的是老书画家谢孝思的梅花图。两边出将、入相耳门雕一根藤挂落,一个典型的江南民俗建筑。</p> <p class="ql-block">戏台之上张充和老先生书写的 “吴门古韵” 匾额庄重大气。<span style="font-size:18px;">戏台前则为“江枫广场”,广场中有一带“寿”字大碗缸,联想起古代大户人家做寿时看戏庆贺之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漕运展示馆” ,重点介绍相关漕运及漕运与苏州的故事。枫桥是漕运的中转站,江浙一带的粮食从这里运往京城,湖广、安徽、福建一带的皇粮也集中在枫桥,再转运京城。</p><p class="ql-block">漕运展示馆的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输粮运豆漕舫无不汇枫斛,送往迎来驿站大都凭泾河”,足以显示枫桥在旧时漕运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每当漕粮北运经过枫桥,就要将河道封锁起来,所以以前的枫桥被称为“封桥”。张继夜泊枫桥,就是因为在这里泊舟等待天明。</p> <p class="ql-block">漕运展示馆内一共有三进四个展室。有漕运的起源与形成、漕运与大运河、漕运的交运过程、漕运与苏州等。</p> <p class="ql-block">中间展示有大型漕舫船模,两边展出古代运河中各种船只的模型。</p> <p class="ql-block">展示馆中有一块仿全息摄影多媒体幻影成像《姑苏河运繁华录》,用高科技的手段向游客们展示了姑苏河运业之发达,枫桥古镇当年的繁华程度。小桥流水相依,古塔石桥相映,酒肆茶楼相倚,吴歌丝竹相闻。我们几个站在一边竟是痴看了好久。</p> <p class="ql-block">“枫桥”,隔河相望。关于枫桥再重复一遍: 旧名“封桥”,因漕运夜间封此桥禁止船只通行而名,后讹为“枫桥”。</p><p class="ql-block">始建于何时,待考。唐诗人张继写有《枫桥夜泊》诗,遂为今名。现桥为清乾隆三十五年重建。咸丰十年毁。同治六年又重建。</p><p class="ql-block">桥长39.6米,宽5.7 米,跨度10 米。西坡踏步二十八级,东坡落于铁铃关内。额镌“重建枫桥”四字。桥南石柱上刻有“仁济堂安仁局董事经办”,“同治六年丁卯八月建”字样。</p> <p class="ql-block">以枫桥为背景,那是必须来个几张。</p> <p class="ql-block">要走出“江枫洲”那小岛需经过“听钟桥”。</p><p class="ql-block">听钟桥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廊桥,上面是江南民俗建筑三间轩屋,和桥面组成了苏州传统的廊桥,它横卧于运河水湾,视野开阔,是观赏枫桥、铁铃关的最佳处,体现了江南小桥流水特点。沿用了历史上古桥的名字 “听钟桥”,丰富和发展了景区桥文化。</p> <p class="ql-block">“听钟桥”南面挂匾“迎旭”。</p><p class="ql-block">如若清晨,步至听钟桥,往东眺望,旭日之下枫桥、铁铃关、普明宝塔十分的壮观。</p><p class="ql-block">而桥的北面挂匾“待月”与之呼应...</p> <p class="ql-block">听钟桥正中挂匾题为“心洲步月”。晚上,在月光的照耀下,漫步桥上,会感觉到唐时的明月今日又还。著名书画家吴木为其书匾。</p> <p class="ql-block">走过听钟桥见一巨石,石上篆刻有唐寅诗这一首《枫桥有感》:</p><p class="ql-block">  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月色迷烟雾。</p><p class="ql-block">  谯阁更残角韵悲,客船夜半钟声度。</p><p class="ql-block">  树色高低混有无,山光远近成模糊。</p><p class="ql-block">  霜华满天人怯冷,江城欲曙闻啼鸟。</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描写出枫桥傍晚到深夜,不断变幻,朦胧迷人的景色。清末以来的荒芜,已失去了这样的诗意,江枫洲的建成,使唐寅这首诗的美妙诗境重又浮现在枫桥景区。</p> <p class="ql-block">唐寅,明代才子唐伯虎,苏州人。29岁的乡试第一名,后得南京解元,因涉及科场舞弊案,而断送了仕途。于是潜心学艺,诗书画无所不精,然而不顺的生活经历使他处事玩世不恭,年少才高又使他涉世羁骜不驯,自刻一章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民间中因为“唐伯虎点秋香” 的故事而家喻户晓。</p><p class="ql-block">唐伯虎居住在阊门桃花坞,喜欢游山玩水的他,枫桥是他常来的地方。也写了不少有关阊门枫桥的诗,都非常形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张继坐像”,像座前有石牌刻有《枫桥夜泊》诗和张继生平的介绍。</p><p class="ql-block">寺院是“晨钟暮鼓”的,据说《南史》中有关于“夜半钟”的记载,把“夜半钟”写进诗里的从唐代以后就有许多诗人,但是能够流传千年并且至今名气不衰的,可以说唯有张继。</p> <p class="ql-block">张继,生卒年代没有记载。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86年)进士,曾仕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等官职。</p> <p class="ql-block">在唐代诗人中,张继算不上大家也不是名家,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记载,其诗在南宋时仅存三十多首。《全唐诗》中,只存四十余首。《枫桥夜泊》可以说是他最著名的诗,在文学史上青名永存,不必刻意追求以量取胜,只要短短一首《枫桥夜泊》足矣。</p> <p class="ql-block">在传说的故事中,这里便是真正的枫桥夜泊处。</p><p class="ql-block">张继于天宝十二年考取了进士,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还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p> <p class="ql-block">某晚张继乘坐的船只因“封桥”,被迫停泊在枫桥边。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左思右想夜不能寐。他走出船舱,天空布满了寒霜,眼见一轮圆月即将落下,耳闻鸦叫声声。从江村桥到枫桥,一路渔家灯火,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远处的寒山寺朦胧可见,忽闻洪亮的钟声从寒山寺传来,令其为之一振。于是他提笔写下了《枫桥夜泊》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p> <p class="ql-block">枫桥旁立有集字恢复的宋代宰相王珪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碑,为“张继诗第一石”,极具欣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此处又见一“枫桥夜泊”诗碑,乃明初著名书法家沈度真迹,并附说明: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沈度所书唐张继《枫桥夜泊》诗,撷自珍本《明四家书册》,即明宋克、沈度、聂大年、祝允明四家墨迹合册。其中沈度书诗四首,均为精致端楷,婉丽秀逸,雍客矩度,确乎能播王羲之遗韵,承赵孟北余绪,亦均不落款,而钤“云间沈度”印章,令后人更生敬意,倍感宝爱。是书乃迄今所见最早名家书写之《枫桥夜泊》真迹,值此枫桥风景名胜区江枫洲建成之际,谨将其刻于碑版,立于碑亭,置于当年张继客船夜泊处,欲令诗、书合壁,双美并呈,辉耀胜地,永传后世。</p> <p class="ql-block">“江枫洲”的石牌坊,两侧楹联分别是: </p><p class="ql-block">尘历劫一千余年重复旧观幸有名贤来作主</p><p class="ql-block">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p><p class="ql-block">联联中的“诗人”指的是张继,“二十八”字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作者: <span style="font-size:18px;">邹福保。</span></p><p class="ql-block">邹福保(1852年-1915年),字咏春,号芸巢。江苏元和(今属苏州)人,晚清翰林。</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的船只往来十分频繁,货运量大,成本低的优势不是其它运输工具都能替代的。</p> <p class="ql-block">江枫洲最北端大运河渡口立有一牌坊,上书"惊虹渡"三个大字。传说该渡口在古代人潮如流,盈浪喧天,由此惊破了天上的彩虹,惊扰了仙界的宁静。“惊虹渡”三字为书法名家谭以文书写的。</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两侧楹联:</p><p class="ql-block">彩霞流丽东西映</p><p class="ql-block">天水空明左右鲜</p><p class="ql-block">此联为乾隆南巡时所赐,现由书法名家费之雄重书。</p><p class="ql-block">港口两侧的石雕狮子手工雕刻精到、威风凛凛,意为镇洲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特喜欢看那大运河上的船只。相比曾经的货船,又安静又漂亮。追逐着拍摄好似又回到了处处好奇的少年时代。</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才完工不久的“指月桥”。桥很高,意在指月观景绝佳处。只是整体包括道路尚无完全收工。</p> <p class="ql-block">离开指月桥穿过曾经规划的“明清一条街”。记得八年或更早的时候我来时还有零落几家商铺,如今全都关门打烊毫无一丝人气。所以说旅游产业的设计开发也是一门大学问。</p> <p class="ql-block">来到枫桥脚下,见一大石,上面刻有苏州解放战斗旧址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华东第三野战军85师254团在枫桥铁铃关打响苏州古城解放第一枪,4月27日6时许,先头部队从平门进入苏州城,苏州宣告解放。</p><p class="ql-block">碑文描述了当时的一些场景。</p> <p class="ql-block">枫桥两侧有一些红枫树,是否有人会以为这枫树才是枫桥名字的来源呢?</p> <p class="ql-block">站在枫桥之上向东隔河相望可见一大片白墙黛瓦的民居,细瞧那宅内亭台楼阁隐约相接,这才是苏州真正的豪宅~</p> <p class="ql-block">“铁岭关”,又称枫桥敌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是苏州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抗倭关楼遗迹,省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现在之铁铃关是1986年重修的,关楼北面上悬已故书法家吴进贤书写的“御寇安民”匾额,柱联为:“雄关通许墅,古寺对寒山”,潭以文书。下镶 “铁岭关” 石匾。</p> <p class="ql-block">几次来这里时这关楼还一直是开放的,这次竟是大门紧闭。</p><p class="ql-block">铁铃关占地90平米,高10米。下部用石头砌成的台基,中部有三层关楼。砖台上设置有许多凹孔,用来发射土炮打击敌人。</p><p class="ql-block">铁铃关控枫桥扼运河,为古代官道通过枫桥穿过铁铃关到市内苏州城西的重要屏障。</p><p class="ql-block">关楼曾在清道光九年重修过,第二年江苏巡抚陶澍倡导文运,将上层改建为文星阁。此后年久失修逐渐残损为一座荒台。</p> <p class="ql-block">关楼南面重新制作的“铁铃关”金字朱匾高悬其上,抱柱有楹联:雄关固守声容壮,商旅繁荣国运昌。</p><p class="ql-block">关楼前置有“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铁铃关”和“铁铃关重修记”两块石碑。</p> <p class="ql-block">“江村桥”,单孔石拱桥,建于唐代,清康熙45年由当地人程文焕发起募捐重建,同治六年重修。 江村桥东堍有南北侧引桥,南侧9级石级,北侧10级石级,宽2.1米,向上25级石级到顶,长38.7米,桥面宽2.4米,长2.88米。 拱桥位于寒山寺照壁前偏南,1984年,苏州市政府拨款整修,并列有《重修江村桥记》。</p><p class="ql-block">江村桥与枫桥是二座“对愁眠”之古桥,也是游客们兴趣所在。</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照壁前。</p><p class="ql-block">“寒山”二字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所写,“寺”字是清末书法家陶濬宣所题。</p><p class="ql-block">接着,我们就将进入寒山寺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