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瓮山,又名石瓮山。位于昔阳县城东南四十五公里处的太行山中。这里山色秀丽、沟谷幽静,潭水碧深,是个休闲、旅游的好地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关于瓮山名称的出处,当地一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br> 说的是在好多年以前,有一个给地主老财扛活的长工王老石,为人诚实,人们都叫他王老实。王老实家住瓮山西北,扛活却在瓮山东南,每天走过青龙桥,去地主老财家。打二十几岁上,就天天走这条路,一直走了三十多年。<br> 这一年,王老实整整六十岁了,他想:我扛了一辈子活,打这山前走了三十多年了,准的给这山上留个遗念吧!于是在他生日这天,王老实扛着铁锨,挟着早就预备好了的小松树,走过了青龙桥,来到他常常歇脚的东南山脚下。他找了一块没有石头的山坡,拿起铁锨来,往下就挖,挖下去也就有一尺多深吧,忽然嘣的一声,挖到石头上了。他仔细瞧了瞧,原来是一小块石板,石板盖着一个瓷瓮,他打开石板一瞧,就愣住了。原来,瓮里装的全是金银珠宝。<br> 王老实发愁了,想:我要这么多金银珠宝,有什么用呢?兴许还要惹祸呢!王老实打定主意不要这一瓮金银珠宝。他盖上石板,照旧给埋上土,在埋瓮的东边,种上那棵小松树。<br> 王老实还是天天到地主老财家扛活,走过瓮山前面,就给小松树浇点水,日子一多,他就把那一瓮金银珠宝的事忘了。<br> 有一天,中午歇晌的时候,地主老财走到场院里,瞧扛活的正坐在树底下,搭讪着也走过来,跟扛活的闲扯。有一个短工瞧见老财的凉帽上有一颗珍珠,说:“掌柜的,你帽子上这颗珠子不小呀。”老财一撇嘴,说:“象这么大的珍珠,你们扛活的哪见过!”大伙儿都说没见过,独有王老实噗哧一声笑了,说:“我瞧见的比这还大很多呢!”大伙儿问王老实在哪儿见过,王老实就把种松树,刨出一瓮金银珠宝,又给照旧埋上的事,说了一遍。老财在旁边眼珠转了好几转,咳嗽了一声,一绷脸说:“你们不要乱说!那是我们家埋的,‘镇山之宝’,现在,既然出现了,就不能再在那里埋着了,走,你们跟我刨去。”扛活的长工短工,明明知道老财说的是鬼话,可是不能不跟他去。<br> 由王老实带路,老财督队,就直奔瓮山。到了瓮山,王老实指明了埋瓷瓮的地方,老财说:“你们一则要轻轻地挖,不要伤了我家的‘宝瓮’;二则挖出来放在平地上,我要亲手打开家传的‘镇山之宝’。”<br> 扛活的哪敢说什么,刨吧,刨了一尺多深,真瞧见一块小石板,老财乐了。再刨下去,刨出一个三尺多高的大瓷瓮,抬到平地上。老财装做恭恭敬敬的样子,上前打开了石板,往里一瞧,黑忽忽的什么也没瞧见,他伸手往里一摸,软忽忽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他刚撤出手,就瞧打瓮口里嗖嗖蹿出几条大蛇来,把老财缠了个结实,瓮里又飞出好多蝎子、蜈蚣来,咬的咬,螫的螫,老财连声也没吭出来,就被咬死了。<br> 过后,王老实再走过瓮山前面的时候,小松树长得碧绿碧绿的,大瓷瓮还放在平地上,王老实叹了一口气,说:“留着你这空瓮,做‘镇山之宝’吧。”王老实把空瓮仍旧给埋在原来的坑里,就回家去了。打这儿起,这座山就叫了瓮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就是传说中的青龙桥,走过长桥,就正式的进入了瓮山自然风景区。沿山沟上行,一路上有天然的鱼池、奇形怪状的石头、潺潺的流水,峰回路转,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再往里走,处处可见的树木,始终陪伴的流水,池中的蝌蚪和鱼,路边开放的小花,天然形成的石洞,都是大自然造物的神奇之处。给人以曲径通幽的感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进入峡谷可以看到两侧建有三座神祠,分别是显圣祠(大大王)、显应祠(二大王)和显泽祠(三大王),据考证这三座神祠的修建已有700年的历史。在祠中有一块明代的《重修显圣大王庙碑》,是当时乐平县(昔阳)儒学生员里人张源清、王廷立撰并书 :<br> 盖闻显圣大王乃仙游胜景名山川神也。其庙复建于延佑(1314-1320)之初,重修于正统(1436-1449)之岁,日久年深。其间补旧增新,人不胜叙。迩者范公名豸,因见神庙风折雨墝、土崩瓦解,恐恐然。与众谪之,曰:“显圣大王尔我境内之圣神也,亢阳祈之则雨,厄患倘有即除。今庙宇颠覆,神亦不堪安矣。诸公将何悦乎?”众皆惊曰:“公言诚是,奈事大功重,非公督率,众何所从?”公遂虔心请诸匠构其梁栋、壮其垣壁、饰其五彩,不一岁而事成功就。四方善人闻兴此功遂接迹而来,不惟乐施其财,亦且喜见焕然一新,而称公之事功大且重也。公因称而自谦曰:“事成功就,非吾之力非吾之财之能成之能就也,诸公之财之力之成就也。请刻石为记,可乎?”众欣欣然,曰:“此公之美事,不记之石,宁不没公之善乎?诚当记焉。”公遂征余以为文。余虽不擅儒业,固不敢大言以欺人,亦岂敢同辞范公之举而没诸公之善乎?谨以为序。若夫神之灵、地之险、潭之深澄、洞之玲珑,王公已赞扬于前,余不敢复叙之赘,是为记。<br> 嘉靖十三年(1534)岁次甲午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r> 关于三位大王神祠的修建,在民间也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br> 话说这显圣、显应和显泽原本是弟兄三个,相传当年弟兄三人和三皇姑都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三皇姑先看中,埋下“簪子”作为记号。三人发现这个秘密后,在“簪子”的下面埋下他们的“靴子”作为记号,表示是他们先选中的。<br> 就在他们开始安营扎寨的时候,三皇姑也来到这里,于是发生了争执。老三显泽年轻气盛,并出言不逊,伤害了三皇姑。巧遇观音菩萨路过此地,“官司”便打到观音这里,观音菩萨明察秋毫,判明事实真相,显泽自觉理亏,不再争辩。<br> 观音菩萨把这块宝地判给了三兄弟,但必须受罚。又指点三皇姑到苍岩山修炼。兄弟三人中的老大负责开荒种地,几年后,这里庄稼丰收,粮食满仓,堆起一座“粮山”,人称“万粮山”(也叫“万粮堆”)。罚老二显应种树养殖。显泽受罚最重,罚其到东海挑水。 <br> 后来百姓为感瓮山三个大王的恩德,在这里建祠庙,每遇天旱无雨或灾难,都到这里焚香瞻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几百年来,这里香火不断,据说跟大王祠祈雨灵验密不可分。在祠碑亭里就有一块明代的《瓮山祠灵应记》碑,碑文如下:<br> 瓮山祠,出县东七十里,北近龙安,南连皋落,东逼杨赵河,以杨公云翼、赵公秉文藏修于此,故名。祠建山侧中,峰峦抱合、草树阴森,峻则隔离天日,深则气脉河山、兴云吐雾、四时不穷,矻然天地间胜绩也。中有龙潭若瓮,其深不测、巨石上覆、陡岸下绝、瓮水澄碧、毫毛莫遁,临之者屏气失色,息妄绝私。其视雷泽济渊,想不甚殊。每岁旱,祷雨于此,罕有不应,乡人神而祀之久矣。余前未知其必然也。适嘉靖岁庚申(1560)春不雨,夏又不雨,人如在汤火中嗷嗷然,无所控诉,时则闫子名时清者约予兄弟同祷于祠,至则首礼神像,循庙而下,石磴倾侧,步不容纵,缘石以上至潭所仅可措之。金鼙响处,雷声轰然,风雨洒然,自觉清气彻骨、潭影空心而凛乎。其不可留矣,已而投祝于祠,若或纳之,退俟僡命,宿龙宫者数日,忽云雷起东北天外,远山隔障、风雨飘忽、顷达皋落、若或驱之,是日雨,越五日而大雨,时七月初三日也。是岁,禾半熟,人不至死。呜呼!亢旱之余何以约此?以是知神龙译物之功为不诬也。越二载壬戌(1562),雨顺风调,吾以人有独康乐于诸方者,余兄弟思其所,自谓不可不刻石以昭灵应也,懔谋乡人,翕然从之,于是为记。<br> 石碑现竖于瓮山祠碑亭内。说的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大旱,嘉靖乙卯科举人,皋落赵敏、赵恒兄弟二人祷雨于祠而甘霖至,为表灵应而立此碑。碑记由赵敏撰文,赵恒书丹,俱为极品,艺术价值颇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三座神祠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石坑,山中的泉水注入,形成一个很大的水潭。水潭上面的崖壁往里深淘,形成环绕的山洞。站在洞口处环视水潭和崖壁,给人的感觉,这里好像是个巨大的石洞,后来洞顶塌落后才形成了现在的形态。而这里就是传说中那个大瓮的所在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结束了三个大王祠庙的游览,沿着山坡上的大路下山。站在高处一路行走,依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欣赏到瓮山沿途的美丽风光。和山沟里相比,别有一番风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拍摄地点:昔阳县瓮山风景区<br>拍摄时间:2016年6月15日</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