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富官庄镇姓氏浅谈(二)

富满莒沂边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氏族之兴,肇自古昔。以官以邑,各有原本。莒之以嬴,今竟阒如。晋宋以来,诸葛、徐、刘、臧氏诸族,文学勋明,大显于世。而求其远裔,渺不可得。今之诸氏,多于明初来自东海,以前皆无可考”。这是清末翰林院编修庄垓兰主修《重修莒志•氏族志》开篇之语,而旧莒北的富官庄镇现有氏族,大多是从安丘、诸城、临朐以及同属莒北的周边地区迁入,并非“大多于明初来自海州”。</p><p class="ql-block">“峰山李、寿山王”是安丘西南部两大家族,分别发祥于安丘辉渠镇李家沟和大寿山。范家庄、官庄、西得水、斗院、前陈村、抬头等村峰山李氏,不论来自李家沟,还是夏坡(峰山李氏分支),或从别处迁入,但其源头都在安丘李家沟。杜家沟、后陈村和散居于多个村庄的寿山王氏,以及上谭家沟村兰埠王氏,虽然徙自王庄、阿陀等村,甚至临沂郑旺镇,但追溯其源流,都是寿山王氏分支。吕家坡、东石壁口、朱双、大沈家沟以及孟家沟、上旺、柳树沟、高家石岭、黄泥沟、后陈村、抬头村等程氏,虽然分别从古庙、马头山、老子等不同地方迁入,但都源于一祖,始居地则在安丘辉渠镇阡里村。从安丘迁入还有:分布在多个村庄的召忽鞠氏,以及官庄马氏、宝山坡韩氏、小黄崖和箕山濠濮王氏等;从诸城迁入的有:后沟李氏、黄崖(箕山)老村王氏、石壁口陈氏、石匣张氏;谭家沟谭氏、石岭张氏、徕庄石氏,则是从临朐迁入。</p><p class="ql-block">从古时同属莒地的周边,即今安丘市石埠子镇、柘山镇,诸城市贾悦镇,莒县东莞镇、库山乡,五莲县汪湖镇等地迁入的有:冢头刘氏(芦沟、柳沟)、老子李氏(斗院)、井丘张氏(何家庄子、小黄山、墙框、小沈家沟、西漫流)、张解董氏(大沈家沟、苗家河、朱双)、涝坡王氏(前良沟)、大黄山刘氏、朱双刘氏,沈庄刘氏(斗院、抬头、孟家沟)、朱马院和坊城胡氏(抬头尧、马泉头),以及后陈村徐氏、上庄鞠氏、上旺杨氏等。从山东其他地方迁入的还有:垛庄王氏(淄川大窎桥)、朱双王氏(临淄孙娄店)、上下蔡家沟蔡氏(益都尧沟)、泉头闵氏(济宁)等。</p><p class="ql-block">“明初(洪武二年)始祖自山西洪洞县、河北枣强,或者海州迁居于此”,是很多家族谱牒记载的本族源流。但据粗略考证,从始祖即徙居本镇的没有几个,绝多数都是第二代、第三代,甚至多代以后,辗转多地才来到富官庄镇的。还有一些村庄,到了清代中后期才建村立户。所以说,从明朝开始陆续迁入的,基本上都是明初山西洪洞县、江南海州移民的后裔。</p><p class="ql-block">很多家族谱牒,其源流记载都很清晰。寿山王氏始迁祖明洪武二年自江南海州徙居安丘寿山里,董氏始祖于明洪武二年由海州十八村迁居张解,石匣张氏原籍海州太平桥,徐氏(黄泥沟、桃洼、后陈村)原籍海州十八村,庄氏与大店庄氏同宗,也来自海州。抬头王氏,谱上记载来自山西洪洞县,但有人考证乃当路王氏,原籍东海云台当路村。箕山宋氏,原籍海东宋家村,明初之时始祖迁居於山东沂州府莒州北乡流泉牌圣水社箕山庄安居。沈庄刘氏“原籍海州,元初迁莒北徕庄,元末流离……五世又迁居沈庄”。青龙沟、下良沟宋氏,始迁祖来自日照涛雒,而涛雒宋氏则出自东海新县之戴村。</p><p class="ql-block">石岭、大苑高氏,原籍山西洪洞县潦洼村,明洪武年间,兄弟三人辗转来到官庄,后分居高家石岭、大苑,西石壁口高氏于明正统年间从大苑徙居于此。王家箕山和黄崖濠濮王氏、井丘张氏、后沟和东得水刘氏、古柳程氏、官庄和泉头马氏,祖上都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居而来。垛庄王氏、宝山坡韩氏,则是从河北枣强迁入的山西移民。南宋末年,峰山李氏为避战乱,从山西洪洞县金水河大树坡村,举家南迁至安丘李家沟。这是见于记载最早的山西洪洞县移民。</p><p class="ql-block">谭家沟谭氏“祖籍临朐谭马庄,明宣德年间,叔侄迁莒北谭家秋峪。至七世,一支从谭家秋峪迁上谭家沟村,后又迁下谭家沟建立新村”。石岭张氏原籍临朐高家庄、蔡家沟蔡氏原籍益都窑沟、黄山刘氏原籍诸城刘家岔河、石壁口陈氏原籍诸城诸冯、召忽和上庄鞠氏原籍登州府黄县、陈村吴氏原籍昌乐县,还有从青州以东地区迁来的氏族,基本上都是山西移民后裔。这与“明代山西移民主要分布在青州以东地区”的官方资料是非常吻合的。</p><p class="ql-block">“来自山西洪洞县”在富官庄镇乃至周边广大地区根植已久,甚至连一些海州移民后裔也都自称来自山西省洪洞县老槐树底。究其原因,明洪武、永乐年间多次从山西向山东移民,影响巨大,意义深远;而与山东毗邻的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移民规模较小,影响也小了许多。地处山西、海州移民交汇融合的富官庄及周边地域,清代中期以前属莒州,莒州又归青州府管辖,受大批山西移民后裔早期迁入,和“先入为主”的影响,“来自山西洪洞县”一说就在富官庄人中一辈又一辈传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富官庄一代现存谱牒,修于清中后期的居多,还有不少是清末民初的。谱牒中有“洪武二年”或“永乐八年”迁自“山西洪洞县潦洼村”“山西洪洞县打水巷子”等,迁徙年代准确、迁出地址具体的记载极少,而是“明初或明代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等笼统记载的居多。由于迁徙、战乱、政治以及家族文化等因素,明代以前谱牒几乎荡然无存,但根的意识根深蒂固,所以很多家族凭着支离破碎的记忆和传说,在清中后期又把家谱续了下来。至于徙自哪个年代、来自哪村哪巷,既没有史料依据,又无从考证,就把“山西省洪洞县”记入了本族谱牒,并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有的不加考证,则人云亦云。如某姓,据传来自五莲县长城岭。据《五莲县地名志》记载,某氏墓碑载“出大梁新城(今河南新郑县),战国时期迁诸城近长城(齐长城)而居”,但在本镇某氏族谱却记载来自山西省洪洞县。还有一支宋氏,据《沂水县地名志》记载:相传明洪武二年宋姓自山西洪洞县当路村徙此建村。当路或荡芦、当芦,是海州移民外迁之地,即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花果山乡当路村,也是众多海州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的地方,而山西省洪洞县好像也没有这个“当路村”。还有某姓,家谱上是“山西省洪洞县”,但有人考证则是来自东海当路村。三个相邻村庄,三个姓氏谱牒,出现同样的谬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p><p class="ql-block">山西洪洞县、河北枣强,都是山西移民的集散地,当路、十八村则是江南海州移民来源。所以,现在的富官庄镇人基本都是山西和海州移民的后代。当然也有个例。黄崖老村王氏,始祖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自云南乌撒卫(今贵州威宁县)迁居诸城南老村,黄崖王氏是从南老村转迁于此。诸城县门前李氏,明初从陇西邠州(今陕西彬县)迁居诸城,其一支于清康熙年间徙居后沟。抬头尧、马泉头胡氏,始祖系浙江省处州龙泉县大王庄。二世祖胡深跟随朱元璋反元起义,战死沙场,钦赐御葬莒州坊城村(今属五莲县汪湖镇)。明洪武年间,六世胡琏、胡幹奉命迁莒,胡琏居坊城,胡幹居朱马院。马泉头胡氏来自五莲县坊城,抬头尧胡氏从诸城朱马院迁入本镇。朱双王氏来自临淄孙娄,上溯其源乃琅琊王氏,原籍是今临沂。</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洪洞县、海州(东海)迁入也好,云南乌撒卫、处州龙泉徙此也罢,还是来自古琅琊,那都是始祖的原籍了,今天的富官庄人身上则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移民后裔。</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从新石器时期富官庄镇境就有人类居住,其后绵延不绝。迄今,虽未发现元代以前早期住民,但他们留下的印记无处不在。</p><p class="ql-block">姑子顶、抬头、凤台遗址,以及东得水、黄泥沟、蔡家沟、范家庄等汉墓,都是先民的文化遗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范(樊)家庄、孟家沟、解家洼、黄泥沟等村庄,还有一些残存的元代墓碑,说明樊、孟、解、徐姓,不仅是建村者,而且在此生活了很长时间。杜家沟老村址前的石壁上,“至正拾年杜大公□□□□”石刻,就是杜姓元代建村的实证。东、西得水之名已演化数年,但戴姓建村“戴得水”却从未被人们遗忘。位于刘家后沟村南的北流泉观音阁碑(清康熙三十年建立),是富官庄镇现存较早的记事碑,上面镌刻着一众施财者芳名,其中属今富官庄镇20多个村庄的几百名施财者留下了他们的名字或姓氏。1980年代出版的《沂水县地名志》,富官庄镇的很多村庄条目里,也记录下了一些建村者以及早期居住过的姓氏。</p><p class="ql-block">据有关史料和调查统计,全镇多数村庄姓氏徙入迁出,有些姓氏族已从40多个村庄消失。如:官庄的杨、宋、邵、程、陈、宋、主姓,斗院的王、薛、杨、柴、王、张姓,孟家沟的孟、韩、宋、牛、邵、李、臧姓,旺峪的许、郑、刘、蔡姓,林头的于、韩、秦、侯、朱、王姓,后沟的韩、于、朱、豆、杨、解姓,东石壁口的刘、朱、于、鲁姓,西石壁口的魏、陶、郑姓,张家石岭的宋、高、蔡、孙以及另一支张姓,闵泉头的孙、薛、庞、林姓,宋家箕山的聂、穆、祁、王姓,王家箕山的崔、韩、杨、蔡姓,西得水的戴、杨、殷、王、酆、黄、周、王姓,大黄山的孙、王、李,何家庄子刘、杨、殷姓,上谭家沟徐、杨、殷姓,下良沟焦、吉姓,桃洼村吉、王、马、房姓,等等。这些村有很多姓氏,和孟家沟、樊(范)家庄、柳沟、吕家坡、解家洼、戴得水(得水)、沈家沟、朱双、苗家河、杜家沟等村立村姓氏一样,始居于明清时期。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姓氏泯迹于何时,原因是什么,已无人说得清楚。</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富官庄镇人口没有大的流入迁出,全镇姓氏也未发生大的变化。1969年,一批济南知识青年来到本镇,到垛庄、黄泥沟、大沈家沟、青龙沟、桃洼、小黄山、西石壁口、后沟等大队插队落户,全公社又增加了梁、姜、闫、晏、郝、苏、景、井等姓氏。几年之后,国家落实政策,知青全部返城,全镇姓氏又恢复到之前的状态。</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外出求学、务工等人员户口外迁,还有一些其它原因,部分村庄姓氏有所减少。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有主、柴、孟、牛、樊、许、侯、豆、鲁、林、聂、穆、祁、段、酆、井、焦、吉、房、苗共20个姓氏从本镇泯迹。受第二次汉字简化的影响,或者用字不规范,臧、卢、戴姓的一部分人,在户口登记和身份证上姓了“藏”“芦”“代”,闹出了同宗同族不同姓、兄弟同姓字不同的乌龙。(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