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剧《人世间》32:光字片居民

四时佳兴

<p class="ql-block">这剧中,还有一个隐型的主角,叫“光字片居民”。</p><p class="ql-block">周家三兄妹生于斯,长于斯,老大老二离开这里,老三秉昆去而复返,与那片棚户区共存。老大秉义官做大了,达则兼济天下,从地方大员到部委高官都做过了;穷则独善其身,自调回乡要对付这个“光字片”,把这看成是自己一直未偿的夙愿,人生终局的交待,造福乡邻的抱负,总之,它重于生命。</p> <p class="ql-block">因为他是拿患了胃癌的生命去拼,与死亡争分夺秒,孤注一掷,破釜沉舟,生死对决,雄关漫道。这事儿不一定成功,也可能身败名裂,一世英名付水流,——这还是轻的,甚至还可能琅珰入狱,当面临着200多封信的实名举报。</p> <p class="ql-block">因为在某些时候,他们成了你的敌人。你是为他们好,他们听不懂,理解不了,看不到。他们很直感很情绪化,利益永无止境,欲望水涨船高,可以一块儿抱团赤贫,却不允许有人过得比我好。这叫做“不患寡,患不均”,他们喜欢“等贵贱,均贫富”,还有,“吃了碗里看锅里”,“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都是这“群氓”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对啦。此前我有一篇《出渣车间人也渣?》专门陈述这些工人怎么这么不知好歹?对他们呕心沥血,他们仍骂骂咧咧,这还是轻的,一但风云际会,他们还会骂出汉奸、工贼,势不两立,义愤填膺,生呑活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曲主任那场戏,年轻的秉昆也在其中,那分明是光字片分房的一次小型预演。现在秉义要用生命挑战的,就是这样一群“群演”角色。他们有时候自嘲“吃瓜群众”“打酱油的”,但是老舍鲁迅袁崇焕,都了解过他们的本色。</span></p> <p class="ql-block">现在秉义要用生命挑战的,就是这样一个无姓名的角色。光字片要改造,要把居民迁到王家屯。从城乡结合部,继续深入农村。整出那片地,给开发商改造,赚到的钱一部分给开发商得利,一部分给政府进一步滚动开发使用。这样,包括王家屯在内的城市空间增大,城市房产增值,几方是不是都赚到了?</p> <p class="ql-block">第56集成了周秉义专集,单场景,长镜头,30分钟大段台词,好像辛柏青的专场表演课。在家中聚会时,他会流露出“我说三点”的祝酒词,被弟妹嘲笑,走到百姓的拆迁现场与群众对话,这话剧般的演讲真是接地气,说人话,没有一句官腔,句句说到街坊心窝。有声有色有情,有理有据有节。这范本非一时半会儿能够悟透,值得为政者时时揣摩。那么些犯浑的钉子户都闻声而动,争相搬房,可惜乔春燕中途走了,然后峰回路转,又生波折。</p> <p class="ql-block">一时间,群众迁出了棚户区,住进了小区公寓,用上了自家的厕所,享受到水暖煤气的现代生活。周边环境在改善,很快和城市融成一片,这是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最初接受搬过去的,需要有眼光;搬过去仍然心存怨望的,认为没有拿到拆迁补偿款,政府从中赚了大钱,既然没有分给他们,肯定被人黑心贪了。于是,举报!</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群众,他们自然而然地生长,没有太高觉悟,也没有眼光,没有善恶,得到点实惠就说你好,吃了亏就给你砸锅。秉义把最后的心血抛洒在光字片,为了他们“好”,要苦口婆心、恩威并用、软求硬压,甚至现实中还有各种非常规手段。还是就剧论剧,秉义这么做,甚至险些蒙受不白之冤,这么做,值不值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