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著名艺术家董明江创作《嫘祖始蚕》漆画作品<h5>千里江山/文</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嫘祖始蚕》漆画120cm×75cm董明江</h5> <h5> 中国是蚕桑文化的起源地。相传轩辕黄帝之妻嫘祖就是养蚕织丝第一人。她“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让蚕桑成为中国农耕社会里最亮丽的产业之一。</h5><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嫘祖始蚕》创作现场<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嫘祖始蚕》创作之一</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嫘祖始蚕》创作之二</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嫘祖始蚕》创作之三</h5> <h5> 1984年,陕西省石泉县谭家湾村民谭福全淘金时发现了一只金光灿灿的蚕,高5.6厘米,腹围1.9厘米,全身首尾共9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均完整,体态为仰头吐丝状,蚕体饱满,制作精致,造型逼真。</h5> <br><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农民淘金时发现...石泉"鎏金铜蚕"</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嫘祖始蚕》创作之四</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嫘祖始蚕》创作之五</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嫘祖始蚕》创作之六</h5> <h5> 石泉县蚕桑生产始于商周,鼎盛于汉唐。据《兴安州志》《石泉县志》中记载,古代石泉“汉江两岸,直河川道,桑树密植,男耕女织,处处可闻机杼之声”。鎏金铜蚕的出土地谭家湾位于贯穿石泉南北的子午古道,这是古代西域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鎏金铜蚕的出土也将陕西省石泉县这一养蚕基地的历史推到了汉代。也是石泉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标志,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嫘祖始蚕》创作之七</h5> <h5> 董明江创作《嫘祖始蚕》漆画作品,嫘祖身着绢绸衣物,身材苗条婀娜。艺术家用夸张的手法让她双手捧着非同凡响的国宝鎏金铜蚕宝宝。嫘祖微微颔首,面带微笑,双眼充满柔情和慈爱。观望这位母亲,她温柔、慈祥、典雅、高贵,充满智慧和善良。</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嫘祖始蚕》创作之八</h5> <h5> 嫘祖前方围绕着十三个蚕茧。代表西安作为古都十三朝生生不息。在中国的传统中被赋予了孕育、财富等美好意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嫘祖始蚕》创作之九</h5> <h5> 两侧各有一采桑女在桑树园养蚕,种植与采桑叶。采桑与女性的结合使艺术即进入审美范畴时便产生了无穷的魅力,长裙拖至地面,恰好盖住双脚。<br>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是西安。左上角见证古代西域实现东西方沟通交流的古丝绸之路的源头。<br>右上角为战国青铜器上嵌错着与采桑劳动相关的纹饰,采桑是当时贵族春游场景的艺术再现。</h5> <h5> 这件"嫘祖始蚕"漆画作品是董明江历经半年多时间创作,重量约6000(千克)。采用材料使用了大漆 、 腰果漆、贴金箔、铝箔粉、漆粉、漆彩绘制。工艺特点采用了堆漆、雕刻漆、沥漆线,钤漆印则采用秦封泥等工艺手法。</h5><h5> 整幅画面雅致,虚实相间,动静结合,气韵生动。创作伊始,他就希望这件作品能在构思,漆画创作工艺性上有所突破,于是他在传统漆画基础上,运用漆彩料与油料互渗互溶的钧瓷窑变之特效结合的手法,柔和与厚重的特点,尽量从色彩的渐变与线条虚实上突出表现景物的质感,形成别具情趣的韵味及格调古典高雅的艺术风格。</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嫘祖始蚕》创作之十</h5> <h5> 嫘祖和女娲一样,也是上古时期的伟大女性。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恭敬地称她们为娘娘,即为妈妈,即为母亲。女娲带领族民战胜史前大洪水度过劫难,后世代代相传其用五彩石补天,将其列入仙班。因嫘祖功勋卓著,所以被后人尊为“祖神”、“行神”和“先蚕”。 将人神化,这是子孙后代对先祖巨大贡献的肯定和赞扬。</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嫘祖始蚕》漆画作品首次亮相,参加了“行健东方.匠心筑梦 助力全运”十四运主题大型漆画创作展中之一的陕西历史人文作品展。</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