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小山村里走出的“记者”</p><p class="ql-block"> 康喜鹏</p><p class="ql-block"> 清原县大孤家镇半拉山村有个憨厚质朴的农民,这个农民30多年来一直坚持撰稿,用笔耕服务于农民,农村,农业,为“三农”真情服务。</p><p class="ql-block"> 在年复一年艰辛的劳作之余,他书写出了新时期一个农民的平凡与伟大,也书写出了一个农民的忠城和善良,村民们都亲切的称他为“记者”,这个农民的名字叫张凤君。</p><p class="ql-block"> 1986年张凤君中学刚刚毕业,改革的春风已经吹拂进张凤君的家乡,张凤君本想考到县城去读高中,可他的父母都有病在身,家里缺劳动力,生活很是困难,因此张凤君放弃了考高中的想法,流着眼泪向自己的老师告别。</p> <p class="ql-block"> 老师对张凤君说:“凤君啊,不用难过,现在农村的土地已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许多人家都富起来了,你虽然放弃了考高中,但你可以在广阔天地中干一番发家致富的事业。你是初中毕业,有文化又肯吃苦,你会在家乡走出一条实现你自身价值的路。”实现自身价值!</p><p class="ql-block"> 张凤君记住了老师的这句话。一回到村里张凤君就似牛一样耕耘在家乡的土地上,他起早贫黑的劳作,也溜心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可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耘虽然家里不愁吃也不愁穿了,可他内心总有一种失落,这就是自己还能为家乡干些什么?理想和自身价值难到就是这样年复一年的春种秋收吗?张凤君陷入了迷茫。</p><p class="ql-block"> 1988年6月,大孤家镇大孤家村李玉辉4岁的儿子李红旭患上了肾胚瘤,若不及时摘除,就会危机生命,张凤君知道后,他围前围后却没有办法,因为他家也不富裕,拿不出帮李红旭手术的费用,就在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时,张凤君思考在三后斗胆给《抚顺晚报》社编辑部写了一篇《妈妈,我想活着》的文章,不久文章发表后,李红旭的手术费得到了各届爱心人士的赞助,从此张凤君走上了撰稿创作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1988年初秋,张凤君在一部叫《新星》的电视中看到了主人公李向南敢想,敢闯,敢为的高大形象,他很受启发,我为什么不能象李向南那样有一番作为呢,由此学习李向南成为了张凤君种好地多打粮模仿的偶象。</p><p class="ql-block"> 春天时张凤君从外地引进了水稻新品种,秋天他家获得了大丰收。按照正常作法,张凤君应该保守自己的种植密秘,可张凤君不仅向乡亲们推荐该品种和介绍种植技术,还把经验写成农业科普知识发表在《科普读本》上,许多水稻种植户来向张凤君请教,在不知不觉中张凤君向着实现自身价值迈出了前进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张凤君不仅写农业科普知识,还撰写发生在家乡及身边的新人新事,随着中稿率的不断提高,张凤君的稿件被《抚顺日报》《抚顺晚报》《清原县报》连续不断登载,由此张凤君结识了许多媒体记者和编辑。</p><p class="ql-block">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张凤君发表了包括农业科普知识在内的50多篇小文章,这一下张凤君在清河沟(大孤家镇)一带成了因写文章而小有名气的人。</p><p class="ql-block"> 大孤家镇是清原县的北部边陲,与开原县、西丰县接壤,三县交界处有一条长达10华</p> <p class="ql-block">里的三不管路段,这段路由于年久失修,坑坑洼洼,车辆行驶艰难。于是张凤君给“辽宁电视台”写了《三不管,何时能有人管》的报导,1989年12月,辽宁电视台“新北方”栏目深入到现场报导此事,而后清原、开原、西丰三县联手修筑了该段公路。</p><p class="ql-block"> 1990年3月的一天,张凤君到镇某单位办事,年轻的办事人员不仅不热情,而且推三阻四,很简单一点事,三四天才办完。张凤君很感慨,立即给当时的县委书记赵凤林写了《加快廉政建设步伐,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的一封信。赵凤林书记接到信后,立即在全县各乡镇及各部委办局开展了整顿工作作风的活动,并派团县委书记孙仁义到大孤家镇半拉山村看望张凤君。</p><p class="ql-block"> 1991年5月,半拉山村小学的几个老师找到张凤君,他们说:“凤君,你跟上边还有抚顺各报社比较熟悉,你得帮我们反映一下,咱村小学校的一栋房子东大山要倒了,马上就到连雨天了,别出危险伤了孩子。”</p><p class="ql-block"> 张凤君跟着这几个老师到学校看了一下,回来后他以《校园里的忧愁》为题给《抚顺日报》社写了一篇报导,文章发表后,县教育委领导同志和乡教育办的领导到村小学视察,然后给拨65000元修复了小学校东山墙还添制了新桌椅。</p><p class="ql-block"> 张凤君锲而不舍的笔耕精神,感动了许多人,但也有一些人说风凉话,有人说:“你就是个农民,一天天胡乱瞎写,你图个啥?过好自己的日子得了。”可当一些村民有困难有问题时,就又都过来找张凤君写文章向上反映,当问题得到解决后,他们又赞美张凤君,说张凤君这个“记者”,真管用,是咱们农民自己的“记者”。</p><p class="ql-block"> 赵景顺是清原县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与张凤君是大孤家老乡,家住在大孤家镇的小甘河村,1992年在赵景顺的先进事迹还没被报导出来之前,张凤君根据赵景顺的感人事迹写了一篇《悠悠久公仆情》的报导,清原县广播电台采用了这篇报导,连续几日的播出,根据这篇报导,清原电视台和抚顺电视台专程到半拉山村对张凤君进行采访,赵景顺的事迹也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和上级的关注,2004年7月清原县委作出向赵景顺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县开展向赵景顺同志学习,使赵景顺之名响誉辽宁大地。</p><p class="ql-block"> 1994年元旦,村里的有线电视突然没了信号,许多村民来找张凤君,张凤君了解到原来村民们每个月都按时交纳有线电视费,而户外电视信号发送器电费由村委会交纳,在税费改革后,村里已经没有能力再承担电视信号发送器的费用,导致电视发送器被有关部门切断了电源。问题弄明白后,张凤群回到家给《抚顺晚报》写了一篇《有线电视中断,农民看电视难》的稿件,搞件发表后,市长新自督办,问题得到了解决。</p><p class="ql-block"> 1994年11月,张凤君根据群众反映强烈的官员官僚主义问题,以《深入实际,体察民情》为题,给县长谷凤杰写了一封信,要求县政府领导同志应带领县乡干部整顿治理官僚主义问题,县长谷凤杰在收到信后,不仅带领县乡干部整改,还把整改措施写入县第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报告,同时谷凤杰给张凤君回信,表示接受批评,1995年3月3日,</p> <p class="ql-block">《清原县报》全文刊登了张凤君写给谷凤杰的信和谷凤杰的回信。</p><p class="ql-block"> 张凤君同村的村民刘青林,其儿子刘延春考上了武汉水利大学,可他家里穷,没有能力支付学费,张凤君得知此事后往《抚顺日报》和《抚顺晚报》投稿,呼吁爱心人士支助,文章发表后,在抚顺市的温洲商会会长张健化站了出来,为刘延春支助了10000元,解决了刘延春的学费问题,其它还有一些零散的赞助。</p><p class="ql-block"> 张凤君的稿件被多次刊登和采用,激励着张凤君的创作激情,张凤君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写稿件息息相关。至此张凤君更加努力笔耕不止,又先后写了《旱鸭子也能浮水》《建设新农村需要人才》《不交农业税也犯法》《小康路上》等诸多文章。</p><p class="ql-block"> 1997年,张凤君所在的半拉山村与市一家种子公司签订了繁殖玉米的合同,秋后由于受市场变化,该种子公司竟然拒绝收购农民们所种的玉米,农民们不知所措,他们找到张凤君让他给老百姓讨个说法,张凤君特意剩大客到《抚顺日报》社找主编,要求法律援助,经过《抚顺日报》主编帮助,聘请了王律师,在法律面前,是种子公司理亏,违约,张凤君为半拉山的村民讨回了公道。</p><p class="ql-block"> 张凤君的孜孜不倦耕耘不缀,连续10年被《抚顺日报》社,评为优委通讯员,2005年辽宁电视台“新北方”、“黑土地”栏目组到大孤家半拉山村对张凤君进行了专访。为张凤君颁发了通讯员证和记者采访证,张凤君成了真正的农民“记者”。</p><p class="ql-block"> 张凤君在与各报社、电视台编辑和记者多次接触中,创作思路也逐渐开阔,他写作的内容开始逐步向写散文、故事、报告文学跨越,写家乡的人和事以及民间文化方面成了他开辟的新内容。许多作品被刊登在了《抚顺晚报》《抚顺故事报》《清原县报》及其它刊物上。在乡亲门的赞誉中,张凤君终于明白了什么是自身价值,更加珍惜自己的“记者”身份。</p><p class="ql-block"> 2004年夏,张凤君在《清原县报》上看到南山城镇黑石头村有个身残志坚的人叫袁存权,《清原县报》也开展了向袁存权学习的活动,张凤君知道后特意剩大客到黑石头村袁存权家了解情况。袁存权是高位截瘫,却能用嘴叼着碳素笔写文章,而且用微薄的稿费支助贫困学生。张凤君万分感动,他立即到沈阳把辽宁电视台“黑土地”栏目请到黑石头村袁存权的家里拍摄,随着辽宁电视台“黑土地”栏目把袁存权的事迹制作成专题片播出后,袁存权的事迹快速响彻辽宁大地。</p><p class="ql-block"> 2006年春,张凤君利用农闲时光到砬子山西麓的夹皮山采野菜,无意中山上的一座墓碑引起了张凤君的注意,原来这是抗联三师政委周建华的墓,看着碑上刻写的《碑文》,张凤君感慨万千。周建华已经牺牲近70年,他的家人知道他埋在这儿吗?一回到家张凤君按照碑文上的地址,拨通了周建华的老家吉林省双阳县太阳岭村村委会的电话。村委会领导告诉张凤君,周建华的家人在刚解放时就迁移到北京去了,联系不上周建华的后人,唯一能联系上的是周建华的侄儿邓怀庆,邓怀庆在四平师范大学工作</p> <p class="ql-block"> 现在以经退休,于是张凤君把电话打到了四平师范大学,经过几番周折,张凤君终于联系上了在四师范大学的退休教授周建华的侄儿邓怀庆(周建华参加革命前叫邓晓村,参加革命后改叫周建华)。这样张凤君最终才通过邓怀庆联系上了周建华在北京的儿子邓怀远,张凤君向邓怀远通报了周建华埋葬在砬子山西麓的夹皮山上,此时邓怀远患有半身不随,可当他一听说这个消息,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多时后邓怀远的儿子邓蕴超接过电话向张凤君表达了全家人的谢意,邓蕴超表示感谢张凤君,感谢清原县老区人民。</p><p class="ql-block"> 在张凤君的盛情邀请下,周建华的孙子邓蕴超等一行四人,在爷爷周建华牺牲近70年后的2007年清明节回到东北来到了爷爷周建华的墓地祭祀。</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本应该是政府行为,可却让张凤君个人给完成了。祭祀那天一大早,十里八村的老乡们聚集成一股股人流,数百人自动站在周建华烈士墓前默哀,这个场面被清原县一个文学爱好者撰写成《砬子山上的丰碑》一文发表在《抚顺日报》上。一石激起千层浪,报纸一经发表,辽宁电视台、抚顺电视台、《辽宁日报》社和《抚顺日报》社的记者争相采访张凤君,张凤君也与周建华的孙子邓蕴超成了朋友。</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张凤君一到农闲就奔走在清原、省、市各媒体之间。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张凤君先后把辽宁省电视电、《辽宁日报》社、抚顺电视台,《抚顺日报》社、《抚顺晚报》社记者和编辑先后请到清原县制作电视专提片和采访撰稿160余次。这些电视专题片和稿件对清原县的生态建设,旅游开发,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先进人物、县内大事宣传力度极大,新闻线索提升了清原县闻名于世的速度。</p><p class="ql-block"> 张凤君是个普通农民,他能在省、市各媒体有如此大的能量,除了他的忠挚、憨厚、真诚、善良外,也有他无私忘我的思想境界感染了各媒体人。但张凤君所有的新闻线索都是他的个人行为,大多是义务,各报社和电视台给他点报酬他很少要,多数时间是他自己搭工搭钱,家里所有的农活大都落在了他爱人肩上。因此他爱人曾多次埋怨他是个傻子。可张凤君却说,人活着要有点意义,应该有自身的价值,我是个农民,还能给家乡干点什么?唯一能做的,就这么点事,为了宣传和建设家乡,我情愿当个傻子。</p><p class="ql-block"> 张凤君虽然是个农民,可他的奉献与无私展示了中国农民的爱国情操,也显示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中华本色。</p><p class="ql-block"> 张凤君为家乡的无声付出,与那些身在位置上的腐败分子相比是无法同日而语的,张凤君这样的人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及正能量的基石。中国社会有了这样一群农民,社会将会更加和谐,更加稳定,更有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张凤君这样的人是普通而伟大的一族,这一族也正是我们当今《学习强国》中需要推崇和学习的。</p> <p class="ql-block"> 2020年3月,张凤君经人介绍,走出大山到北京某公司当了一名保安,随然他身在京城,可他的心却紧紧系在了家乡,他把清原县的青山绿水介绍给在单位工作的同志,也代表着清原人民在北京城里为北京人做好事,他义务扫马路、扫车站、参加自愿者团队,我们应该相信,凭张凤君的道德品质,他定会在北京保安的岗位上作出平凡而伟大的业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