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二安”宣传队那些往事

行雨龙

<p class="ql-block"><b> “二安”宣传队的第一批队员</b></p><p class="ql-block"> 我是1969年12月底由太原市十五中学校分配到建工部八局第二安装公司工作的,当时由公司劳资科分配我到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路的八队报到上班。由于某些原因,当时我们这些被分配到八队的学生去不了,暂由三队代管。三队的队部就设在晋安化工厂。入职不久到公司俱乐部开职工大会时,碰见了我在“山西省工总司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一起说《三句半》的队友——董蜀清老哥。</p><p class="ql-block"> 根据形势的需要,公司决定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董蜀清就把我推荐给当时任公司工会秘书的龚维汉,没过几天,公司工会从三队将我和闫世兰、梁玉生、袁家芳四名同志抽调到公司宣传队,到二队队部报到排练节目。二队队部就在太原大众机械厂生活区内,在这里我认识了:孔香莲、闫世兰、孙琪、田薇薇、樊桂花、武慧珠、赵小燕七位美女和韩肇彬、袁家芳、梁玉生、马福士、赵锦华、张治宪、徐春生、任智深、朱占龙、杨虎志等队友。</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龚秘书的带领下,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完成了首台节目的排练任务,女生的优美舞蹈,气势澎湃的安装号子,《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等铿锵有力的革命歌曲联唱、马福士和赵锦华的对口词,我和朱占龙的数来宝,樊桂花的女生独唱、朱占龙的男生独唱、忆苦思甜小歌剧等等。首场演出在公司俱乐部,演出非常成功,受到广大职工和公司领导的好评。</p><p class="ql-block"> 我很荣幸地成为建八二安毛泽东宣传队的第一批队员。</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首次上台演出失误的马福士</b></p><p class="ql-block"> 对口词是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一人说一人对,要求语速快,衔接要紧密,情绪要激昂,并配以大幅度的动作。是当时很受欢迎的一种表演形式。马福士师傅和赵锦华担当了说对口词的重任。记得在首次登演出时,俩人兴奋地不得了,身穿整齐的白衬衣和背带裤,从舞台右侧上场,精神抖擞地小跑步跑到舞台中央,合说:对口词《安装工人心向党》,赵锦华接着说完第一句,该马师傅说第二句时,他脑子一蒙,一片空白,突然忘词了。俩人双目对视了几秒钟后,无语,只好向右转跑下场。首次登台演出,没有舞台经验,难免有点紧张,出现小小的一点儿失误,有情可原。</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注入新鲜血液</b></p><p class="ql-block"> 1970年初,刚刚过完春节,近400余名转业军人分配到我公司,为公司的生产建设输入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了迎接他们的到来,公司在俱乐部召开了欢迎大会。最后由我们宣传队为新来的战友们献上了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节目演出很成功,在转业军人队伍里引起了轰动,不少文艺爱好者积极报名踊跃参加宣传队,最后经过公司工会的挑选,复转军人:常民俭、刘海源、周凤山、张金来和赵殿凯等五位革命战友加入了我们宣传队。</p><p class="ql-block"> 常民俭吹、拉、弹、唱样样都行,最后成为乐队一名吹笙演奏员。</p><p class="ql-block"> 张金来,成为乐队一名板胡演奏员。</p><p class="ql-block"> 刘海源在部队就是文艺宣传队的骨干,能歌善舞,成为宣传队的歌舞编导,由他编导的舞蹈《草原女民兵》曲调奔放,动作优美。一群女民兵身背长枪,扬鞭策马奔驰在祖国辽阔的草原上……。这个舞蹈是演出必返场的节目。“咪唻咪叨啦叨啦,啦叨啦哨叨唻咪,咪啦啦啦啦,叨啦啦啦啦,叨咪唻叨啦啦……”这优美的旋律仿佛又在我耳边响起。</p><p class="ql-block"> 赵殿凯天生一副好嗓子,由他演唱的京东大鼓《送女上大学》声音洪亮,京味十足!“火红的太阳刚出山,朝霞铺满了半边天。公路上走来人两个呀,一个老汉一个青年啊”每当赵殿凯把这开头四句唱完,必定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还有他那“哎依格!哎依格”的拖腔也会得到掌声的鼓励。老赵的京东大鼓,也是返场节目。</p><p class="ql-block"> 周凤山是个多面手,唱歌跳舞比不上海源,但是点子多,由他创作的《采访情景剧》很接地气,每到一工地,周哥首先了解工地的好人好事,然后构思出多组反映施工现场好人好事的造型,很受施工一线工人师傅们的欢迎!</p><p class="ql-block"> 五位转业军人的加入,为宣传队注入了新鲜血液。</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看见你们格外亲</b></p><p class="ql-block"> 樊桂花是我公司著名的女声独唱家,她的歌声清脆悦耳,优美动听,尤其是她演唱的《看见你们格外亲》这首歌,把老百姓热爱子弟兵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每次演出,必定返场。樊姐和我国著名歌唱家单秀荣是太原化工厂子弟中学时的校友,68年在北京和单秀荣同台演出过,单秀荣演唱的是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而樊姐演唱的是《看见你们格外亲》,一西(美声)一中(民歌)双鸟争鸣,你们说牛不牛。直到现在我还想听樊姐演唱的哪首百听不厌的《看见你们格外亲》。</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拉二胡的小胡子</b></p><p class="ql-block"> 记不清什么时候宣传队排练地点由二队队部迁到了公司俱乐部。为了排练方便,大家便住进了旁边的办公楼。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拉二胡的小胡子”。每当清晨6点多的时候,从俱乐部的后台里就会传出阵阵清脆悦耳的二胡声。当人们好奇地问:是谁起的这么早,在拉二胡时,知道的人们都会说:是小胡子在拉二胡!</p><p class="ql-block"> 小胡子乃徐春生也,1948生人,属鼠比我长四岁,河南林县人氏,小伙子长得一表人才,最使他感到骄傲自豪的就是自己留的那片小八字胡,彼有原苏联领袖斯大林的风范。</p><p class="ql-block"> 徐大哥是个刻苦专研,勤奋好学的人,有股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倔劲儿。有志者事竟成,在他的刻苦努力下,拉的一手好二胡,什么《赛马》、《众手浇开幸福花》、《江河水》等二胡独奏曲都统统拿下。</p><p class="ql-block"> 因为徐大哥是河南林县人,在宣传队的时间里,为了搞笑,我从他哪里学会了不少林县方言,如:“学会林县话,就把瓦刀挎”;“建八二安宣传队”;还有忆苦思甜诉苦的经典台词:“民国三十六年,河南林县发了大水,死里死呀,亡里亡。日他娘呀真惨!”这些林县方言成为我日后搞笑的段子。</p><p class="ql-block"> 最近听群主小燕说,徐大哥光荣退休后,又喜欢上了弹电子琴,成为一名键盘高手!还活跃在各大公园为老大爷老大妈们弹琴伴奏,发挥余热。</p><p class="ql-block"> 祝福你拉二胡的小胡子我的徐大哥!最美不过夕阳红。</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敲太原锣鼓的三剑客</b></p><p class="ql-block"> 70年,公司召开各种会议比较多,为了渲染热闹气氛,领导就让宣传队敲锣鼓。张治宪敲得一手好鼓点,什么“单一二五”、“双一二五”、“狗瞎咬”、“瞎圪搅”等太原锣鼓点,统统不在话下,鼓点敲得节奏有力、快慢分明,加上我和梁玉生师付一个敲钹,一个敲铙,三个人配合的相当默契。每当公司开庆功会、职代会、党代会时,我们哥仨就会在俱乐部右侧前门口,架起鼓,拿起镲,太原的锣鼓点敲起来,鼓点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将鼓敲得是有生有色,震耳欲聋。人们说:三个女的搭戏台,我们说:三剑客锣鼓出头彩!</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是“吊眼狼”</b></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文革运动还未结束,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在我国复辟,不让广大革命群众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清理阶级队伍和忆苦思甜教育运动。为了配合运动的深入发展,我宣传队排演了短剧《一碗毛栗子》孔香莲大姐饰演村委主任张大娘,赵小燕和朱占龙扮演上山下乡的兄妹,我呢!饰演一位想变天的地主——吊眼狼。剧情也很简单:地主坏分子吊眼狼为了拉拢利用从城市下乡来的兄妹倆,假迷三道的送他们一碗毛栗子,挑拨离间,对共产党发泄私愤,被张大娘发现后,揭穿了吊眼狼的阴谋诡计,剧终在全体村民声讨批斗吊眼狼中落下帷幕。 </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在扮演吊眼狼这个角色中,无论是在语气表达和形体刻画人物上,都表演的入木三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赞扬。当时也算小有名气,单位的师傅们和菜园村宿舍的家属孩子们,不知道我叫啥,只知道我是吊眼狼。</p><p class="ql-block"> 是吊眼狼这个角色让我留在了太原,没去河北八队;是吊眼狼这个角色让我从施工一线的管道工转为了一处加工厂的维修钳工,是吊眼狼这个角色让我当选为公司的团委委员;是吊眼狼这个角色让我成为工农兵学员上了大学;是吊眼狼这个角色让我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公司团委工作;是吊眼狼这个角色让我当上了公司办公室对外秘书……。</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来,我要感恩那些赏识我、帮助我、提携我和关爱我的恩人和贵人。是吊眼狼这个角色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活泼可爱的小燕子</b></p><p class="ql-block"> 小燕子是大伙儿对赵小燕的亲切称呼,她和我是十五中的校友,是我校63班的班花,也是宣传队的队花。18岁的小燕子亭亭玉立,婀娜多姿,长着一双水灵灵会说话的大眼睛,活泼可爱,热亲大方,人见人爱。她的美敢与《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赵薇比高低。不管是演出排练,还是步行坐车,小燕的凝聚率和回头率最高。不知有多少追求者都梦想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只不过是剃头的担子——一头热罢了。</p><p class="ql-block"> 小燕能歌善舞,样样都行,是宣传队的主力,她参加演出舞蹈《草原女民兵》、《革命歌曲大联唱》等节目,饰演了小歌剧《一碗毛栗子》中下乡知青妹妹的角色,天真烂漫,符合剧情的要求,表演的恰到好处,受到了公司领导和工人师傅们的赞扬。</p><p class="ql-block"> 现在70多岁的小燕子除了含饴弄孙外,还坚持每天的晨练,有时也带领她的团队外出旅游、庆典演出、摄影照相、策划聚会,晚年生活过得是有滋有味,井井有条,丰富多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如今身材还是那么苗条,底版还是那么漂亮,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还在继续跟你说话……。</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落落大方的孔老太太</b></p><p class="ql-block"> 孔老太太就是孔香莲大姐,记得刚到宣传队时,孔姐总是用关爱的语气,纠正我发音不准的字和词以及走台步的姿势,从内心里感恩这位大姐姐。</p><p class="ql-block"> 孔香莲、孙琪、闫世兰和田薇薇这四位大姐都是“建工部第八工程局联络站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舞蹈队的主力,是建八二安技校的四朵金花。孔姐身材略显富态,但舞姿优美,落落大方。</p><p class="ql-block"> 因孔姐饰演《一碗毛栗子》中的张大娘,所以接触聊天的机会比较多。孔姐在剧中饰演的张大娘非常到位,双手上下往身前这么一搭,一个和蔼慈祥大娘的形象,顿时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简单啊!20多岁的青春美少女扮演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大娘,而且还很像,没有功底是胜任不了的。为此孔大姐扮演过《沙家浜》中的沙奶奶、《红灯记》中的李奶奶,成了宣传队扮演老太太的专业户,孔老太太的标签也自然而然地贴在了她的身上。</p><p class="ql-block"> 记得宣传队到岢岚卫星基地施工现场巡回演出的时候,受到解放军战士和工人师傅们的欢迎,演出的成功受到工人师傅们的高度赞扬,第二天,我一大早起来遛弯,碰到一位年长的女师傅,见到我神秘地、悄悄地问:“扮演张大娘的哪位演员是不是怀上孩子了?让她多保重自己的身子骨,不要乱蹦乱跳了!”我好奇地问:“你咋知道?”这位年长女师傅对我说:“我们在台底下看的很清楚!她小肚子的曲率半径已经开始变大”。后来才知道,孔姐已怀上她家夏宁三个多月了。</p><p class="ql-block"> 孔姐的敬业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p><p class="ql-block"> 从岢岚工地到河曲县,我们乘坐的是大卡车,大家一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谈笑风生,观赏着大道两旁的风景……。不知何时,突然,杨虎志好像发现了新大陆,指着右前方,大声地呼叫:快来看!快来看啊!牛背牛呢!!!孔姐顺着杨指的方向看去,然后小心地对着我们这帮稚嫩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低声的说:那是一对热恋中的黄牛,在酝酿造小牛呢!顿时大卡车上,静悄悄地,雅雀无声……。</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解散后,见面最多就是孔姐,上班同在一处加工组钳工班。退休后,我和老伴逛新康隆,经常也能碰到孔姐。昔日年轻的孔老太太,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也变成名副其实的孔老太太了!孔姐虽然满头银发,但她至今仍然保持着落落大方的风度。</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手风琴大师袁家芳</b></p><p class="ql-block"> 称呼袁家芳为手风琴大师一点儿也不为过。1966年当时19岁的袁大哥,没去搞大串联,而是拜山西省歌舞团首席手风琴——吕梁为师,潜心学习拉手风琴的各种技巧。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指法,键盘和贝司的默契配合,游刃有余,运用自如,使他的手风琴演奏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我们宣传队乐队的组成不是按照常规小型乐队配置的,业余宣传队吗,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两把二胡、一把板胡、一支竹笛、一支笙、一把三弦、一把大提琴和一台手风琴往起一凑就是个乐队,这个拼凑乐队,演奏起来音色非常单调,高音特强势,缺失中音和低音柔和的音色。是袁哥独创了运用手风琴的和声,也就是队友们常说的“咚嚓、咚嚓”打节拍去伴奏舞蹈和革命歌曲大联唱,较好地改善了乐器伴奏音色单调的缺陷。队友们时常竖起大拇指夸奖袁哥是和声节拍大王,能撑起乐队半边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袁哥拉的一手好琴,在排练闲暇之余,大家都会让他拉一曲外国风情的《老鼠偷油》,在诡异的音乐声中,队友们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宣传队袁哥有个别名叫“袁pia”!有一次,袁哥和宣传队的吹牛大王杨虎志兄开玩笑时,脱口说了句,“你杨虎志就是咱宣传队出了名的大p i a子,本想读拼音pie字,一不小心脱口拼成了pia字。从此袁哥就有了“袁pia”这个搞笑的别名。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宣传队到八队河北石家庄巡回演出期间,因为天气闷热,下午和搭档朱占龙相约去冷饮店喝生啤,没喝几口,我的心速加快,满脸通红,突然变成个红脸关公。在回八队队部的路上,碰见了袁家芳,我将计就计装了个醉鬼,硬是把家芳哥吓得撒腿就跑,一口气跑回宿舍将门反锁起来,不让我进去……。年轻时的笔者也是个爱搞恶作剧的调皮蛋。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被传染上麻风病啦</b></p><p class="ql-block"> 记得宣传队在晋城351工地慰问演出后,第二天一大早,队友们结伴而行出去溜达,常明剑几个人在前面行走,我们几个跟随在后。走着走着常哥看见前面一位老太太突然摔倒在地,常哥好心赶忙跑过去将其扶起来,再定神一看这个老太太,我滴妈呀!是个没有鼻子,露着个黑窟窿的,得过麻风病的可怜老太太。当时我们后面的一群人,大声地呼喊“老常被传染上麻风病啦!不能靠近他!离他远点!”。后来了解到,晋城山沟这一带,在旧社会很穷,得了麻风病看不起,互相传染,得麻风病的人很多……。</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彻彻底底当了回山汉</b></p><p class="ql-block"> 山汉这个名词,在五六十年代用的比较多,它泛指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小时候太原流行一句顺口溜“山汉进城莫拉见过电灯,电灯着了吓的山汉跑了”就是对山汉的最好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1970年夏,建工部八局要在晋祠宾馆召开全局系统的工作会议,当天晚上要给出席大会的全体代表演出一场文艺晚会,八局的领导要求建八四、建八二安和建八二机的宣传队拼凑一台精彩的文艺晚会。我公司宣传队被选中四五个节目参加了演出。</p><p class="ql-block"> 会议当天下午六点多,八局大轿车把我们化妆好的演员拉到了晋祠宾馆。下车后进入宾馆,我如同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眼睛不够使唤。晋祠宾馆是接待中央领导和外宾的涉外宾馆,对于我这个18岁工人家庭出生连啥宾馆都没去过的孩子来说,那见过这么豪华的场面。 </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演出,我们晚饭吃的比较早,到了宾馆后,演员都在化妆室待命,不知何因我突然觉得肚子疼内急,赶紧去茅家庄吧。走进男卫生间一看!顿时我傻眼了,里面竟然没有茅坑,有一排小便池,有几个一尺多高的陶瓷便盆(后来才知道叫坐便器)。入乡随俗吧,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小心翼翼地坐到了干净洁白的陶瓷便盆上解大手,不知咋的啦,就是使不上劲儿。时间不等人,一不做,二不休,我快速将盖子翻起,直接蹲在坐便器上才解决了问题。我算是彻彻底底当了一把正宗的山汉!</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暴风骤雨中挺进</b></p><p class="ql-block"> 1970年3月,局里将解放军派驻我公司,并成立了军事管理委员会,施工队编制为营、连、排。为了响应毛主席“抓革命 促生产”的伟大号召,为鼓舞施工一线职工的士气,公司军管会决定让我们宣传队到施工现场,巡回演出。宣传队也是军事化管理,每人身背一个行李背包,走到哪里就把背包背到哪里。 </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宣传队到达石家庄八队稍作修整后,第二天,一大早坐上大卡车前往河北灵寿县施工工地进行慰问演出,因为工地为三线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在山沟沟里没有住宿。演出完毕后,当天必须返回石家庄。</p><p class="ql-block"> 节目演出完毕,吃完中午饭后,已是下午三点时分。这时,天空乌云密布,远处隐隐约约听到雷鸣声,凉风扑面而来,预示着一场暴风骤雨即将来临。危难时刻,革命战士要向杨子荣学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穿好雨衣乘坐上返回石家庄市的大卡车,顶风冒雨,勇往直前。走出工地大约二十来里路,天空突然闪电雷鸣,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大卡车急速地行驶在山间小道上,在暴风骤雨中挺进。队员们被雨水冲打的直打哆嗦,紧紧地偎依在一起,挤成一团,大家虽然都穿着雨衣,也无济于事,浑身被雨水浇了透心凉,比落汤鸡还落汤鸡。</p><p class="ql-block"> 大卡车快进入石家庄市区时,雨停了,太阳也露出了火红的脸膛。就好像老天爷在故意捉弄我们。由于暴雨下的急,下的大,车开到市区时,道路上的积雨水约一尺多深。快到八队队部时,大卡车突然熄火,女同胞武慧珠不顾雨水的冰冷和男同胞们奋不顾身一跃而下,将车推着。回到八队队部时,食堂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热腾腾浓浓的红糖姜水,大家每人喝了两大碗,盖上招待所的被子,发汗睡觉。第二天起来,竟发现没有一个队员感冒!在暴风雨中挺进,是我人生中印象最深的事件之一,它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儿,就打住吧。“建八二安宣传队”从建队到解散,时间大约不到两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亲如一家,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演出任务,共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感谢小燕子搭建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建起了“建八二安宣传队”这个群。让当年20岁左右在一起排练、演出的年青人,再聚集到一起,穿越空间,叙叙旧,谈谈心,回忆“二安”宣传队那些美好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2年3月10日</p> <p class="ql-block">老姐妹们表演的《庆丰收》</p> <p class="ql-block">为在并部分宣传队女同胞做的抖音</p> <p class="ql-block">为在并部分宣传队战友们做的抖音!</p> <p class="ql-block">抖音“拍”雪景,美丽又“冻”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