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艺术家之: 陈光华•执念书法,精进书刻

黄薄几

我在萍乡芦溪县委任副书记期间,县文化局同志邀请萍乡市部分书画家来芦溪采风,请我去参加最后环节的笔会活动并合影留念。他们特别向我介绍其中一位叫陈光华的,说是芦溪县历史上第一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让大家油然起敬。这是我和他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单独合影,记得那是2010年秋天。 1960年5月出生的陈光华除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外,现在还是萍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民盟中央画院江西分院理事、民盟萍乡市文化委员会副主任、萍乡市漏痕书社社长、专业书法工作者,于真、草、篆、隶皆通,尊重古法,尤工行楷、大字榜书;作品曾入选全国文化系统中青年书展、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第六届书展、江西省第四届书法篆刻展等,获萍乡市人民政府颁发的优秀文艺作品一、二、三等奖;个人传略辑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font color="#ed2308"><b>踉踉跄跄,不声不响,他走上书法艺术路</b></font><br><br> 陈光华出生在萍乡市芦溪县上埠镇,七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将他拉扯大,一直鼓励他多读书,鞭策他学一门手艺。他的确也练一些毛笔字、学画画,他的动手能力比较强,临摹的也像模像样,但自己总提不起兴趣。高中毕业的他,学业成绩并不理想,所在班的同学也没谁考上中专以上。17岁时,他进入镇办企业--萍乡市上埠日用瓷厂上班学徒,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开始压到他的肩膀上,他仿佛醒悟过来:一定要学一门手艺。<br> 他深知自己的弱处:个头不够高大,并不强在体能;长相不佳,并不能靠颜值;家境贫寒,并没有生存的靠山。他只能靠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于是进厂之后便安心跟着师傅学画瓷器。 18岁那一年,厂里有意安排包括他在内的几位学徒派往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星火瓷厂跟班学习,原计划一年的,实际只学四个月,就被叫回。然而,就是这短短的四个月,让他有了重大改变,他打开了视野,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巧。回到厂里,他继续跟随厂里的技术攻关小组师傅们一起摸索着创作一些瓷器作品。两年后,他技术水平逐渐成熟,获得独立操作的机会,沉住气花了整整60天的时间,成功制作4个六耳花瓶及20多个釉下彩山水百件壶。在这些花瓶、瓷罐与瓷壶上,他自由描绘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历史故事等画面,效果竟然出奇的好,部分产品还被送到萍乡市瓷器杂品展销会上展销,获得好评。 或许是产品销路不好,也或许是厂里研发方向的改变,厂里将气泵等创作所必须的器械对外转卖,陈光华便失去“对口”工作的机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百无聊赖,似乎无所事事,也不知所措。<br> 1980年9月开始,国家推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政策,并将计划生育列为各乡镇的重要工作来抓。政策要推行,宣传打头阵。大量的宣传工作压在各乡镇文化站的头上,镇政府领导不得不在全镇范围内所属单位调集相关人员帮助开展工作。“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才华横溢”的陈光华很快被招募。他也找到新的方向,浑身来劲,全身心投入,不知疲倦,书标语,刻钢板印刷文件,近百平米的墙面海报,他三、四天就独立干完。<br> 虽然是被文化站临时借用,但进了文化站,就算是文化人,他感觉自己必须要“名副其实”,于是更加潜心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水平。后来,他不仅仅局限于被安排做计划生育宣传、人口普查工作,也从事电影宣传,协助专人播放电影,还做电影影评。只要是文化站开展的工作,他都被拉着一起干,他逐渐成为文化站的主要干将。镇文化站获得全国基层文化站工作先进单位,这无不有他的一份功劳。紧接着,镇文化站又申报创建全国500强文化站点,也少不了他做具体工作。省市文化厅(局)的相关领导来镇视察指导,还不忘叮嘱镇政府继续借用他、留住他,确保不耽搁创建。1982年,他被正式调入镇文化站,担任宣传员、放映员。 1986年,陈光华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报名参加河南省的书法函授班隶书专业学习。半年后结业时,他参加全国函授生临帖比赛,获得二等奖,让他喜出望外。尝到甜头,他随即参加河南书法中心院函授隶书专业学习,最后获得大专文凭。 这期间,同道书法人亲情支持与帮助,将他的书法作品带到南昌,递呈给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时任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张鑫主席审视与指点。友人带回张鑫主席的话:他的书法体式、体格很靠近苏轼的写法,可以朝此方向发展,叮嘱找一本苏轼的法贴好好练。<br> 不曾想,陈光华就是这么一个狠人,执拗乖戾。对未曾谋面的张鑫主席顶礼膜拜,他牢牢记住这句话,下决心临习苏轼书法的笔墨特点,专研苏轼楷书、行书的风格,一写就十三年。<br> 1990年,张鑫主席受萍乡市书画院的邀请为萍乡的书法人及书法爱好者讲座,并现场点评悬挂在授课厅里的书法作品。张鑫主席绕着作品一张一张的看,先看大效果,当看到中意的作品时就会开始点拔。<br> “这张临摹黄庭坚的行书作品写的相当好。你们萍乡这样小地方的书法人啊,就是要老老实实地临摹名人的字,别吊儿郎当,好好的学,好好的练。这位同志来了没有?” 张鑫主席点名,陈光华站了起来,双方对视了一下。<br> 紧接着,张鑫主席评述了一些其他书法人的作品,转眼又看到了一幅黄庭坚的草书临摹作品,便大声点评:“这张写的不错,章法处理妥当,字形丰富,有姿态。这位同志来了没有?”<br> 这一下,张鑫主席可能没预想到又是陈光华站起来,从此留下深刻印象。这两次点名,对于陈光华来说,深受鼓舞,可算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既感到温暖与启迪,又进一步坚定了自己书法创作方向,还让萍乡的书法界从此认识了这位“其貌不扬、来自乡下”的书法人。<br> 所谓好事连连、好运年年,友人继续牵线搭桥,无私举荐,陈光华终于有幸在南昌拜见到张鑫主席。后来,又通过张鑫主席结识著名书法家、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梁光研究员。此后,陈光华终于有机会正式拜在二位老师门下。<br> <br> 如果说张鑫老师是对陈光华书法总体效果给予宏观把握的话,那么,梁光老师则在陈光华书法点画学问上给予微观指导。经两位恩师长时间的指点,陈光华调整书法创作路子,成效明显。1992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首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入选;1993年,参加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书法作品展又入选。 陈光华在用笔和点画方面,严格地用古人所总结出的永字八法、蔡邕九势和张旭用笔十二意,塑造自己的书法古风,从古人的书法艺术里面寻找智慧。1995年,陈光华的作品顺利入选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1996年,他成为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此后的年岁里,他无数次斩获各类奖项,作品频繁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刊登。 这些年,陈光华不断寻找自我,琢磨自己到底能干什么、怎么干,从而得知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这种需求又进一步或开拓、或束缚着自身的观念,如此反复煎熬,相互作用,不断修正、升华。他执念书法,对书法的念头从不动摇;他执念书法,对书法的向往日深一日;他执念书法,对书法的追求坚定不移。<br> <b><font color="#333333"> </font><font color="#167efb"> 在艺术生涯中,陈光华就这样踉踉跄跄、不声不响地实现了首次飞跃。</font></b><br><br> <b><font color="#ed2308">悄无声息,暗中使劲,他迈入书刻艺术道</font></b><br><br> 1987年,陈光华与同厂的恋爱对象步入婚姻殿堂,次年顺利生下宝贝女儿。生活的压力渐渐增大,他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他的工资水平一直也不高,老婆单位的效益也不好,家庭的经济收入捉襟见肘。<br> 1992年,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在政策开放引领下,他开始在镇中心临街一处显眼位置开了一家碑石刻字店。因为他写得一手好字,为人诚恳,忠厚老实,又深谙民俗,亲手刻字,日夜加班,再加上老婆在店里精心张罗,小店算是稳定下来。<br> <br> 1993年,一次不开心的争执,促使血气方刚的他愤然辞职,下定决心自谋生路。为了生计,他开始在刻碑石的基础上,拓展新的业务,如画瓷器像,塑菩萨、制作仿古牌匾等,生意逐渐向好。有时他外出,老婆也能上手接管一些基本的业务。小店越办越火,越来越有名气,效益也明显提高。后来,两口子一商议干脆将店铺买下,购买相关设备,采取半自动化方式生产。 生意要做,家事要忙,尽管如此,陈光华不但没有忘记自己的书法,相反更加深入。自从拜识两位恩师之后,他万分思念,恨不得每天都留在老师的身边,因而寻找各种机会去南昌,带着自己的书法及书刻作品向老师请教。 1999年,江西省博物馆重建新馆,要刻制启功、沈鹏书写的木质匾牌。南昌市劳动服务公司承揽业务,四处寻找刻字制匾的名师,未果。正在伤透脑筋、一筹莫展之时,公司经理巧遇张鑫主席,张鑫主席立马举荐陈光华。<br> 实质上,经过几多年的刻苦磨练,陈光华已经基本上掌握一套传统刻字法,这是一门几乎濒临失传的书刻艺术形式。张鑫老师之所以敢于大胆推荐,在于十分了解自己的弟子陈光华,深知他作为一名刻字者既懂得书刻,又懂得书法。<br> 陈光华被邀请到南昌,没想到一干就是整整两年:他花45天时间出色的完成启功书写的江西省博物馆三块长4米、宽1.2米的馆标,花三个月刻制完成“群仙祝寿图”;完成沈鹏书写的江西省革命博物馆匾牌、启功书写的江西省历史博物馆匾牌、徐邦达书写的江西省自然博物馆匾牌,张鑫老师以猪鬃笔所书写的白鹿洞书院对联;完成叠山书院十几幅对联匾额,深圳南山书画院院牌,尼泊尔中华寺匾牌等。 陈光华懂得书刻、手刻、漆刻,刻出来的效果极佳,精细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大家以为是书写出来的。这其间,他还得益于梁光老师对他在传统漆面刻字进行无私指导,不仅在点画方面给予具体把关,而且在笔法上赐教。他也十分刻苦,暗中琢磨与总结出来了一套仿古刻字法,并一以贯之,逐类旁通,精通至极。外界评价与夸奖他的水平可达到明朝时代的作品标准。<br> <br> 刻制并安放好江西省博物馆三块匾牌后,博物馆正式开馆,匾牌也随之被揭开神秘的面纱,匾牌的刻制效果博得大家一致赞赏,陈光华一炮打响。之后,全省各地不少书刻人闻知陈光华手艺非同一般,纷纷暗地里前来他做事的工地猫眼学习。当他们看到陈光华并不是先在木板上刻字、后油漆,而是先油漆木板、再刻字,都表示学不到、学不了、也学不成他的这功夫。 这些人并非是学不到,而是因为陈光华完全采用全手工打造。他的刻制工序有“繁琐”的十七道:打砂纸,磨平抛光,刮油灰;又打砂纸,清底抛光,做底色,上漆,调色,晾干;再打砂纸抛光,加漆,再晾干;再打砂纸抛光,再加漆,再晾干;继续打砂纸抛光,继续油漆,最后晾干。反复磨,反复做,这样出来的韧性极佳、效果极好。 这些人也并非是学不了,而是因为陈光华不计较经济收入,完全在于首先注重书刻作品的质量。陈光华在乎书法与刀法相统一的传统刻字,在乎读懂书者所书的线条美、捕捉到一些细节处笔锋的走势,甚至在乎读懂书者所用什么样的笔表达,才下刀刻字。而这些方面,因为陈光华本身就是一名书法家,仅仅在书法点线方面的深厚功底,这些人也难以学到,只好望其项背,拱手告辞。 这些人也并非是学不成,而是因为陈光华在于追求书刻作品的效果。为了在刻字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留书写的韵味,他坚持不使用锤子,单靠双手的力度、手臂的力量推动刻刀,推来推去、扭来扭去的,慢慢加力,若如用锤子去锤、敲打的话,线条的那种明快、那种内涵就难以表达出来,那是呆板的,只是有一个外形而已。 陈光华得到一位书法人梦寐以求的良机,几乎是日夜在两位恩师的跟前学习,经过南昌的“特别训练”,他受益匪浅,眼光迅速得到提高。他潜心钻研以“指甲圆”为主的传统镌刻法,自始至终只用一把刻刀再现书法中的滚锋、涨墨、飞白等各种笔法,用肘带动胳膊,慢慢推,慢慢圆,把握用笔轻重,一绷一弹,笔法开合,强弱深浅,跌宕起伏,巧妙精思,淋漓尽致,单单刻一个字便花费了一个多小时。 陈光华体会到:刻字并非工匠工艺,而是文人工艺,既要体现过硬的刀工,又要体现字里行间的韵味及点画之美。他逐渐感觉“指甲圆”为主的镌刻法比较单一,于是进一步自我创新,开辟新的刻法,如“鱼鳞法”、“乱麻法”、“斧劈法”、“下凹法”、“平刀法”、“解锁法”等,尤以首创“鱼鳞镌刻法”为最,更加丰富了传统刻字的表现艺术手法,在业界颇有影响。 那段时间,陈光华还随梁光老师多次参加滕王阁笔会,在全省范围内看了大量的古代名人字画藏品,接触到不少国内顶尖书画家和书画收藏家。他深知自己虽说已是好几年的全国会员,但艺无止境,学海无涯。他时刻以谦逊的姿态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低调做人,埋头干事,颇受大家的喜爱。 陈光华还有一个给大家留下良好印象的个性特点,这就是他既能在酒桌上与大家开心畅饮、在酒席上运筹帷幄、自带喜感,又能讲一些笑话、一些段子,不卑不亢,给人带来快乐,甚至在酒过三巡后,他还能唱各样题材的主题歌,逗得大家开怀大笑。他经常买酒请客,大方潇洒,过着李白“斗酒诗百篇”、徐霞客游走四方的梦境般生活,给大家留下极其深刻的良好印象。 这些年,陈光华不断磨炼自我,强本领,学手艺,历练鉴赏水平,开眼界,洗涤自己的头脑,拓宽自己的眼光,敞开自己的心胸,羽翼渐渐丰满起来。他精进书刻,对书刻专心致志;他精进书刻,对书刻精明上进;他精进书刻,对书刻精益求精。<br> <b><font color="#167efb"> 在艺术生涯中,陈光华就这样悄无声息、暗中使劲地实现了再次飞跃。</font></b><br> <font color="#ed2308"><b> 言传身教,知行合一,他践行书法书刻社</b></font><br><br> 书法也好,书刻也罢,都是一门艺术。陈光华从入门到成为名家,并不容易。对他而言,这份不容易,更是生活给予他的磨练。<br> 1994年,他们夫妻俩生下了第二个孩子,且是个男孩。狂喜开心之时,更大的压力随之而来,让他仿佛失去了自我。也不知他搭错了哪根筋,鬼迷心窍想多赚钱:卖水泥,卖瓷器,开店画瓷板像,赴广西画家村卖字画,制作并倒买倒卖根雕,如此下来,他在生意场上全程“走麦城”,遭受不少挫折和打击。在南昌的两年,虽说他在书法及书刻艺术方面得到大幅度、实质性的提升,有了很大的获益,但因常常请客喝酒,花费过多,也没有给家庭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好在老婆在小店的生意能维持家庭的全部开支。显然,他不是块做生意的料。<br> 2002年7月,经一位商家朋友的善意劝告和刻意点醒,陈光华在萍乡鹅湖公园大门正对面楼宇中开始创办慧仁居书法培训班,正式将书法书刻教育作为自己的职业,这是他人生的转机点。<br>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陈光华有这个本领。人上一百,个性迥异。在培训教育过程中,陈光华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办法,对每位学员的书写特点逐一研究,言传身教。从临帖开始,他帮助与指导每一位学员选择适合自己的书贴,从而为形成个人书法风格打下坚实的基础。<br> 20年来,陈光华不但坚持下来了,而且硕果累累。在他的学员中,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书法爱好者,人员不分男女老少,还有一些在萍乡当地已小有影响的书家,他们少则学习一年半载、五年八年,多则连续学十年以上。如今,经他培养,已有数名学员成为全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加入省、市级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学员也不少。 20年来,他坚持书法培训书法教育、古法研习和法帖鉴赏,缠清了书法中什么是根本大法、何为小法,总结出一<br>整套教学方法。在下笔、点侧、横画、撇捺、蹲弹、回环绞转等实际操作方面归纳笔法“六诀”;在古人笔法窥探与古帖鉴赏方面概括“六眼”,有着十分独到之处。他教导自己的学员首先在认识上去伪存真,然后依照这个真心一念不断,一路前行,知行合一。<br> 20年来,他坚持书法讲座。他的讲座根据每堂授课对象的不同而在现场灵活性处置,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均能吸引在场人员专注聆听。同时,挑选几幅字进行专业点评,接受学员们现场提问,不遗余力、毫不保留。他已成为长沙云聚园国学堂、萍乡图书馆、萍乡博物馆等机构常年签约的公益授课教师。 (陈光华所书作品局部) 20年来,他也传授书刻,并且整理了一套比较切合实际的教案,从刻字艺术的缘起、发展讲起,再介绍书刻工具、材料,进而阐述创作理念探讨,内容广泛,言简意赅,观点鲜明,客观公正。同时,他因书刻手艺远近闻名,故而不断被全国、全省各地邀请制作各种书刻牌匾。当然,在萍乡本地就更多,如萍乡鹅湖公园、安源锦绣城、萍乡博物馆等地都有他的作品。 2017年,他牵头成立非企业民间社团组织--萍乡市漏痕书社,旨在弘扬传统国粹、传播优秀文化、服务经济社会,组织开展书法书刻艺术、书画鉴赏、艺术创作等探讨和交流,搭起联络、维护和保持良好师生情意的桥梁。同时,继续办好内部小报《漏痕有声》。<br> <b><font color="#167efb">在艺术生涯中,陈光华就这样言传身教、知行合一地实现了第三次飞跃。</font></b><br> 2022年元月18日,我的好友、萍乡市江南酒馆郭圣林邀请陈光华等几位艺术家聚一聚。从2014年开始,郭总拜到陈光华老师门下学习书法,之后又得到陈老师在生意上的一些指点。郭总以自己名字注册一款酱香型酒叫:“聖林醉”。雅号“酒仙”的陈光华欣然为其题写商标名称,演绎了一段师生情意深似海的动人故事。那一天我们喝的就是这款酒,大家赞叹不已:酱香纯正、入口绵甜,满口来香。聖林醉,好酒!好酒,聖林醉! 陈光华对大家说,书法与书刻最终成为他的立身之本,是他事业、经济与精神的支柱,让他从中得到无穷的快乐与智慧,鼓舞他笑对人生。 文/人物摄影:黄薄双;感谢陈光华提供资料及作品拍摄机会。 2022年3月9日,本人与陈光华在萍乡鹅湖公园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