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鮖科普录:12.三叶虫---诞生于5亿年前的 360°眼睛

鲟鮖

三叶虫属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Trilobita),在早古生代的寒武纪(5.6亿年前)出现,在二叠纪末(2.5亿年前)的地质灾害事件中全部灭绝。<br>  三叶虫形体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十厘米不等,据载最大的种长度超过 90 厘米。身体背甲中部凸起为轴叶,两侧为肋叶,具有明显的三分性,故称三叶虫,由前至后又横分为头、胸、尾3部,从背部看去三叶虫为卵形或椭圆形。三叶虫在祖先简单的身体布局基础上,将身体复杂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它们进化出了第一个可以辨认物体的眼、 身体两侧数量众多的分节附肢、 更复杂的消化系统, 甚至还进化出了覆盖全身, 由方解石(碳酸钙) 和几丁质构成的外骨骼。沿中叶纵向分布的体节让三叶虫能蜷曲成球——这是生物史上第一批的高效率防御动作之一。这些新的身体构造给三叶虫带来的生存优势让它们遍布寒武纪时期的大部分海洋。为了生存, 三叶虫将方解石微晶融入自己的外骨骼中, 形成一层坚硬的方解石层。 它为三叶虫提供了坚固的“盔甲”,也使得三叶虫躯体在死后仍能保持完整,免于腐烂。虾蟹等甲壳动物的外壳中虽然也有碳酸钙,但无法形成方解石层。 三叶虫的眼睛也是由矿物构成的。 动物的眼需要透镜将外界光线聚焦到感受器上。包括人类在内的大多数动物的透镜(晶状体) 主要由蛋白质构成, 但三叶虫眼的透镜却由方解石晶体构成, 其结构类似昆虫的复眼,几乎与现代蜜蜂的眼睛一模一样, 这表明它们不仅可以感知亮度, 还能辨认物体。一些三叶虫的左右眼同时向前后延伸, 在头部中间相连。 这些三叶虫拥有不可思议的 360°视角,这使它们具备没有死角的视野。 三叶虫纲可以分为7目 :球接子目 、莱得利基虫目、耸棒头虫目、褶颊虫目、镜眼虫目、裂肋虫目及齿肋虫目。<br>  三叶虫与海生的珊瑚、海百合、腕足动物、头足动物等共生。大多适应于浅海底栖爬行或半游泳生活,还有一些在远洋中游泳或漂浮生活。它们以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腕足动物的尸体或海藻等细小生物为食物。 春风徐徐,菜花金黄,一路探寻5亿年前寒武纪地层和久未谋面的三叶虫,首先让人惊奇的却是诸葛南山风电机组叶轮在平面和立面会产生巨大的视觉差,图片显示叶轮在已运行机组较待安装机组视觉长度要短许多,运输吊装真是不容易。 马龙动物群是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罗惠麟教授(1992年)建议命名的一个以三叶虫为主,伴生有腕足类、鳃虾、奇虾、古虫及软舌螺的带壳及软躯体的后生动物化石群,主要集中分布在红井哨组上部。 <p class="ql-block">  四旗田村路边彩版三叶虫,易碎。</p> <p class="ql-block">  修高速公路遗留的渣石堆放于红军哨村旁,如同一座小山,经猎人和村民日复一日挖刨,形成两个大渣坑,可惜现在才找到此点,仔细翻找,也只能发现少量三叶虫残体。</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到5亿年前地层,是不是很特别?</p> <p class="ql-block">彩版腕足非常飘亮,但泥质围岩不可遇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