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是今年成都乃至全国规模最大、艺术水准最高的双年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是在位于金牛区的天府艺术公园内展出的。天府艺术公园内的成都市天府美术馆、成都市当代艺术馆,是成都市美术馆的核心场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成都市当代艺术馆(B区)总面积近3.3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超1万平方米,拥有8个专业展厅,3个公教空间、2个专业艺术库区、1个影像放映厅及多个多样态的时尚艺术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B区的建筑设计灵感来自“窗含西岭千秋雪”,建筑形态象征连绵重叠的山峰,再现了依山望东窗西岭的景致,将艺术融入建筑,自然流动的屋顶曲线展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人文关怀特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成都市天府美术馆{A区)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近1.3万平方米,拥有13个专业展厅,4个公教空间、2个学术报告厅及6个专业艺术库区。场馆的设计灵感,来自成都的市花芙蓉花。远远望去犹如徐徐展开的巨大花瓣,亭亭玉立于湖面之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由8个主题展版块、1个国际美术馆馆长峰会和17个平行展版块组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奔走的形象出自2010年的油画《奔波的人》。是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艺术家苏新平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A馆有五个展览板块:“意匠共鸣”、“生态共度”、“智能共振”、“民族共情”、“美育共线”。B馆有三个展览板块:“多态共生”、“时潮共燃”、“家园共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疫情期间蓉城的防护是很严格的,观展需要分时段预约,每天是有人数限制的。用手机在成都市美术馆的公众号上可以预约。近期疫情稍稍缓解点,阳光明媚,大部分市民都选择去户外赏花踏青。于是避开休息日,找个空档,我与老伴就预约了去观展,免得人多拥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家里出发到天府艺术公园需要1个多小时的时间,好在现在交通方便,乘公交或地铁都可以到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出展馆除了需要预约码、行程码、量体温,还要过安检,不允许带任何吃的东西,水都会放在安检外,我们是先参观B区,才参观A区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A区内展厅,设计的旋转楼梯,视觉效果十分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展厅, 这件悬浮丝绸雕塑异常醒目地挂在美术馆大厅的上方,形状如巨型蚕茧。它是凯瑟琳·冯·瑞星博的作品《莨·鞣》。薯莨是一种薯蓣科植物,数千年来先辈们一直用它来鞣制皮革,鞣制渔网。艺术家在这件作品中使用了传统技术,采用真丝面料,用不同年份的薯莨榨汁染色,艺术家认为现实的时代缺乏对自然的尊重,高高漂浮的作品提示我们要尊重自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双联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展人,著名艺术史学家吕澎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组建由多位全国知名艺术专家组成的策展团队与学术委员会。展出了近300位海内外艺术家的500余件作品。这幅作品叫云豹天下,是由不锈钢、 LED屏幕、青石砖制作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丹臺春曉》这幅油画是著名艺术家周春芽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百草园-蓝竹子 》 是由亚麻布蓝晒而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一根枝干都通向另一根枝干》这幅巨画全部是用书皮制作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中,“多态共生”板块邀请到来自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冰岛、加拿大、韩国、阿根廷、哥伦比亚、古巴12 个国家39 位艺术家的最新艺术创作参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未来之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我来说,很多展品和形态都是第一次看见,可以说是开了眼界。镜面雕塑是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最具标志性的创作语言,艺术家试图用阴暗、凹凸、反射、颜色等各种手段带来暗示,让观众在观镜时沉思,在镜中探索自我,进行一场现象和精神之间的对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转运花园 在这个作品中,手被刻画入纸,将每位参与者的掌纹用剪纸的形式呈现,让不同的掌纹组合、转动,布置成闪烁的转运大阵。在四面的镜像下,空间无限延伸,元素匀速旋转,形成一座飘渺的花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昨日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须弥》 一组菱形的格子画框,组成更大的菱形格子画框。 将历史时间与一种宇宙的观念联系了起来,历史时间是我们建构生命世界的重要构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进制时钟 乍一看,我认为是个大电炉,其实是一个功能性时钟。此装置的灵感来源于法国大革命时间提出的十进制时间计算方式。110个霓虹灯环代表了一个完整的白天和黑色,它们分成10个小时,100分钟和100秒,每11个环代表一个小时,分与秒则都是由里至外,从最小的环开始计算相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直立 是英国最负盛名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家,今年73岁的托尼·克拉格的作品。这件作品的外观,像是许多坚硬的管道或圆鞘重叠在一起,然后被一把无形而锋利的刀削成现在的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影像《独生独死》 艺术家运用高精度的3D扫描技术,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一个名为“独生独死”的新人类,代表其非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和态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场展品从传统的架上油画到前卫的新媒体影像,从高达数米的巨型雕塑到想象力超凡的装置,几乎涵盖了当代艺术的所有类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潮共燃板块呈现出当代艺术、时尚和设计之间交杂互动、共生共融的一种状态,艺术在时尚和设计的语境中重生并焕发新的活力,这也是全球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面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慢慢地参观这些作品,很多都不知道其涵意,很多都能突破你的想象,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因为审美的视觉是一个长期熏陶的过程,只能去感受艺术家们不一样的视角和看待世界的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品《后人类博物馆》 随着进化,人类的大脑不断变大。这幅作品更是将这个“大“做到了一个极致。拖着沉重的脑袋,连起身都变得无比艰难。</span></p> <p class="ql-block"> 《将清晨视为万物生长》 这个作品全部用毛线编织而成。走近这个装置,就像是回到童年时期。作者用绳编的方式让凝固的家具形态变得柔软,并幻化成为一座葱郁的花园。在艺术家看来,绳索的打结和编织是一种不断生长的过程,也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童年时光的追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幅作品––师议制疫,是用365个口罩展现了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抗疫生活,但你绝对想不到它的制作材料是当时报道过防疫新闻的报纸。全球化抗疫时代,全世界的人民都以“战士”的身份参与着这场与新冠疫情的斗争。口罩成为最有效、最直接的防御形式之一。这里面的“师议”指学习报纸上的各种有关疫情的信息,包括国家政策、防疫方法等。“制疫”指制止疫情之意,艺术家以展望的形式祈愿全球人民以有效的防御手段制止疫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 隔离成为了2020的年度词汇。作者宋冬沿用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作为题目,将日常的物件用品放置在镜幻空间内,有树、有灯、有家的感觉。观众只能从两扇门中窥见内部的状态,就像是一个受束缚的牢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作品是由12根全管发白光的LED灯管组成的正方体,每个灯管之间由一个透明的万向结构链接并从中穿接起来,灯管组成的正方体可以任意扭曲、拉伸、挤压。不断变换的形状,从你看到它的第一眼就已不再是正方体的形状,每一眼都是独一无二的形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图景-时代排泄物 》 作者用茶叶、牦牛粪、废纸箱等创作出此装置。走近装置,展现不同时代人类破坏环境的方块组图,内里播放着各类视频,嘈杂人声、方块废弃块,彼此连接,如同时代排泄物,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表达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以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园共栖这个板块聚焦于建筑设计、艺术与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关系。成都的美,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家园”一定是每个人内心的温暖居所。随着文明的推进,家园的含义已经远超个体的家庭或家乡,更多地用来指代全人类共享的世界、乃至人类与所有生命所共栖的星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育共线 汇聚中、英、法、俄、意、日六国高等美术学院的教师艺术家,展出各类作品100余件(组)。展现当代中外美术教育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思想性、美术教育的新面貌和当代趋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被直播的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无题 》 站在作品前,我们既可以拍照打卡,感受艺术最直观的视觉冲击,也可以无限地放空自己的大脑,发挥想像力,让自己停留在历史与当代的交织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迈克尔·弗雷与游戏设计师马里奥·冯·里肯巴赫制作的《布偶》,以交互式动画游戏的形态呈现,由一部短片、一部互动动画和一个艺术装置构成。动画短片缘起于一项心理实验项目,目的在于探索人群运动的规律:当所有人都完全一样,我们将如何定义自己?个人与集体的边界如何划分?游戏中我们的移动是自愿的,还是被胁迫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搅拌器 》 整个装置外形如同原子弹爆发后产生的蘑菇云一般,通黑的编织体紧密环绕。而这个由碳材料组成的巨大装置,如同一个新材料搅拌器,将碳作探索自然的媒介,搅入了大自然中,从而具有无限可能性,蕴藏着复杂的文化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品《万壑松风》是用树木残骸、不锈钢螺丝、镜子、视频纪录片等综合材料制作而成。是艺术家史金淞的作品,纪念曾存在生命中的松树,也是艺术家个人精神救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绳索:回声?!》是出生于埃塞俄比亚的埃里亚斯·西姆的作品。利用回收电话线、板材制作了近两百个指南针,内部则是拼贴的地图图像。暗示了世界万事万物相互之间脆弱的联系,以及传统与现代、自然物与人造物、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摩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族共情板块 聚焦川蜀与各地区的联动,观照民族主题创作,展示以多民族艺术交流为代表的艺术共情共生,以别样的视角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不同线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幅画中可以看到转经队伍中的万千神态:正在嗑长头的人已经将面庞贴近大地,高举大转经筒的人注视着观者,还有有带眼镜的人目光坚毅、注视前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作品呈现出西藏绘画独特的粗狂感与对比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油画《氤氲山色》</span></p> <p class="ql-block"> 油画《彩猎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利用3D打印混凝土、不锈钢和白铜制作的《数字肉身》,将人在移动终端与网络间的信息活动数字化,生成出源于人与网络间信息交换的数字肉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上午11点进馆,到下午3点多离开展馆(中途在馆外休息了1个小时补充能量)。短短的几个小时,可以说让我们大开眼界,长了知识。这场艺术盛典,带给我们视觉的享受和心灵的冲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今社会,艺术与城市、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需要艺术,年轻人需要艺术活力,老年人同样需要审美活动,城市乃至乡村都需要美的营造。</span></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均为手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