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神奇,充满希望的季节。我三月九日走进兰城春天的夜晚里。淡月笼纱,娉娉婷婷,恍忽间明白:明媚的春天之所以如此的美,是因为它让人的心情在此刻绽放。</h3> <h3> 兰溪城墙的修建有了确切的年份记载。元至正十八年(1358)十月,朱元璋部将胡大海攻克兰溪州城。朱元璋的部队属于南方红巾军系统,他当时尊奉宋小明王韩林儿为主,使用龙凤年号,因此这一年也称宋龙凤四年。胡大海占据兰溪州做为根据地,进攻婺州,但被守城的元兵打败了。他带兵回到兰溪,着手修建城墙,“改上门曰安政,溪门曰清波,迎麾曰明德,北门曰拱宸”。前几年,在金华八咏楼修复工地上发现带“兰溪州”铭文的古砖,应与胡大海有关系。后來随着年久洪水的的灾害城墙多次倒塌,由于兰溪人民热爱城墙,也把她视为确保一方百姓平公的像征,历代官员圣贤也很重视古城墙的修复工作,现在展现的人们面前的网红城墙是2022年修成的。</h3> <h3>兰江大桥建于1975年,东起云山街道劳动路末端,横跨兰江,西迄兰江街道丹溪大道,为悬臂式双曲拱桥,初期桥东为廻旋式引桥,2000年改造后新桥为T型梁桥,全长1080米,主桥长820米,宽24米,为全省最长公路桥梁之一,更有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亲笔提名。</h3> <h3>兰江之畔的古城墙</h3> <h3> 兰溪城墙历史。据清《康熙兰溪县志》中也说找不着兰溪历代修筑城据文献史料考证,宋代的时候,兰溪已有城墙。宋洪遵《东阳志》记载兰溪“城周二里三百二十三步,高一丈五尺,子城周一里三百四十五步。”说明宋代兰溪有内、外二重城墙,子城就是内城,用来保护官衙等要紧单位。清《康熙金华府志》说兰溪宋代城墙:“旧有四门,东曰上门,西曰溪门,南曰迎麾门,北曰北门。”并说兰溪的子城很久以前就废除了。可见兰溪古城墙的历史渊源,现在的城墙是2022年修成的于旅游观赏与防洪的城墙成了网红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h3> <h3>宋代兰溪城墙有西门,但没西门城楼,明代才出现西门城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西门城墙被水毁坏,方永祥捐款修复。乾隆六十年(1795)夏,大水又冲坏西门城堤,嘉庆元年(1796),知县张许捐款重修。同治二年(1863)正月,清军赶跑据城二年的太平军,知县江绍华修补城墙。同治四年(1865),大水冲塌了西门城墙,同治七年(1868),知县陶鸿勋捐款修复。光绪八年(1882)五月,大水冲毁沿江城墙二十余丈,损毁城堞百余丈,知县王嘉福捐款修复。民国以后,兰溪古城的城墙、城门陆陆续续被拆除,仅保留有防洪用的沿江城墙和西门城楼。 1985年9月,西门城楼毫无征兆地倒塌在地,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已成为一处瓦砾堆。1995年9月重建的西门城楼,陈宇民撰《重建西门城楼记》,碑文 “此楼即宋楼,宋楼非此楼” 开头,颇有哲理和蕴味。</h3> <h3>三江之汇,七省通衢”是对浙江省兰溪市地理特点的最好概括,这是夜景中的“三江之汇"。</h3> <h3>兰溪南门大桥北桥头位置,东临婺江路,西靠三江交汇处,处于三江六岸核心位置,面积约为9.5万平方米。完工后将与兰溪中洲公园、溪东城防工程相呼应,打造出兰溪“公园看生态、堤上看景观、水上看发展”的三江口新貌。目前,兰江旁有多个湿地公园在建设,不仅有利于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而且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传承多彩湿地文化。</h3> <h3>兰溪市城东片防洪堤应急工程以防洪为主兼顾城市景观的防洪应急工程, 位于兰溪市老城区城东片兰溪自来水厂至云山路的婺江路段,堤线总长约为640m,总投资6952万元,工程共设置61扇钢闸门。该工程集城防与排涝功能于一体,相关工艺已获得"国家专利",工程自投入运行以来,已多次成功抵御了超警戒水位洪水和超保证水位洪水。同时,工程贯穿了绿色共享理念,结合南门湿地公园建设,使之融入兰江和中州公园景观,打造了兰溪"公园看生态、堤上看景观、水上看发展"的三江口新貌。“自动化控制钢闸门挡御洪水,这个方法好。”马小秋对该防洪工程表示肯定,并要求要建管并重,标准化管理好改防洪工程,既要让其发挥好防洪功能,也要更好地为市民平时休闲锻炼服务。</h3> <h3> 兰溪横山断桥景点是兰溪“三江六岸"景观之一。2020年9月,老横山大桥开始拆除,主要拆除大桥的主桥部分,保留老桥两端的引桥部分。拆除后,形成了对望“断桥”的场所特征。 “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断桥’这一特征,通过两端的呼应设计重新将‘断桥连接’,形成独特的兰溪一景‘横山断桥’。”“横山断桥”景观节点在断桥之间,借助横山新桥侧面,布置了悬挂式照明光纤组件,并运用灯光将断桥连为一体。“断桥”两头是由玻璃景观平台打造而成的雀亭,桥的两侧是大小提琴造型的绿道,现已成亮丽的网红“断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