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行走(一)

罗龙炎(秋空明月)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羊城行走</b>(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为女儿在广州工作,家在华工老校园内。所以这几年冬天,为了避寒,我和老伴儿都会南下到女儿那里住几个月。华工老校园,地处天河五山,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园内,道路整洁,庭院疏敞,长湖明净,大树参天,环境很优美,设施也比较齐全。我和老伴儿生活在这里,既清静自在,又很方便。日常散步购物,基本不用出校园。再说,现在我们也是七老八十的人了,对热闹早就失去了兴趣,所以,很少去羊城闹市逛街。说来也有些惭愧,我在广州的日子,加起来虽说至少也有个二三年,但我对羊城的感知却寥寥无几,连东南西北,都不大搞得清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情形,因为周晓的推荐,今年有了改变。周晓是我女婿的同学,也是我前几年来广州结识的年轻驴友。他热衷于登山徒步,徒步行走过西藏。前几年,我跟他一起骑行过英德峰林,一起爬过惠州的罗浮山和广州的火炉山,颇多交流。他是华工毕业的高材生,在广州从事建筑设计二十余年了,对广州的历史地理、山川河流、风水形胜、通衢建筑,都比较熟悉。</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他问我,愿不愿到城里去走走。他说,你不是说广州的东南西北都搞不清吗,我带你一起去逛逛,实地走走羊城的中轴线和主要街道,看看那里的形制、建筑,还有博物馆,实地体验一下,你就会对广州有所感知。他还说,因为历史的变迁,羊城的中轴线实际有三条。一条是明清之前的古代轴线,一条是明清之后的近代轴线,一条是现在的现代轴线。他说我们这次先去走走前两条,以后再找个时间去走走现代轴线。</p><p class="ql-block"> 我欣然接受了周晓的安排。我们约好,趁最近广州天气晴好,这两天就成行。行前,周晓还选择了好些资料,发到我的手机上,让我先做点功课。其中包括:古粤秀色的原创图文《毋忘我,浓浓乡愁的老广州》,以及多幅老版广州地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月4日,我们打车,从五山直抵珠江北岸天字码头。周晓说,天字码头,又称“广州第一码头”,是老广州的著名地标,大约形成于清雍正年间,有270多年的历史。码头旁不远的地方,还有清代所建日近亭(接官亭),专供接官之用。那时码头也是专供官员使用的,民船不得在此停泊。大约是因为具有显赫的身份,所以码头被称为天字码头。现在它除了用于珠江轮渡之外,主要供旅游观光,是珠江游船的著名站点。天字码头位于沿江中路与北京路交汇处,是北京路的起点。周晓说从这里开始,由南而北,直抵越秀山,便是广州的古代轴线,也就是老广州城的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周晓介绍,老广州城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秦统一岭南后,大将任嚣就开始在越秀山下依山面水筑城。秦汉之交,天下大乱,秦将赵佗便乘机在这里建立起南越国,将城扩大到周围十里。汉唐时期,随着商贸的发展,老城不断扩充。南汉时期(唐宋之间),作为南汉国首府,都城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分为内城(包括宫城与皇城)和郭城。宋代,中国经济中心转向东南部,广州作为中国对外贸易大港,受到高度重视。朝廷先后以巨资扩建“三城”(子城、东城、西城),并新筑东西雁翅城,将东、西两城的南城墙一直延伸至江边,以保护南临珠江的新城区。明代推进三城合一,不仅拆去了三城之间的城墙,使三城成为一体,还扩大了城区范围,将城墙向北建到越秀山顶,后又在城南加筑外城。清代城墙基本延续明代形制未变。至此,广州老城形成相对固定的格局。它就像一把围椅,坐北南朝,依越秀而临珠江,城内水渠河网尽入珠水。老广州把这个风水格局称作“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两千多年来,老广州城虽经种种变迁,但城区的中心位置,一直在现今越秀区一带,北京路基本上一直处于老广州城的中轴位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漫步北京路,穿越二千年。”北京路现在早已辟为观光步行街。从天字码头起步,我们开始北京路千年古道漫步。一路浏览了街边的老建筑、老商号、骑楼、牌坊、街饰,以及古道遗址展窗、南越王宫博物馆、万木草堂等文化设施或文化景观。当然,还有不少好看的地方没有到,不可能一下看个遍。</p><p class="ql-block"> 北京路清代时叫“永清路”,寓意清运长永。民国推翻清廷,改名“永汉路”,意在清灭汉兴。现在北京路南段还有一座老建筑,叫“永汉电影院”,始建于北伐时期,为广州早期电影院之一,是留着几代广州人青春记忆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北京路一处最惹眼的景观是千年古道遗址展窗。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路北段进行了挖掘,在路面下掘出南汉、唐、宋、明、清五期十一层古代路面遗迹,以及石条、墙砖、楼基、抱鼓石等文物。后来,有关部门用玻璃罩将遗迹覆罩起来,原貌保留,形成一处透明的遗迹展窗,供游人观览。</p><p class="ql-block"> 看着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迹,就像穿越时空,看到历史老人跨越千百年,在静静地向世人诉说着历史与变迁,令人感慨不已。</p><p class="ql-block"> 展窗旁,还展示着一副巨大的铜材沙盘式《广州清代城坊示意图》,立体地、明了地展现出广州老城区全貌,包括山势、江岸、城池形制(内城、外城、雁翅城、城门城楼)、街道巷坊、标志性建筑,一目了然。联系周晓先前的介绍,我看了此图之后,对广州老城的感知一下就具体生动起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路的北端就是越秀山麓。据说这里的风水好,特别有利于聚财理财,所以广东省财政厅大楼特建在这里。大楼建成起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财政厅一直都没有挪过地方。看来,这里面还真有讲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财政厅大楼的东侧,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南越王宫博物馆。博物馆就建在南越国王宫宫殿御园遗址上。我们在这里观览盘桓的时间最长。 </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共分三大展区。(1)历史文化陈展区,包括三个主题展——《走进南越王宫》、《步入南汉兴王府》、《名城广州两千年》:(2)南越王御园遗址保护陈展区,包括“曲流石渠”遗址、宫殿遗址及现场文物,保留有两千年前的南越王御花园石池、曲渠、平桥、步石、回廊等遗存;(3)南国砖井文化陈展区,为广州水井文化专题展示,名为“饮水思源”。整个博物馆,虽然名为南越王宫博物馆,但陈展既包括南越王国、也包括广州从秦到民国共十几个朝代的历史文化文物展品,可以说是一部记载广州两千多年历史文化发展的形象史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丰富瑰丽的展览,的确引人入胜,但一骨碌浏览下来,令人眼花缭乱,不免有些视觉疲劳。不过,还是有不少印象很深刻的地方。一个是对南越王宫出土的陶砖、陶瓦及瓦当印象很深。陶砖的尺寸很大,有的还有艺术图纹,与现在80公分的大瓷板相仿。这我在其他博物馆似乎还很少见到。看来,现在广东佛山作为中国瓷砖之都,还是有其历史渊源的。陶瓦中的异形瓦也很特别,有用于盖屋脊或屋沟的大型波形瓦,图纹瓦,纹饰精美,工艺精湛,颇具美感。尤其是各种图案的瓦当,都很讲究。其中有一种瓦当,以不同“万岁”篆文为图案,极具皇家气象,又别有中国韵致。细看篆文“万岁”走笔布局,我感觉有“卍”字图案的意味。我猜想,中国木雕这个传统符号,与它也许有渊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越人的水井文化,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珠江近海,受涨潮影响,水味咸涩,不宜饮用。因此南越人自古就善于打井,利用地下水。“饮水思源”是南越王宫博物馆水井文化专题展示馆,集中展示了南越王宫的水井文化、以及广州水井文化。从中知道,广州竟是一座充满水井的城市,南越王王宫水井是广州水井的集中代表。展出显示,近二十余年,南越王宫遗址发掘出来的古井超过500多口,它们形态各异,分布在南越国、东汉、晋、南朝、唐、宋、明、清时期不同年代层面。许多井至今尚能渗出涓涓清泉,不能不令人为之惊叹。展览还介绍了许多广州著名的古井,如九眼井(越王井)、五眼井、杨孚井、吊牌井、犀华井等,以及以井命名的著名街道,生动地诠释了广州的水井文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南越人的水工程与技术,尤其是排水方面,给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这在南越王宫御花园“曲流石渠”工程遗址中,有十分鲜明的体现。曲流水渠系统由“曲流水渠”(160米长的水渠道)和“番池”(蓄水池)组成。水池,半月形。通向水池的渠道起伏弯曲,由石板、石块砌筑;有明渠,有暗渠;地漏,水闸。水流其中,曲折缓急,会产生跳跃的浪花和淙淙的声响,既优美又畅。过水用的材料,除石沟外,还有大树雕刻成的木质水槽,很神奇;还有陶制涵管,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涵管居然还是可以组装的。滤水“篦子”与现在的漏板、地漏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二千年前的这个系统所显示出的智慧和情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都说历史是人民创作的,的确,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人民创造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没有相应的财力,没有强有力的统治力(执行力),仅凭民众的智慧,这些辉煌的历史恐怕也很难生成。只有同时又具备足够的财力和统治力,民众的创造力、才可能转换成辉煌的历史。也就是说,财力、统治力、民众智慧,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试想,仅有民众的才智,没有足够的钱,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力,能有南越王王宫的诸多辉煌吗?这个看法,我和周晓都比较认同,但不知是否对?或是否准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博物馆后,我们还参观了附近的万木草堂。万木草堂位于广州中山四路与文德路交界的长兴里3号,是一座私塾书院。这座书院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极其重要影响。书院原为邱氏书室,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自1891年起,康有为等人租借邱氏书室创办长兴学舍,将其命名为“万木草堂”,寓意培植万木,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许多有志青年学子慕名而来,著名的学人陈千秋、梁启超也为他的学识所折服,成为康有为的弟子。康有为在这里聚徒讲学,宣传维新变法和改良主义思想,遂使万木学堂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现在,这里是万木草堂陈列馆、康梁文化纪念馆和康梁文化研究基地所在地。置身万木草堂,看着康梁的著作和手迹,感慨万千。我想,广州成为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和堡垒,与万木草堂应该是大有关系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顺路看了城隍庙、中山图书馆(少儿部)、文德路文化产品一条街,还品尝了北京路美食街的美食。一天行走下来,各种文化的味道,都尝了一下。虽说是浅尝辄止,但收获的确不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壬寅正月十三补记于羊城天河五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本真诚以应万变,由笃实而至空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Yang cheng xing zou 202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