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流记忆——水铺

韩卫民 笔名:唐仁

<p class="ql-block">回忆过去,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就像酿酒一样,时光不断更替变幻,美酒陈酿与时空发生着关联和变化,最后升华出一方醇酒。</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初,独流街面上五行八作,买卖字号分门别类,行当店铺星罗棋布。城镇小户人家过日子,有喜怒有哀乐;有艰难有曲折,小镇上的人们忙忙碌碌,似乎天天有忙不完的活计。当时,烧煤的炉灶还很少,独流老街里的人家习惯了十点以后生火做饭,水铺掌柜的迎合了住户的需求,专门为忙忙碌碌不生火的人家提供热水,随来随取。独流街上应运而生,兴起了一种专门卖开水的生意——水铺,也称茶炉。</p> <p class="ql-block">水铺行当最兴盛时独流镇有大小数十家水铺,其中规模较大的水铺有:兴隆街王记水铺、李记水铺、横子街魏记水铺、小桥子陈家水铺、老桥口马家水铺、义和庄刘家水铺、团结街徐家水铺、北肖楼郭家茶炉等,水铺生意适应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方便了街坊邻里,人们渐渐习惯了买热水,水铺人气旺盛,生意很是兴隆。</p><p class="ql-block">清晨,勤劳的独流人提着暖壶来到水铺灌上一壶开水,顺便拎上早点,回家洗漱完毕,吃饱喝足,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p><p class="ql-block">水铺,就像经营油盐酱醋的副食店一样,是独流人离不开的小买卖。独流人吃饭讲究酱香、偏爱口重。老街里人更是酷爱喝茶,喜欢喝浓香色重的茉莉酽茶。早晨起来,老人们也习惯晾一壶白开水,以备急口麻脚的孩子们口渴了,一到家就要水喝。当年的独流街面上,清晨去水铺打开水已然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还没有水铺的时候,独流街的人们都是自己用烧柴大锅烧水。早晨家庭主妇把凉水放到冰凉的铁锅烧热烧开,每烧一次开水,只为喝一杯开水,的确既麻烦又消耗掉很多柴禾,既费时又费力,这对忙于以跑船经商为主的独流人来说很是不便。人们不愿自己烧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小门小户家家就趁一口大锅,煎炒烹炸都用这一口锅完成,烧一锅开水,即便是再好的茶,沏出来都有一股子炒菜炝锅的味道,严重扯怠了茶的清远。权衡之下,人们与其自己烧水,倒不如花上几分钱,去水铺买水合适,水铺的大铁锅专门烧水,沏出的茶透着甘甜、飘着清香。</p> <p class="ql-block">当年独流街最大的水铺是老桥口水铺,坐落在独流老木桥头,兴隆街与河沿大街交口的位置上。一间大敞篷屋子,热气从高挑着的门板和屋顶的天窗往外灌,出出进进的人仿佛置身到仙境中。外面搭着席棚,檐角高高悬挂着水铺幌子,黑木板红流苏装饰,上书:“好开水”三个大字。水铺内陈设很简单,进入屋子,一个长方形的青砖垒的大灶台映入眼帘,灶台上面依次排列着四口直径一米的大铁锅,大锅和灶台是平齐的,两瓣的半圆木制锅盖,包着白铁皮,一半盖住锅,一半随时开启舀水,独流有句俏皮话——水铺的锅盖两拿着,这样的设计既是为了减少热量损耗,也为了掌柜的舀水方便。</p><p class="ql-block">大灶最前面的锅是一个开水锅,后面三个备水锅,后面锅里的水随时往开水锅里加水。掌柜的水舀子反舀续水、正舀灌壶。屋子的角落放着几口大水缸,水缸很高,半截水缸埋在地下,外面还露着约一米高。墙上挂着大小不一的水舀子。水铺还特设一个小窗口,小孩、老人买水不准进屋,怕出现意外烫着人。小徒弟拉着风箱,烧着干柴。店家为了降低成本,后来改用锯末焖火,做为替代柴禾的燃料。</p><p class="ql-block">灶上连续排列着四口大锅烧开水,凝聚了老百姓的智慧,如今看来依然很是科学,也非常节省柴禾。紧靠灶口的第一口锅,底火最旺,锅里的水是常开的,灶头来不及吸收的热量,被第二口锅截住了,吸收到第二口锅的水里。而第二口锅仍没完全截住的热量,又被第三口锅吸收了。依此类推,第四口锅也受到余热,使得热量几乎全部被吸收。</p><p class="ql-block">卖水的间隙,老板就会把后面锅里的温水依次向前一口锅里倒,使得灶口用不必太多的燃料,就能保证第一口锅总是沸腾的水。老板节约了燃料,降低了成本。那时候人们过日子信奉“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必受穷”逻辑,在那既缺钱又缺柴的艰苦年代,“勤”字为先,从点滴开销中节省开支,不起眼的蝇头小利,维持了普通人家基本生计。</p> <p class="ql-block">开水铺的店家很是辛苦,无论酷暑严寒,每天天不亮就赶着毛驴车去运河里拉水,然后就点火烧水。掌柜的还要特别留心天气变化,如果预知有雨,掌柜的就要提前把柴草抱到屋子里,不能耽误雨天营业。清晨或者饭口时,水铺前买水的人很多,大家便自觉地排起长队。那时水铺的开水锅底部扣放着一个瓷盘,热气顶着盘子,产生间隙出现气泡,好似大锅内的水永远处于沸腾状态,即便水不开,也让人觉得水在沸腾。买水人一看锅里沸腾的气泡加上涡涡的水声,不用问:水开了吗?就知道水一定是开了。掌柜的虽然频繁加水,水即使不开也是一瞬间的,那时商家讲究诚信,保证好开水无疑。</p><p class="ql-block">水铺卖水可以赊账,灰突突的墙上画满了“正”字,月底或者年底结账;还可以给零钱,一般自己扔到水铺笸箩里,掌柜的从来不去数;第三种就是发牌,月初买水牌,买一次水,就交一个水牌。</p><p class="ql-block">一分钱一壶水,茶水另算。喝茶的同时还可配上独流白糕干、独流油酥火烧等各色小吃。水铺前面高搭着席棚,里面放着条桌、板凳,条桌上放着一摞摞的大海碗,来往客商可以喝茶聊天,免费续水。门框上拴着一个搪瓷缸子,遇到乞丐或者化缘的师傅,免费提供开水。饭口还兼营独流焖饼、烩饼。后来独流人干脆把老桥口水铺叫老大棚,八十年代老大棚发展成著名的独流饭店。</p><p class="ql-block">老桥口水铺兼卖凉水,小徒弟推着特制木箱水车挨家挨户送水,经常用水的主顾不用打招呼,水铺到时候就送水到家。</p><p class="ql-block">到了大年初二,掌柜的就会免费送水,初二是进财进水的黄道吉日,嘴上说免费,水铺掌柜的把开水送到经常买水的主顾家,人们为了图个吉利,初二买水叫“进财水”,掌柜的反而得到了赏钱。渐渐地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律,每年初二好像成了必须那样做的一件事,当时流传着一首诗:一根扁担俩木筲,装满清水肩上挑,进财进水到各户,换回赏钱买佳肴。</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独流水铺生意逐渐萧条,七十年代初期水铺这一古老行当偃旗息鼓、销声匿迹,只留下美好的记忆。独流的老前辈真是不简单,干一行钻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过去独流街市繁荣,固然有天时、地利的优势,但是更重要的是独流人民一步一个脚印,靠着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昔日古镇的辉煌。</p><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独流镇,人们用上了电,通上了天然气,厨房设备实现了现代化,人们再也不会为阴天下雨吃不上饭、喝不上开水而发愁了。</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韩卫民,1969年生,天津师大毕业。教师,静海作协、文保会员。爱好写作、书法、舞蹈、民俗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