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祖父~刘殿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壬寅年(虎年)祖父也是出生在壬寅年,距今已有12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祖父诞辰120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2年10月,我的祖父刘殿儒(字:刘子元)出生在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刘鹅头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尽管家里贫穷,曾祖父还是省吃俭用让祖父读了几年私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虽然文化不高但可以打一手好的算盘,写一手好字。这是祖父后来能成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本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17年7月,15岁的祖父经长途跋涉只身来到了北京,具体是几月几号到的北京,祖父已经记不清了,但只记得来北京时正好赶上军阀大辫子张勋在北京。张勋复辟只在北京呆了12天,我一查才确认祖父是7月份到的北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祖父讲:当时的北京满街的尘土飞扬,主要的街道才有几根灯杆。每到黄昏时分,扛着梯子的人走到灯杆前登上梯子擦拭一下油灯的灯罩,再加上一点煤油,点着油灯。这就是当时北京的路灯。可以想象到100多年前的北京落后到什么程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到北京是投奔他的一个姨夫,姨妈很早就去世了,姨夫也续了弦组成了新家庭。姨妈当然不是亲姨妈了,可想而知, 她能对祖父好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5岁还是孩童的时光,祖父就在姨夫家做起了佣人,每天除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外,还要陪姨父的2个孩子玩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对我讲:当时做饭洗衣都不是问题,最发憷的是冬天去井边挑水。百年前北京的严冬,滴水成冰,井台冻满了冰凌,稍有不慎就会滑到井里。就在天寒地冻的北京,祖父连一双棉鞋也没有,就穿着一双露着脚趾的单鞋到井边挑水,双脚冻得又红又肿,但是还要坚持每天挑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1917年北平前门大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在他姨夫家做佣人大约2~3年。他姨夫见祖父个子也长高了,总不能在家里总当佣人,与姨妈商量后让祖父去学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约在1920年,祖父离开了他姨夫家到了他姨夫合伙开的木厂~万益祥去学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是1981年的夏天大学放暑假我回北京,一天我问:爷爷,您在木材厂学徒学什么?祖父说:什么都干!除端茶倒水伺候柜上所有的人外,什么脏活累活都让你干!说着说着,他停顿了,我再问,他的声音哽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在这一瞬间,祖父的眼泪哗的一下子流了出来,随后,他马上找他的手绢堵住眼睛,试图不让泪水再往外涌,也为了不让我看见他流泪。但最终祖父忍不住了,哭得越来越厉害,哭得泣不成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时,我害怕了,害怕爷爷因过分伤心身体出了问题,毕竟是80岁的老人了。我马山转话题,东问西问,过了一会儿,爷爷才缓过劲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问祖父有关学徒的事了,甚至就连他学徒木厂的情况我也不再追问了。后来万益祥木厂的情况再也没有机会问祖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想而知,1969年9月,我15岁就下乡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我下乡前,还是个孩子,尤其在那个“文革”年代大的政治环境下,祖父不可能对我讲得太多,当然怕小孩出去乱说引来不必要的麻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乡以后,虽说基本每年回家探亲,但都是匆匆忙忙的,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祖父长时间坐下来聊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大学以后每年寒暑假可以回家两次,这才有机会与祖父深聊,但没想到的是祖父极度悲伤,不得不中止了我好奇的提问。我原打算着,等我毕业了(1983年7月)与祖父住上几天与老人好好聊聊,也可能有许多的新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是万万没想到,祖父于1983年1月3日就离开了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正值复习考试期间,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父亲在处理完祖父的后事后才告诉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是这样,再没有机会能与祖父深聊,成了我终生的一大憾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什么聊起过去学徒的事,祖父如此伤心流泪? 后来我心里一直纳闷儿?祖父究竟是吃了哪些苦?受了哪些人所不知的委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1917年等待救济的穷人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那以后,对祖父学徒的万益祥木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几年来,始终没有忘记查找搜集有关它的资料,进一步追溯祖父踏过的足迹,试图寻找或弥补失去与祖父深聊的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4年我在中煤集团退休后,受聘内蒙古满世集团并派到印尼工作六年,就是在印尼也没有忘记搜集万益祥木材厂的资料。近几年在境外的维基百科搜索到了许多有关万益祥木材厂的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益祥木材厂成立于1916年(参见台北档案馆 “北平市木业同业公会”档案记录)。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抢掠焚烧,多处成灾,烧去的房屋固然要重新建筑,后来京城掀起一股重建之风,在这之后的10几年中,新的木材厂不断出现,万益祥木材厂就是在这期间成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平市木材厂商家数量甚多,营业范围亦甚宽泛。按统计分析,约有五类:生料(原木的大料)木厂、小板铺、桅厂(棺材铺)、家具店、劈柴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类中以生料木厂为最大。据当时北平市木业同业公会1934年11月统计,北平市共有生料木行30家,较大者为下列5家:锦祥茂木厂、东顺木厂、复兴木厂、德和木厂、万益祥木厂、等等。生料木厂多为山东、山西同乡所经营,资本雄厚,治理有序,历年销售有条不紊。稍遇官工需料,非得善价则不轻易出售。故其生意充裕,获利甚丰。每家每年大约流水在二、三万两白银。北京近代木业所经营木材,以红、白松为最多;美松次之,日本松又次之。再次则为本地榆木、杨木。红、白松以辽宁安东为集中地,装船运至天津;北京生料木厂到天津批买,然后在本市销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北平市木业谈》中这样描述:北平以崇外花市的“锦祥茂木厂”为最大。其次可以大宗送货的木厂还有“万益祥”、“东顺”、“永泰”、“大德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1917年前后北平木材厂的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开始就是在这样一个木材厂做学徒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时期的学徒工没有工资,柜上(指公司)管吃住。刚去的学徒工,主要是伺候掌柜的和师傅们,倒茶送水、打扫卫生、甚至给掌柜的打洗脚水等等什么活都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年干的活就是送货,就是把用户订的木材送到用户那里。现在听起来很容易,但是在100年前没有汽车,没有吊车,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当时的搬运完全依靠的是体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拉过排子车,就是人力的大车,7-8个人有时甚至是十几人套上绳索拉一个大车,车上装载着不少的木料。不管春夏秋冬,日晒雨淋,日复一日地,在那个年代祖父就是这样劳作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在做佣人和学徒时,吃尽了人间的辛苦和劳累。每当祖父讲起这一段时,都是老泪纵横,我都不忍心再问下去!由此可见,祖父吃尽的苦头也只有他自己知道,后人永远是体会不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约祖父学徒了3-4年,出徒后就跟着大伙计学着"做买卖"。当时做木材的生意还是比较简单的,从外边按批发价进货,再按零售价卖给买家,东家赚得差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时间的推移,祖父由小伙计逐渐成长为大伙计了。据祖父讲这段时间还出差到外地采购,听祖父说他常去东北进货,还常常押运火车。有一次,也是押运一火车皮的木材,半夜到站加水检查,下车一检查发现车皮的轮子通红,马上找人检修更换车轮。如果不是及时发现,恐怕那一车皮木材就要甩掉走不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益祥当时可以整车皮地买进货物,可见公司经营的情况与实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勤勤恳恳地工作得到了他姨夫及木材厂的管理层的重视,由于祖父读过几年书,在木材厂能写会算,很快就成了木材厂培养的"后备人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约在1937年(具体时间祖父也记不清了),祖父已经是木材厂的第五掌柜的(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经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9年在北平的军阀吴佩孚大帅,由于日本牙医医治他的牙疾,流血不止,突然死亡。吴佩孚的副官到万益祥木厂挑选棺木,祖父亲自带着副官和其家人在仓库挑选木材,最后选择了一等的金丝楠木。祖父组织人力连夜制作棺材,三天做好又亲自送到吴大帅的府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的故事是祖父在1981年夏天才告诉我的,我还问祖父:他们给钱了吗?是先付钱还是后付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祖父1941年的照片(时年39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在我认为军阀无恶不作,欺压百姓,不会给钱的。祖父回答说:吴佩孚的丧事办完几天后,府上送来7500大洋。祖父接着说,收到钱后,木材厂庆祝三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接着问:怎么庆祝?就是加好菜,大吃大喝三天。我心里想,一定是赚到了钱,老板犒劳员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说,由于吴大帅人缘好,木厂给了优惠价才要了7500大洋,原价是11000大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讲起这一段是津津有味,每个细节都是记得清清楚楚。尽管这样,我还是半信半疑,这能是真的吗?但无论如何,由此可推断出祖父当时已经是木厂的副总经理了。可想而知,一个普通员工可以领着吴佩孚的副官及家人挑选棺木吗?如果不是祖父亲自办理的此事,他能记得如此清晰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隔大约30年后的2011年的一天,我无意中在网上查到万益祥的信息,当然我也没有报任何希望。我上网用“万益祥”三个字搜索,还真的查出有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吴佩孚孙子吴运乾写的《吴佩孚的传奇丧事》中写到:日本侵略者想利用先祖父与蒋介石政权的历史宿怨和在社会上的威望,企图敦劝他出山当傀儡,祖父始终不肯在强敌面前屈膝就范。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他多次对日特头子拍桌子,掷茶碗,盛气凌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提出了日寇不可能接受的“出山条件”:日军必须全部撤出中国,包括东北三省,确保自己的实力、实权和实地。先祖父自知身处险境,谆谆教诲我父亲:不准当汉奸!日寇意识到敦促先祖父充当傀儡的计划已告失败,于是密谋杀害先祖父,以绝后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祖父患牙疾,延请德国医生到家中诊看,诊断需住院拔牙。因系“德国医院”,被毕生不入租界的先祖父拒绝。日本当局得知后,强行指派日医到家中拔牙,结果导致严重感染,腮部肿胀,继而高烧昏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1917年祖父徒步到达北平时的前门大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9年12月4日,北平大雪。日特头子川本会同大汉奸齐燮元携日本军医前来强行“治疗”。家属欲阻拦而不得,齐燮元说:“大帅是国家的人,一切由国家主持安排,家属无权过问”。我们后来得知,当时是由我父亲扶护头部,母亲也在侧, 川本、齐燮元现场监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医用手术刀在浮肿的右腮下气管与静脉的部位一刀割下,血流如注,先祖父顿时气绝。当时有人喊了一声:快打强心针!日医在医药包里寻找一番,表示没带强心针,旋即跳到床上“抢救”,进行“人工呼吸”,强压胸腔及心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事后想来,这番“抢救”动作,无非是再施手脚,加速死亡。噩耗一经传出,楼上下、院内外一片大乱,哭声震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母当场昏厥。亲随张劭溥拔出手枪要打死日医,日医在众多警特掩护下鼠窜而逃。当时的情景,给我们的印象十分深刻,直到如今,还历历在目。先祖父骤然辞世,举世震惊,一时其死因成了街谈巷议之“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寇利用控制北平媒体的条件,多方散布谣言,企图掩盖事实。但时隔不久,合众社、路透社、中央社等就作出了相关报道,使真相大白于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中央社香港12月17日电指出:吴佩孚将军之死,经各方面调查,得悉吴非因病致死,确系经威胁利诱,迫其发表新政权宣言,经吴拒绝,乘吴牙疾就医致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重庆中央政府对先祖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蒋介石摒弃历史恩怨,亲发吊丧唁电,情见乎词:北平吴子玉先生家属礼鉴:顷闻子玉先生因患牙疾,竟致不起,噩耗传来,殊深怆悼。溯自寇患凭陵,于兹八载。先生托志春秋,精忠许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美国《时代》杂志刊登吴佩孚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北平时期的街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北平时期珠市口大街的十字路口处。万益祥的办公室距十字路口的西边大约几百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身在北平的亲属得悉唁电后,设法通过路透社,于12月14日从上海发出专电。几天后,国民政府和国防委员会追赠先祖父为“一级上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0年1月24日,即在北平为先祖父移灵举殡之时,陪都重庆也召开追悼大会和各种纪念活动。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孔祥熙在演讲中宣称:“吴将军是一个爱国者,无论环境怎样恶劣,他始终奋斗,不改初衷。”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也说:“子玉先生的品格,不论你的政见怎样,是该表钦佩的,尤其是他有大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民党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公祭的文辞极富感染力,祭文的最后几句是:“不昊天,盍先朝露,良图永息,道路所悲,惟兹正气,百世可师,侵地待复,魂魄焉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共产党对其一生反对外来侵略并保持晚节做出了高度评价。董必武当时这样评价先祖父: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他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身在沦陷的北平,以上的种种哀荣,我们大多是事后才逐渐知晓的。然而当时北平的大规模治丧活动,我们却是耳闻目睹、亲临其盛,很多情节至今记忆犹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鉴于先祖父之死在朝野引起的强烈反应,日伪当局也不得不按中国的传统习俗大办丧事,以开脱罪行,遮人耳目,蛊惑民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学生在街头讲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吴大帅的丧事是按照传统方式举办的。先祖父身披道氅,足登云履,以全道装为寿衣,用一口尺码宽大的金丝楠棺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口棺木是在万益祥木厂找到的,号称北方第一棺,要价1.1万大洋。老板听说是“吴大帅”用的,为敬重吴大帅的为人和民族气节,仅收了木料原价7500大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查,吴佩孚是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第一人,可见当时他在中国的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是吴佩孚的孙子在一篇《吴佩孚的传奇丧事》的文章中描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空相隔30多年,没想到吴佩孚的孙子在纪念他祖父的叙述中证明了祖父在1981年讲的故事,而且就连棺椁的价格说得十分吻合。真是难以置信的“巧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是从那以后,我更加确信祖父对我讲的过去的事情都是实际发生的,不是"经过加工"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1917年前后的北平街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还记得祖父讲过一件事,祖父曾代表万益祥去前门的瑞蚨祥祝寿,去给东家-山东富商孟洛川送寿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查证,孟洛川在85岁时(时年1936年),大搞祝寿活动三天。祖父讲,祝寿的鞭炮从珠市口进粮食店街就开始燃放一直排到粮食店街的另一端,人群熙熙攘攘连洋车都进不去。当局还派了警察维持秩序,送礼祝寿的络绎不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祖父代表公司去祝寿可见那时已得到掌柜的信任或者说已经进入公司的管理层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那时起祖父的工资比以前高了,生活也比过去有些好转,手头也宽裕了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给曾祖父(刘其荣)和曾祖母每人买了一件皮袄,第二年给自己的哥哥(刘殿鸿)和嫂子每人又买了一件皮袄,第三年才给自己的妻子,我的祖母(林俊芳)买了一件皮袄。时隔几十年,祖父对我讲得如此真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从小离开故乡,手头一宽裕首先想的是爹娘,其次是兄嫂,最后是妻子。普普通通的人遵守着传统的“孝道”与“悌道”,可见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1942年,曾祖父带全家来北京安置好以后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排坐者从左至右:祖母、曾祖母、曾祖父、祖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排站立者:作者父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万益祥老板为了鼓励或者说"能留住这些管理人才",拿出10%的股份作为"人力股"。五位掌柜的,按排位先后拿不同比例的股份。由于祖父是第五位掌柜的,所以只拿到大约1%高一点的股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就是说,祖父大概是在1937年前后,每月除可以挣到工资外,每年还可以得到一些分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祖父家乡的房子被日本侵略军放火烧毁了,家里几口人没有住处,无依无靠。祖父得知情况后,告诉曾祖父赶快来北京。就是在这情况下 曾祖父带着全家包括曾祖母、祖母、姑姑、伯父和父亲等6口人,举家来到北京,找祖父落下了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那以后,我们家就变成了"北京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想而知,在那个年代能将家眷从老家都带到北京生活的有几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1917年只身来到北京,到1937年当上掌柜的并把全家接到北京,用了20年的光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用了20年的不懈努力,改变了自己的一生,改变了全家的生活,也改变了家族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生活好些了,但没有忘记帮助别人。许多从家乡来北京的老乡,总是先找祖父在祖父的柜上落脚,祖父管吃管住,还给买上被褥行头,做保人(担保之意)送他们去学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十年来,祖父究竟帮助过多少老乡,目前已无从考证,确也无妨大碍。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祖父的为人,凡与祖父交往的人或了解祖父的人,都无不为之称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者进行改造,史称""公私合营"运动。万益祥被合并到北郊木材厂,也就是说国家低价收购了万益祥的全部股份(一种说法是没收),由于祖父占有万益祥1.5%的股份,国家象征性发给祖父每月10元的股息。此事在我档案里有明确的记录(我亲眼看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1966年6月以前,祖父按月领取股息,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国家停止了发放,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此没有明确的说法,就不了了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1955年全家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坐者为祖母、祖父。站立者后排左一母亲、左二父亲、左三大伯、左四大妈。祖母怀抱小孩为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还告诉我一件事,1950年的10月,中央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不幸逝世。当时的中央政府办公厅专门派人来到万益祥,与祖父商量并挑选了在仓库存放最好的棺材。第二天祖父派人将棺材送到医院 并派了两名工人陪同出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当时殡葬制度还没有改革,中央领导同志去世仍然沿用过去的殡葬习惯。但如此高规格的殡葬礼仪,且要求棺材的质量为上乘,中央政府能去万益祥挑选棺材,说明当时万益祥在北京的名气之大,可谓数一、数二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延安时期中央"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同志</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私合营"运动以后,万益祥木材厂归了国家的"北郊木材厂"。这"掌柜的"职务也没了。还好国家给祖父重新安排了工作。在一个工商联办公室工作,负责报纸文件的收发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国家给这批高级管理人员起了一个专有名词~资方代理人。对他们采取了"赎买"政策,祖父虽然职务没了,但工资定的很高,月收入110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6年110元的工资,可谓是高工资了,那时的工人工资才30元。这一点,祖父一直记在心上,对共产党有着感恩之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6年,父亲还在北京航空学院读大学,哥哥已经5岁了,我只有2岁,全家10几口人,全靠着祖父一人的工资生活。如果不是党和政府给了祖父高工资,那还不知全家如何生活?或者真的要全家返回山东老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的高工资拿了几年,大约到1959年,全国掀起一场降工资的运动。上层从毛主席下边到一般的机关干部都主动降工资。祖父响应党的号召主动降工资,以后祖父的工资是86元,这个工资一直拿到祖父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整好父亲在1958年大学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有了工资。为此,全家的生活质量没有受到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1955年祖母怀抱作者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在工作中积极努力,多次受到表扬。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我见到过一个奖状,是表彰祖父参加"十三陵水库劳动表现突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祖父下放到"华北楼"餐厅劳动。在劳动期间,祖父帮助餐厅洗碗收拾,脏活累活都干,那时祖父已经是近60岁了,别人都不让祖父干,但祖父总不闲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粮食紧张,的确吃不饱。每天祖父都从"华北楼"餐厅带些好吃的东西给我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1956年母亲与姑姑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小孩为作者(左一)、表弟史有水(左二)、哥哥刘新民(左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大约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就退休了。"文革"期间,街道办事处为了接待外地来京的红卫兵,动员祖父腾出三间北房,祖父欣然同意了! 自己主动搬到西房的小屋居住。祖父在这10几平米的小屋里居住了10多年,直到去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祖母(林俊芳)因患子宫癌1969年6~7月间去世。祖母去世以后,祖父还是坚持自己居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9月,我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报名上山下乡,分配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十七团。每次回京探亲,我都是带些东西去看看祖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尤其是"四人帮"倒台以后,国内的"政治空气"好转了许多。这时,我已经20多岁了,祖父才开始对我讲一些过去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1960年全家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经常说,"做人要忠厚老实,做事要好学上进"。的确祖父的一生就是实践了"忠厚老实、好学上进"的家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祖父的"忠厚老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在万益祥做几年以后,有亲戚朋友、老乡们凑钱拉起一伙人,意思是让祖父"跳槽" 把客户带走自己另起"炉灶"干起来。祖父坚持不离开东家~万益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认为:是万家(祖父的姨夫姓万)培养了自己,自己不能忘恩负义。祖父从学徒开始到解放以后的"公私合营"始终没有离开万益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在1920年入职万益祥,1937年提拔到"掌柜的",在高级管理岗位上做到1956年。解放前,祖父在北京木材市场上打拼多年,积存了许多人脉,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祖父一直秉承"忠厚"的底线,没有离开"东家",坚持"职业经理人"的操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1981年全家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祖父在万益祥担任"掌柜的"多年,经他手的贵重木材不计其数,当年的金丝楠木、海南黄花梨的木料在仓库存放很多,祖父从没有私自动用过。"柜上"的木材从没有私用过,更没有个人占有过。那时就有很严格的"公私分明",不过,当时说的"公"指的是东家的企业,而不是"国家"的"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北京,解放前的一段时期,抽大烟为时髦的流行"时尚"。做买卖,请客吃饭,吃完饭都送客人到"烟馆"休息娱乐。主人都要请客人抽上几口"大烟土"。那时,祖父经常应酬客人,陪同客人去"烟馆",但祖父从来自己不用。祖父说,多少人劝我吸,我从来没试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1960年前后北京珠市口大街十字路口街景</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祖父用自己奋斗的一生,实践兑现了"好学上进"的家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15岁给"东家"做佣人,18岁开始学徒,从"小伙计"做到"大伙计",35岁开始做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一直到公司收为"国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十年祖父始终"好学上进",20年的时间从学徒工到"掌柜的",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是少有的,都属于出类拔萃的榜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解放前北京的市场街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的一生是平民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祖父的一生又是高尚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谨以此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祖父~刘殿儒诞辰120周年!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北京1900年前后的街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2000年全家赴山东老家祭祖在德州停留时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2000年父母亲和全家与家乡的亲戚们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祖父英灵永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