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老楼院的那些日子(一)

牧言

<p class="ql-block">题记: “相见不如怀念” 。未曾想几十年前住过街里的老楼院,竟成了如今网红“打卡地”,卡片上盖了时代印章,尘封了一段时光的记忆,故地重游,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讲给你听,把唯你所懂得一种真挚情感,作为永生的铭记。 </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划分“阶级”的年代里。住在街里老楼院的人家当属“中产阶层”,比起棚户区居民 “家徒四壁”,这边人家生活状况要好上许多。楼里的住户大都为多子女家庭,靠父辈一代挣得的工资收入养活全家,虽有着精打细算省吃俭用,这日子还是过得紧紧巴巴……。</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的吃穿用度</p><p class="ql-block"> 我至今保留着吃“粗粮”习惯,比如爱吃萝卜缨包子、发面饼子、喝玉米面粥之类,不知这种“吃素”的饮食习惯是否受了那个时代影响?在今天这些实物仅作为人们一种偶尔“尝鲜”,在那时却是不少家庭的“主食”,这些含碳水化合物成分的食品再怎么有营养,终究无法与鱼肉蛋奶蛋白类食物相比,肚子里常年的不进腥荤,把当年的孩子们变成了一个个“小馋猫”。</p> <p class="ql-block">  由于居住环境空间狭小,老楼人家厨房灶台多是安在楼道里,开饭的钟点,烹食的气味弥漫开来,那味道实在诱人,炸鱼的鲜香、煮肉的糯香、蒸馍的麦香令人垂涎。邻居家那日上菜的“肉脂渣就馍”是我的最爱,看出小孩子想吃又不好伸手的可怜巴巴,邻居大姨便将这连自己舍不得的 “美味”分享于我,那时的楼院里像我这样吃“百家饭”的孩子还有许多,邻居“邻亲”,邻里间这种和睦关系自不待言。</p> <p class="ql-block">  老楼院的那些人、那些事,历久弥新。几天前走在街上,一个“贵妇”打扮的女士喊住我,看到我的惊诧,她摘下了墨镜,我立马就认出她,她是我的街里老邻居丽华大姐。她何时变得如此的“华华丽”?与青春年少时的模样大大不相同。那时的她,是歌曲《小芳》唱出的那个样子,“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印象中她穿着哥哥姐姐穿过的旧服装,娇小的身躯被大褂子包裹着,朴素得惹人怜爱。如今她的华丽转身,不也正代表了“中国大妈”一种时代的觉醒?正当花季少年时,她们的美丽被压抑所裹挟,到了人生暮年方才“云想衣裳花想容”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