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师的“理由”

力争上游58

<h3><p>  <b style=""><i><font color="#167efb">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和快乐。<br></font></i></b></p><p><b style=""><i><font color="#167efb"> ——题记</font></i></b></p></h3> <h3> <b> <i><font color="#167efb">  中年的林老师 大连海滩踏浪</font></i></b></h3> <h1> 距上一次中学同学与班主任林老师相聚,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一次,是在林老师不知情的情况下,班上的几位同学“密谋”,为林老师举行了一场祝贺七十大寿晚宴,以表达同学们对老师培育之恩、感激之情。至今,仍记忆犹新。<br> 近些年,林老师大部分时间住在福州老家,只有在夏天,才回到吉林避暑。而这两年,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林老师没能再回吉林。就在今年六、七月份,当全国疫情好转,国家放开客运管控时,林老师才再次回来。<br> 说来也巧,就在林老师回到吉林没几天,就被老班长晓琪遇见了。晓琪对老师说:老师,我班同学好久没与您相聚了,大家都很想念您。看看哪天您和师母有空,我们再聚聚。林老师愉快答应下来,并叮嘱一句:别忘了通知张力!在这里,我只能暗暗地说,老师能在第一时间想起我,我真高兴!当年,我可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呦。<br>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过去没几天,在晓琪和既是我的发小、又是我的同班同学孙军的策划下,我们能联系到的十几位同学再次和林老师欢聚,我是唯一从外地赶回来的。聚餐时,我有幸坐在林老师身边,看来这是对我的特别礼遇吧。<br>  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席间得知,再过一个多月就是林老师的八十寿诞,在座的同学又惊又喜,这可是莫大的缘分啊。说实话,在同学眼里,尽管林老师已是耄耋之年,可他老人家还是精神矍铄,说他七十岁,绝不会有人怀疑。三角倒立、一字马,一口气游个4000米......这些健身项目对于他来说,那可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在赞美声中,也让我们这些弟子们自愧不如。无形之中,林老师又给大家上了一课。</h1> <h3><i style=""><b style=""><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167efb">2021年7月与林老师小聚</font></b></i></h3> <h1> 蓦然,我想起今年是建党百年,依照林老师的年龄,以及他曾经获得的诸多荣誉,如:省特级教师、市优秀教师标兵、语文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理应会领取到,由国家颁发的那枚夺目、闪耀着金光的“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br> 我刚一开口问,就被林老师打断:我还不是党员呢。瞬间,空气似乎凝固了,大家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好。<br> 记得当年老师担任我们班主任时,正值文革后期,所谓“教育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改革的方向却完全脱离了教育本身应遵循的规律。尤其是对高年级的教学,采取所谓的“学工学农”的教学模式。《物理》课被《农机与农电》、《手扶拖拉机驾驶与维修》课所代替,《化学》课改成《农业化学》(化肥与农药),弱化《数学》课,增加《卫生》(赤脚医生)课、《兽医》课。并安排学生们到生产车间、卫生所、兽医站等地实习。美其名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br>  不过,庆幸的是,语文课受到冲击较小。作为一名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的林老师,谨记母校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忘教书育人的使命,“抢救式”地帮助班上同学提高中文水平。《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鲁迅作品......用他那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享受到了学习知识的乐趣。这在“读书无用论”充斥人们头脑的那会儿,林老师的语文教学,犹如一股清流,沁入每位同学的心田,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大激发了大家学习知识的欲望。</h1> <h3><i style=""><b style=""><font color="#167efb">1977年6月毕业照 与校领导和老师合影(前排右三林老师)</font></b></i></h3> <h1> 1977年恢复高考时,尽管我们都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但我班仍有5名同学在高考中,金榜题名,在我所在的年级13个班中,荣获“第一”。我们班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这与林老师的语文教学不无关系。就拿我本人来说,在考前没有时间复习的情况下,我的《语文》的高考成绩,仍然取得了65分,均高于其它科目的考分,林老师功不可没。<br> 片刻之后,我疑惑地问:老师,您怎么......<br> 是的,你们老师说的是真的。师母赶紧帮助林老师回答,以缓和尴尬的气氛。<br> 师母的话,更让我一头雾水,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怎么会是非党,难道......我不敢往下想。<br> 林老师看出我疑惑不解的样子,才把原委讲给我听。<br> 恢复高考以后,林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才华得以施展,他所教的毕业班学生,在高考中接连传来佳音,考入北大、清华的大有人在。当问起这些考生有何体会时,他们会自豪地说:《语文》科目的成绩是他们制胜的法宝。由此,一传十,十传百,“林小个子”名气很快在吉林铁路局辖区传开。别误会,“林小个子”称呼,是学生以及家长们送给林老师一个雅号,或许这正是林老师魅力所在。<br>  随之而来的是,每当学生进入高三时,那些学生家长们便会挖空心思,让自己的孩子能分到林老师授课的班级里。并毫不隐晦地说:能到林老师教课的班级,就好比给孩子加上一道考上大学的保险;对于那 些尖子学生而言,由林老师坐镇《语文》课,考上全国一流大学就更有底气了。</h1> <h3> <i style=""><b style=""><font color="#167efb">  不知哪位有心的学生在课堂上,悄悄地拍下林老师退休前最后一次站在三尺讲台上的照片,林老师用主席一首诗词《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在勉励同学们放开眼界,向往未来。</font></b></i></h3> <h1><p></p><p> 这时,学校领导已经意识到,林老师不但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而且他的语文课教学对学校升学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难得的人才,如果不加以重视,势必会让其他学校挖了“墙角”。眼下林老师还不是一名中共党员。这与他对学校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极不相称。因此,学校党组织做出决定,解决林老师的入党问题。<br> 可那阵子,入党前的政审工作是马虎不得的,必须对其家庭和社会关系进行严格审查,要保证本人历史清楚,家庭社会关系清白。由于林老师祖籍福建,其主要社会关系都在老家。要想通过信函进行调查,不仅难以调查清楚,还会耽误时间,只好派人前去外调。 </p><p> 林老师入党外调的消息不胫而走,一些党员老师,都按捺不住了。谁都知道林老师老家在福州市,距离我们东北那可是十万八千里,要不是出差,恐怕这辈子都甭想去。再说了,福建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厦门鼓浪屿,福州三坊七巷,南靖土楼,巍巍的武夷山等,若能争取到这次外调美差,那可是公私兼顾,还能领略到这些美景。 </p> 除此之外,更让人心动的是,这一趟的出差补助费,加上往返的火车卧铺补助费(按规定,不坐卧铺,节省下来的钱,一半归自己。),两项之和,可是小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啊。他们纷纷去找书记,诚恳地表示,愿意完成这次党组织交给的外调任务。<br> 外调不同于党员参观学习,最多不过两人。看到这么多人迫切的心情,让书记犯了难。<br>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教研组里,党员之间莫名其妙闹起了矛盾,谁都不想错过这千载难逢的外调机会。<br>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林老师很清楚,事情由他的入党外调而起。他不能因为自己影响大家的团结。思来想去,总算想出了一个“理由”。或许在目前,这个“理由”是最充分、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了。可林老师哪能想到,他的所谓的“理由”,会给他今后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br> 这天,林老师找到了学校的书记,要求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当书记听完他所谓的思想汇报之后,一时语塞。这是他当学校书记以来,从未遇到过有如此“坦诚”的老师。而这“坦诚”的似乎不合逻辑,等于断送了个人的政治生命。书记摇着头,无奈的取消了这次外调。<br> 林老师到底找书记说了什么?会让书记如此无奈和痛惜。<br> 那天,面对着学校书记,林老师十分内疚地说:书记,我十分感谢校党组织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培养,使我在思想上,工作上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我仍然感到,本人距离党员的标准还相差甚远。特别是在思想上,还没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今天向书记汇报思想,就是恳请组织再继续培养、考察我,待我入党条件成熟后,再对我的家庭和社会关系进行调查。<p></p> 书记听后,愤愤地说:人家别的积极分子都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你可到好,组织上这么培养你,你却要放弃这次机会。你具体说说,你的“三观”出了什么问题?会影响到你的入党。<br> 在书记一再追问下,林老师只好把原来想好的“理由”说了出来。<br> 书记,《党章》的入党誓词中有一段话,“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我很难做得到。<br> 啊?做到有那么难吗?<br> 书记,革命战争时期,那些革命同志,他们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坐老虎凳,灌辣椒水,他们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如果换成我,恐怕要.....<br> 说出的话,等于泼出去的水。林老师这番话,让书记无话可说,这是原则问题。别说再继续考察,连申请入党的资格都没了。<br> 虽然这场因外调引起的风波,被林老师的“理由”平息了。可对那些争着要去外调的党员们,他们 心里会怎么想,我不得而知。但对林老师今后会意味着什么,他们心知肚明......</h1> <h3><i style=""><b style=""><font color="#167efb">耄耋之年的林老师在练瑜伽</font></b></i></h3> <h1> 是的,正像本文开头说的,林老师终究没能改变他是一位无党派人士这一事实。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在三尺讲台上,帮助那些有梦想的人去实现梦想。尽管后来,由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以及常常在他每次讲课中间的休息时,一些“不懂事”的学生和年轻的教师,会迅速围上他,“不耻下问”,丝毫不考虑他们的老师需要去“方便”,久而久之老师患上了膀胱癌。经过手术治疗,在身体没有得到完全康复的情况下,仍然迫不及待重回讲台。那里的学生需要他,他也放不下学生。<br> 如今,让他引以自豪的是,在所教的学生中不知有多少人圆了大学梦,又不知有多少人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他的弟子遍布海内外,他真正成为了一名学生爱戴、家长满意和社会尊重的人民教师。<br> 写到这,我忽然想起一位刚刚去世不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万众拥戴的袁公,袁隆平院士。他也是一位非党派人士,却怀揣着杂交水稻梦想,用一生的拼搏,实现了他的庄严承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的手里,让全国人民吃饱饭,他做到了。<br> 一位是人民老师,一位是工程院院士,他们都是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尽管在不同的岗位,却都有着相同的理想和信念。他们心存大爱,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活得真实。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和快乐。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是对人生最好的诠释。<br> 对林老师那个不可思议的“理由”还没想明白的人,读到这里,或许找到了答案。<br>  临别时,我望着老师的背影,默默地说:尽管几十年过去了,您始终是我的良师益友,忘年之交,能做您的学生,真好!<br><br> 二0二一年十二月十日 沈阳<br>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