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村始建于盛唐中叶,因江氏从安徽祁门县迁此,依东岗山东麓始建村落。宋初,郑氏由浮梁县新家园等地迁来居住,以小溪为界分建江村。据传,明代江村人江铭政在京任户部侍郎,获诛九族之罪。江氏传信到家,嘱村民连夜改挂“郑”字灯笼。奉剿官兵凡见挂郑字灯笼的一律不究,惟诛杀江铭政一家。“江村一夜郑”的传说由此而来。 </p><p class="ql-block">江村富有重教传统,曾培育许多优秀人才,旧时名人有名医方其道,有诗赞曰:“门栽舍杏能拒疾,灶养丹砂好驻颜”;江铭政,明户部侍郎;郑彩,明代饶州府尹;郑桧,明举人;郑魁,清代举人。民国郑时安,青年从军任团长,退休于台湾;郑汝茬,留学日本,获博士学位。江村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载入烈士英名册的有数十人,参加革命的郑时发老人,1951年在北京被授予和平勋章。</p> <p class="ql-block">江村四面环山,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十分优美,发源安徽祁门县仙寓岭的锦江如玉带般穿过村庄,古桥牌楼横额上书“锦江锁钥”字样。锦江东埠头有一条青石岭,共13阶,人称“十三太保”。南埠头是江村总大门,村中婚丧嫁娶均经此门进入。门楼正面横额上书有“春来天地”,背面书有“钟灵毓秀”。入门有三级青石台阶,每级三步,所谓“三步金阶”。门前五块红色栏石,供人们观望来往的船舶,被誉为“五马配槽”。明末,村东东岗山曾建东角寺,寺中鸡鸣报晓,惊醒林中百鸟和鸣,故称“东山凤鸣”。村南山脉状似龙形,北脚下有口水塘,似龙张口咆吼,得“南塘龙啸”之称。西村河边近岸有块岩石像牛之状,身卧水中,仰头朝西望天,故为“西牛望月”之景。始祖重七公为聚村庄灵气,在北边陈村坂植樟18株,成树后形态如同18个巨人力拒北寒侵袭。因风吹树动似金殿学士拱揖天子,谓曰“十八学士”。古代江村有十八道自然景观。随着时代变迁、环境变化而逐渐消失。 </p> <p class="ql-block">南埠头是江村总大门,古代村中婚丧嫁娶均经此门进入。门楼横额上书有“钟灵毓秀”,入门有三级青石台阶,每级三步,这就是所谓“三步金阶”。</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江村还是一座古航商埠.是浮梁茶叶生产最早的产地和茶叶销售集市.于唐代就有茶产品问世,茶文化深厚。江村清末民初有茶庄13家,而最为有名的当推同春和、裕兴隆和仁磐昌.时称"三干门户八百庄"、"大户不种田.小户不撑船".浮梁红茶让江村走得很远很远。清末民初,从日本留学回来的郑彬生看准商机,办起了"银栈"、是当时浮梁的第一家乡村银行。郑彬生的银栈与上海的汇通洋行往来活跃. 浮梁山区的货币流通畅通无阻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浮梁茶叶的发展。在"锦江锁钥"的旁边便是那座银楼.外观古朴.与村中建筑无二.里面的装修竟然是日本风格.在那时成为乡村的一件稀罕事。茶叶生产成为了江村的传统产业,现拥有茶园791亩。除此之外,江村村还棚有中药铺4家,其中郑成美所经营的"吉泰堂".由于服务质量好、医术精湛.其牌联挂景德镇"种德堂"和北京"同济堂"。解放后.各药铺被卫生院接管至今。</p> <p class="ql-block">江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20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江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属于江氏家族的总祠,也就是江村的总祠,最初为江允宗公而建,所以又叫允宗公祠。距今近600年历史。它一共四进两厢两明塘三天井。第一进在民国时期被烧毁,现在可以看到祠堂两边断墙残砖的痕迹,大门两池清水,是原天井下的明塘,蓄水用于防火。两池中间三步两拱桥,通往二门。站在桥上抬头向上看,门楼上有许多木雕、砖雕,这些雕刻“文革”时虽遭破坏,但精美依故,她汇集并体现了古徽州砖雕、木雕、石雕的汉族传统艺术精华。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八字门楼</p> <p class="ql-block">江村昌江北河</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江村崇尚贸易,茶号、银楼众多,茶叶远销海内外,素有“大户不种田,小户不撑船”之说。</p> <p class="ql-block">东两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