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渠

愚夫

<p class="ql-block">闻名晋察冀边区的“彭真渠”,今仍碧水长流,滋润良田。</p><p class="ql-block">在抗战严重困难时期,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努力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县、区政府积极提倡农民进行变工互助,发放耕畜农具贷款,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很高涨。有些地方还开展了兄弟、姐妹之间的生产劳动竞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手工业方面,北乡一带尤其是龙华河、滹沱河沿岸出现了许多小水磨、水碾,引水灌溉农田。区合作社利用政府贷给2万元水利款,用“以工代赈”办法,责成受益村推选出修渠委员会具体领导,动工新修起活川口至檀山沟2.5公里长、熊坪至古石铺2公里长的两条水渠,旱变水地300亩。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群众的提议下,边区政府召开会议,决定拔出专款兴修水利,用滹沱河水灌溉附近5个村的农田,以帮助老区百姓发展农业,为民造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盂县参加会议的郑华璧在会上把计划扩建“三义渠”,在滹沱河沿岸修渠浇地的设想向会议作了详细汇报。由于郑华璧的汇报非常具体恳切,晋察冀边区第一行政区专署呈报晋察冀分局后,分局书记彭真亲自组织会议研究了这一议案,批准修建梁家寨大渠,随后由边区政府拔给梁家寨等5个村拨款3万元、小米18万公斤资助修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县、区政府领导下,成立了水利委员会,发动数百名群众,于1941年初春动工修建,至1944年完工。水渠全长15公里,渠宽和高为1.2米。可浇地1300亩,粮食亩产由100多公斤增加到300多公斤,棉花亩产由10公斤多增加到25公斤多,花椒、核桃树的收成也成倍增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广大人民群众意见,经县委批准命名为“彭真渠”。在庆祝“彭真渠”落成放水典礼会上,数千名群众一致要求给彭真送一面锦旗,并在渠边立碑铭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十年过去了,彭真渠仍然碧水长流,滋润着老区上千亩良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