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但丁借贝阿特丽切对他的谈话表示,他写作《神曲》的主旨,是“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益”,也就是说,《神曲》虽然采用了中世纪特有的幻游文学的形式,其寓意和象征在解释上常常引发颇多争议,但它的思想内涵则是异常明确的,即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 但丁生活在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位“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他一心想革新政治,实现他的理想与抱负。但他痛苦地看到,他的故乡佛罗伦萨成了分裂与内讧的受害者,“祸起萧墙,戈操同室”,城市陷于党派的仇恨,虚弱无能,日益堕落:在你所记忆的年月里,你改变了多少次法律、钱币、官吏、风俗,更换过多少次市政府的委员!</p><p class="ql-block">而意大利动乱的现实,封建主暴虐无能使生灵涂炭的情景,更令他痛心疾首:</p><p class="ql-block">呜呼,奴隶的意大利,</p><p class="ql-block">痛苦的温床,</p><p class="ql-block">你是暴风雨中失去舵手的孤舟,</p><p class="ql-block">你不复是各省的主妇,却沉沦为娼妓!</p><p class="ql-block">因此,但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希望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以约束和驾驭互相敌对的城邦和封建诸侯,保障意大利成为一个统一的、富强的国家,“使世纪获得稳固的和平,使雅诺的庙门关闭”。</p><p class="ql-block">当时,意大利名义上隶属神圣罗马帝国,但帝国的皇帝通常从德意志诸侯中产生,仅仅在名义上行使对意大利的统治。但丁抨击皇帝鲁道夫一世和阿尔伯特一世父子只热衷于在德国扩充势力,不来意大利行使权力,使意大利实际上陷于政治分裂状态,“帝国的花园荒芜了”。但丁在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后,对企图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对垄断中世纪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给予异常严厉的揭露和批判。他进一步发挥在《帝制论》中阐述的政教分离的原则,并针对中世纪神学宣扬的“日月说”,在《神曲》里把自己的政教平等的观点形象地概括为“两个太阳说”:</p><p class="ql-block">造福世界的罗马,向来有两个太阳,分别照明两条路径,</p><p class="ql-block">尘世的路径,和上帝的路径。</p><p class="ql-block">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政权和教权是分别照耀尘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两个太阳,它们之间应当是独立平等、分工合作的关系,而不是从属、争斗的关系,更不可合而为一。而如今呢?</p><p class="ql-block">但丁无限感慨地指出:</p><p class="ql-block">一个太阳把另一个熄灭,</p><p class="ql-block">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p><p class="ql-block">教权入侵政权的结果,使两者互相制约、监督的职能丧失了,世界由此“遭了殃”,连教会也“跌入泥潭,玷污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p><p class="ql-block">因此,但丁对教会肆无忌惮地干涉意大利内政,破坏国家的和平与统一的罪恶,对教会僧侣颠倒善恶,犯罪造孽的种种败行劣迹,表示了异常强烈的憎恨。</p><p class="ql-block">在对待封建君主的态度上,但丁也常常是矛盾的。他曾义愤填膺地谴责,说意大利没有一块干净的土地,“意大利所有的城市,到处充斥着暴君”。在《神曲》中,他对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国的国王查理一世以及法国国王腓力普四世的罪行是痛加鞭挞的。但在但丁的政治理想中,皇帝又被视为拯救陷于危难中的意大利的救星。他在《神曲》中时常提到亨利七世,认为只有这位皇帝才是能够使意大利这艘在暴风雨中漂荡的“孤舟”拨正航向,顺流而进的“舵手”,并在《神曲·天堂》里给他预告保留了一个光荣的位置。这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弱小的市民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的反映。为了对抗专横恣肆的教会,最初的人文主义者不得不谋求王权的支持和保护。</p><p class="ql-block">《神曲》的韵律形式是民间诗歌中流行的一种格律三韵句,即第三行为一音节,隔行押韵,连锁循环,贯穿全诗始终。这也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力,使用韵律的技巧很成熟。但丁摒弃中世纪文学作品习惯运用的拉丁语,采用俗语写作《神曲》,这对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对丰富意大利文学语言起了重要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凡此种种都表明但丁摆脱了中世纪文学传统的羁绊,力图用新的艺术形式表现新时代的思想内容,这使但丁成为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p><p class="ql-block">《神曲》的伟大历史价值在于,它以极其广阔的画面,通过对诗人幻游过程中遇到的上百个各种类型的人物的描写,反映出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转折时期的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发生的社会、政治变革,透露了新时代的新思想——人文主义的曙光。《神曲》对中世纪政治、哲学、科学、神学、诗歌、绘画、文化,作了艺术性的阐述和总结。因此,它不仅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达到了时代的先进水平,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状况、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p> <p class="ql-block">1、从横向结构看</p><p class="ql-block">(1)地狱:地狱展现了人性之各种各样的恶,以及行恶者的灾难(惩罚),体现了天国审判和人间审判的完美结合(一方面但丁以上帝的名义进行宣判;另一方面但丁又是按照自己的善恶标准,对人世间的一切恶人进行审判)</p><p class="ql-block">→但丁将教会与教会中许多神职人员打入地狱第八层,让一切危害国家残害人民的暴君贪官剥削者等在地狱中受苦,体现出诗人刚直不阿的品格与勇敢无畏的叛逆精神</p><p class="ql-block">(2)炼狱:炼狱是通往个人完美的痛苦道路,象征人的磨难和自新的过程。但丁对炼狱的描述体现了赎罪意识与升华意识的融合(一方面强调人的灵魂改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要靠自我苦修,另一方面提出要靠人自身的努力来改造人性的思想)</p><p class="ql-block">(3)天堂:天堂展现了人性之间各种各样的美德,以及操守美德者的幸福。但丁对天堂的描绘既有宗教神秘色彩,也闪现着现实的光辉(一方面反映美、善、爱与上帝一体的观念,另一方面寄寓了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政治理想)</p><p class="ql-block">2、从纵向结构看</p><p class="ql-block">《神曲》是写但丁在罗马诗人维吉尔与恋人贝雅特丽齐的引导下,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的过程。在这里,但丁向我们勾勒了一个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中个人精神得救的崭新模式:即由被动性和途径的外在性,转为主动性和个体性。</p><p class="ql-block">天堂之路=人智+爱,维吉尔象征“人智”,贝雅特丽齐象征“信仰和爱”</p><p class="ql-block">但丁十分敬佩维吉尔;“爱”有多重含义:个人的情爱、宗教式的爱、博大之爱</p><p class="ql-block">3、结论</p><p class="ql-block">(1)《神曲》虽写亡灵的“境遇”,但总的着眼点却在现实人生,其基本主题是弃恶从善。但丁要为拯救意大利,拯救人类指明途径。</p><p class="ql-block">但丁在《致斯加拉达亲王书》中谈到了创作《神曲》的目的:“全书的目的就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境地,把他们引导到幸福的境地。”(从个体角度在道德方面探索意大利和人类的出路)</p><p class="ql-block">(2)《神曲》对两希文化的合流作了一次杰出的尝试,体现了希伯莱文化(天堂地狱说)和希腊文化(人智与爱)的融合。</p><p class="ql-block">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神曲》是中世纪社会生活和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但丁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神曲》肯定现世生活的意义,反对中世纪蒙昧主义,体现出人文主义理想;西方近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两希文化的合流与碰撞史,而但丁做了最初的尝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