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释: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泛指天下;存:保留;论:讨论。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p><p class="ql-block">出处:《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1]</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六合之外,存而不论</p><p class="ql-block">拼音</p><p class="ql-block">liù hé zhī wài,cún ér bù lùn</p><p class="ql-block">出处</p><p class="ql-block">《庄子·齐物论》</p><p class="ql-block">解释</p><p class="ql-block">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p><p class="ql-block">这话出自《庄子》,很哲学思辨的说法,大意是天地之外的事物,圣人知道其存在但不说它,天地之内的事物,圣人说了但不议论它</p><p class="ql-block">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熙大帝里面张德明说:“子曰‘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董仲舒倒是试着以人事推天变,差点惹出杀身之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面六合之什么意思?董仲舒的故事又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析:</p><p class="ql-block">下面就是董仲舒惹来的杀身之祸.其实总体来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是孔子关于中华大一统的学说,这种学说在秦王完成六国统一之后完成了一半,即是政治上的统一;而董仲舒后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了思想上的统一。其所谓“千古一帝,千古一儒”就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死于公元前104年,广川人(今河北枣强县东北广川镇)。年少时即开始学习、研究《春秋》学,至孝景帝时为博士。当时,董仲舒的名气已非常大,他的学生很多,弟子只能按师从时间的长短来依次传授,有的学生甚至根本就没有见过他的面。董仲舒治学非常严谨,据称,曾“三年不窥园”。他的所作所为,也严格遵从礼仪规范,所以受到了普遍的尊重。故汉武帝即位后, 令各州郡推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以“贤良”而被推举,且为当时“举首”。关于董仲舒以贤良对策的具体内容,即后来所谓的“天人三策”,《汉书·董仲舒传》中有详细记载。对策后,董仲舒被封为江都相,事奉易王,易王一向骄横,且好武力,董仲舒以礼义劝诱之,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且受到了他的敬重。董仲舒善言灾异,推诸行事,据说效果颇佳。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辽东高庙、长陵高园发生灾变,董仲舒在家中推演其意,草拟了一份奏章,还没来得及上奏,被主父偃看到了,非常嫉恨,就把他的奏章偷出来交给皇帝。皇帝召集诸儒讨论其内容,其中有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他不知道此奏章为老师所作,认为纯粹一派胡言。董仲舒因此被交从吏议,分当处死,后被赦免。从此,董仲舒不敢再谈灾异。后来,董仲舒再遭公孙弘陷害,为刚愎自用的胶西王之相,胶西王知其为大儒而善待之,没过多久,董仲舒终因惧获罪而辞官归家,从此一心著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