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下读叶集》 川味龙门阵

曾群芳

<p class="ql-block">  《树下读叶集》川味龙门阵</p><p class="ql-block"> 朋友带给我一本《树下读叶集》,一看这书名,好有文艺范,再看作者名,充满江湖气</p><p class="ql-block"> 早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己看过袁瑞珍、刘小革两位老师的书评。知道了作者张忠辉是一位刚退休的"厅官",笔名叫"二莾子"。</p><p class="ql-block"> 看了这本书的第一篇章一一阴晴圆缺乡月篇。立刻就喜欢上了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树下读叶,这书名很是耐人寻味。树叶是可以"读"的么?看后掩卷沉思,这片片树叶,恰似作者的悠悠往事。密密的叶脉,记载着作者的生活经历、亲情友情、山水乡愁。作者通过本书,在细细品读,慢慢回望,轻轻触碰,深深感悟。读叶,读的是社会人生自己,读它千遍,永不厌倦。</p><p class="ql-block"> 作者理工出身,骨子里却透着文人情怀,手握一支生花妙笔。文词朴实无华,自然生动,打动人心。无娇柔造作之态,无词藻虚华之浮。文章接地气,语言有烟火,既不"二",也不"莾"。可能因为行文有睿智、幽默、恢谐,自嘲之风格,故而取笔名"二莾子"吧。</p><p class="ql-block"> 读作者的文章满是"川味",我这个四川人,读来会心,读来亲切,犹如在听作者摆我们的四川"龙门阵"。</p><p class="ql-block"> 《吃嘎嘎,想妈妈》,好入心入肺的文章啊!瞬间把我带回了童年。那时打个牙祭是多么的不易,隆重而有仪式感。非同寻常的餐饭,期待着赶快摆上桌子,忍不住几进厨房探看。见妈妈在菜板上切肉,眼光就离不开,脚杆就迈不动了。馋涎欲滴的眼神直盯着菜扳,妈妈见状用指尖拈了一片肉放入我嘴里,啊,菜扳肉,这美味至今想起,仍口有余香。</p><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如此能打动人,是因为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共情。吃肉一事,作者能写出偷吃丶尴尬丶内疚等若干道道,足见作者经历丰厚,对生活体验深刻,组材和笔力的老道。</p><p class="ql-block">《妈妈的咸菜》,《姐姐的碗碗茶》,《关于捡柴的记忆》,这些文章充满了人间烟火气。“胭脂萝卜就象一坛彤红的云霞","癞疙宝吃泡豇豆一一悬吊吊的感觉","米少掺把菜,衣少捆根带"……妈妈姐姐的形象,活脱脱跃然纸上。穷家小户紧巴巴的日子,在勤劳善良聪慧能干的妈妈姐姐的操持下,艰难困苦中,仍能将生活过得象模象样有滋有味。泡泡菜,拾柴火,利用废手套,卖碗碗茶……,妈妈姐姐是撑起家庭的半壁江山。她们身上聚集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显现出人性的光辉和美好,让作者受益匪浅,影响终其一生。还有《那年那粪》中,对农家肥料的珍惜和农间劳作的描写,也表现出作者对曾经亲身经历过的农耕文化的感情和敬意。</p><p class="ql-block"> 《一半乡愁闻捣衣》氤氲着淡淡乡愁。故乡的山水萦绕心中,听闻啪啪啪的捣衣声仿佛又回到了故乡,勾陈起和姐姐一起去嘉陵江边洗衣的回忆。这篇文章婉转诗意,极富感染力。特别是结尾处,"我环顾远近的江山,芦苇山水鸟树依旧,而故乡的捣衣声,也许只能到古诗词里去听了"。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柔软处的美丽乡愁。故乡,是人来世之处呀!</p><p class="ql-block"> 作者已到退休之年,何以对一位小学时代的班主任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几十年来给我各种教益的师长很多,但占据我脑海和心田最多的还是他",“只要眼晴看到方块字,手上写到方块字或心里想到方块字,似乎都感觉到他的存在;这些年不管是醒着还是睡着都时常想到他"。《小学老师何元聪》一文,作者认真回忆了这位老师。作者没有高大尚的语言描写和人为拔高。而是平实具体,细致入微的实例回忆。何老师不说豪言壮语,不灌心灵鸡汤。教学讲求实效,教给学生真才实学和生存技能,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含蓄内敛的为人师表,润物无声的精神导向和关键节点的人生点拨,让作者受益匪浅,以致影响着以后的人生。从这些回忆中,也就理解了作者对何老师的这份怀念。</p><p class="ql-block"> 《树下读叶集》,我也仅仅只读了第一章节。但己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和深深的共情。我也是从那个时代走来的四川人,作者所经历的往事,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些我也经历过,非常感同身受,读后感之,不吐不快。后面章节,我将继续拜读。</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二年三月九日于水乡三道堰</p><p class="ql-block"> </p>